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渔家傲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际,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20.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词上片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片中“而今乐事他年泪”,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二评论说:“二语合参,可悟一意化两之法。”也即“一语两意”,请简要赏析。(6分)
20.上片即景抒情。写暮春时节,纤风细雨,烟笼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中;水流花落,春光将尽,惹人愁思,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惜春,表现了诗人的感伤情绪。
21.这句话,一方面写今日买醉春风里的快乐,实际表达的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一方面借想象将来将追思今日之乐而不可再得的悲凉,何况今日东城买醉,仅为驱遣春愁,又非真正的赏心乐事;突出人生失意的哀愁。
【解析】
20.
试题分析:上片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色,重点描写了小雨纷纷之中的湿花,因恋树不忍飞,但又不得不和春天一起随着水流归去的愁苦。作者通过描写湿花对树的留恋来表达对春天的留恋,从而传达出恋春惜春之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而今”寄意颇深,即表明而今的暂时欢乐,又预示他年回忆此时情景,将成为兴感的来源罢了。从这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是:由而今而念及他年,又由他年回思而今,在意念的推移往复中,显示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常常使人有哀乐不同之感。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完成后面题目。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①友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②。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③当日愿。
【注】 ①柬:给……信札。②“何事”句: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闲置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③“骊山语”“夜雨霖铃”“比翼连枝”:均用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典故。
16.这首词通过“秋扇”“骊山语”“夜雨霖铃”“比翼连枝”这些用典共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4分)
17.“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个名句人们传诵了三百多年,今天甚至成为许多文艺作品的标题。请你从词句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角度谈谈它广为传诵的原因。(4分)
16. 这首词写了一个为情所伤的女子和伤害她的男子坚决分手的情景;(2分)通过“秋扇”“骊山语”“夜雨霖铃”“比翼连枝”这些典故,共同营造了一种幽怨、凄楚、悲凉的意境。(2分)
17. ①从内容上看,这句词反映了人们内心的一种普遍的期待和遗憾;②从语言形式看,词文语言通俗,便于传诵。(每点2分)
【解析】
16.本题考查诗歌的意境。题干中已经给出了目标“秋扇”“骊山语”“夜雨霖铃”“比翼连枝”,结合这些典故和注释中所给的提示按照意境题的模式回答即可。答题模式:通过……意象,描绘了……的场景,营造了……的氛围。氛围一般用四字词语概括。这首词用一个女子的口吻,通过一个为情所伤的女子和伤害她的男子坚决分手的情景,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悲画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骊山”之语暗指原来浓情蜜意的时刻。“夜雨霖铃”写像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样的亲密爱人也最终肠断马嵬坡。“比翼连枝”出自《长恨歌》,写曾经的爱情誓言已成为遥远的过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本题应该属于炼句的范畴。题干中给出条件从“词句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学生只要从这两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内容上,从词句的特定意味和表达出的思想上分析,“若只如”透出一种惋惜的语气,也表达了一种渴求。语言形式上,从用词特点、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等角度分析,这句词采取了直抒胸臆的笔法,浅显易懂,这些都构成了它得以广为传诵的基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达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眼儿媚
【宋】石孝友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数叶芭蕉。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古人以为此草可以忘忧。②杜甫《佳人》诗中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
17.本词上片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4分)
18.结处三句 ,“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试简要分析。(4分)
17.①情景交融。“云淡淡雨潇潇”应和“愁”字,“暮暮复朝朝” 既写出阴云密雨时间之长,更体现了抒情主人公难耐的心绪,表达出对心上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②想象(从对方着笔、对写法、虚实结合)。作者遥想请人,推想她别后容态变化,想必陷入离别痛苦中的他,独居无侣,无心梳妆,“眉峰翠减”;而且随着无休止的思念,定会容衰体瘦,“腕玉香销”。诗人从对方着笔,寄托自己的无穷思念。
③比喻。把眉比为山峰,无心梳妆,如山峰“翠减”,腕如美玉。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心上人的美好和对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
④叠词连用。“淡淡”写阴霾的天色,“潇潇”状雨脚淅淅沥沥绵密不歇;“暮暮”“朝朝”一天又一天,写阴云密雨时间之长;叠字的连用,烘托渲染了阴郁沉闷、迷蒙伤感的气氛。
18.作者相思心切,既得萱草,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 修竹 ”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 ,一句一景,却不是简单的罗列,无不关合着忧思,添愁加恨,更加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
【解析】
17.
