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丘处机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

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注】①姑射真人:《庄子·逍遥游》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14.怎样理解上阕中“冷浸”中的“冷”字?(4分)

15.词中说“洞天方看清绝”,请简析作者采用怎样的手法表现梨花之“清绝”的?(4分)

14.(4分)①用“冷”字既让人有了微寒的感觉,也烘托出夜色的宁静。②赞美了梨花的高洁,表达了作者超凡脱俗的品质。③“冷”是一种色调,写出了梨花悄悄地绽放在月光溶溶的夜色中的优美情态。(答对两点即可,每点2分)

(4分)①“冷”字也有冷清的意思。(1分)②“冷”是一种色调,写出了梨花悄悄地绽放在月光溶溶的夜色中的优美情态。(1分)③用“冷”字既让人有了微寒的感觉,也烘托出夜色的宁静。④赞美了梨花的高洁、脱俗,冰清玉洁。(1分)

15.(4分)①以月光皎洁、花似雪明之景相映衬,给人一种高洁、脱俗的感受。②用“天姿灵秀”的姑射真人的典故来写梨花,表现了梨花的冰清玉洁与静若处子的仙姿。③用“不与群芳同列”“下土难别”等对比,写出了梨花的孤傲脱俗。(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技巧。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先解释该字,然后回归句子描述,最后写出该字的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题干中已经给出目标,“上阕中‘冷浸’中的‘冷’字”。上片写梨花开放的时间、风姿、周围的环境。前两句点出梨花开于晚春的寒食节前后,“春游浩荡”表明是芳草萋萋、漫天飞花的暮春季节。“白锦”二句,以白锦和白雪比喻梨花的洁白无瑕与香花烂漫的盛开模样,反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象真实而鲜明。“静夜”至上片末,写梨花开放的环境,暮霭沉沉天地阔的静夜里,梨花悄悄地绽放在月光溶溶的夜色中。“冷”字,生动地烘托出宁静、微寒的夜景,使读者想到曹雪芹的“冷月葬花魂”。人间与天上都溶浸在皓月与花色交织而成的氛围中,月光皎洁、花似雪明,给人一种高洁、脱俗的感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题干明确要求“简析作者采用怎样的手法表现梨花之‘清绝’的”,这里给出了答题的方向。“白锦”二句,以白锦和白雪比喻梨花的洁白无瑕与香花烂漫的盛开模样,反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象真实而鲜明。“静夜”至上片末,写梨花开放的环境,暮霭沉沉天地阔的静夜里,梨花悄悄地绽放在月光溶溶的夜色中。下片前三句用典,继续以“天姿灵秀”的姑射真人来比喻梨花,《庄子·逍遥游》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这三句就是用这典故,这位神人,修养已经达到神化难测的境界,暗写梨花的冰清玉洁与静若处子的仙姿。“万化”诸句写作者的体会与想法。由上句的“神人无功”,这位藐姑射山神人虽有大功,却无意于求功,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志向;作者又由梨花的清高绝俗、不与群芳同伍,感慨世俗之人未能欣赏,就好像俗人对作者的清高傲骨未能赏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清平乐 朱淑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梢。

注:临歧,本为面临歧路,后亦用为赠别之辞。

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的上片分析。(6分)

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缱绻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梢”两句(5分)

8.表达了词人对春的怜惜和留恋之情。(2分)“风光”与“紧急”搭配,突出时光之速,三月马上就到三十日,更见已是暮春;(2分)“绿野烟愁露泣”运用拟人手法,写绿野上的烟、露因为“拟欲留连计无及”而发愁、哭泣,这其实就是词人在表明自己惜春的心迹。(2分)

9.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前一句中“缱绻”“临岐”“嘱咐”三个词,是把春当做了别离之人,鼓声软语和春告别并“嘱咐”:来年你要早点儿让梅花开放啊!(2分)此拟人手法的运用,将对春的留恋具化为对春的叮嘱,可见盼春归之急切,更突出了惜春感情的强烈。(1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词的起句便奇突。风光通常只能用秀丽、迷人写来形容,与“紧急”搭配很是奇特。留春之意已引而未发。紧补一句“三月俄三十”,此意则跃然纸上。这两句属于倒置。

一般写春暮,止到三月,点出“三十(日)”,更见暮春之“暮”。日子写得如此具体,读来却不板滞,盖一句之中,已具加倍之法。而用一“俄”字渲染紧急气氛,比贾句用“正当”二字,更有生气。在三月三十日这个临界的日子里,春天就要消逝了。“拟欲留连计无及”,一方面把春天设想为远行者,另一方面又俨有送行者在焉,“拟欲留连”者究竟是谁?似是作者自谓,观下句则又似是“绿野”了。暮春时节,红瘦绿肥,树木含烟,花草滴露,都似为无计留春而感伤呢。写景的同时,又把自然景物人格化了。上两句与下两句,一催一留,大有“方留恋处,兰舟催发”的意趣,而先写紧催,后写苦留,尤觉词情叠宕。

上片已构成一个“送别”的局面。催的催得“紧急”,留的“留连无计”,只好抓紧时机作临别赠言罢。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最末一句即“临歧嘱咐”的“缱绻”的情话:“来年早到梅梢。”不道眼前惜别之情,而说来年请早,言轻意重,耐人寻味。“早到梅梢”尤为妙笔生花之语。盖百花迎春,以凌寒独放的梅花为最早,谓“早到梅梢”,似嫌梅花开的还不够早,盼归急切,更见惜春感情的强烈。把春回的概念,具象化为早梅之开放,又创出极美的诗歌意象,使全词意境大大生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尽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22.“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2分)

23.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4分)

22.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23.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解析】

22.

