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这首元曲,回答问题。(9分)

大德歌·秋

【元】关汉卿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也睡不着。

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

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注】①陈抟:五代、宋初的道士,曾在华山修道,相传他嗜睡,能入眠后百日不醒。②蛩(qióng):蟋蟀。

13.此曲写闺怨,所盼之人未归,从秋景写起,又以秋景作结。主要从哪个角度来描写景物?其作用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闺怨”之情?试举两种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听觉角度写景,描写风声、雨声、蝉鸣蟋蟀声、雨打芭蕉声不绝于耳,(2分)渲染了女主人公“懊恼伤怀”、“泪点抛”的愁肠怨绪。(2分)

14.①“懊恼伤怀抱”直接抒情,抒发了懊恼伤心之情。②使用了陈抟的典故,抒写了秋风秋雨难成眠的愁怨;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女主人公久盼人归人未归的伤心和愁怨。(衬托亦可)(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6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曲起头三句写风、写雨、写长夜不眠,由景入情,直入怀抱。“飘飘”、“潇潇”双声叠韵,音响悠长,倍增空寂之情。四、五句写女主人公愁苦情状。最后二句继续写景,景语皆情语,蝉噪蛩鸣,雨打芭蕉,进一步凸现女主人公愁苦的心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鉴赏时不仅要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且要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效果。如“懊恼伤怀抱”。直抒胸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同,完成后面的题。

卜算子

【南宋】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17.这首词表现了诗人丰厚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18.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取两种作简要赏析。(4分)

17.(1)爱花之情。词的上片通过“轻”、“小”、“巧”等予以表现。

(2)惜花之意。词的下片通过“少”、“雨洗风吹”等予以表现。

(3)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愁苦,报国无门、功名难就的愤懑。词的下片通过“花”被“雨洗风吹”象征人才被摧残予以表现。

18.(1)象征(托物言志)。用“花”象征人才,用“天公”象征皇帝(朝廷),用“花”被“雨洗风吹”象征朝廷摧残人才,直观生动,给人深刻印象。

(2)对比。上片中“百种千般巧”同下片中“雨洗风吹了”、下片中“朝见树头繁”同“暮见枝头少”对比,鲜明地表现出惋惜、愁苦和愤懑之情。

(3)抑扬结合(欲抑先扬)。上片先扬“天公怜花”,下片再抑“天公摧花”,表现出强烈的愤懑之情。

(4)回环往复。“道是天公”句式重复运用,韵律和谐,意味丰厚。

【解析】

17.

试题分析:这首小词写惜花而又不止于惜花,具有言外之旨。这首小词一变他粗犷奔放的词风,以婉约之笔隐晦而曲折地表达了自己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__和摧残人材的不满。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先明确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天公不惜花”。这话也很发人深思,同样具有一种哲理性味道,同上片歇拍一韵所说,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上片的“道是”句是扬,这里的“道是”句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天老爷任凭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如梦令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②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休息之所。

(1)该词精于炼字,请简要赏析“紧”字的妙处。(3分)

(2)联系全词,请从情和景二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门外马嘶人起” 这一句。(4分)

(1)“紧”字,这里是“狂”或“大”之意(字意1分,放在句中描绘为“驿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亦可)该字以动衬静(以风声之大衬托出四周之冷寂亦可),渲染了一种冷清死寂的氛围(渲染怎样的氛围1分),突出了诗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1分)。

(2)乐景衬哀情。(手法1分,写到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乐景衬哀情的任何一个皆可)用门外的喧闹之景反衬门内之凄清(1分)。同时暗示了诗人孤独凄凉的贬谪生活又将开始,含蓄地透露出诗人的无奈与怨愤之情。(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紧”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紧”字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紧”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答题模式: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着情与景的关系类型分析作答,例如,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乐景衬哀情等。由诗歌注释可知,作者此时遭遇被贬官,因此该词的情感基调是凄凉感伤的,由“沉沉”“紧闭”“寒侵被”等词可体会出凄凉孤寂的氛围,“门外马嘶人起”写出了外面的热闹场景,二者对比,很容易得出以乐景衬哀情,将词人被贬官的凄凉与无奈之情突出表现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7分)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注]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 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县斋:县衙斋室。