试题分析: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
18.
试题分析:1.品读诗句,明确诗句内容。联想与想象,由眼前之景到心中之景。点明作用。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抓住突出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析。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2.按题目的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23.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试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4.有人认为“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3.上片叙写与友人正在这大好春光中游览;下片抒发了与友人相逢却不能久聚的感伤、怅恨之情,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24.这三句话将别情融入赏花之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而别情之中,亦体现出友人的深情厚谊。“今年花胜去年红”“明年花更好”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是以乐景写哀情。可见其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
【解析】
23.
试题分析:上片要抓住“携手”“游遍”,下片要抓住“恨无穷”“与谁同”进行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以花好无人同赏,写出对朋友离去的伤感、怅恨,写作角度巧妙。答题时要写出这几句诗使用了什么手法,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pú sà 蛮
赵令畤①
春风试手先梅蕊,頩②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③瑶池,人间第一枝。
【注】①作者与苏东坡极友善,东坡为爱其才,曾荐其于朝。东坡因政争遭贬谪时,作者亦受牵累。②頩:pīng,光润美好的样子。③燕,同“宴”。
23.结合词句分析,词中如何体现梅花是“人间第一枝”?(6分)
24.词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
23.①开得最早,春风最先吹出了梅花的嫩蕊,女子们最先把梅花与钗饰插在头上;②格调最高,梅花如瑶池仙子般高洁,众花都无法与之相比,只有月亮才配与梅花相伴。(开得最早,格调最高,各2分,结合诗句分析各1分)
24.词人通过描写梅花的先春而开的冷艳幽姿,(1分)表现出词人对梅花的高洁品质的喜爱之情,(2分)也借赞美梅花,表达了自己虽然遭遇挫折,但仍然要保持清高孤傲,卓然不群的品质的襟怀。(2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咏梅词。上阕的第一句使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中梅花开放,“试手”表现春风对梅花的钟情。第二句写梅花的风采,姿色美丽、冷韵幽香,而相伴的是明沙净水形成的冰清素洁、纤尘不染的洁净环境。三、四两句先抑后扬,表现出梅花的风骨、品格:不卑不亢、从容自矜。下阕表现梅花的特征,清幽、淡远,人间绝美,其中“雪后燕瑶池”想象奇特,表现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全词融情于景,托物抒怀,通过描写梅花的先春而开的冷艳幽姿,表达了自己虽然遭遇挫折,但仍然要保持清高孤傲,卓然不群的品质的襟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植梅的繁盛时期,咏梅的作品也很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咏梅词,并不是单纯为咏梅而咏梅,而是借咏梅寄予身世之感。赵令畴的这首《pú sà 蛮》同样是借梅花以寓性情,寄托深远,非徒然咏梅。赵令畴本是赵宋皇家的王孙公子,却因与苏轼结交受累,被新党排斥,屡遭贬谪。词人性情中的那份孤傲与傲雪的梅花极为相近,于是便借梅花表达自己的心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6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5.李清照,号_________,宋代_________派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一生中写愁的诗句无数,请在本词外再拈来一句 。(3分)
26.开头十四个叠字的运用,从哪几个方面抒写作者的凄惨心情?在词作结构上有何作用?(3分)
25.易安居士,婉约,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或: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26.从动作与神态、环境感受和心境意绪等方面抒写作者凄惨心情。起到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作用,在结构上统领全词,构成全词的骨架。
【解析】
2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内与作家作品相关知识的积累答题,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词人,她的字、号、派别、诗词名句都要多积累,记牢。要注意此类题书写的正确性,例如,舴、艋、消。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题干“叠词”“凄惨心情”的要求,从词中抓住关键词分析,“寻寻觅觅”是从寻找的动作来写;“冷冷清清”是从凄凉的环境的角度来写;“凄凄惨惨戚戚”是从女词人的心境感受角度来写。这十四个叠词,开篇便从动作、环境、心境的角度表现出了女词人凄惨心情,故起着奠定全词感情基调和统领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商调·黄莺儿
赠 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 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9.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拟人,用典,叙事结合。作者将燕子当作人来写,写它不忍花落,着意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的花朵,燕语呢喃,好像向人诉说着干千般心情。这描写中有作者的想象,是虚写,“珠”是实写,虚实结合,“最难”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是用典的手法。
20.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
19.
