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 忆镇阳①
【金】元好问
悲欢聚散。世事天谁管。梳去梳来双鬓短。镜里看看雪满。 燕南十月霜寒。孤身去住都难。何日西窗灯火,眼前儿女团栾②。
【注】①金灭亡后,词人不再为官,生活无法安定,常往来于忻州、镇阳、燕都等地,本词大抵作于从镇阳到燕都的路上;镇阳:作者家人所在地。②团栾:即团圆。
17.词的上片表达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18.请简要评析“何日西窗灯火,眼前儿女团栾”。(3分)
17.
①饱受离乱,思念亲人;②国家灭亡,穷极呼天(世事不可为的哀叹);③年华流逝,壮志消磨。(3分,要点答到即可,也可由“梳去梳来双鬓短”联想到杜甫的“白头搔更短”,体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18.
词人通过想象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情景,强烈地表达出词人渴望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思想感情,也表达了词人对太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其它分析精当者亦可给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
这是一首羁旅诗,结合诗歌的内容及注释交待的写作背景,不难分析出本诗所表达的复杂情感:思乡之愁、失意之悲和家国之忧。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
本题可以从分析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角度来解答:先明确所用手法,再分析所表达的内容,最后分析所抒发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采桑子
朱敦儒①
一番海角凄凉梦,却到长安②。翠帐犀帘,依旧屏斜十二山。
玉人③为我调琴瑟,颦黛低鬟。云散香残,风雨蛮溪半夜寒。
【注】:①朱敦儒,北宋末年人,金人南侵,北宋灭亡,宋室南迁,朱流寓两广,居南雄州。本词即作于客居南雄州时。②长安,这里指代北宋首都汴梁。③玉人,此处指歌妓。
1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3分)
15.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4.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答出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
15.伤时感乱之痛(或“昔盛衰之感”或“__之悲”)、天涯羁旅之悲、对往昔繁华的追怀眷念。(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全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全词加以分析。“一番海角凄凉梦”是虚,“翠帐犀帘,依旧屏斜十二山”是实;“翠帐犀帘,依旧屏斜十二山”与“云散香残,风雨蛮溪半夜寒”是对比;“云散香残”是借用李清照典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认真阅读词的上片“翠帐犀帘,依旧屏斜十二山”,不难读出词人对往昔繁华的追怀眷念之感;结合词下注释,不难理解词人远在天涯羁旅的悲伤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畿县:县名
17.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18.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17.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18.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诗前两联刻画作者友人邹明府的形象。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__,非常清廉。颔联是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这说明了他的志向。后两联是作者的推测与想象。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8分)
醉落魄
正月二十日张园赏海棠作
管鉴
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绿尊细细供春酌,酒醒无奈愁如昨。殷勤待与东风约,莫苦吹花,何以吹愁却?
18.首句“海棠花底东风恶”中的“花底”极有意蕴,请概括回答。(2分)
19.本诗使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就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手法作具体分析。(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除外。6分)
18.一方面,强调了花受东风袭击的程度;(1分)另一方面,又寄托了作者的惜花之情。(1分)(大意一致即可给分)
19.想象手法(虚写1分)。“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是说 人“不放”花零落。。你不要苦苦地去吹那海棠花了,你用什么办法把我的“愁”吹跑呢?(1分)“花零落”人们会想到,最终会零落的;作者痴想与东风约定,(1分)用想象手法,表达了惜花之情与深重的苦闷。想象奇特。
拟人手法(1分)。“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是说 人“不放”花零落;与东风约定,你不要苦苦地去吹那海棠花了,你用什么办法把我的“愁”吹跑呢?(1分)一是把花与“东风”人格化了(1分),表达了惜花之情与深重的苦闷。形象生动。
给分要点:手法、举例、对手法的解说(分析与解说融为一体也可以给分),各1分。