(1) 结合全词,简要说说“闲愁几许”中“愁”的内涵。(3分)

(2) 试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句(4分)

10

(1)(3分)羁臣远谪的忧愁;(1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痛苦(2分)。

(2)(4分)景语作结(或融情于景)(2分),无数的乱山,落日的余晖,荒芜的城池,苍茫的鼓声,渲染(烘托)了纷乱凄清的气氛,(1分)意蕴悠长,表达出词人愁苦哀伤的心情(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8.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请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5分)

9.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8.初春(早春)。(1分)诗描写了“莺语初解”,莺儿刚刚开始啼叫、“微雨如酥”, 细雨滋润大地、“草色遥看近却无”, 青草长出嫩芽,远看朦胧,万物萌发生机……这些最能代表初春特征的景物,所以,词描写的是初春景色。(4分)

9.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到来时的生机与美丽,诗人对春光的热爱。(2分)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诗人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有惜春伤时之感(2分)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感情。(2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整首词内容大意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体会。这首词的上阕,黄莺开口唱春天的歌,天空也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由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所独具的初春的特点很容易得出“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赏析词人思想感情,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理解,先体会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意境氛围,然后再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作答。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描写,渲染出了生机盎然氛围,烘托出词人内心对春色的喜爱之情。下片由“醉倒”“易老”“莫待春回”可知,词人感叹春光易,惜春伤时,由此可体会出词人珍惜时光,及时行乐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pú sà 蛮①

王安石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②,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注:①此词是词人受旧党打击,晚年被迫隐居金陵半山而作。②月偃:即偃月,半弦月。

8.有人说首句“闲”字用得极妙,那么词中哪些内容能够表现这个“闲”的意趣?(5分)

9.“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是写景,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8.居处的“闲雅”,结草作舍临水而居;(1分)生活的“闲逸”,轻衫短帽行走于垂杨中。醉酒昼寝,不必为政事忙碌;(2分)“最关情”的“黄鹂”更表现了作者寄情鸟语花香中的“闲情”。(2分)

9.王安石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变法失败被迫隐逸,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2分)就不仅是对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2分)也有壮志未酬的惆怅。(2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根据对整首词的内容感知,找出相关词句或关键词分析其表现的“闲”的意趣即可。“茅屋”“临水”是从居住的环境表现出悠闲;“轻衫短帽垂杨里”是从生活的悠闲角度表现“闲”;“午醉醒来晚”表现了词人不为政事忙碌的醉酒之“闲”;“最关情”将词人情感寄托与鸟语花香之中,更表现出其悠闲。综合起来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既然是分析景物所蕴含的作者情感,自然要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分析作答。由注释可知,王安石因变法失败而被骗隐逸,壮志豪情难以施展,惆怅之情自然而生。“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词人通过对花随风而凋落的描写,自然联想到了时光流逝,青春逝去的自己,感叹、惆怅之情溢于言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24.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首句“丝丝”一词的妙处。(5分)

25.本词除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之外,还运用了其他几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思归之情。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相应词句加以分析。(6分)

24.“丝丝”这一叠词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1分)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1分)起句重复出现“丝丝”这一叠词,渲染营造了浓浓的凄迷愁苦的氛围,(1分)也暗含主人公愁绪万缕千丝,(1分)使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另外,从音韵上讲,此叠词的运用使词的音律和谐,和畅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音乐艺术美感。(1分)

25.(1)比喻。(1分)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愁”,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2分)

(2)比拟。(只要分析清楚,单答拟物或拟人均可,1分)作者让“愁”几度“与云飞”,“觅归舟”,把思归之情表现得更加迫切突出;又赋予“天”人的情感,天怜客子,借花消遣,更加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孤寂愁苦之情。(分析其中一处即可,2分)

(3)对比。(1分)词人羁旅已久,思乡欲归,心境黯然,本欲赏花遣愁,然而出现在眼前的却是竞相吐艳的海棠临栏,红绿相映,景色绚丽,而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对比之中倍添心中伤愁。(2分)(答反衬或是以乐景衬哀情亦可)

