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16.前人评该词“工于发端”,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4分)
17.“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请作简要赏析。(4分)
16.“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1分)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1分)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1分)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1分)
17.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1分)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1分)结句“频倚栏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徒然;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先抓住主要景物,晚日、寒鸦、柳塘新绿,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抓住关键词“愁”“温柔”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前句侧重渲染凄凉来表现愁,后句侧重春意盎然来表现温柔。这种开篇的写法的确体现了“工于发端”的特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炼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根据“重”字的含义,运用的表现手法,联系上下句具体语境,从表现的人物形象及情感等角度赏析作答。一个“重”字,写出了女主人公上小红楼的次数,联系上下句可知,表现出了主人公想通过上楼望意中人来解相思之愁的情感;从结构上看,下文的“频”与之相照应,将女主人公身不由己“重”上小红楼的情景展现出来,从而将女主人公的相思与离别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月上海棠
【金】党怀英
傲霜枝袅团珠蕾。冷香霏、烟雨晚秋意。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西风外,梦到斜川栗里。
断霞鱼尾明秋水。带三两、飞鸿点烟际。疏林飒秋声,似知人、倦游无味。家何处?落日西山紫翠。
注:党怀英(1134-1211)字世杰,号竹溪,原籍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本词作于任汝阴(今安徽阜阳)县令时。
(1)上阕“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分别化用了陶渊明的哪两句诗?“仿佛”一词具有怎样的意味?(4分)
(2)晚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评价该词“融情景中,旨淡而远。”请就景与情的关系对本词下阕加以赏析。(4分)
(1)分别是“采菊东篱下”和“山气日夕佳”(2分)。“仿佛”既是写眼前之景与陶公隐居之处类似,表达了钦慕之意,又暗含作者官小政繁尚不能真正隐居的遗憾。(2分)
(2)下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先写晚霞被残阳辉映得如同绯红的鱼尾,秋水澄明,天边暮霭中飞鸿点点,疏林里秋声飒飒,抒发了词人倦游无味欲辞官归隐的思归之情(2分);又以落日西山、紫翠苍茫之景结尾,表达了思归而不得归的郁闷惆怅。(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第一问较为简单,只要读过陶渊明诗的一般都能想到“采菊东篱下”和“山气日夕佳”这两句;第二问,需要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词人由景及人,本人也进入画卷:“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此情此景,使我们感到词人是与陶渊明有共鸣之处,诗情画意都能联想到陶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潜:《饮酒诗二十首之五》)。“日夕气清,悠然其怀”(《归鸟诗》)对比之下不难看出词人是在赏菊中想到喜菊名人的陶潜,同为爱菊,自己非常追慕渊明。这点也可从词中“仿佛”二字看出。即是说,陶潜当日“悠然”自得,如今自己也颇感同身受。词中写山气清新佳妙,正与陶诗“日夕气清”相应。暗喻词人现花也正处“日夕”之时。陶渊明折腰之叹,更使词人在见繁政务之余远慕陶令,“西风外,梦到斜川栗里”写出词人梦想自己也能像陶潜一样在“归故里”后,逍遥自在地“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确定作者在词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分析:下阙,“断霞鱼尾明秋水,带三两飞鸿点烟际”继写景色。前句化用苏轼《游金山寺》诗“断霞半空鱼尾亦”,后句直写秋江晚景,“飞鸿”二字动感极强。那朵朵晚霞被残阳辉映得如同绯红的鱼尾,一江秋水也纷外澄明。天边暮霭中三两点飞鸿隐隐移动。意境高远,写象瑰丽,动静相宜。语意苍茫,隐含思归。“疏林飒秋声,似知人、倦游无味”,用典,历来诗词多借用秋风起寓思归浑意,词中写疏林中飒飒秋风声阵阵响起,好像知道“宦游吾倦已” “无味”,乏味,有‘鸡肋’的意思,倦游无味道尽此时心态,貌似平淡,实则意蕴极深。归去是意愿,能否实现自己的愿望呢?词人慨叹:“家何处?落日西山紫翠。”思归而不得归,大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郁闷惆怅。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渔父乐
[宋]徐 积
水曲山隈①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渔唱歇,醉眠斜。纶竿蓑笠是生涯。
(选自《词综》)
[注]①山隈:山的弯曲处。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渔者形象?请简要概括。(2分)
(2)作者是如何借“夕阳烟火隔芦花”之景来抒情的?请简要赏析。(4分)
(1)塑造了一个洒脱自在的渔者形象。
(2)借写夕阳西下,炊烟袅袅,芦花掩映村落这一清幽美景,表现出小渔村的安谧静美,表达作者对小渔村的喜爱,巧妙地将作者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融于景中。(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在溪水弯弯的山坳里有四五户人家,这里远离尘嚣,与世隔绝,生活宁静恬淡。”渔唱歇,醉眠斜”可知是一个渔者。答题时要答出形象的特点,用概括的词语说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夕阳西下,光线微弱,山村转暗,映衬之下,白色的袅袅炊烟更为醒目。村落隔在一 片白茫茫芦花之后,掩映在夕阳残照的迷茫淡淡烟雾之中,既显得山村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的安定祥和,又给人以桃花源似的神秘幽静。此题考查情和景的关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卜算子①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③,舍我其谁也?
