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问题。(10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4分)
(2)作者通过描绘这幅秋郊夕照图,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创造了一种苍凉、萧索的意境。
(2)抒发了旅人寂寞悲凉(孤寂凄楚)的心情和思乡愁绪。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景物特点能力。概括景色特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分析景色,就是要搞清楚景色的具体内容: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要指出什么时间、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意境等。“园花经雨百般红”的关键词是“红”,是写雨后的花,根据语境,就可以概括出艳丽、鲜艳、红艳等词语;“乔木峥嵘明月中”的关键词是“峥嵘”,是写月光下乔木的身影,根据语境,就可以概括出清幽、清净、幽静、宁静等词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小题。
玉鞭蓉喜雨
(明)冯惟敏
初添野水①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②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注 ①野水:指地上的积水。②芃(pénɡ):茂盛的样子。
14.这支小令用什么方式来抒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感情?(4分)
答:
15.这支曲子在语言运用上有些什么特点?(4分)
答:
14.这支小令抒情的方式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久旱逢甘霖的欢悦心情和与农民息息相通的感情。
15.这支散曲的语言朴素通俗,生动形象,轻快活泼。
【解析】
14.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要知道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关于抒情方式的术语,再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诗的题目已明确此诗写的是对雨的喜悦心情;而诗句内容则主要是写景,由此可知此诗使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式;而由“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 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则可知此诗表达了作者久旱逢甘霖的欢悦心情和与农民息息相通的感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9.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知道诗歌语言的特点一般有晓畅明丽、晦涩含蓄、沉郁顿挫、瑰丽奇特、气势恢宏等等,然后再根据诗歌具体情况分析。从此诗中“喜芃芃”“都开罢”“眼见的”“结了个”等词语可看出此诗语言朴素通俗,生动形象,轻快活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秦楼月 向子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向子: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②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此时他已被俘虏。
(1)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3分)
(2)“晓风残月”一意象也出现在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里,请简要分析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1)开头写芳菲凋零,渲染苍凉氛围(1分),接着写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方之手,不禁悲从中来(1分),连用两个“伤心切”,直抒胸臆,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1分)。
(2)向词表现的是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后的哀怨、悲痛之情(2分),柳词表现的是与恋人离别后的凄清、孤寂之情(2分,只答“哀怨悲痛之情”而没具体答出什么样的哀怨、悲痛之情,只给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注释可知,作者是一个爱国思想强烈的主战派大臣,而作者写作此诗时宋钦宗赵恒已被俘虏,再结合“故园目断伤心切”“眼中泪尽空啼血”等诗句分析,不难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分析。向词表达的感情有关家国,而柳词则是抒发个人儿女情感。由此可分析得出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问题。
蟾宫曲 阿鲁威
理征衣鞍马匆匆。又在关山,鹧鸪声中。三叠《阳关》,一杯鲁酒①,逆旅新丰②。
看五陵③无树起风,笑长安却误英雄。 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
注释:①鲁酒:春秋时鲁国所酿酒,味薄。 ②逆旅新丰:唐代名臣马周未做官时客游长安,住在新丰旅舍中,受尽店主白眼。逆旅,旅舍。新丰,在今陕西临潼县东。 ③五陵:西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长安一带。