(答出两种即可。但答渲染烘托不够恰切,不能给满分;答借景抒情,不给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答题时可先指出该词的本意,再结合诗句分析其在诗句中的含义,然后结合全诗主旨分析。“丝丝”这一叠词写的是细小的形象,在诗句中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结合全诗主旨看,“丝丝”一词,渲染营造了浓浓的凄迷愁苦的氛围,也暗含主人公愁绪万缕千丝,使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另外,此叠词的运用使词的音律和谐,增强了词的音乐艺术美感。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排除题干指出的借景抒情这一艺术手法,另外再选两种,可主要从修辞手法方面考虑,比如比喻、比拟、对比等。其次,根据诗中有动词(如“飞”等),可考虑动静结合等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回答问题。(8分)

渔家傲·东昌道中[注]

张渊懿

野草凄凄经雨碧,远山一抹晴云积。午睡觉来愁似织。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 古渡人家烟水隔,乡心缭乱垂杨陌。鸿雁自南人自北。风萧瑟,荻花满地秋江白。

[注]作者乘船北上,在东昌道中写下的纪行之作。

(1)简要赏析“午睡觉来愁似织”中“织”字的妙处。(4分)

(2)作者在下阕是如何表达乡愁的?请简要分析。(4分)

14.(1)“织”字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2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愁绪的繁密、杂乱与绵长。(2分) 

(2)①通过“乡心缭乱”直抒胸臆,写思乡心绪之烦乱;②通过南归的鸿雁反衬离家之悲愁;③以景结情,通过秋风萧瑟、荻花遍开的苍凉景象,抒发了无穷无尽的凄凉乡思。(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题。(11分)

好事近

刘子寰

秋色到东篱,一种露红①先占。应念金英②冷淡,摘胭脂浓染。

依稀十月小桃花,霜蕊破霞脸。何事③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

①露红:红色的菊花。②金英:精英,大自然精华英秀。③何事:为什么从事。

8.词的上阕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5分)

9.“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两句表达了词人矛盾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8.词的上阕使用了用典和拟人两种表达技巧。(1分)首句“秋色到东篱”,化用陶渊明咏菊名句“采菊东篱下”,点明节令和吟咏对象。(1分)然后用“念”字赋予红菊以思维色彩,“摘”字赋予红菊人的动作:红菊想到大自然的精华英秀都冷落、萧条了,便摘取它那胭脂般绚丽色彩给这冷季节带来光彩。(1分)既暗示了词人隐居田园之意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菊傲霜、卓然不群的品格。(2分)

9.“渊明风致”表达词人希望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固守本性,远离尘嚣,保持傲岸品德与高洁志趣。(2分)但“妖艳”句,即是说红菊你为什么要像陶渊明那样的风范呢?原来词人之所以归隐是形势所迫,实出无奈,故其仍向往着某一天能够出仕朝廷为国效力。(2分)词句托物言志地抒发了“出世”与“入世”的复杂矛盾的情怀。(2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题步骤:先明确表达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及情感。词的上阕使用了用典和拟人两种表达技巧。暗示了词人隐居田园之意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菊傲霜、卓然不群的品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探究情感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进行,此题注意注释中的“为什么跟随”这句是的解释,表达出隐居的行为实是无奈之举。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

张元千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印刷兴业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19.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0.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2分)

(2)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都看不到。(2分)

21.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4分)

22.文中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这一段写福建的建阳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的地位很高,与后文的衰落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建安版图书的民间感,而现代却遭到自己主人的轻视,前后形成鲜明的反差;用建安图书引出四堡雕版。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第二段在开头,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是与下文材料的关系;内容上就看第二段写了什么。

【答案】(1)比喻、夸张、对比。把“猜想”比作“花”“锦”“灰”“烟”,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从“如花似锦”到“灰飞烟灭”,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写出心情落差之大,表现出自己的失落之情。(2)使用比拟(拟人)的修辞,写历史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表现出人们对历史的轻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答案】现实生活的煎熬,现代化、物质化的冲击,生活的贫瘠所迫,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经费拮据导致专家也不过问,自己主人的轻视。

【解析】试题分析:首先找到四堡雕版衰落的段落,然后在其左右找衰落的原因。

[65f2cd8c80fc0ed2.jpg]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