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阅读下面的宋词,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委婉,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吟 笼 莺

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①纳兰性德,清王室贵族。②金衣:黄莺别名金衣公子。③栖栖(xīxī):忙碌不停,亦解为孤寂零落。

(1)本诗前两联是怎样照应诗题中的“笼”字的?(4分)

(2)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1)本诗前两联从三个方面照应诗题中的“笼”字:从动作方面描写黄莺被迫在笼中栖息、从心理方面写黄莺在笼中焦躁不安、从声音方面写黄莺在笼中感受不到春的温馨而悲啼的情状。(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2分,三点得4分。)

(2)作者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借黄莺表达了虽处在金衣翠幕之中,虽长有一样的翅膀,纵然在同样的季节,却受到雕笼的束缚不能展翅高飞,寄托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不满,怀才不遇(或“白白浪费青春年华”)的怨恨。(手法2分,情感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前两联,分析诗人是如何对黄莺进行描写的,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即可。“栖栖”表现出了黄莺孤寂、焦躁的情绪;“晓梦”描写出了黄莺被迫在笼中栖息的无奈;“啭”写出了黄莺啼叫的凄凉。故应从动作、心理、声音情态等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及作者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应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思考,在这首诗歌中,作者表面上是写黄莺在笼中没有自由的焦躁不安、凄凉无奈,而从写作意图上,实为借黄莺来写自己,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黄莺的处境来表达自己的处境,自然将自己对自由的追求,怀才不遇的怨恨表达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①—④题。(13分)

沉醉东风·渔父

白 朴

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①下列对这首小令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选用“黄”“白”“绿”“红”这样色彩鲜明的字眼,展现了渔父生活环境的优美,引发读者丰富的想象。

B.小令中的渔父虽然没有生死之交,却能以在秋江上自在来去、心地单纯的白鹭沙鸥为友,让人感到其心灵世界的洁净美好。

C.“烟波钓叟”就是诗人在这首小令中着力表现的渔父,因为渔父不识字,没文化,所以在万户侯面前骄傲不起来。

D.这首小令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清新质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像白鹭沙鸥那样生活自由自在、行动无拘无束的渔父形象。

②与“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所表现的意境相近的两项是(4分)

A.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C.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D.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牧《怅诗》)

E.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③有人认为,“钓叟”是小令作者白朴用以自比的形象,这和下面“链接材料”中柳宗元以“蓑笠翁”自比是一样的。请问:我们可以从“钓叟”和“蓑笠翁”身上看到两作者怎样的相同情怀与不同情怀?(5分)

【链接材料】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本诗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所作。

④这首小令的作者白朴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有人为另外三大家中的一位编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自称铜豌豆,刚硬不一般,剧中诉冤情,雪下六月天。”谜底是 。(1分)

①C

②AE

③相同情怀——远离世事(远离纷扰、远离尘嚣、不满于现实),崇尚自然(钟情自然、寄情山水)。(1分)

不同情怀——白朴有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于淡泊宁静、崇尚逍遥自在生活的情怀;(2分)柳宗元虽孤寂郁愤,但却仍有着清高而孤傲的情怀。(2分)

评分建议:按要点给分。

④关汉卿(1分)

【解析】

①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C项,“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理解不正确,应理解为:渔父虽然不识字,但他自在美好的生活足以让人间的万户侯羡慕。所以选C。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②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意境的分析能力。可根据诗句所营造的意境氛围判断,题干中两句诗的意境优美恬适,A.E两项的诗句体现出意境优美恬淡,BCD体现出的是凄凉惆怅的意境。所以选AE。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③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情感的能力。可在整体感知两首诗歌大意,结合着诗歌注释,抓住关键词体会。白朴一诗通过优美恬淡的景物描写,与“白鹭沙鸥”为友表达了自己远离尘世、甘于淡泊逍遥、钟情自然的情怀;柳宗元在诗句中描写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独自垂钓的情形,以此表达自己被贬官后的孤寂愤懑、清高孤傲情怀。因此二者在远离尘世、亲近自然方面是相同的;但前者是甘愿的,后者依然有清高孤傲的情怀,这是二者的不同之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元曲四大家中的作家及作品内容及谜语中的关键词展开联想,由“豆”可联想到“窦”,由“冤情”看联想到“冤”,再根据“六月飞雪”,可联想到关汉卿的“窦娥冤”。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13.请简要分析下片“却是池荷跳雨”一句中“跳”字的好处。(3分)

14.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3分)

13.“跳”就是“跳动、跳跃”之意。雨点在荷叶上快速跳跃,一方面有力衬托了雨势之急(1分);另一方面也是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把雨打荷叶的情景描写得绘声绘色,生动别致。(1分)