试题分析:。“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花落”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写燕子怜借花朵故衔花修补房梁上的花朵,实际上也是作者托物言情,表达自己的借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和王导、谢安家族的没落来抒发痛惜之情。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1,琼彝倒玉舟2。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注:1.菰黍、昌歜,席间食品。2.琼彝、玉舟,酒壶、酒杯。
21.这首词上片首句,将游赏十三楼时所见湖光山色和席间歌女容貌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写,请结合修辞手法说明。(3分)
22.上片末句为什么提及“古扬州”?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分)
23.下片末句(“声绕……”)是怎样写出歌声动听、韵味悠长的?(4分)
21.⑴运用了比喻手法(1分):歌女的眉黛如山(1分),酒后的醉眼流波。(1分)
22.用意:和十三楼的游玩之乐进行对比,表现十三楼的观览之胜。(1分)心情:游兴之浓、游赏之乐。(2分)
23.赋声以形,写出声音的余音袅袅和动态美感(绕、飞)(2分,能结合“绕”、“飞”进行分析即可);侧面烘托,用晚云的滞留表达歌声的美妙(2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然而,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词中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去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手法的运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眉峰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最后则以描写清歌曼唱满湖山作结:“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水调,相传为隋炀帝于汴渠开掘成功后所自制,唐时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水调歌头即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此二句化用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但更富声情。意思是不知谁家唱起了水调一曲,歌喉宛转,音调悠扬,情满湖山,最后飘绕着近处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却不肯流动,仿佛是被歌声所吸引而留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8分)
蝶恋花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9.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2分)
20.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字是什么?为什么?2分)
21.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分)
19.堕花(落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必须要有“落”、“老”、“开过花”等字眼,如只答“花”、“柳”、“樱桃”,无法表现暮春特点,只得1分)
20.点”或“破”;遥看青山,高耸入云,云端之上,山峰就像一个小点(描述画面1分),“点”或“破”突出了青山的高峻(扣住景物特点分析1分)。
21.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或答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友人,而是运用曲笔的手法,委婉曲折地写朋友的境况(2分);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回答较为容易,只需把词的上片翻译出来,即可找出景物来,诸如“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一句中的“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本题结合词句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这一句是作者想象朋友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这两句,便见作者对行人神驰心系之情。“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上句用《楚辞·招魂》中天帝遣巫阳招屈原离散之魂的典故,表达希望朝廷召他回去的愿望。东坡与公择因反对新法离开京城出守外郡,情怀郁闷,已历数年,每思还朝,有所作为,但局面转变,未见朕召,他们四方流荡,似无了期,所以有“飞魂”之叹。“飞魂”与“楚些”是倒装,求其语反而意奇。下片写送别,兼及对再受重用的渴望,写二人同情相怜,友情深厚。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虞美人 寄公度
舒 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①只合尊②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 ①浮生:指人生。②尊:通“樽”,酒杯。
19.请简析上片中“独”字的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独”字形象地描写了词人独自一人倚阑眺望的情态,(2分)又透露出因朋友远离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2分)
20.这两句运用了从对方的角度着笔(或虚写、想象)的手法。(1分)想象老朋友远在江南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1分)词人通过这幅想象的画面,来表达自己对远方朋友的无限思念之情。(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题中,“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阑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可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故人,老朋友,指公度。早晚,多义词,这里为随时、每日之意。这两句从对方着笔,用情颇深。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这是用南朝宋陆凯折梅题诗以寄范晔的故事。这是用典,却又切合作者当年与友人置酒相别的一段情事。如此,更见其情深而意切。本题可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