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达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眼儿媚

【宋】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数竿修竹,数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17.本词上片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4分)

18.结处三句 ,“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4分)

17.①情景交融。“云淡淡雨潇潇”应和“愁”字,“暮暮复朝朝” 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②想象(从对方着笔、对写法、虚实结合)。作者遥想请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他,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

③比喻。把眉比为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

④叠词连用。“淡淡”写阴霾的天色,“潇潇”状雨脚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叠字的连用,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

18.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 修竹 ”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 ,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

【解析】

17.

试题分析: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

18.

试题分析:1.品读诗句,明确诗句内容。联想与想象,由眼前之景到心中之景。点明作用。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抓住突出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2.按题目的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23.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试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4.有人认为“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3.上片叙写与友人正在这大好春光中游览;下片抒发了与友人相逢却不能久聚的感伤、怅恨之情,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24.这三句话将别情融入赏花之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而别情之中,亦体现出友人的深情厚谊。“今年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是以乐景写哀情。可见其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

【解析】

23.

试题分析:上片要抓住“携手”“游遍”,下片要抓住“恨无穷”“与谁同”进行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以花好无人同赏,写出对朋友离去的伤感、怅恨,写作角度巧妙。答题时要写出这几句诗使用了什么手法,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pú sà 蛮

赵令畤

春风试手先梅蕊,頩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瑶池,人间第一枝。

【注】①作者与苏东坡极友善,东坡为爱其才,曾荐其于朝。东坡因政争遭贬谪时,作者亦受牵累。②頩:pīng,光润美好的样子。③燕,同“宴”。

23.结合词句分析,词中如何体现梅花是“人间第一枝”?(6分)

24.词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

23.①开得最早,春风最先吹出了梅花的嫩蕊,女子们最先把梅花与钗饰插在头上;②格调最高,梅花如瑶池仙子般高洁,众花都无法与之相比,只有月亮才配与梅花相伴。(开得最早,格调最高,各2分,结合诗句分析各1分)

24.词人通过描写梅花的先春而开的冷艳幽姿,(1分)表现出词人对梅花的高洁品质的喜爱之情,(2分)也借赞美梅花,表达了自己虽然遭遇挫折,但仍然要保持清高孤傲,卓然不群的品质的襟怀。(2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咏梅词。上阕的第一句使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中梅花开放,“试手”表现春风对梅花的钟情。第二句写梅花的风采,姿色美丽、冷韵幽香,而相伴的是明沙净水形成的冰清素洁、纤尘不染的洁净环境。三、四两句先抑后扬,表现出梅花的风骨、品格:不卑不亢、从容自矜。下阕表现梅花的特征,清幽、淡远,人间绝美,其中“雪后燕瑶池”想象奇特,表现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全词融情于景,托物抒怀,通过描写梅花的先春而开的冷艳幽姿,表达了自己虽然遭遇挫折,但仍然要保持清高孤傲,卓然不群的品质的襟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植梅的繁盛时期,咏梅的作品也很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咏梅词,并不是单纯为咏梅而咏梅,而是借咏梅寄予身世之感。赵令畴的这首《pú sà 蛮》同样是借梅花以寓性情,寄托深远,非徒然咏梅。赵令畴本是赵宋皇家的王孙公子,却因与苏轼结交受累,被新党排斥,屡遭贬谪。词人性情中的那份孤傲与傲雪的梅花极为相近,于是便借梅花表达自己的心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6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5.李清照,号_________,宋代_________派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一生中写愁的诗句无数,请在本词外再拈来一句 。(3分)

26.开头十四个叠字的运用,从哪几个方面抒写作者的凄惨心情?在词作结构上有何作用?(3分)

25.易安居士,婉约,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或: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26.从动作与神态、环境感受和心境意绪等方面抒写作者凄惨心情。起到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作用,在结构上统领全词,构成全词的骨架。

【解析】

2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内与作家作品相关知识的积累答题,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词人,她的字、号、派别、诗词名句都要多积累,记牢。要注意此类题书写的正确性,例如,舴、艋、消。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题干“叠词”“凄惨心情”的要求,从词中抓住关键词分析,“寻寻觅觅”是从寻找的动作来写;“冷冷清清”是从凄凉的环境的角度来写;“凄凄惨惨戚戚”是从女词人的心境感受角度来写。这十四个叠词,开篇便从动作、环境、心境的角度表现出了女词人凄惨心情,故起着奠定全词感情基调和统领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商调·黄莺儿

赠 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 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9.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拟人,用典,叙事结合。作者将燕子当作人来写,写它不忍花落,着意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的花朵,燕语呢喃,好像向人诉说着干千般心情。这描写中有作者的想象,是虚写,“珠”是实写,虚实结合,“最难”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是用典的手法。

20.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

19.