14.这首元曲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曲意简要赏析。(5分)
15.本曲结尾写道“有似愁浓”,试结合全曲,具体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发“浓愁”的。(6分)
14.(1)鞍马、关山、鹧鸪,交代了旅途中的环境;(2)行色匆匆的长途跋涉中,鹧鸪声声,渲染凄凉的气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3)鞍马倥偬,关山重重,已使人劳顿,鹧鸪的叫声更是旅人愁绪的象征,抒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和身不由己的悲哀。(作用3分,答出一点给1分,结合意象意境分析出2点给2分)
15.作者对旅途中的愁情描述很有层次。(1)“又在关山闻鹧鸪”,作者触景生情,写出自己漂泊无定、孤寂无依之愁。(2)“一杯鲁酒”,作者借酒消愁而愁情更浓。(3)“逆旅新丰”,“笑长安却误英雄”运用马周客乡受辱的典故,写出了自己落魄、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无奈。(4)“云树濛濛,春水东流,有似愁浓”,运用比喻,用有形之物状无形之情,化虚为实,写出愁情之浓。(4点中答出任意3点并结合词句分析,就可得满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必须知道在古诗中景和情的关系。一般来说,正如王国维先生指出的那样,古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所用的景物描写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这支元曲也是一样。上阕写了鞍马、关山、鹧鸪等景物,交代了旅途中的环境;还写了长途跋涉中的鹧鸪声声,渲染了凄凉的气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抒发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和身不由己的悲哀。答题时必须既写景物,又答作用,还要结合意象意境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题目中“怎样抒发‘浓愁’”一语,从分析诗歌的思路入手,以具体诗句为例进行分析,既指出所用的修辞方法,又分析其作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16.前人评该词“工于发端”,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4分)
17.“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请作简要赏析。(4分)
16.“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1分)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1分)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1分)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1分)
17.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1分)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1分)结句“频倚栏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徒然;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先抓住主要景物,晚日、寒鸦、柳塘新绿,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抓住关键词“愁”“温柔”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前句侧重渲染凄凉来表现愁,后句侧重春意盎然来表现温柔。这种开篇的写法的确体现了“工于发端”的特点。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炼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根据“重”字的含义,运用的表现手法,联系上下句具体语境,从表现的人物形象及情感等角度赏析作答。一个“重”字,写出了女主人公上小红楼的次数,联系上下句可知,表现出了主人公想通过上楼望意中人来解相思之愁的情感;从结构上看,下文的“频”与之相照应,将女主人公身不由己“重”上小红楼的情景展现出来,从而将女主人公的相思与离别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月上海棠
【金】党怀英
傲霜枝袅团珠蕾。冷香霏、烟雨晚秋意。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西风外,梦到斜川栗里。
断霞鱼尾明秋水。带三两、飞鸿点烟际。疏林飒秋声,似知人、倦游无味。家何处?落日西山紫翠。
注:党怀英(1134-1211)字世杰,号竹溪,原籍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本词作于任汝阴(今安徽阜阳)县令时。
(1)上阕“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分别化用了陶渊明的哪两句诗?“仿佛”一词具有怎样的意味?(4分)
(2)晚清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三》评价该词“融情景中,旨淡而远。”请就景与情的关系对本词下阕加以赏析。(4分)
(1)分别是“采菊东篱下”和“山气日夕佳”(2分)。“仿佛”既是写眼前之景与陶公隐居之处类似,表达了钦慕之意,又暗含作者官小政繁尚不能真正隐居的遗憾。(2分)