14.开始诗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满湖烟水,闻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1分);忽然急雨袭,敲打船篷,致使诗人午梦惊醒(1分);诗人醒眼前却出现了“荷叶跳珠”、“水银流泻”更加美妙的境界,欣喜之情又油然而生(2分)。(不拘泥于答案,只要分析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跳”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如该题运用的拟人的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作用一般都是生动形象的描写某种景物的特点。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很显然,这样的问题预示着诗歌所描写的情景是有变化的诗人的情感是有变化的,解答时要求我们梳理诗歌的行文思路和描述场景的发展变化。这首词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实景,从梦游西湖道醒来欣赏池荷跳雨的场景变化就是词人梦中美景的愉悦到现实美景的欣喜的变化,虽然场景发生了变化,但整首词都充满了喜悦之情,只是两种不同的喜悦罢了。这也是诗人杨万里乐观开朗的风格。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本词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

13.请抓住词中两处文字,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怀。(4分)

1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尤其为人称道。请你简要说说其妙在何处。(4分)

13.①“花已尽”句流露出惜春自伤的感慨;(2分)②“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句表达了词人失去丈夫后的孤独、悲戚之情;(2分)③下阕“问说”“只恐”句表达了伤痛难抑之情。(2分)④“载不动许多愁”,可见愁绪之重,难以排解。(2分)

14.(4分)运用比喻手法,(1分)化抽象的“愁”情为具体的形象,“愁”似乎有了无限重量;(2分)寓情于景。(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词人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在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基础上,先找出能表现词人情感的文字,然后再分析其体现的词人情感。本题可抓住“花已尽”“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问说”“只恐”“载不动许多愁”等,从惜春感伤、孤独凄凉、伤痛愁绪等角度分析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的妙处。细读可知,此句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了词人愁绪之重。“愁”本是抽象的,此处用一个“载”字,便化无形为有形,起到了妙不可言的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7分)

雨夜

何景明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万井①中。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注】万井:指市井。

21. 联直抒胸臆,抒发了 之情。(2分)

22.本诗在写景方面很有特色,试作赏析。(5分)

21.尾(第四)  思乡(思归)(每空1分)

22.①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以疏疏的细雨声、高处林中的风声,蟋蟀声、清厉的胡笳声等构成特有的秋声,不但表现出“院静”,衬托雨夜的静寂,更衬托出诗人天涯漂泊的敏感、孤寂,深夜难眠,无限归思。

②视觉、听觉结合。既有雨声、蛩音、风声、清笳等听觉描写,又有高林、梧桐、孤灯等视觉意象,共同构成一幅秋夜凄清画面,为尾联抒情蓄势,寄寓诗人羁旅天涯孤寂凄苦的思归之情。

③选取典型意象。选取疏雨、远风、蟋蟀、梧桐、孤灯、清笳等典型意象营造凄清氛围,描绘了一幅雨夜秋思图,烘托诗人天涯孤客的思归情怀。

(写出一点赏析到位给3分,写出两点赏析到位给5分。其他解说如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诗歌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未归客”“忆”直抒胸臆,将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由此可得出答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写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抓住前三联中的关键词,从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赏析。既然是赏析,自然要结合着具体诗句,展开联想,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可分别从以动衬静、视觉听觉结合、意象词等角度赏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7分)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珍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21.词的上阕写抒情主人公卷帘出场,倚楼凝望,思绪万千,“ ”一词点明了主旨。下阕 “青鸟不传云外信”一句,运用了“青鸟”的典故,表达了抒情主人公 的情感。(2分)

22.简要赏析结尾句“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的表现手法。(5分)

21.春恨。恋人无音信的愁苦。(2分。每空1分,后一空写出“愁苦”也可给分)

22.①以景作结或以景结情,(答出手法给1分,答“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也可给分)春水绿波流向天际,暮色中更见凄迷,更增愁情;(分析1分)②化抽象为具体,(1分,表述近似的也可给分)把哀愁化作不尽之水,它既是词人“回首”所见之景,也是心中流淌不尽的愁思的物化形象,写出抒情主人公心中的忧伤  ! (具体分析给2分,如有缺漏,酌情赋分) (共5分)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既考查诗歌的语言,又考查诗歌的情感。本题提问明确,针对性很强。学生只要审清题目,解答起来难度不大。第一小空明确指向上阕,同时也告诉学生上阕的内容,“写抒情主人公卷帘出场,倚楼凝望,思绪万千”,再问到“点明主旨”的词,那自然是表明情感的词语,“春恨”就出来了。“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帘本欲观省景物,借抒怀抱,而既卷之后,依旧春愁浩荡。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无处归宿。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第二小问已经告诉学生“青鸟”是典故,再问情感难度就不大了。。“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则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此句反用西王母与汉武帝典故。据说三足的青鸟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汉武帝忽见青鸟飞集殿前,遂后西王母即至。然而所思主人远在云外,青鸟也不为之传信,思念难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丁香结”本是丁香的花蕾,取固结难解之意,诗人多用它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结不散,如李商隐《代赠》诗有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独创就在于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喻体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更加令人怜悯,“青鸟”、“丁香”二句合看又恰是一联工稳的对仗,一人事,一时景,这律诗般的俊语将思念难解之情写得既空灵透脱而又真挚实在。至此,词的感情已经十分浓郁、饱满。当手卷真珠上玉钩的时刻,已经春恨绵绵;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结局。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在题干中直接点明“赏析结尾句‘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的表现手法”,这就给出了答题的方向。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先点明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最后点明手法的效果(写景的效果和抒情的效果)。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脉相承的。另外,从整首词来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词中的一腔愁怀置于一个与其身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环境中,与心灵的起伏波动也是密切相合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感怀(其十)