【注】①这首词是辛弃疾因力主抗金遭贬,赋闲在江西农村时所作。②李蔡:李广堂弟,才能平庸,元朔五年被封为乐安侯。③力田:汉代掌管农事的小官。
14.赏析这首词上阕所运用的主要手法。(4分)
15.词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4.运用了对比手法,(1分)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作对比,突出了李广的悲剧命运。(2分)作者以李广自比,表达了心中的愤愤不平。(1分)(考生如回答“用典”,并结合诗句分析,可酌情给分)
15.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反语),(1分)作者通过“力田非我莫属”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则小令的上片是用李广屡立战功,但官位不到九卿,而他的堂弟李蔡人品在下中等,却能封为列侯的故事,以古喻今,运用对比手法,尖锐地揭露了南宋小朝廷的腐朽反动本质,它已为一群庸碌无能的投降派所把持,那些有志气、有才能的抗战志士却被排斥打击,这是南宋朝廷偏安政策的体现。这里是以李广喻自己,指出象李广这样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却总是被排斥、__。对此,作者是极为忿慨的,但他却反话正说,不说自己的忿慨,偏说“举力田”,在“舍我其谁”的严肃叙说中,表达了作者强烈愤慨和对南宋朝廷的尖锐嘲讽。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小令的下片以“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作为起兴句,以“万一朝廷举力田,舍我其谁也”这一反语作结,与词的上片相照应,揭露南宋朝廷打击抗战派的政策。本题可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题目。(11分)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8.上片描绘的是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逐”“拍”二字的运用,使形象呼之欲出。请简要赏析“逐”“拍”的表达效果。(5分)
9.词的下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8.“逐”字生动地写出了游人如织、喧嚣热闹的场面,(1分)表现了堤上游人对水上画船的喜爱之情。(2分);“拍”字写出了春水不断拍打着堤岸的情形,表现了春水活泼泼的生命力,也烘托出热闹的春游气氛(2分)
9.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随着急促的乐声频频举杯畅饮,表现出词人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形象特征。(6分。答出特征3分,结合词句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8.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炼字。“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行走。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断地拍打着堤岸;上空天幕四垂,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广阔无垠。第三句“绿杨楼外出秋千”,写出了美景中人的活动。这句中的“出”字用得极妙。“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象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解析:鉴赏人物形象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首先要知人论世;其次要对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意义;再次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人物心情的词语,揭示作者情感。“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六幺”即“绿腰”,曲调名。“拍”,歌的节拍。此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歇拍“人生何处似樽前”,虽是议论,但它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 答题步骤:1.什么形象(中心词应该是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水调歌头 建炎庚戌题吴江
无名氏①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②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③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④!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注释:①一说作者是宋朝南渡词人张元干。 ②银艾,银是银印,艾是拴印的绶带,因为用艾草染成绿色,所以叫艾。 ③三江:流入太湖的吴淞江、娄江、东江。 ④挽天河,出自杜甫《洗兵马》最后两句: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8.词的开篇“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写往日太湖之游那么轻松愉快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5分)
9.“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运用了什么典故?请简要阐述“起悲歌”的原因是什么?。(6分)