(2)下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先写晚霞被残阳辉映得如同绯红的鱼尾,秋水澄明,天边暮霭中飞鸿点点,疏林里秋声飒飒,抒发了词人倦游无味欲辞官归隐的思归之情(2分);又以落日西山、紫翠苍茫之景结尾,表达了思归而不得归的郁闷惆怅。(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第一问较为简单,只要读过陶渊明诗的一般都能想到“采菊东篱下”和“山气日夕佳”这两句;第二问,需要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词人由景及人,本人也进入画卷:“萧散绕东篱,尚仿佛、见山清气。”此情此景,使我们感到词人是与陶渊明有共鸣之处,诗情画意都能联想到陶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潜:《饮酒诗二十首之五》)。“日夕气清,悠然其怀”(《归鸟诗》)对比之下不难看出词人是在赏菊中想到喜菊名人的陶潜,同为爱菊,自己非常追慕渊明。这点也可从词中“仿佛”二字看出。即是说,陶潜当日“悠然”自得,如今自己也颇感同身受。词中写山气清新佳妙,正与陶诗“日夕气清”相应。暗喻词人现花也正处“日夕”之时。陶渊明折腰之叹,更使词人在见繁政务之余远慕陶令,“西风外,梦到斜川栗里”写出词人梦想自己也能像陶潜一样在“归故里”后,逍遥自在地“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确定作者在词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分析:下阙,“断霞鱼尾明秋水,带三两飞鸿点烟际”继写景色。前句化用苏轼《游金山寺》诗“断霞半空鱼尾亦”,后句直写秋江晚景,“飞鸿”二字动感极强。那朵朵晚霞被残阳辉映得如同绯红的鱼尾,一江秋水也纷外澄明。天边暮霭中三两点飞鸿隐隐移动。意境高远,写象瑰丽,动静相宜。语意苍茫,隐含思归。“疏林飒秋声,似知人、倦游无味”,用典,历来诗词多借用秋风起寓思归浑意,词中写疏林中飒飒秋风声阵阵响起,好像知道“宦游吾倦已” “无味”,乏味,有‘鸡肋’的意思,倦游无味道尽此时心态,貌似平淡,实则意蕴极深。归去是意愿,能否实现自己的愿望呢?词人慨叹:“家何处?落日西山紫翠。”思归而不得归,大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郁闷惆怅。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渔父乐
[宋]徐 积
水曲山隈①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渔唱歇,醉眠斜。纶竿蓑笠是生涯。
(选自《词综》)
[注]①山隈:山的弯曲处。
(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渔者形象?请简要概括。(2分)
(2)作者是如何借“夕阳烟火隔芦花”之景来抒情的?请简要赏析。(4分)
(1)塑造了一个洒脱自在的渔者形象。
(2)借写夕阳西下,炊烟袅袅,芦花掩映村落这一清幽美景,表现出小渔村的安谧静美,表达作者对小渔村的喜爱,巧妙地将作者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融于景中。(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在溪水弯弯的山坳里有四五户人家,这里远离尘嚣,与世隔绝,生活宁静恬淡。”渔唱歇,醉眠斜”可知是一个渔者。答题时要答出形象的特点,用概括的词语说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夕阳西下,光线微弱,山村转暗,映衬之下,白色的袅袅炊烟更为醒目。村落隔在一 片白茫茫芦花之后,掩映在夕阳残照的迷茫淡淡烟雾之中,既显得山村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的安定祥和,又给人以桃花源似的神秘幽静。此题考查情和景的关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卜算子①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③,舍我其谁也?
【注】①这首词是辛弃疾因力主抗金遭贬,赋闲在江西农村时所作。②李蔡:李广堂弟,才能平庸,元朔五年被封为乐安侯。③力田:汉代掌管农事的小官。
14.赏析这首词上阕所运用的主要手法。(4分)
15.词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14.运用了对比手法,(1分)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作对比,突出了李广的悲剧命运。(2分)作者以李广自比,表达了心中的愤愤不平。(1分)(考生如回答“用典”,并结合诗句分析,可酌情给分)
15.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反语),(1分)作者通过“力田非我莫属”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则小令的上片是用李广屡立战功,但官位不到九卿,而他的堂弟李蔡人品在下中等,却能封为列侯的故事,以古喻今,运用对比手法,尖锐地揭露了南宋小朝廷的腐朽反动本质,它已为一群庸碌无能的投降派所把持,那些有志气、有才能的抗战志士却被排斥打击,这是南宋朝廷偏安政策的体现。这里是以李广喻自己,指出象李广这样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却总是被排斥、__。对此,作者是极为忿慨的,但他却反话正说,不说自己的忿慨,偏说“举力田”,在“舍我其谁”的严肃叙说中,表达了作者强烈愤慨和对南宋朝廷的尖锐嘲讽。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小令的下片以“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作为起兴句,以“万一朝廷举力田,舍我其谁也”这一反语作结,与词的上片相照应,揭露南宋朝廷打击抗战派的政策。本题可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题目。(11分)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8.上片描绘的是色调和谐、情趣盎然的湖上游春图,“逐”“拍”二字的运用,使形象呼之欲出。请简要赏析“逐”“拍”的表达效果。(5分)
