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清】纳兰性德

尽日惊风吹木叶。极目嵯峨,一丈天山雪。去去丁零①愁不绝,那堪客里还伤别。

若道客愁容易辍。除是朱颜,不共春销歇。一纸乡书和泪折,红闺此夜团圝月②。

【注】①丁零:古代民族名。汉时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②团圝(luán)月:圆月。

19. 词的上片的前三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20.词的下片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赏析。(4分)

19.词的上片的前三句描写了整日狂风呼啸、木叶脱光、天山耸立、白雪皑皑的边塞之景。(2分)其作用:渲染一种苍凉的氛围,为后文抒情做铺垫。(2分)   

20. ①间接抒情(或借想象情景抒情):运用假设情景类比(或比较、对比、叙议抒情等),行人的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萎。借用朱颜无法常在,来表达自己的羁旅愁苦无法消除之意;(2分)②反客为主(或主客移位、运用想象、移情于彼等)手法,设想闺中人望月思念自己,表达自己对闺中人的思念之情。(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尽日惊风吹木叶。极目嵯峨,一丈天山雪”这三句话中的景物有“惊风”“木叶”“天山”“雪”,要抓住景物的特点,“风”惊,“叶”脱,“山”耸立,“雪”覆盖。这三句描写边塞之景,这里整日狂风呼啸,木叶尽脱,极目望去,天山山势高峻,积雪盈丈,一片皑皑白色。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渲染氛围,烘托情感,为抒情做铺垫。上片后两句讲作者一步一步地远行,越走越远,都过了远在极边之地的丁零部落,离愁渐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一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抒情方式。下片前三句讲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谢。现在朱颜憔悴,春华“销歇”,说明羁旅之愁无法消除。最后三句为设想之语,意思是写好书信,含着眼泪折起,而此时闺中的人正孤独地对着明月,怀念着“我”这远在天山的人。全词描写了一幅天涯羁旅、游子落拓的凄凉悲伤的景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第后面的题(5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8.你认为这首词上片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2分)

19.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3分)

18.开放性题目,只要能够从一个方面简要分析,有理有据则可。(2分)

示例:   

①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墙外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地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荷映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②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   

③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呜叫;“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此外,还可以从炼字、修辞、寓情于景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有理有据则可)

19. 词中的景物都是“昨夜三更雨”后作者乘凉爽出游时的所见所闻,从表面看,这两句似乎是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得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词语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失意情绪。(意思对即可3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上阕写景。开首"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雨后的景物,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个诉诸视觉:"时时现";一个诉诸嗅觉:"细细香"。充满了诗情画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下阕写散步。江村小景绘好之后,视角则陡然一转,步入画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通过作者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最后两句乃点睛之笔,"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又更进一层,超出世表。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情感?

(2)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小题1】虚实相生,借景抒情,表达对离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小题2】寓情于景,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渲染烘托气氛,表达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词人想象中所见之景,想象友人独自一人在辽远茫茫的楚地,担忧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虚写离情,更突出了离情之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这三种物象极具代表性,杨柳是被渲染上进极浓烈离情的意象,表达留恋之情,表达了离别后内心的凄凉,残月更让人感受到离别的伤感。总之,这句话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诗词鉴赏,完成后面题目。(9分)

卜算子 蒋冕(明)

斜日坠荒山,云黑天垂暮。时见空中一雁来,冷入残芦去。

惊起却低飞,有意同谁语?啄尽枝头数点霜,还向空中举。

注:蒋冕,明代诗人,为人刚正,遭到忌恨和排挤。

22.、本词没有题目,请你拟一标题“□□”。(1分)

23.、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斜日坠荒山”中的“坠”是“落”的意思,但比“落”更体现出斜日落下的速度之快。

B.“冷入残芦去”中的“冷”既是天气冷,又是雁的心理“冷”。

C “有意同谁语”运用反问的手法,突出雁的孤独。

D “啄尽枝头数点霜”中的“霜”,重在表现孤雁饥饿难忍的程度。

24.、苏轼也写过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请分析,这两首词的最后一句,在主旨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6分)

22.一雁或孤雁

23.D

24.