试题分析:根据诗句内容,不难分析可知,词人午后醉入梦乡,醒来后,又觉室内异常清静,空气似乎凝滞了一般。这种环境,使人愁闷。于是词人打起帘子,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心情为之一畅 。“卷帘尽放春愁去 ”。春愁乃无形之物 ,帘儿一卷,它竟象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这句写得富有特色,作者成功地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本题其实是一道探究题目,可以有不同答案,要看从哪一方面分析。从“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可知:寂寞的词人,只有与黄鹂相对而语 ,将寂寞之情绪却写得趣味悠然,恼人春色日初长,在长长的白天里,词人没有诗朋酒侣,极感无聊。黄鹂而可与语,真奇想也。这一是烘托出无侣之孤寂,另外反映出闲愁之仍在,前面所谓 “尽放春愁去 ”,其实并未放尽。词情宛转,妙在含蓄;从“。“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可知:词人已离开室内,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暮春时节,柳絮纷飞,在阳光映照下,境界极美。在那飘着絮影、沁着蘋香的地方,自然充满了春意。着意寻春春不见,原来春天却在这里。词人一腔喜悦溢于言外。至此,那无尽春愁,才真正被放了出去等得出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唐代诗人。一生未弟,游幕终身,晚年困顿以死。

②漫:空,徒劳。

19.“燕辞归、客尚淹留”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20.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4分)

19.对比。(1分)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泊作对比,(1分)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1分)

20.诗人的“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跟离人相别;二是秋天凄清的景致;三是功业无望,梦想成空;四是长年漂泊在外。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常见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及关键词分析,读后可知,“燕归”“客留”构成对比,而对比的一般性作用为强调突出作用,结合着诗歌注释,诗人游幕终身,此处以燕归与自己在外漂泊进行对比,在情感的表达上,自然应从突出表达了自己客居他乡不得归去的无奈、伤感之情这个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理解诗人的愁,应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并结合着诗歌注释分析作答。由注释可体会出诗人的漂泊异乡之愁;由“离人心上秋”可得出诗人跟离人相别之愁;“也飕飕”写出了秋景凄凉;“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写出了诗人功业无成,梦想成空的无奈。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 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得短箭。

20.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旅雁的形象:失群孤独,饥寒交迫,心忧迷惘,凄苦哀鸣。(1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南渡的画面:①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②人们饥寒交迫,心惊害怕。③亲人失散,哭声不断。(2分)

21.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1分)作者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倾诉了个人孤寂凄凉的痛苦,(1分)也反映了广大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1分)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本题中,旅雁的形象:旅雁在南飞途中遭受风雨袭击,沿途饥渴劳累,疲惫不堪,翅垂翼重,无法高飞,只好独宿寒汀,处境孤苦;南渡画面:这首诗以雁写人,雁的遭遇也就是千百万人民大众的共同遭遇:旅雁在南飞途中遭受风雨袭击,疲惫不堪,象征南渡人民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旅雁沿途饥渴劳累,象征人们饥寒交迫,心惊害怕;旅雁独宿寒汀,处境孤苦,象征亲人失散,哭声不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技巧学生们都比较熟悉,一般的咏物诗绝非单纯的咏物,往往借物写人,比如非常熟悉的《 卜算子·咏梅 》,因此学生应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至于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这个必须要知人论世,因为在注释里已经给了作者的经历,因此一定不要忽略这部分内容。这首词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以雁写人,表面处处写雁,实际处处写人。雁的遭遇,也就是作者自己和当时千百万人民的共同遭遇。借南飞的失群旅雁,不但倾诉了自己个人的痛苦,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亡家破的深哀巨痛。本题可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黯乡魂:思念家乡,黯然销魂。②追:追随,引申为“萦绕”。

25.“碧云天,黄叶地”这两句被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一支曲子化用。这支曲子被誉为剧曲中的“秋思之祖”,请写出这支曲子的曲牌名及内容。(2分)

26.本词上片写寥廓多彩、境界悠远的秋色,“ ” (1分)一句将“天”“地”“水”三种景象融为一体。上片末两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词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__ 。(2分)

27.本词是乡思离愁之作,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写“乡思离愁之深重”的。(3分)

25.端正好(1分):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1分,错一处无分)

26.“山映斜阳天接水”(1分)“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结构上的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转入下片的抒情,承上启下(或过渡。)(1分)“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上的作用: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1分)

    27.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乡思离愁;“黯乡魂,追旅思”句直抒胸臆,主人公飘泊异乡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从“斜阳”到“明月”显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从“酒入愁肠”句可看出,诗人借酒浇愁,但愁情难遣,足见乡思之缠绵。(答足三点给满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曲,是韵文文学的一种,同词的体式相近,可以配乐歌唱。曲有曲牌和宫调,即指曲调的名称和乐曲的调式,曲牌规定了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格式。曲牌名就是曲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古代的曲很长,所写的曲牌都是一个很长的一首曲的部分小节的名字。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6.