方 岳

曩昔行藏已熟筹,最为一策是无求。看人面孔有何好,如此头颅只麽休。

草草园庐山北住,匆匆岁月水东流。莫因一片梧桐叶,瘦损能诗沈隐侯

[注]①此诗是作者仕途失意,退居乡里时所作。②行藏:《论语·述而》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之句,意为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后遂用“行藏”指行迹、出处。③只麽:这么,如此。④沈隐侯:指沈约。沈约(441年-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卒谥隐,世称沈隐侯。

19.本诗题为“感怀”,请指出感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从抒情方式的角度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怀的?(4分)

答:

20.请结合诗句赏析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4分)

答:

19.①对过去仕途生活和如今田园生活的感怀。(2分)②直接抒情,如“最为一策是无求”“看人面孔有何好”(1分);借景抒情(间接抒情),如“草草园庐山北住,匆匆岁月水东流”。(1分)

20.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率性任情、超然物外、志在田园的诗人形象。(2分)首联“最为一策是无求”,写出了诗人对前生仕途的总结,与人无求,与世无争,将自我超脱于尘世之外。颈联和尾联写出了诗人随意地在山北建一间草屋住下,不会因为一片梧桐叶落而感伤,身体如沈隐侯般消瘦依然能诗善文,享受田园生活。(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诗是方岳仕途失意,退居乡里时所作。标题“感怀”,主要是诗人对过去仕途生活和如今田园生活的感怀。颈联和尾联“草草园庐山北住”“莫因一片梧桐叶,瘦损能诗沈隐侯”借景抒情和用典,写出了诗人随意地在山北建一间草屋住下,不会因为一片梧桐叶落而感伤,身体如沈隐侯般消瘦依然能诗善文,享受田园生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考查欣赏作品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昭君怨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①本词又名《金山送柳子玉(瑾)》。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二月,是作者为送别柳子玉(名瑾)而作。②桓伊三弄:桓伊,东晋时音乐家,善筝笛;三弄,名曲名。

(1)“新月与愁烟,满江天”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4分)

词中作者是怎样写离别的情景的?试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1】这两句营造了一种“朦胧混沌、浩淼幽清”的意境(1分),通过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物(1分),融情入景(或渲染、烘托、借景抒情)(1分)将整个送别情景和盘托出,暗写了离别之情(1分)。

【小题2】上阕写离别时的情景。首二句运用典故,以发问的形式暗写离别,次二句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气氛(2分)。下阕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借“飞絮送行舟”,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突显出了送别时的愁绪与留恋(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融情入景,通过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将整个送别情景和盘托出。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2】

试题分析:上阕写离别时的情景。首二句以晋人桓伊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的典故,以发问的形式提出疑问:夜深人静时,是谁吹奏有名的古曲,将人们从梦中唤醒?此二句暗写离别。次二句融情入景,通过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将整个送别情景和盘托出。下阕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又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谢池春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18.词的上阕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9.词中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8.词的上阕塑造了一位驻守边疆、保家卫国、洋溢着青年时代意气(意气风发)的爱国诗人形象。(2分)上阕通过“朱颜青鬓”的肖像描写塑造诗人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的形象;通过“气吞残虏、夜举狼烟、拥戈西戍”等动作描写塑造了诗人驻守边疆,保家卫国,充满豪情壮志的形象。(1分)表达了诗人对从戎生活的期待,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主义情怀。(1分)

19.词中运用对比手法来表情达意。(1分)词的上阕回忆往昔,追忆壮年时期从军,驻守边疆的经历,充满豪情壮志。词的下阕感怀现在,写罢归后的闲居生活,充满失落失望。(2分)前后对比,更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并不因衰老而有所减损的情怀。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鉴赏时要抓住“曾是气吞残虏”“拥雕戈西戍”与“笑儒冠自来多误”这几句仔细揣摩。“曾是气吞残虏” 与“笑儒冠自来多误”可品味出豪情壮志,“拥雕戈西戍” 可品味出驻守边疆、保家卫国的情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由下阕“伤怀吊古”与“叹流年又成虚度”再结合上阕内容不难鉴赏出对比这一手法。然后再结合具体诗句展开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