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双调】水仙子 无名氏
青山隐隐水茫茫,时节登高却异乡。孤城孤客孤舟上,铁石人也断肠,泪涟涟断送了秋光。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
23.诗中的"孤客”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曲概要分析。(5分)
24.赏析结尾句“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的妙处。(6分)
23.8.诗中的孤客是一个思乡游子的形象。(2分)他身处异乡,思亲念家;登高望乡,倍感孤独;流泪思乡,泪水涟涟;做梦归乡,百无聊赖。(每点1分,答对3点即可得3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24.①结句借物抒情,紧承上句,写目中秋光虽断而菊香萦绕,点明时间,体现乡思之浓。
②“黄花”这一重阳节特定风物,即呼应诗歌开头的“登高”,又统收全曲,使全曲结构浑然一体。
③虚实结合,情味悠长。实写菊花菊香,有色有味;虚写梦境和心中思家念亲之情。
(或者以梦境的美好,反衬真实处境的凄凉,以虚衬实,以乐写悲,感情更加深厚强烈。)
【解析】
23.
试题分析: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答题可按下面的步骤答题:(1)步骤一:点特点,即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身份、性格)(2)步骤二,析例句: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是如何展现的) (3)步骤三,明作用: 指出塑造形象有什么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具体分析时,应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如:异乡、孤客等,可知是一个思乡的游子形象;还要抓住诗中孤客的动作、神态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的妙处,首先是判断这个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再指出其表达效果。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运用了借物抒情和虚实相生的手法;从结构上来看,句中的“黄花”又呼应句首的“登高”,首尾呼应;表达效果,主要是从诗的主旨出发,也即从表现思乡上着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27.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3分)
28.“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27.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了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了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8.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
27.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闺中念远怀人词。首句以“红叶黄花秋意晚”起兴。“红叶”即枫叶。“黄花”即菊花。意思是说,秋意已晚,遍是红叶黄花,(我)多么思念千里之外的行客。这里,写闺中人公因悲秋而怀远,既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其中,“晚”,暗示别离之久。交代了时间,不仅营造了抒情氛围,也暗示了相思的情感基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8.
试题分析:“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就”即就着,也就是“依照现有情况或趁着当前的便利而为”。意思是说,流不完的那两行珠泪,还当窗滴下来,并滴进了砚台中,就就着用它来研磨香墨。上片已经说了书信不知寄到那里,可是下片中还是写道“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词人以此表明了闺中人一片痴情难以解脱。接着写道:“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这几句的意思是说,渐渐写到别后内心的情思,情到深处是个痴,红笺也为这痴情而失去了红色的光泽。这里,为了表现闺中人的痴情,词人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物抒情,物我交融,把闺中人的感情升华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可以说,“泪”、“墨”、“笺”几个意象相融合,浑然一体,不但提高了词作的审美意境,而且表现出闺中人痴痴不倦,情深意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南 · 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苏轼时任山东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21.“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表现作者的什么感情和内心活动?(3分)
22.全词上下片是如何情景结合的?(4分)
21.(3分)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排遣,(1分)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力图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2分)
22.(4分)触景生情(或情由景发、情景交融。)(1分)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烟雨景色(或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1分)。下片写情,触景生情,因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引起作者感情的复杂变化(1分),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或“超然”的人生态度。(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应先读懂诗句意思。“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意思是: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用新火来烹煮新茶,趁著时光未老,借吟诗饮酒来自得其乐吧。由此可知,此句表达了作者强作“超然”以自我安慰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应先读懂诗句意思。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登多景楼①
杨炎正②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注①多景楼:位于镇江北固山。②杨炎正:南宋词人,与辛弃疾交谊甚厚,多有酬唱。
从全词来看,词人“强呼斗酒发兴”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答:
①逢秋伤悲,②客居他乡,③山河破碎,④报国无门。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回答,需要注意结合诗句加以分析。深秋季节,满目荒寒,眼前是一片空阔的长江,只是黄叶翻飞,秋意瑟瑟,使作客异乡的人更增添了无限的愁思。“不暇顾诗愁”──赋诗吟愁这样的闲情逸致,在当前国事日非的形势下已经无暇顾及,暗示作者有投笔从戎之志。“可怜”“空白”二句是自抒神伤与壮志难酬的感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7.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18.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17.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18.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本词上阕“柔桑”“嫩芽”“蚕种”“细草”“黄犊”“寒林”“暮鸦”等意象既点明描写的是农村景物,也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蓬勃的物候特征。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征,然后对所有意象特征进行归纳概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第一问要特别留意“最后两句”这个限制条件,很明显,“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构成对比。首先要回答词作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次要回答是怎样运用的。第二问要联系全词考虑,知人论世,留意词后注释,又要仔细分析最后两句。单看注解①容易理解为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但只要联系上阕所写早春景物的特点及最后两句的对比分析,就会发现表达了词人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第三问难度较大,关键是答题角度的选择,理解“代人赋”言在此而意在彼,明为“代人”,实则“为己”,以默默无闻而又生机勃勃的荠菜花自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玉楼春·题《柳洲待别图》送刘跃如
[明]李日华
轻暖轻寒无意绪,朝来几阵梨花雨。妆成独自倚阑干,暗数落红愁不语。
杜宇一声人欲去,残云片片依沙渚。横塘十里柳烟浓,维舟正在烟深处。
21.上片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子形象?(3分)
22.下片最后两句在表情达意上包含了哪两重意蕴?(4分)
21.一个因即将送别心上人而独自倚栏(暗数落花)、无奈感伤的女子形象。
22.一方面点明了“柳洲待别”的词题,传达了画中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一方面由画面转到现实,表达了词人自己与刘跃如的送别之情。
【解析】
21.