9.词的下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8.“逐”字生动地写出了游人如织、喧嚣热闹的场面,(1分)表现了堤上游人对水上画船的喜爱之情。(2分);“拍”字写出了春水不断拍打着堤岸的情形,表现了春水活泼泼的生命力,也烘托出热闹的春游气氛(2分)
9.词人满头白发上插着鲜花,也不怕别人笑话;随着急促的乐声频频举杯畅饮,表现出词人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形象特征。(6分。答出特征3分,结合词句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8.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炼字。“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行走。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断地拍打着堤岸;上空天幕四垂,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广阔无垠。第三句“绿杨楼外出秋千”,写出了美景中人的活动。这句中的“出”字用得极妙。“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象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解析:鉴赏人物形象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首先要知人论世;其次要对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意义;再次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人物心情的词语,揭示作者情感。“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六幺”即“绿腰”,曲调名。“拍”,歌的节拍。此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歇拍“人生何处似樽前”,虽是议论,但它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 答题步骤:1.什么形象(中心词应该是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形象的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水调歌头 建炎庚戌题吴江
无名氏①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②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③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④!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注释:①一说作者是宋朝南渡词人张元干。 ②银艾,银是银印,艾是拴印的绶带,因为用艾草染成绿色,所以叫艾。 ③三江:流入太湖的吴淞江、娄江、东江。 ④挽天河,出自杜甫《洗兵马》最后两句: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8.词的开篇“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写往日太湖之游那么轻松愉快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5分)
9.“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运用了什么典故?请简要阐述“起悲歌”的原因是什么?。(6分)
8.①与“如今重到”,“愁与水云多”构成对比,②奠定全词慷慨悲壮的基调,为后面写愁绪作铺垫。(答对得2分)③再引出愁之所以深广的原因:为昔日曾想抽长剑斩胡虏今日却大志不展而叹息,为既知今日何不当时就绝意官场归隐故乡山水不与苟安的君臣为伍而感伤。(3分)
9.化用晋人张季鹰因秋风思故乡吴江的鲈鱼脍、莼菜羹的典故,暗寓江南很美,有鲈鱼与美酒相送自己的归隐生活,但是诗人却又不愿也不忍归隐因而写出这首悲愤的诗歌。(能答出用了何典得1分,答出“脍新鲈,斟美酒”表归隐之志的得1分,能解释出“起悲歌”,是不愿不忍的悲愤,得1分)
原因:词人面对南宋君臣偏安江南,不思收复中原的现实,报国无门而愤然欲弃“匣中长剑”换取归隐丘壑,以扁舟一叶相送渔樵江渚的日子,但又毕竟心怀报国之志,心存“净洗胡尘千里”收复中原失地之心,所以又不禁发出了慷慨悲壮的愤激之声。(3分,一定要结合词作文本答题,答出词人矛盾的情感。)
【解析】
8.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先对上片所写内容进行感知与理解,然后才可知词的开篇目的。由“如今重到”,“愁与水云多”可得出前后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如今的愁之深;“匣中长剑”是指曾经想抽长剑斩胡虏的壮志;“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表现了词人想归隐故乡山水的意愿;“丘壑已蹉跎”表现了词人报国无门、青春已逝的伤感。由此可知,开篇与后文不仅构成对比,还起到为后文抒发愁绪感慨做铺垫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结合着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及晋人张季鹰因秋风思故乡吴江的鲈鱼脍、莼菜羹的典故作答。北宋灭亡后,南宋君臣偏安江南,不思收复中原,满腔热血的词人,不甘心归隐,又报国无门,故抒发慷慨悲壮的感伤。词人化用典故,以此表达自己内心的矛盾愁苦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