8.①与“如今重到”,“愁与水云多”构成对比,②奠定全词慷慨悲壮的基调,为后面写愁绪作铺垫。(答对得2分)③再引出愁之所以深广的原因:为昔日曾想抽长剑斩胡虏今日却大志不展而叹息,为既知今日何不当时就绝意官场归隐故乡山水不与苟安的君臣为伍而感伤。(3分)
9.化用晋人张季鹰因秋风思故乡吴江的鲈鱼脍、莼菜羹的典故,暗寓江南很美,有鲈鱼与美酒相送自己的归隐生活,但是诗人却又不愿也不忍归隐因而写出这首悲愤的诗歌。(能答出用了何典得1分,答出“脍新鲈,斟美酒”表归隐之志的得1分,能解释出“起悲歌”,是不愿不忍的悲愤,得1分)
原因:词人面对南宋君臣偏安江南,不思收复中原的现实,报国无门而愤然欲弃“匣中长剑”换取归隐丘壑,以扁舟一叶相送渔樵江渚的日子,但又毕竟心怀报国之志,心存“净洗胡尘千里”收复中原失地之心,所以又不禁发出了慷慨悲壮的愤激之声。(3分,一定要结合词作文本答题,答出词人矛盾的情感。)
【解析】
8.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先对上片所写内容进行感知与理解,然后才可知词的开篇目的。由“如今重到”,“愁与水云多”可得出前后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如今的愁之深;“匣中长剑”是指曾经想抽长剑斩胡虏的壮志;“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表现了词人想归隐故乡山水的意愿;“丘壑已蹉跎”表现了词人报国无门、青春已逝的伤感。由此可知,开篇与后文不仅构成对比,还起到为后文抒发愁绪感慨做铺垫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结合着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及晋人张季鹰因秋风思故乡吴江的鲈鱼脍、莼菜羹的典故作答。北宋灭亡后,南宋君臣偏安江南,不思收复中原,满腔热血的词人,不甘心归隐,又报国无门,故抒发慷慨悲壮的感伤。词人化用典故,以此表达自己内心的矛盾愁苦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丘处机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
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注】①姑射真人:《庄子·逍遥游》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14.怎样理解上阕中“冷浸”中的“冷”字?(4分)
15.词中说“洞天方看清绝”,请简析作者采用怎样的手法表现梨花之“清绝”的?(4分)
14.(4分)①用“冷”字既让人有了微寒的感觉,也烘托出夜色的宁静。②赞美了梨花的高洁,表达了作者超凡脱俗的品质。③“冷”是一种色调,写出了梨花悄悄地绽放在月光溶溶的夜色中的优美情态。(答对两点即可,每点2分)
(4分)①“冷”字也有冷清的意思。(1分)②“冷”是一种色调,写出了梨花悄悄地绽放在月光溶溶的夜色中的优美情态。(1分)③用“冷”字既让人有了微寒的感觉,也烘托出夜色的宁静。④赞美了梨花的高洁、脱俗,冰清玉洁。(1分)
15.(4分)①以月光皎洁、花似雪明之景相映衬,给人一种高洁、脱俗的感受。②用“天姿灵秀”的姑射真人的典故来写梨花,表现了梨花的冰清玉洁与静若处子的仙姿。③用“不与群芳同列”“下土难别”等对比,写出了梨花的孤傲脱俗。(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技巧。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先解释该字,然后回归句子描述,最后写出该字的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题干中已经给出目标,“上阕中‘冷浸’中的‘冷’字”。上片写梨花开放的时间、风姿、周围的环境。前两句点出梨花开于晚春的寒食节前后,“春游浩荡”表明是芳草萋萋、漫天飞花的暮春季节。“白锦”二句,以白锦和白雪比喻梨花的洁白无瑕与香花烂漫的盛开模样,反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象真实而鲜明。“静夜”至上片末,写梨花开放的环境,暮霭沉沉天地阔的静夜里,梨花悄悄地绽放在月光溶溶的夜色中。“冷”字,生动地烘托出宁静、微寒的夜景,使读者想到曹雪芹的“冷月葬花魂”。人间与天上都溶浸在皓月与花色交织而成的氛围中,月光皎洁、花似雪明,给人一种高洁、脱俗的感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题干明确要求“简析作者采用怎样的手法表现梨花之‘清绝’的”,这里给出了答题的方向。“白锦”二句,以白锦和白雪比喻梨花的洁白无瑕与香花烂漫的盛开模样,反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象真实而鲜明。“静夜”至上片末,写梨花开放的环境,暮霭沉沉天地阔的静夜里,梨花悄悄地绽放在月光溶溶的夜色中。下片前三句用典,继续以“天姿灵秀”的姑射真人来比喻梨花,《庄子·逍遥游》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这三句就是用这典故,这位神人,修养已经达到神化难测的境界,暗写梨花的冰清玉洁与静若处子的仙姿。“万化”诸句写作者的体会与想法。由上句的“神人无功”,这位藐姑射山神人虽有大功,却无意于求功,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志向;作者又由梨花的清高绝俗、不与群芳同伍,感慨世俗之人未能欣赏,就好像俗人对作者的清高傲骨未能赏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清平乐 朱淑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临歧注嘱咐,来年早到梅梢。
注:临歧,本为面临歧路,后亦用为赠别之辞。
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的上片分析。(6分)
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缱绻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梢”两句(5分)
8.表达了词人对春的怜惜和留恋之情。(2分)“风光”与“紧急”搭配,突出时光之速,三月马上就到三十日,更见已是暮春;(2分)“绿野烟愁露泣”运用拟人手法,写绿野上的烟、露因为“拟欲留连计无及”而发愁、哭泣,这其实就是词人在表明自己惜春的心迹。(2分)
