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满庭芳残梅
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1]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2]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③,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注释:[1]篆香,对盘香的喻称。[2]何逊:南朝梁代著名的文学家,有《扬州早梅》诗。
21.下列对这首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的意思是:美好的春光和充满生气的白昼,都被藏锁起来。
B.“难堪雨藉,不耐风揉”的意思是:不管狂风还是暴雨,梅花都巍然挺立,傲然不屈。
C.“须信道、扫迹情留”的意思是:一定要相信,即使梅花开败,它的情韵也长留人间。
D.“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的意思是:梅花的姿影会在美好的月夜显出独有的俊俏。
2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上片首先描写深暗的环境,然后抒赏梅之情,发寂寞之感。
B.下片转而写风、雨、笛声、冬雪、月夜,已不再着笔于梅花。
C.全词写出了作者在冷清寂寞之中所产生的深切感伤之情。
D.词中的梅花衬托出词人恶劣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作者自强不息的精神。
E.本词使用“又何必”“从来”“尚”等虚词,转折达意,呼应传神,跌宕多姿。
23.下列诗句中梅花的形象,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虬枝凌寒,独傲冰峰艳。
B.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C.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24.千百年来,梅花精神已被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中。人们赏梅、咏梅、评梅、画梅,用梅花寄托怀抱、陶冶情操。请结合你的文化积累,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心目中的梅花精神。(5分)
21.B
22.BD
23.C
24.梅花跟其它的花可不一样,别的花大都是在春暖才开花,必须水土、气温合适才能开花。而梅花却不同,在寒冬腊月之际,梅花迎着刺骨的寒风、冰冷的大 雪顽强生长。越是风欺雪压,越是狂风呼啸,花反而开的愈精神愈美丽。
【解析】
21.
试题分析:“藉”与“揉”也是互文见义,有践踏摧损之意。梅虽不畏寒冷霜雪,但它毕竟是花,仍具花之娇弱特性,因而也难以经受风雨的践踏摧损。这是花儿一般的、必然的命运。由落梅的命运作者产生各种联想,于是词意的发展呈现很曲折的状态。汉代横吹笛有笛曲《梅花落》,南朝时又作为乐府古题为诗人们吟咏,曲调和词情均十分哀怨悲伤。由落梅而联想到古曲《梅花落》,这属于虚写,以次表现落梅引起作者个人的感伤情绪,造成一“浓愁”而难以排解,于是词情又一转变。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B项,下片从赏梅写到赞梅、惜梅。唐人崔道融《梅花》诗:“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宋范成大《梅谱·后序》说:“梅以韵胜,以格高。”可知“梅以韵胜”是文人传统的看法。韵,在这里指梅花抗寒傲雪的贞刚、高洁的内在美反射出来的神韵、风骨。它与世俗格格不入,难禁风雨的摧残。藉、揉二字,既惜花,更惜人。D项,应是借溶溶月色下梅花的横斜疏影来展示自己那种难以描述的,既清淡,又深沉的幽怨情怀。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C项,梅不畏严寒、笑立风中起句,“众”与“独”字对出,言天地间只有此花,这是何等的峻洁清高。然而梅品虽高,却不骄傲,只在一方小园而且是山间小园实际是空中楼阁中孤芳自赏,这又是一种何等“丰富的宁静”与充实的美丽。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文化积累结合准确,梅花精神阐述合理,语言表达顺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斜月 黄裳①
已送清歌归去后,东南楼上人声悄。冷落尤临弦上调,欢意少,空将万感收残照。
窗外剑光②初出鞘,斜窥梦断人年少。未到盖棺心未了,尘虑扰,双眸竟入扶桑晓。
【注】①黄裳,字勉仲,北宋词人。延平(今福建南平)人。著有《演山集》六十卷。②剑光:用“双剑化龙”典。《晋书•张华传》载:雷焕任丰城县令时得双剑,剑名“龙泉”“太阿”。雷焕死后,“龙泉”不知流落何方。后雷焕之子佩“太阿”过延平津,剑从鞘中跃进潭内。使人潜水寻剑不得,只见双龙在水中相偎。③扶桑: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故谓为日出处。
17.词中体现主人公彻夜未眠的词语是上阕的 和下阕的 。(2分)
18.请结合全词,概括“未到盖棺心未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4分)
17. 残照 晓(每处1分)
18.①塑造了一个虽不得志而又坚忍不屈的形象。②词中主人公白日饯别朋友,傍晚独自登楼,彻夜辗转未眠,竟至迎来曙光 ③曲折地表现出平生不得意,凸现壮心未酬的抑郁,④“未到盖棺心未了”,呈现出隐忍坚毅,奋斗不已的情怀,(每个要点1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抓住题干中的要求。能体现“主人公彻夜未眠”的词语应是一些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题目是“斜月”可见是深夜,而上片中说“空将万感收残照”,此处“残照”说明是傍晚,从傍晚到深夜,可以时间之久,作者无奈中只能将万千头绪投向夕阳;下片说“双眸竟入扶桑晓”,此处一个“晓”说明天已亮,就这样,作者思索着直到天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答题的模式:诗歌中塑造了一位……的形象。……体现了人物……的情感或特点。全词描写一次欢宴后人去楼空,作者的孤独寂寥之情,由傍晚到日出作者因烦忧而整夜未眠。上片写傍晚词人宴饮结束后,看到人去楼空后的失落之感。“已送清歌归去后,东南楼上人声悄。”以“清歌归去”“人声悄”写宴饮后的场景氛围。“冷落”二字写出作者心中所感,也是全词文眼。“欢意少”进一步写出作者的寂寞忧愁心态。“空将万感收残照”,道出作者无奈中只能将万千头绪投向夕阳。下片写作者因忧愁整夜未眠。“窗外剑光初出鞘,斜窥梦断人年少。”写出月光入户之态。是描写斜月的名句,正是这月光仿佛也在窥视年少的难以入眠的作者。“未到盖棺心未了。”写出作者对未来的雄心壮志以及坚定的信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20.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4分)
