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①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②长是、系行舟。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唐代诗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踬以死。②漫:空,徒劳。
20. “燕辞归、客尚淹留”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5分)
21.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6分)
20.对比。(2分)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泊作对比。(1分)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2分) (也可以答“反衬”)
21.秋景凄清;离人相别;功业无望;羁旅漂泊
【解析】
20.
试题分析: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昭君怨
苏 轼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注】桓伊,东晋音乐家、名士。著名琴曲《梅花三弄》是根据他的笛谱改编的。
21.上片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
22.简要赏析“飞絮送行舟,水东流”一句的妙处。(4分)
21.笛声、绿窗、新月、烟云、天空、江面,(2分)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浩淼幽清的画面。(1分)
22.该句设想离别的人乘船离岸逐渐西去,送别的人矗立江边,不愿离开,(1分)只有那多情的柳絮,追逐行舟,代人送行。(1分)词人运用拟人手法,(1分)以“流水无情”(词人以景结情)反衬难分难舍之情。(1分)[分析人物1分,分析柳絮1分,答出“拟人”“反衬”或“虚写”1分,分析手法效果1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意象就是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的事物。解题时找出诗人借以抒怀、言志的物象就可以了。本诗借笛声、绿窗、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浩淼幽清的画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首先准确辨识诗词中是否使用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侧重对内容表达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有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微宽泛的理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南楼令
【清】马廷萱①
川溟②暮云平,寒潮带月生。沂③江天一色,空明。山外有山千万叠,遮不断,望乡情。
风正片帆轻,中流一笛声。谢嫦娥远伴,孤征。还想深闺眠不稳,应屈指,数归程。
注:①马廷萱,福建汀州人,仕于山东多年。②溟,昏暗。③沂,山东的一条河流。
18.“川溟暮云平,寒潮带月生” 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19.“还想深闺眠不稳,应屈指,数归程”在表情达意上很有特色,请简析。(3分)
18.(1)描绘了江面昏暗、暮云低垂、冷月初生的景色,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
19.作者不直接抒发自己对亲人、对妻子的思念,而是写想象深闺中的妻子辗转反侧,屈指计算着丈夫回程的日子(2分);从而使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更深切动人,更耐人寻味(1分)。(具体运用的手法不必答出)
【解析】
18.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注意词后注释,“福建汀州人,仕于山东多年”,可以据此推断,此诗表达的“望乡情”应是全诗的主线,作者的情思就在细腻的描摹中飞扬:寒夜,江上,诗人乘船在风中扬帆航行。月亮升起来了,如水的月色,映得江天一色澄明,多么美的月夜景致啊!但对远行的游子来说,美景只是更加激起他对故乡的向往,他的目光时刻回望着故乡,可故乡在哪儿呢?目光所及之处,是一重又一重的山,千叠万叠,一直绵延到天边,故乡就在那遥远的天尽头,重重叠叠的山,怎么能遮得住游子对故乡的情怀呢。本题可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思考此题,首先应会想到我们学过的王维的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写法,即:诗人不直接写自己的思乡之情,而是借助亲人思念自己,以此来突出亲人对自己的思念之情,本词的结尾,便是用此手法,使表达感情更为真挚。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南楼令
【清】马廷萱①
川溟②暮云平,寒潮带月生。沂③江天一色,空明。山外有山千万叠,遮不断,望乡情。
风正片帆轻,中流一笛声。谢嫦娥远伴,孤征。还想深闺眠不稳,应屈指,数归程。
注:①马廷萱,福建汀州人,仕于山东多年。②溟,昏暗。③沂,山东的一条河流。
(1)“川溟暮云平,寒潮带月生” 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还想深闺眠不稳,应屈指,数归程”在表情达意上很有特色,请简析。(3分)
【小题1】(1)描绘了江面昏暗、暮云低垂、冷月初生的景色,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
【小题2】(2)作者不直接抒发自己对亲人、对妻子的思念,而是写想象深闺中的妻子辗转反侧,屈指计算着丈夫回程的日子(2分);从而使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更深切动人,更耐人寻味(1分)。(具体运用的手法不必答出)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答题步骤,概括景物特色,关键是读懂诗歌,能分析意象。寒夜,江上,诗人乘船在风中扬帆航行。月亮升起来了,如水的月色,映得江天一色澄明,可是在诗人看来,江面昏暗、暮云低垂、冷月初生,氛围凄清、孤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及情感。作者想象深闺中的妻子辗转反侧,屈指计算着丈夫回程的日子,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更深切动人。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踏莎行 贺铸①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①贺铸:北宋词人。《宋史•文苑传》载贺铸“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 。
15.从词句的字面内容看,这首词吟咏的对象是什么?“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表现其什么特点?(2分)
16.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简要分析。(3分)
15.荷。夏天开花,秋天凋零
16.托物言志(以物喻人)(1分);②以荷花的幽香比自己的品德,以蜂蝶断然不来比统治者对自己的不欣赏,到头来得到的只能是凋零、苦悲的结局。(3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当年”两句,以文言,是想象中荷花对骚人所倾吐的言语;以意言,则是作者的“夫子自道”。行文至此,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合而为一了。“当年不肯嫁春风”,是反用张先的《一丛花令》“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看即知,而荷花之开,本不在春天,是在夏季,所以也很确切。春天本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时候,诗人既以花之开于春季,比作嫁给春风,则指出荷花之“不肯嫁春风”,就含有她具有一种不愿意和其它的花一样地争妍取怜那样一种高洁的、孤芳自赏的性格的意思在内。这是写荷花的身分,同时也就是在写作者自己的身分。但是,当年不嫁,虽然是由于自己不肯,而红衣尽脱,芳心独苦,岂不是反而没由来地被秋风耽误了吗?这就又反映了作者由于自己性格与社会风习的矛盾冲突,以致始终仕路崎岖,沉沦下僚的感叹。南唐中主《浣溪沙》云:“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均《离骚》句。)这位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是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个偏安小国的君主为自己不可知的前途而发出的叹息的。晏几道的《蝶恋花》咏荷花一首,可能是为小莲而作。其上、下片结句“照影弄妆娇欲语,西风岂是繁华主”和“朝落暮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与这首词“无端却被秋风误”和“红衣脱尽芳心苦”的用笔用意,大致相近,可以参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这首词是咏荷花,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词的上阕描画了一个详和而恬静的池塘。而荷花却生长在池塘僻静处,只能寂寞地凋落。就象一位美女,无人欣赏,无人爱慕,饱含零落的凄苦。词人通过美人的自嗟自叹,也暗露了自己年华的虚度。下阕仍借美人之口言志:即使凄风冷雨,我仍然不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开放,宁愿盛开在炎炎的夏日。荷花、美人、君子,形成了完美和谐的统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请将答案写于答题纸C处)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6.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3分)
17.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3分)
16.诗的第二句中“如何”写出面对昨夜骤雨诗人心中的担忧;第三句中“试卷”刻划出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第四句中“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17.借景抒情;对比
蕴含哲理:1〉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 2〉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解析】
16.