试题分析:“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7.

试题分析:抓住“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中“黄叶、秋色、寒烟”这些典型的意象来揣摩,体会“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两句明显带有感__彩的句子就可品味出作者的乡思离愁。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定 风 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8.上片哪些词语表现了作者豁达的胸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你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

19.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解析】

18.

试题分析:首先弄清“上片”的范围,然后再找符合要求的词语。诗句中有景语和情语,景语就是表现景物特点的词语,如“料峭”“萧瑟”等,情语是暗含作者情感态度的词语或情景双关的词语。上片中能够表明作者情感的词语有“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表层意思是: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作者借此表达自己面对人生风雨,不害怕,不逃避,泰然处之,潇洒从容的态度。“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字面意思是: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宠辱皆忘、超然物外、顺境逆境都坦然面对从容接受的人生态度。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霜天晓角 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①。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注】①春威折:春寒减弱。

18.词的上片写出了梅花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19.词作主要运用衬托手法来表现“愁”,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的。(4分)

18.①梅早,春寒刚刚减弱,就急切盛开。②梅疏,花疏且只有数枝。③梅含情,稀疏的花含情脉脉。④梅白,梅花开放,像雪一样洁白。(每点1分)

19.上片描绘疏梅含情、迎寒开放的美景,以乐景反衬人之哀愁。(2分)下片描绘天空中只有两行低飞将要归宿的大雁,以哀景衬托人之孤愁。(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紧接“晚晴风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画的绝妙画面。“脉脉”,是含情的样子。“花疏”,点出梅花之开。以“脉脉”加诸“花疏天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仅那脉脉含情的梅花,就连安详淡远天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天淡”是静态,接“云来去”成为动态,更见“晚晴风歇”之后,气清云闲之美。“花疏”与“天淡”相谐,既描写了“天”之“淡”,所以末一句“数枝雪”,又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如此精心点笔,使景物生动地立于眼前,也就不是泛泛而说了。可见词人缀字的针线是十分细密的;而其妙处在天然浑成,能够运密入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以景色之优美,反衬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两个所指相反的“绝”字,在这里却表现了矛盾的统一。至于词中主人公景愈美而愁愈甚的原因,“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这就衬出了悲愁的深度。结尾三句,又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下片所写之景,有雁,有楼,有月,从时间上来说,比上片已经迟了;但是,从境界上来说,与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的画面,与画楼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独处的心情正复融为一体,从而把怀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写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执着。以淡景写浓愁,以良宵反衬孤寂无侣的惆怅,运密入疏,寓浓于淡,这种艺术手法是颇耐人寻味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12分)

秋波媚 陆 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③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

②霸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3.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6分)

14.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6分)

13.开篇两句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14.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露出皎洁的明月,多情的月亮把诗人遥远中长安照得如同白昼;“灞桥烟柳,曲江池馆”都在多情地等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战争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抒发了胜利在望的感情。(艺术手法2分,具体分析4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上片从角声烽火写起,烽火指平安火,高台指高兴亭。《唐六典》说:“镇戍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陆游《辛丑正月三日雪》诗自注:“予从戎日,尝大雪中登兴元城上高兴亭,待平安火至”。又《感旧》自注:“平安火并南山来,至山南城下。”又《频夜梦至南郑小益之间慨然感怀》:“客枕梦游何处所,梁州西北上危台。暮云不隔平安火,一点遥从骆谷来。”都可以和这首词句互证。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选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20.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5分)

21.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6分)

20.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单写“通感”并加以分析,也可得2分。)

21.苦闷、抑郁的心境。(2分)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又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2分)“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2分)

或答闲适、自得其乐。(2分)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昨夜三更时分的一场好雨,让作者倍感爽快。(2分)“殷勤”等词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态度明确,2分。简要表述下片词句意思,2分。结合下片分析作者感情,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的题干既给出了目标,也给出了要求,同时也指明了答题的方向,“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考生首先要了解景物描写的角度有哪些,感官角度、空间角度(高低远近)、动静、虚实等等。明确了这些角度,答题就要容易多了。这首词的上片写景,描写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地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开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通过这种动静结合方式,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写景有声、有色、有得,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与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题干中说“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里已经给出了两个答案;“结合词的下片”,给出思考的范围。本题的答题模式:观点+理由。观点一定要明确,理由要围绕下片来陈述。情感的体现方式主要有:一是用情感词直接体现,一是借助人物的行为体现,一是借助景来体现。下阙写散步。江村小景绘好之后,视角则陡然一转,步入画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通过苏轼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最后两句乃点睛之笔,"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又更进一层,超出世表。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苏轼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失落情绪。这可以作为答题的角度之一。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