21.词的下阙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20.“跳”就是“跳动、跳跃”之意,写出雨点在荷叶上快速跳跃,衬托了雨势之急,把雨打荷叶的情景描写得绘声绘色,生动别致。
21.词的下阕描写了一幅雨后西湖“荷叶跳珠”、“水银流泻”的美妙景色,表达了诗人被急雨惊醒后观赏到西湖的欣喜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跳”字写出了雨之急、雨之大;“跳”这个动词绘声绘色地把雨打荷叶的情景极为传神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上阙诗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到的是满湖烟水,闻到的是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忽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命名诗人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抱怨之情;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更加美妙的境界,感情由急雨惊梦之遗憾变为咏荷上雨之欣喜,变化自然,水到渠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清平乐
【唐】 韦庄
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阑思深。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18.词中主人公有哪些复杂的心绪?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3分)
19.前人对“小窗风触鸣琴”一句倍加赞赏,请简析其妙处。(4分)
18.回顾当初与远行不归者痴结同心的后悔;想起无数次凝望关山而不见归人,自己只能在寂寞的苦盼中老去的惆怅;千百回凭栏深思后对生活前景的迷茫;梦醒后感慨只有斜月陪伴的孤独与凄凉。(每点1分,答出其中任意3点就给3分。)
19.本句与“半床斜月”相互映衬,以哀景衬哀情,情景交融。女子在独守空床的梦觉之后已凄凉满怀,此刻凄冷的夜风透过小窗在琴弦上触响的清旷之声在空寂的室内回荡,在如此清婉哀绝之境中,她的深哀浓愁被表现得既深沉又空灵。(点出手法“以哀景衬哀情”“以景衬情”“烘托(衬托)”“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寄情于景、融情入景)”均可给1分,答“以乐景衬哀情”“渲染”及其他手法均不给分。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给2分。阐述高妙效果时能做出与“既深沉又空灵”近似之意的回答也可给1分。)(4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主人公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词大意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词中的关键词及词句分析,修饰性的可直接提取,描述性的可概括作答。例如,“寂寞关山道”可提取寂寞;“惆怅香闺暗老”可提取出“惆怅”,然后根据“香闺暗老”从青春年华逝去的角度概括作答;一个“悔”字将词人不能与远行者结同心的后悔之情表现出来;“独”可理解为孤独与凄凉;“小窗风触鸣琴”景物描写出了凄凉的氛围,烘托出女词人内心的凄凉之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词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结合着这句词,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作答。答题时,要结合着“小窗风触鸣琴”一句,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其营造的凄凉意境,然后结合着上句“梦觉半床斜月”从相互映衬或以哀景衬哀情的角度,烘托出女词人梦醒后的凄凉之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7.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词人写“啼鸟两三声”,使用了什么手法?(5分)
18.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6分)
17.诗人用“霁霞”“晓月”“残星”、行人稀少的山径和啼鸟声等意象(景物)表现早的。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表达效果。
18.表现了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通过“心共马蹄轻”直接写心境的轻快愉悦,也通过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意象及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从这首词中找出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例如,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前几句的意思为雨后的霞光弥散在拂晓的天空上,月亮依然亮着。稀疏的树木枝头孤零零的挂着几点残星。这都说明了早。“啼鸟两三声”营造了山径中幽静清雅的气氛,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幽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词中描写的景物氛围来体会词人的心境,由描写的下片词句可知,浓霜还在闪着寒光,天气还很冷。这是一个寒冷的孤寂的冬天的早晨。但是作者一想到要回家了,心情是那么愉悦,觉得马儿的步伐也是那么轻快。就连路途上所经过的青山,流水,都跟作者一样,洋溢回家的无限喜悦之情。从词的下片内容可知,词人将情感融合在景物的描绘中,故运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后面题目。(8分)