试题分析:昨夜,漆黑的江面飘摇着一叶孤舟,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今早试卷帘子看时,两岸依然是充满生机的青山绿树。风浪有平息之时,黑夜尽头就是黎明,而风光美好的大地是永远长存的。答此题关键在于读懂诗句,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概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在于以自然平淡之笔,通过客体影观的描述, 寄寓着人生和事物的哲哲理,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全诗通过对比蕴含道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①道:同“导”,引导。
(1)在孔孟看来,应该与哪几种人交朋友?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2)孔孟认为与朋友相处时,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1)①志同道合的人;②有道德的人;③见识广博的人。(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2)①有益原则;②适度原则;③平等原则。(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C原文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救。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理解国学经典语句含意的题目,此类题目的前提是正确翻译,通晓文意。
【参考译文】
(1)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2)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3)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要忠诚地劝告他,委婉恰当地开导他,他还不听从,就停止算了,不要自受侮辱。”
(4)孟子说:“与朋友相交,不依仗自己的年纪大,不依仗自己的地位高,也不依仗自己兄弟的高贵。交朋友,是交朋友的好德行,不能存有任何有所依仗的思想。”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pú sà 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
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8.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6分)
9.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5分)
8.【知识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各占3分,未答“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可不扣分,如将两词分述只要内容正确亦给分)
解析:抓住词中表达感情的主要意象,如辛词中的“行人泪”“西北”“长安”,陆词中的“故山”“杜宇”等等。注意题目的要求“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调动所学知识,结合词作分析。
【思路点拨】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9.【知识点】本题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
【答案解析】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
解析:此题答案较开放,不限定分析哪一首,也不要求两首比较分析。只要将一点分析清楚可,分析未扣住“夜闻鸟鸣”的不给分。
【思路点拨】本题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对表达技巧的回答考生可分三步走:第一步,点出行文技巧的名称,如是以情感,还是时间等等;第二步,阐述“志”的内涵或“景”与“情”的关联;第三步,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功效。注意在解答技巧效果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切忌空洞,使用套话。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后面题目。(11分)
秦楼月 向子湮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 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虏去,中原尽失。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
② 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此时他已被俘虏。
20.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6分)
21.“晓风残月”这一意象曾出现在我们学过的哪首作品中?它和本词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5分)
20.开头写芳菲凋零,渲染苍凉氛围(1分),接着写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方之手,不禁悲从中来,连用两个“伤心切”,直抒胸臆,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2分);末尾两句描写迷离朦胧的烟水山色,表现了伤心之情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山水一样悠远绵长(1分),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悲切之情(1分)。这样就将伤心之“切”抒写得淋漓尽致。(1分)
21.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1分)向词表现的是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后的哀怨、悲痛之情(2分),柳词表现的是离别后的凄清、孤寂之情(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中,先审题“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是要我们赏析诗歌的抒情方式,回答时要考虑抒情手法和修辞手法,而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回答时我们要逐句分析,这样才能防止丢落。开头写景的句子,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连用“伤心切”直抒胸臆;“无边烟水,无穷山色”以景结情,融情入境,含蓄隽永。表达效果就是将伤心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第一问对于我们来说没有难度。第二问实际考查感情,并将两首诗的感情分别作答。这首诗的感情要联系注释,可知因山河破碎、国破家亡而伤心。雨霖铃的感情是抒发离愁别绪。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7.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3分)
18.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3分)
17.(4分)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答出奠定情感基调的2分;结合内容分析的2分)
18.(4分)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答出表现纷乱愁绪的2分;答出通过动作表现并简要阐述的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诗歌内容及作用的题目,诗歌的上半阙主要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更主要是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等,答题时先简要描述商榷的景物,然后结合诗歌分析渲染什么样的氛围i,奠定什么样的情感基调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情感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注意注释中的“隐瞒在内心的痛苦”,和词中的“无奈”,答题时注意是“词的末尾两句”所以不要答“借景抒情”之类的手法,最后两句主要是新解描写,通过动作表达情感,答题时写出这些动作和情感之间的关系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