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请将答案写于答题纸C处)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6.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3分)
17.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3分)
16.诗的第二句中“如何”写出面对昨夜骤雨诗人心中的担忧;第三句中“试卷”刻划出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第四句中“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17.借景抒情;对比
蕴含哲理:1〉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 2〉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解析】
16.
试题分析:昨夜,漆黑的江面飘摇着一叶孤舟,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今早试卷帘子看时,两岸依然是充满生机的青山绿树。风浪有平息之时,黑夜尽头就是黎明,而风光美好的大地是永远长存的。答此题关键在于读懂诗句,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概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在于以自然平淡之笔,通过客体影观的描述, 寄寓着人生和事物的哲哲理,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全诗通过对比蕴含道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①道:同“导”,引导。
(1)在孔孟看来,应该与哪几种人交朋友?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2)孔孟认为与朋友相处时,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1)①志同道合的人;②有道德的人;③见识广博的人。(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2)①有益原则;②适度原则;③平等原则。(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C原文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救。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理解国学经典语句含意的题目,此类题目的前提是正确翻译,通晓文意。
【参考译文】
(1)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2)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3)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要忠诚地劝告他,委婉恰当地开导他,他还不听从,就停止算了,不要自受侮辱。”
(4)孟子说:“与朋友相交,不依仗自己的年纪大,不依仗自己的地位高,也不依仗自己兄弟的高贵。交朋友,是交朋友的好德行,不能存有任何有所依仗的思想。”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pú sà 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
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8.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6分)
9.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5分)
8.【知识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各占3分,未答“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可不扣分,如将两词分述只要内容正确亦给分)
解析:抓住词中表达感情的主要意象,如辛词中的“行人泪”“西北”“长安”,陆词中的“故山”“杜宇”等等。注意题目的要求“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调动所学知识,结合词作分析。
【思路点拨】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9.【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
解析: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可,分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给分。
【思路点拨】本题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对表达技巧的回答考生可分三步走:第一步,点出行文技巧的名称,如是以情感,还是时间等等;第二步,阐述“志”的内涵或“景”与“情”的关联;第三步,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功效。注意在解答技巧效果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切忌空洞,使用套话。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后面题目。(11分)
秦楼月 向子湮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 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虏去,中原尽失。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
② 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此时他已被俘虏。
20.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6分)
21.“晓风残月”这一意象曾出现在我们学过的哪首作品中?它和本词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5分)
20.开头写芳菲凋零,渲染苍凉氛围(1分),接着写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方之手,不禁悲从中来,连用两个“伤心切”,直抒胸臆,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2分);末尾两句描写迷离朦胧的烟水山色,表现了伤心之情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山水一样悠远绵长(1分),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悲切之情(1分)。这样就将伤心之“切”抒写得淋漓尽致。(1分)
21.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1分)向词表现的是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后的哀怨、悲痛之情(2分),柳词表现的是离别后的凄清、孤寂之情(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中,先审题“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是要我们赏析诗歌的抒情方式,回答时要考虑抒情手法和修辞手法,而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回答时我们要逐句分析,这样才能防止丢落。开头写景的句子,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连用“伤心切”直抒胸臆;“无边烟水,无穷山色”以景结情,融情入境,含蓄隽永。表达效果就是将伤心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第一问对于我们来说没有难度。第二问实际考查感情,并将两首诗的感情分别作答。这首诗的感情要联系注释,可知因山河破碎、国破家亡而伤心。雨霖铃的感情是抒发离愁别绪。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7.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3分)
18.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3分)
17.(4分)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答出奠定情感基调的2分;结合内容分析的2分)
18.(4分)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答出表现纷乱愁绪的2分;答出通过动作表现并简要阐述的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诗歌内容及作用的题目,诗歌的上半阙主要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更主要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等,答题时先简要描述商榷的景物,然后结合诗歌分析渲染什么样的氛围i,奠定什么样的情感基调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情感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注意注释中的“隐瞒在内心的痛苦”,和词中的“无奈”,答题时注意是“词的末尾两句”所以不要答“借景抒情”之类的手法,最后两句主要是新解描写,通过动作表达情感,答题时写出这些动作和情感之间的关系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朱敦儒(宋)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 ),宋代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 ②箨tuò,竹笋的壳皮。
19.请从词中找出四个最能表现春景的意象。(3分)
20.请从“情”和“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的下阕。(3分)
19.清明细雨(清明雨), 衔泥春燕(衔泥燕、筑巢燕、春燕), 新绿修篁(新绿篁、脱箨篁、脱箨修篁),褪花新杏(新杏、未酸新杏)(答到其中任意三点得3分)