庆清朝慢·踏青① 王观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②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③。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④,有许多般。须教撩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
【注】①北宋词,出自《冠柳集》。“庆清朝慢”由王观创调。 ②东君:司春之神。 ③小双鸾:鞋面所绣的双鸾图案。 ④则个:语助词,表示动作进行,近似于“着”。饾饤(dòu dìng):喻指杂凑堆砌。
24.王观将词集取名为“冠柳”,表示其创作欲高出词人 (人名)之意。(1分)
2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调雨为酥”和“催冰做水”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与变化,表现春神的运行造化。
B.“何人……点破残寒”的疑问,既让表达跌宕生姿,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好奇。
C.作者化用了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诗句,写出了烟郊外迷蒙的春色。
D.过片“晴则个”等三句运用口语 ,描绘出天气的阴晴不定,活泼而富有意趣。
26.这首词的下片巧妙地表现了姑娘们在踏青中的情绪变化,请就此加以赏析。(4分)
24.柳永(1分)
25.B(3分)
26.阴晴不定的天气喻示着姑娘们情绪的阴晴不定。“撩”花“拨”柳的动作,写出了她们一览春色的急切心情。“香泥斜沁几行斑”的细节,则从侧面表现了她们只顾看花觅柳、忘情地欢笑,却一不小心脚踏进泥淖的懊恼。她们笑容顿敛 ,双眉紧锁。词人以“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的比拟,略带风趣地写出了姑娘们一瞬间尴尬的神情。(4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王观是北宋词人,而柳永也是北宋著名词人,是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5.
试题分析:B项“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好奇”有误。这个疑问句式表明已到残寒尽退、到轻暖的时候。这是何人主使的呢?当然仍是“东君”。这个疑问句式,既是为了铺叙的跌宕生姿,也是为了使人们对春天的到来,应向造福于人的“东君”表示深深的敬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过片三句运用口语,生动地描绘出天气的变化,活泼而有意趣。贺裳他所作的《皱水轩词筌》里说:“险丽,贵矣,须泯其镂划之痕乃佳。如蒋捷‘灯摇缥晕茸窗冷’,可谓工矣,觉斧痕犹。如王通叟春游曰:”晴则个,阴则个‘云云,则痕迹都无,真犹石尉香尘,汉皇掌上也。两’个‘字尤弄姿无限。“贺氏提出了两个”个“字用得妙,颇有见地。而”饾饤“一词则用得更具神采,有了这个词,前两个”个“字的”弄姿“才显示出来。天气的阴晴无常,使得踏青的姑娘们的情绪起了变化,她们要赶快一揽春景之胜:“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写出了她们看花觅柳的急切心情与行动,“镂”、“拨”两字用得很工,仿佛可以听到她们清脆的笑声,看到她们轻盈的体态。她们只顾忘情地欢笑,“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一不小心脚踏进泥淖里,浊浆溅涴了她们的罗袜,而前面写的“小双鸾”更是沾满污泥。无限珍惜的心情使她们笑容顿敛,双眉紧锁,“东风巧,尽收翠绿,吹眉山。”“眉山”典出《西京杂记》谓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踏青姑娘们的蛾眉,本来是淡淡的,但眉头一皱,黛色集聚,好象大地上所有的翠绿全被灵巧的东风吹上边。词人捕捉住踏青的姑娘们一瞬间的感情变化,用幽默、风趣的夸张手法,写出了她们有点尴尬的神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①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②长是、系行舟。
【注】 ①吴文英,号梦窗,南宋诗人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踬以死。②漫:空,徒劳。
20.“燕辞归、客尚淹留”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5 分)
21.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6 分)
20.对比。(2分)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泊作对比。(1分)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2分) (也可以答“反衬”)
21.参考答案:
秋景凄清;离人相别;功业无望;羁旅漂泊。(答出三点,适当展开即可给分,各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燕辞归、客尚淹留”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秋属岁未,颇容易使人联想到晚岁。过片就叹息年光过尽,往事如梦。“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由此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列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于中好
七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
纳兰性德 清
尘满疏帘①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②犀奁见翠翘。
惟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朝。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③。
【注释】
①疏帘:编织稀疏的竹制的窗帘。
②忽傍句:犀奁,以犀角制做饰物的妆奁。翠翘,即翡翠翘头。
③画桥:饰有彩绘的桥。
18.请指出”青衫泪“此典故出处。(2分)
19.请分析此词的抒情方式及其表达的情感。(6分)
18.《琵琶行》
19.一:直接抒情,“惟有恨,转无聊。”二:间接抒情,A 用典抒怀 B 借景抒情(以乐衬悲“可怜宵” “画桥”;以悲衬悲”落花朝””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
【解析】
18.