9.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前一句中“缱绻”“临岐”“嘱咐”三个词,是把春当做了别离之人,鼓声软语和春告别并“嘱咐”:来年你要早点儿让梅花开放啊!(2分)此拟人手法的运用,将对春的留恋具化为对春的叮嘱,可见盼春归之急切,更突出了惜春感情的强烈。(1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词的起句便奇突。风光通常只能用秀丽、迷人写来形容,与“紧急”搭配很是奇特。留春之意已引而未发。紧补一句“三月俄三十”,此意则跃然纸上。这两句属于倒置。
一般写春暮,止到三月,点出“三十(日)”,更见暮春之“暮”。日子写得如此具体,读来却不板滞,盖一句之中,已具加倍之法。而用一“俄”字渲染紧急气氛,比贾句用“正当”二字,更有生气。在三月三十日这个临界的日子里,春天就要消逝了。“拟欲留连计无及”,一方面把春天设想为远行者,另一方面又俨有送行者在焉,“拟欲留连”者究竟是谁?似是作者自谓,观下句则又似是“绿野”了。暮春时节,红瘦绿肥,树木含烟,花草滴露,都似为无计留春而感伤呢。写景的同时,又把自然景物人格化了。上两句与下两句,一催一留,大有“方留恋处,兰舟催发”的意趣,而先写紧催,后写苦留,尤觉词情叠宕。
上片已构成一个“送别”的局面。催的催得“紧急”,留的“留连无计”,只好抓紧时机作临别赠言罢。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最末一句即“临歧嘱咐”的“缱绻”的情话:“来年早到梅梢。”不道眼前惜别之情,而说来年请早,言轻意重,耐人寻味。“早到梅梢”尤为妙笔生花之语。盖百花迎春,以凌寒独放的梅花为最早,谓“早到梅梢”,似嫌梅花开的还不够早,盼归急切,更见惜春感情的强烈。把春回的概念,具象化为早梅之开放,又创出极美的诗歌意象,使全词意境大大生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尽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22.“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2分)
23.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4分)
22.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23.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解析】
22.
试题分析:根据诗句内容,不难分析可知,词人午后醉入梦乡,醒来后,又觉室内异常清静,空气似乎凝滞了一般。这种环境,使人愁闷。于是词人打起帘子,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心情为之一畅 。“卷帘尽放春愁去 ”。春愁乃无形之物 ,帘儿一卷,它竟象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这句写得富有特色,作者成功地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本题其实是一道探究题目,可以有不同答案,要看从哪一方面分析。从“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可知:寂寞的词人,只有与黄鹂相对而语 ,将寂寞之情绪却写得趣味悠然,恼人春色日初长,在长长的白天里,词人没有诗朋酒侣,极感无聊。黄鹂而可与语,真奇想也。这一是烘托出无侣之孤寂,另外反映出闲愁之仍在,前面所谓 “尽放春愁去 ”,其实并未放尽。词情宛转,妙在含蓄;从“。“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可知:词人已离开室内,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暮春时节,柳絮纷飞,在阳光映照下,境界极美。在那飘着絮影、沁着蘋香的地方,自然充满了春意。着意寻春春不见,原来春天却在这里。词人一腔喜悦溢于言外。至此,那无尽春愁,才真正被放了出去等得出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①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②长是,系行舟。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唐代诗人。一生未弟,游幕终身,晚年困顿以死。
②漫:空,徒劳。
19.“燕辞归、客尚淹留”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20.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4分)
19.对比。(1分)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泊作对比,(1分)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1分)
20.诗人的“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跟离人相别;二是秋天凄清的景致;三是功业无望,梦想成空;四是长年漂泊在外。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常见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及关键词分析,读后可知,“燕归”“客留”构成对比,而对比的一般性作用为强调突出作用,结合着诗歌注释,诗人游幕终身,此处以燕归与自己在外漂泊进行对比,在情感的表达上,自然应从突出表达了自己客居他乡不得归去的无奈、伤感之情这个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理解诗人的愁,应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并结合着诗歌注释分析作答。由注释可体会出诗人的漂泊异乡之愁;由“离人心上秋”可得出诗人跟离人相别之愁;“也飕飕”写出了秋景凄凉;“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写出了诗人功业无成,梦想成空的无奈。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