20.①以乐景衬悲情(答衬托手法亦可)(1分),②用江南清明之美景(江南新春美景)来衬托(反衬)(1分)作者故国(北宋)灭亡之痛(故国之思)。(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较为简单,可从这首词中找出具有春天特征的景物即可,例如,“雨湿清明”,清明细雨;“燕泥寒”春燕;“褪花新杏”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答题思路:下阙描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然后根据二者的关系分析作答。“脱箨”初绿,“新杏”“春好”构成了一幅江南新春美景;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及注释可知,北宋灭亡后,词人流落江南,__之痛溢于言表,由此可得出,作者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达自己对故国之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浣 溪 沙
苏 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6.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17.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16.(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
(2)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分)
17.(1)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
(2)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 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 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分析。元丰元年(1078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当时有人传言:将虎头置于潭中,即可致雷雨。作为州官,苏轼曾依其说到离城东20里远的石潭求雨,并作有《起伏龙行》诗以记其事。得雨后又赴石潭谢雨。其关怀民生之心,从这一求一谢中表露无遗。苏轼于谢雨道上作《浣溪沙》组词,共五首,描写了途中见闻和村野风光,具有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此词是《浣溪沙》组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词的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情景交融。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运用比喻的手法,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结句,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20.简析首句中“净”字的表达效果。(4分)
21.探究本词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20.“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4分)
21.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4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赏析“净”字的表达效果,可从炼字的角度分析,先根据“净”的本义,然后从“净”表现出的景物特点,词人的思想感情等角度分析作答。由“春深”“染衣”可知,此时正值暮春时节,“绿”是自然的主色调,芳菲早已落尽,由此可得出词人想借助“净”来表达内心的纯净品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赏析词人的思想感情,可根据景物及意象的描写来分析。答题时,可先从词中筛选出意象词,然后根据意象词的特点来分析,由“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可知,词人表现出了对田园生活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由此表现自己淡泊名利、不愿为世俗所扰的心愿。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②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词人。南宋灭亡后,曾参加抗元斗争,晚年隐居故乡山中。②辇下:京师。③海上: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8.请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此词在写法上采用了哪些手法(至少答出两种)?并对这些手法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辇下风光”:指心念故国,然而风光不在,表现__之痛;“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报国无门的遗憾;“海上心情 ”:则是自己志之所向,借苏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节不移的志向。(答对两点6分,答的不全酌情扣分。)
9.(1)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城”之“愁”。视觉方面:“铁马蒙毡”,整个临安城已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银花洒泪”,花灯流泪,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气氛。听觉方面: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2)“银花洒泪,春入愁城”:拟人。及花灯流泪,春天进到哀愁的城中,渲染了全城凄惨阴森的气氛;(3)“高台月明,辇下风光”:虚写。即想象的、回忆中的故国之景。故都往日的景色,而今天在哪里?抒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4)“海上心情”:借用典故。借苏武牧羊矢志之典,表明自己守节不移的志向;(5)景以引情,情以衬景。下片抒情,抒发对故国的怀念,满腔的爱国之情何处抒发。
【解析】
8.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须知词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词中词语传达出来的。在本词中,注意联系词作下的注释,结合词人生活背景等,可以分析得知:词人一心所怀念的是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正是故都往日景色,而今安在?语言极为跳跃,想象尤多内涵。刘辰翁宋亡不仕,高其情操,隐居山中,空逝岁月。但这时宋帝昺在陆秀夫、张世杰等的拥戴下漂流在南海抵抗。所谓“海上心情”,当系指这一历史事件。山中不忘海上,足见作者之不能忘情现实。词也以此戛然而止,余音却袅袅不绝。如果说,上片的结句似板鼓声的干脆,这下片的结句,却是弦索声的缠绵。而基调都是苍凉悲苦的。宋末的遗民词多凄切呜咽之音,隐晦曲折。刘辰翁实不与众同,以慷慨悲歌为多,而丰富了宋遗民词。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认真阅读全词,不难发现,此词在写作上运用了多种手法,比如:词人是从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表现作者的忧愁,根据“铁马蒙毡”、“银花洒泪”、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演出的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在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另外,还有“银花洒泪,春入愁城”、“高台月明,辇下风光”、“海上心情”、景以引情,情以衬景等方面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①
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本词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19.这首词炼字很有特色,此词前两句哪个字用得最好? 为什么?(4分)
20.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请作简要赏析。(4分)
19.(4分)①“惊”字用得最好。(1分)“惊”字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1分)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态,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2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其它的字,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2分。)
20.(4分)参考答案一: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词人通过回忆当年全盛时的欢乐反衬(对比)南渡后客居的悲凉(2分),突出了沉重的爱国之思(1分)。
参考答案二: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1分)。上片实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入对当年全盛时欢乐生活的回忆,结尾两句又跌入悲怆的现实(2分),表达了沉重的爱国之思(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金兵南侵,作者转徙异乡,根本不知道时序的变化,而小桃着花让作者惊讶不知不觉又是一年的春天到了,因此,这一“惊”字就写出了时序的变化以及作者内心难以除去的思国情怀。赏析炼字,要抓住能够表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关键词语,或者表现力丰富的词语加以赏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确定作者在词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从开封到南京虽然不远,但总觉得到了天涯海角一般,心里特别凄凉,不禁回忆起在汴梁时的繁华景象。花枝在皎洁的月光下是何等地婀娜多姿,宫殿晶莹剔透,云彩多么绚丽。往事晃如一场“华胥梦”。东风一吹像惊醒了似的,不禁潸然泪下。前后对比反衬,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也可以说作者将想象中的故国繁华和客居的悲凉结合起来写,虚实结合。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