试题分析:针对文学常识复习: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悼亡之作。作年未详。词序云:“其明日是亡妇生辰”,可知十月初五日是为其亡妻卢氏之生日。自然这又引发了诗人对亡妻深深的怀念,遂赋此以寄哀思。全词亦景亦情,交织浑融。上片写室内,写亡妻逝去后的尘帘飘带、妆奁翠翘等遗痕遗物,由此触发了对亡妻的深深的悼念,致使通宵不眠,清泪偷弹。下片又扩展到室外,用室外之景进一步烘托出难耐的愁情。室外景象依然,同样的“落花朝”,同样的“画桥”,但却生死殊途,物是人非了,故而今日只有长恨复长恨,痛苦难消,百无聊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清】纳兰性德
尽日惊风吹木叶。极目嵯峨,一丈天山雪。去去丁零①愁不绝,那堪客里还伤别。
若道客愁容易辍。除是朱颜,不共春销歇。一纸乡书和泪折,红闺此夜团圝月②。
【注】①丁零:古代民族名。汉时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②团圝(luán)月:圆月。
19. 词的上片的前三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20.词的下片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赏析。(4分)
19.词的上片的前三句描写了整日狂风呼啸、木叶脱光、天山耸立、白雪皑皑的边塞之景。(2分)其作用:渲染一种苍凉的氛围,为后文抒情做铺垫。(2分)
20. ①间接抒情(或借想象情景抒情):运用假设情景类比(或比较、对比、叙议抒情等),行人的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萎。借用朱颜无法常在,来表达自己的羁旅愁苦无法消除之意;(2分)②反客为主(或主客移位、运用想象、移情于彼等)手法,设想闺中人望月思念自己,表达自己对闺中人的思念之情。(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尽日惊风吹木叶。极目嵯峨,一丈天山雪”这三句话中的景物有“惊风”“木叶”“天山”“雪”,要抓住景物的特点,“风”惊,“叶”脱,“山”耸立,“雪”覆盖。这三句描写边塞之景,这里整日狂风呼啸,木叶尽脱,极目望去,天山山势高峻,积雪盈丈,一片皑皑白色。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渲染氛围,烘托情感,为抒情做铺垫。上片后两句讲作者一步一步地远行,越走越远,都过了远在极边之地的丁零部落,离愁渐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一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抒情方式。下片前三句讲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谢。现在朱颜憔悴,春华“销歇”,说明羁旅之愁无法消除。最后三句为设想之语,意思是写好书信,含着眼泪折起,而此时闺中的人正孤独地对着明月,怀念着“我”这远在天山的人。全词描写了一幅天涯羁旅、游子落拓的凄凉悲伤的景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第后面的题(5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8.你认为这首词上片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2分)
19.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3分)
18.开放性题目,只要能够从一个方面简要分析,有理有据则可。(2分)
示例:
①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墙外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地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荷映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②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
③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呜叫;“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此外,还可以从炼字、修辞、寓情于景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有理有据则可)
19. 词中的景物都是“昨夜三更雨”后作者乘凉爽出游时的所见所闻,从表面看,这两句似乎是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得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词语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失意情绪。(意思对即可3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上阕写景。开首"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雨后的景物,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个诉诸视觉:"时时现";一个诉诸嗅觉:"细细香"。充满了诗情画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下阕写散步。江村小景绘好之后,视角则陡然一转,步入画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通过作者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最后两句乃点睛之笔,"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又更进一层,超出世表。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