(学生分析其它手法,酌情给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漠漠”,是寂静无声之意;“恶”,在这里是“猛烈”之意,是由“狠、厉害”的意思引申而来,此义至今在某些地区的方言中还保留着(如鲁西南和豫东)。首二句说,春天的时光万籁俱寂,但从海棠花穿过的东风却吹得强劲猛烈。标题中说“赏海棠作”,却不写海棠花的艳丽,而突出了“东风恶”。写春风、春光一般是喜悦、温暖、吹拂、和煦,纵使风大天寒,也不过用“料峭”之类的词来形容。词人别出心裁,一方面是“写实”,另一方面,也只有这样写,才与下文协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人情不似春情薄”一句,紧承“东风恶”,意思是说,人对花是有情的,春天、春风对花是薄情的,因此“东风”对花猛吹乃至摧残。正因为人有情春薄情,所以“人”或者就是作者自己,才“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上片不写海棠花如何美丽娇艳,侧重写人对花的态度,对海棠的爱怜和保护,反衬海棠花的艳丽,是脱俗之笔。
但“殷勤”以下三句,则属作者创新。“殷勤待与东风约”一句,与上片“海棠”句相呼应,他要与那吹得迅猛异常的“东风”“约定”,“规劝”它:“莫苦吹花,何以吹愁却?”前句说,你不要苦苦地去吹那海棠花了;后句说,你用什么办法把我的“愁”吹跑呢?这里的写法颇为微妙,一是把“东风”人格化了,一是把作者的感情完全融合在客观事物中。把内心活动包含于客观景物之中,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历来有之,所谓“神与诗者妙合无垠”(《夕堂永日绪论》),自然和谐而恰到好处,这首词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醉落魄》赏析:
管鉴,字明仲,原来是龙泉(今属浙江省)人,靠父亲的功绩被荫授为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司干办官,任所在抚州,于是移家临川(郡名,治所在今江西省抚州市西)。根据这些材料,估计这首词中“酒醒无奈愁如昨”的“愁”,除了因落花而产生的伤春情绪以外,还应当包括离乡“远宦”之愁。
从词篇描写,作者的远宦之愁,是由赏海棠未能尽兴而引起的,究其未能尽兴的原因,则是由于阴雨连绵的天气、狂风怒吼的巨风。海棠花开得早,败得也早。所以刚是“正月二十日”便遭受到零落的厄运。这不能不勾起词人的惜花之情。《古今词论》引张砥中的话说:“凡词前后两结最为紧要。前结如奔马收缰,须勒得住,尚存后面地步,有住而不住之势。后结如众流归海,要收得尽,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这首词写的是“张园赏海棠”,但开头两句一方面是从大的范围讲“春阴漠漠”,另一方面是从眼前的注意中心讲“海棠花底东风恶”,于是在“人情”(要赏花)与“春情”(催花落)之间自然形成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作者别出心裁地吟出“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两句。这个前结,构思新巧,想象奇特,在炼意铸句上已略胜别人一筹。
并且细细领略词意,则赏海棠的初衷,惜花落的情绪,诅咒“春情”的心境,全都包含在这两句九个字中,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作为“赏海棠作”的一篇小词似乎已全部说尽了,这就是它“勒得住”的地方。可是,“守定花枝”到底能起什么作用呢?人“不放”花零落,花就真的不零落吗?在下半片里,作者说他们“绿尊细细供春酌”,乃是死下心来,要“守”到底了。然而,“酒醒无奈愁如昨”!愁也没有减,风也在继续“苦吹花”。由此观之,那么上半片的“勒得住”实在是没有留得住,而是“尚存后面地步”的。
“守定”之法告败,看来一段公案该了结了。谁料“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作者那里另有高招:“殷勤待与东风约:莫苦吹花,何吹愁却。”这简直是在异想天开地希望换个东西给风吹!如果是这样,愁情被吹尽了,艳丽的海棠花依旧常开,人情花意哪里还有比这更美好的思想境界呢?这个后结,想象之奇,情绪之真,造语之痴,更在前结之上。作为一首小词,作者连生两段痴想,惜花与写愁的目的都已达到。所以这个后结,算得上是“众流归海”,算得上是“收得尽”。只是,谁也看得出来:“与东风约”是办不到的,“莫苦吹花”和“吹愁却”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当读毕掩卷的时候,人们想到的仍是作者更深重的苦闷,这又是这个后结“有尽而不尽之意”的证明。
最后,这首词在炼字、选词方面,也很有一此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第二句说:“海棠花底东风恶”。论理只要“风恶”,就不仅仅是“恶”在“花底”。一方面作者这么写,由于强调了“花底”,当然也就带过了花上,其结果是加深了花受东风袭击的程度;另一方面,用上“花底”,还可以暗示人在花下,因而又有惜花情绪的寄托。再如,“定”与“往”同为去声,依词律可以互换。可是词中却偏说“守定花枝”,这是要更加突出死守不放的意思。还有,“绿尊细细供春酌”,其中的“细细”二字可当“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的注脚看:因为这里的“细细”不只是一般的品酒,而是要借细勘慢饮,来从容地守定将落的海棠而已。此外,如“莫苦吹花”的“苦”,“何似吹愁却”的“却”都是极其平常的字,但用在作者的笔下,却能表达出十分准确而又十分丰富的内容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冬夜
黄 昇
万籁寂无声,衾铁棱棱近五更。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
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起看清冰满玉瓶。
18.词中的“凄清”在上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作简要概括。(3分)
19.请简要赏析下片中的“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4分)
20.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作简要分析。(3分)
18.月明霜冷,万籁俱寂,夜寒衾硬,香断灯昏。评分建议:一点1分,答到3点即可。
19.拟人,借物抒情。将梅花拟人化,借梅花因天寒“睡不成”表现词人苦吟难眠的烦恼。构思精巧,想象丰富。评分建议:手法2分;分析、评价各1分。
20.刻画了一位勤勉孤寂、志行高洁的词人形象。主人公寒夜苦吟,通宵难眠,挂念梅花,借梅写己。(3分)评分建议:分析1分;特点2分其中“勤勉” “孤寂” “高洁”各1分,答到两点即可。
【解析】
18.