试题分析:。“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花落”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写燕子怜借花朵故衔花修补房梁上的花朵,实际上也是作者托物言情,表达自己的借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和王导、谢安家族的没落来抒发痛惜之情。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1,琼彝倒玉舟2。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注:1.菰黍、昌歜,席间食品。2.琼彝、玉舟,酒壶、酒杯。

21.这首词上片首句,将游赏十三楼时所见湖光山色和席间歌女容貌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写,请结合修辞手法说明。(3分)

22.上片末句为什么提及“古扬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分)

23.下片末句(“声绕……”)是怎样写出歌声动听、韵味悠长的?(4分)

21.⑴运用了比喻手法(1分):歌女的眉黛如山(1分),酒后的醉眼流波。(1分)

22.用意:和十三楼的游玩之乐进行对比,表现十三楼的观览之胜。(1分)心情:游兴之浓、游赏之乐。(2分)

23.赋声以形,写出声音的余音袅袅和动态美感(绕、飞)(2分,能结合“绕”、“飞”进行分析即可);侧面烘托,用晚云的滞留表达歌声的美妙(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然而,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词中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去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手法的运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眉峰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最后则以描写清歌曼唱满湖山作结:“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水调,相传为隋炀帝于汴渠开掘成功后所自制,唐时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水调歌头即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此二句化用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但更富声情。意思是不知谁家唱起了水调一曲,歌喉宛转,音调悠扬,情满湖山,最后飘绕着近处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却不肯流动,仿佛是被歌声所吸引而留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8分)

蝶恋花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9.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2分)

20.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字是什么?为什么?2分)

21.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分)

19.堕花(落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必须要有“落”、“老”、“开过花”等字眼,如只答“花”、“柳”、“樱桃”,无法表现暮春特点,只得1分)

20.点”或“破”;遥看青山,高耸入云,云端之上,山峰就像一个小点(描述画面1分),“点”或“破”突出了青山的高峻(扣住景物特点分析1分)。

21.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或答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友人,而是运用曲笔的手法,委婉曲折地写朋友的境况(2分);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回答较为容易,只需把词的上片翻译出来,即可找出景物来,诸如“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一句中的“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本题结合词句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这一句是作者想象朋友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这两句,便见作者对行人神驰心系之情。“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上句用《楚辞·招魂》中天帝遣巫阳招屈原离散之魂的典故,表达希望朝廷召他回去的愿望。东坡与公择因反对新法离开京城出守外郡,情怀郁闷,已历数年,每思还朝,有所作为,但局面转变,未见朕召,他们四方流荡,似无了期,所以有“飞魂”之叹。“飞魂”与“楚些”是倒装,求其语反而意奇。下片写送别,兼及对再受重用的渴望,写二人同情相怜,友情深厚。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虞美人 寄公度

舒 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①只合尊②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 ①浮生:指人生。②尊:通“樽”,酒杯。

19.请简析上片中“独”字的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独”字形象地描写了词人独自一人倚阑眺望的情态,(2分)又透露出因朋友远离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2分)

20.这两句运用了从对方的角度着笔(或虚写、想象)的手法。(1分)想象老朋友远在江南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1分)词人通过这幅想象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对远方朋友的无限思念之情。(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题中,“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阑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可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故人,老朋友,指公度。早晚,多义词,这里为随时、每日之意。这两句从对方着笔,用情颇深。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这是用南朝宋陆凯折梅题诗以寄范晔的故事。这是用典,却又切合作者当年与友人置酒相别的一段情事。如此,更见其情深而意切。本题可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唐 多 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释]漫:徒然。

19.“离人心上秋”自古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5分)

20.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6分)

19.①该句将“愁”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1分)既突出季节为“秋”,(1分)又委婉地表明了内心因离别而愁。(1分)    ②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2分)

20.①借景抒情。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2分)

②对比(反衬)。“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2分)   

③拟人。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字谜游戏。这种手法,古代歌谣中经常可见,此词以“秋心”合成“愁”字,是离合体,皆入谜格,故是“变体”。“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道小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答题时一定要规范步骤,先指出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两句借景抒情,写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燕辞归、客尚淹留。”两句用“燕子”与“人”对比,反衬,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最后三句拟人,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双调】水仙子 无名氏

青山隐隐水茫茫,时节登高却异乡。孤城孤客孤舟上,铁石人也断肠,泪涟涟断送了秋光。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

23.诗中的"孤客”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曲概要分析。(5分)

24.赏析结尾句“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的妙处。(6分)

23.8.诗中的孤客是一个思乡游子的形象。(2分)他身处异乡,思亲念家;登高望乡,倍感孤独;流泪思乡,泪水涟涟;做梦归乡,百无聊赖。(每点1分,答对3点即可得3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24.①结句借物抒情,紧承上句,写目中秋光虽断而菊香萦绕,点明时间,体现乡思之浓。

②“黄花”这一重阳节特定风物,即呼应诗歌开头的“登高”,又统收全曲,使全曲结构浑然一体。

③虚实结合,情味悠长。实写菊花菊香,有色有味;虚写梦境和心中思家念亲之情。

(或者以梦境的美好,反衬真实处境的凄凉,以虚衬实,以乐写悲,感情更加深厚强烈。)

【解析】

23.

试题分析: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答题可按下面的步骤答题:(1)步骤一:点特点,即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身份、性格)(2)步骤二,析例句: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是如何展现的) (3)步骤三,明作用: 指出塑造形象有什么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具体分析时,应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如:异乡、孤客等,可知是一个思乡的游子形象;还要抓住诗中孤客的动作、神态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的妙处,首先是判断这个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再指出其表达效果。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运用了借物抒情和虚实相生的手法;从结构上来看,句中的“黄花”又呼应句首的“登高”,首尾呼应;表达效果,主要是从诗的主旨出发,也即从表现思乡上着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