试题分析:根据上片内容,可以读出:本词刻画了一个即将与丈夫分离,梳妆后独自靠在阑干边,默默地数着落花,内心忧愁,不舍的“待别”女子形象。要读懂作者“将诗人与友人的别情跟所题之画意交融起来,通过画中的男女伤别情绪的生动刻画,来表达自己与友人刘跃如的离别之情”的主旨,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诗歌的尾句常常卒章显志,或隐含主题,所以要体会下片最后两句在表情达意上包含的意蕴,就要联系诗题和全诗内容,从整体上理解诗歌。下片顺承上片,进一步点明了女子之哀伤是因为伊人将乘舟远去,并将画中的男女伤别跟自己和友人刘跃如的别绪有机融合起来。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眼儿媚
【宋】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数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22.本词上片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3分)
23.结处三句 ,“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4分)
22.①情景交融。 “云淡淡雨潇潇”应和“愁”字,“暮暮复朝朝” 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②想象(虚实结合)。作者遥想请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他,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
③比喻。把眉比为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
④叠词连用。“淡淡”写阴霾的天色,“潇潇”状雨脚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叠字的连用,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
(评分标准:手法1分,联系诗句分析1分,情感1分。)
23.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1分)“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 修竹 ”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1分)“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1分)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 ,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1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考虑的有四个方面:修辞手法、写景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要结合诗句来分析。上片起两句十二个字,连用四叠字:云淡淡,知是疏云;雨潇潇,应是小雨,淡云无语,细雨有声,这淅淅沥沥的声音,暮暮朝朝一直传入人的耳畔,怎能不使人生愁,故开篇的一个字即云“愁”。叠字的连用,又加强了烘托气氛,渲染环境,状物抒情的作用,“别来应是”,语气十分肯定。由于是知己,心心相印,我既为你生愁,你对我必然如此。三四两句总写人的无心打扮,懒于梳理。这是男方设想对方“别来应是”如此,由于“心已驰神到彼”,故“诗从对面来”。多揣摩,读懂文意,再按答题步骤答题。解题的步骤如下:点明手法,解析手法的运用,表达效果(写景的效果和抒情的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作者的情感态度。抓住“萱草”“修竹”“芭蕉”三个关键词,带回原句理解,。“萱草,古人认为此草可以忘忧。然而,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足以解忧,这就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修竹、芭蕉,在此都是助愁添恨的景物。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翠竹与美人互相映衬,而如今,只见“修竹”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李煜《长相思》也写道:“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以景物来象征情思,是我国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写法。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诸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杨慎(1488-1559),明朝中叶杰出词人。官经筵讲官.以直谏件旨,被明世宗廷杖请戍云南永昌,年七十二,死于贬所。这首“临江仙”是杨慎为自己的《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写的开场词。
21.词里的白发渔樵有哪些特征。寄托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22.有人认为“空”是本词的词眼,结合诗句说说它成立的理由。(3分)
21.他远离尘嚣,看惯争斗;为人淡泊;博学旷达。(一点1分)他寄托着诗人鄙夷世俗的是非成败、淡看荣辱得失的人生理想。(意思对即可)(1分)
22.①诗人追溯历史,认为英雄再叱咤风云,也会如浪花般随历史消失,终为一场“空”,山河依旧。(2分)②英雄长眠后,其生前的是非成败不过是人们助酒的谈资罢了,依旧一场“空”。(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和诗人理想的能力。鉴赏人物形象要从他的兴趣、爱好(嗜好)、居住环境、着装等角度分析,这些角度往往能透露其志趣。“江诸上”表明渔樵远离尘嚣;“惯看秋月春风” ,秋月春风: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岁月。表现了渔樵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习惯于悠闲自在的生活;“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表现出了渔樵看惯了争斗、旷达的情怀。渔樵的形象,寄托着词人的人生理想,可从休闲自在、旷达、远离尘嚣等词语中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这首词的大意,结合着关键词句分析,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浪花淘尽英雄”,写出了英雄人物随着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见踪影。“是非成败转头空”,豪迈、悲壮;“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写出了古今所谓英雄的是非成败,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终成一场“空”。由此可知“空”是词眼是成立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醉花间
南唐•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24.诗句“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25.概括作者在词中所蕴藏的丰富感情。(4分)
24.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描写出鸟雀营巢(动),月映碧草(静)的景致(1分),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1分)的景象。
25.本词的思想感情丰富,包括:①对美丽(生机勃勃)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②对人生中聚少离多的无奈之情;③华年易逝,青春不再的伤感之情;④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感慨;⑤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从描写手法角度去分析,远近、色彩、动静、修辞等都是常考的手法,仔细品读自能分辨。本题除了点明手法,还要对其表达效果简要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题干中强调丰富的感情,我们分析时就一定要从全诗考虑,逐层分析其表达的情感,分层作答和答题点全面是拿满分的关键。直抒胸臆的地方写出来,借景抒情的地方也要写出来。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问题(6分)
点绛唇 ▪ 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15.“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2分)
16.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4分)
15.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1分)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1分)
16.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2分)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1分)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1分)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2分)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1分)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1分)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2分)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1分)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1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知道所谓“表达技巧”,所包阔的的内容有修辞方法、情景结合方式、表达方式以及诸如声色、动静、远近、明暗等结合的情况等等。诗中,“卷帘尽收春愁去”一句,把“卷帘”和“春愁”都人格化了,所以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方法。而比拟的一般性作用有: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套用到此诗中也是适合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的能力,答题时要根据诗句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若认为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则主要应从上片所反映出的因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遗憾和怅惘之情的角度入手分析。若认为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则主要应从上片抒发了虽无友人却能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梨花飘落如雨的诗意盎然之情。还可选取两者兼有的角度,认为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