试题分析:
上片写夜寒苦吟之景状。词人生在南宋中期,早年放弃科举,遯迹林泉,吟咏自适,填词是他精神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首词看,即使夜阑人静之时,他还在苦吟不已。起二句云:“万籁寂无声,衾铁稜稜近五更。”夜,是静极了,一点动静也没有。只有深夜不睡的人,方能有此体会。“稜稜”二字,使人感到布衾硬得好像有稜角一般,难以贴体。至“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二句,词人则把注意力从被窝移向室内:炉中沉香已尽,残灯如豆,昏暗异常,凄清异常。至“只有霜华伴月明”,词人又把注意力转向室外,描写了明月高悬、霜华遍地的景象。五句三个层次,娓娓写来,自然而又逼真。“吟未稳”者,吟诗尚未觅得韵律妥贴、词意工稳之句也,三字写出词人此时之所为,可称上片之词眼。由于“吟未稳”,故觉深夜寂静被子寒冷,香断灯昏;又由于“吟未稳”,才觉霜华伴月,碧空无边。而“凄清”二字,则烘托了本文的整个氛围,不贯穿整文,随处可以感到。由此可见,词的结构是井然有序、浑然一体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下片词人从自己的“吟未稳”联想到梅花的“睡不成”。冰寒大地,长夜无眠,词人居然不说自己感到烦恼,却为梅花设身处地着想,说它该是烦恼得睡不成了。此语奇警,设想绝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词这种构思,确实是奇特异常;这种格调和意境,确实是空幻的。它非常形象地勾画了一个山中隐士清高飘逸的风采。它的妙处尤其表现在将梅花拟人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鹧鸪天·送叶梦锡
陆 游
家住东吴近帝乡, 平生豪举少年场。十千沽酒青楼上, 百万呼卢锦瑟傍。
身易老, 恨难忘, 尊前赢得是凄凉。君归为报京华旧, 一事无成两鬓霜。
[注]呼卢:古代一种博戏。锦瑟:琴之美称,此处代指歌女。
19.上阕中“十千”和“百万”两词有何妙处?(2分)
20.词人说“恨难忘”,他有什么难忘之恨?(4分)
21.这首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19.“十千”“百万”,语气夸张(1分),写出了词人年轻时一掷千金(或“豪放不羁”“轻财恣意”等)的性格(1分)。
20.一恨岁月匆匆,年华老去;二恨抗金不成,报国无门(或“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等)。(每点2分)
21.对比(2分,答“今昔对比”、“虚实对照”、“反衬”也可)。上阕描绘词人豪放不羁、意气风发的少年形象(1分),与下阕年老衰颓、凄凉落寞、一事无成的词人形象(1分),形成鲜明对比。
【解析】
19.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十千”“百万”这是两个数量词,数目很大,显然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于突出强调人物形象。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身易老, 恨难忘”一句承上启下,由回忆而转入现在,由叙事而转入直抒胸臆。“恨难忘”主要是因为“身易老”而“一事无成”,而“一事无成”则主要暗指“抗金不成,报国无门”。
考点:鉴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望远行
李 璟 -
碧砌碧砌花光照眼明,朱扉长日镇长扃。余寒不去梦难成,炉香烟冷自亭亭。
辽阳月,秣陵砧,不传消息但传情。黄金窗下忽然惊:征人归日二毛生。
[注]二毛,指头发斑白。
16.上阕前两句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3分)
17.请赏析“辽阳月,秣陵砧”的妙处。(4分)
18.“黄金窗下忽然惊”一句中“惊”字蕴含了哪些情感?(3分)
16.点明季节,用春光的明媚反衬氛围的冷清,暗示思妇落寞的心情。(3分,每点1分)
17.辽阳征夫对月思乡,秣陵守妇砧上捣衣,虚实结合,传达出相思之情,并巧妙暗示季节的更替。(4分,画面描述2分,各1分;点出手法,1分;情感,1分;暗示更替,1分;后三点答出任两点即可)
18.对丈夫久征归来的惊喜和年华老去的惊讶。(3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全得3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查语句作用的题目,这是一处诗词开篇的景物描写,一般用于渲染环境气氛、交待时间背景和烘托人物形象等等。“碧砌”一句点明季节,春花、秋花皆可通。与“秣陵砧”照应,余以为秋花最妥,盖砧声多现于秋季。“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辽阳”二句,承“梦难成”三字,言其不寐之因。一辽阳,一秣陵,虽相距千里,但阻不断情人遥思。两个意象,一虚一实,精巧别致,情婉动人。二人虽不得见,但以明月寄相思,砧声传牵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句直抒其之忧虑,岁月奄忽,美人迟暮,良人宜早归。一“惊”字传神,含义丰富。整首小令层次分明,情真意切,手法多变,令人赞叹。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虞美人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
16.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对此词人有怎样的感受?请简要分析。(3分)
17.清代学者谭献评价这首词说:“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请以“满鬓青霜残雪思难任”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为例,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简要分析。(3分)
16.
词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回荡的东风、泛绿的小草、吐芽的嫩柳。面对盎然之景,词人没有欣喜激动,而是倍感失落惆怅,孤独痛苦。
17.
李白“白发”句用夸张的手法,通过写白发之长抒发内心深长的愁绪。而李煜则用比喻,把白发比喻成霜雪,用白发之多来表现愁恨之多。李煜和李白都用“白发”写愁,化无形的愁绪为有形的白发,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鲜明。
【解析】
16.
试题分析:
开头称春风又回到小院里来,院子里的草又绿了。院子里的柳条上新生柳叶,细长如人睡眼初展,这样的柳叶在春天到来时,连续着生出来。这里写出小院中春天的信息,可以从庭草的绿色里,从柳叶的舒展和相续生出中看出来。“柳眼春相续”,写得很细,是诗人的观察。这里也透露出他的寂寞之感来。他在《玉楼春》里写在金陵时的春天景象:“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是盛极一时,跟被拘留中的寂寞正好构成对照。想起当日的情况,靠着栏杆半天没有一句话,透露他对故国之思的痛苦心情。这时想替自己排解,说风吹竹子的声音和新月的照耀还象当年。想来小院中还有竹子,春风吹来,还有竹声。不过跟《玉楼春》写的“醉拍阑干情味切”相比,这时的“半日独无言”又构成鲜明的对照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
下半阙写他在赐第里还有故妓,还可以奏乐。笙歌未散,酒杯还在,还可以喝酒。春天到来,池面冰开始融化了。就他的处境来说,是否也象东风解冻呢?“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用“烛明香暗”来陪衬“画堂深”,用“满鬓清霜残雪”的霜雪来反衬东风解冻的“冰初解”。“画堂深”是深沉,看来故妓的奏乐也是寂寞中的聊以__,不能跟“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相比,所以无法解除寂寞,因此有画堂深沉的感觉。东风解冻透露春天的气息,但对他说来,春天永远过去了,这表现在四十岁光景的人已经是满鬓霜雪了,这里含有对故国的怀念、__的痛苦难以负担。这首词,结合被俘后的生活来反映故国之思,写春天的到来,东风的解冻,都无法减轻他的痛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对上词解读不正确的项是( )
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 B:“无处话凄凉”既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 C:“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D:下片记述梦境,表达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浓墨重彩,抒写出对亡妻的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情调凄凉哀婉。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后面题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0
选出下列选项中,对上词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显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仰慕和赞扬;表明作者对如今朝廷无心北伐复国,一味苟且偷安的不满。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既体现了作者对刘裕北伐军容之盛壮的仰慕和赞扬,又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实现北伐的雄心壮志。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使用了两个典故,目的是用刘义隆草草北伐的失败来衬托霍去病封狼居胥的赫赫武功,从而表达对朝廷草率出兵的不满。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既体现了作者渴望如廉颇那样,老骥伏枥,报效祖国的热情;又有着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哀伤和苍凉感,是作者沉郁悲愤的表达。
C
【解析】
试题分析:“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是刘义隆草率出兵北伐一事,“封狼居胥”是描述刘义隆希望获得霍去病那样的功勋。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