主旨不同:蒋词最后一句借孤雁食尽霜花后又振翅高飞(1分),表现出自己的高洁的品质和顽强的意志。(1分)苏词最后一句则借孤鸿不栖寒枝和四周凄冷的环境,(1分)表现出自己高洁的品质和无尽的荒凉与寂寞。(1分)

手法不同:蒋词最后一句全部采用正面描写表现主旨。(1分)

          苏词最后一句除采用正面描写外,还采用以景结情表现主旨。(1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拟标题,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结合诗歌的内容,理解内容围绕一只雁子言志,故题目为孤雁或一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鉴赏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阐明语表义,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对于意象的把握,重点理解“霜”的意蕴。古代诗歌中的霜意象具有表示秋日、清晨、重阳、岁月的时间特征,也有表示北方边塞的空间特征。霜意象既可以表示恶劣的自然、社会环境,又可以象喻品行的高洁。霜意象还经常出现在描写旅途艰辛的游子诗中,成为触发思乡之情的一种媒介。联系全诗代表品格的高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第一步,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XX句(联)写了XXX”第三步,根据知人论世、 结合时代特点、利用暗示信息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体裁是咏物抒怀诗,最后一句写孤雁食尽霜花后又振翅高飞,结合注释揭示主旨为:表现出作者的高洁的品质和顽强的意志。苏诗歌体裁是咏物抒怀诗,最后一句写孤鸿不栖寒枝和四周凄冷的环境,结合注释揭示主旨为:表现出作者高洁的品质和无尽的荒凉与寂寞。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江城子 癸酉春社

王炎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①王炎:生于宋绍兴八年(1138),到癸酉宁宗嘉定六年(1213),此时他七十五岁。②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丰收。周代用甲日,汉以后,一般用戊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

20.请简要分析本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21.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0.①叠字: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寂寞情怀。(寓情于景亦可)

②设问:“情绪有谁知”一句,作者设疑,而下文“人独处”巧妙地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更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孤寂之情。

③对比:上片中“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反衬或以静衬动亦可)

④拟人:词的下片结尾处一反平平叙写,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文势一转,全篇也因之活跃飞动。(每点2分,任选三点即可)

21.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蔬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本诗中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叠字、设问、拟人,“人独处,燕双飞”,一是以燕的双飞,衬人的独处,足见其情绪落寞;二是以动衬静,愈见其静。在答题时首先回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抓诗中所写景物。人物形象鉴赏题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思想性格),(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有时可省去)(3)指出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有什么意义。解答本题结合诗句“人独处,燕双飞”,“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以及注释内容“主人公已经七十五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①长是、系行舟。

【注】①漫:空,徒劳。

16.“燕辞归、客尚淹留”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对比。(2分)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漂泊作对比。(1分)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2分)(也可答反衬)

17.离人相别;秋景凄清;望月思人;时光流逝,年华如水;想归不得归;功业无望;羁旅漂泊。(每点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是两组“景”与“情”的对应反衬结构语式。前句中以秋深燕归的自然景象对比自身仍在外飘泊、有家不得归的苦痛情绪;后句中以垂柳柔条不能系住自身飘泊的行踪与家人同住,而只能长系行舟的象征性的对比,诉说一个“永恒的流浪者”的苦况。这样就把与友人的惜别赋予了较深层的内涵,使读者更能体会词人命笔时的复杂心情和离别之际的纷纷意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雨打芭蕉是令人惆怅的,在词人愁苦的心境中,纵然晴昼无雨,芭蕉只在秋风中的摇曳,也令人感到凉飕飕地凄楚。“飕飕”是词人心灵上的一种感觉,是诗人的情绪与外界景物的一种凝合,是诗人主观情感向外部世界的一种投射。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塞下曲

李 颀

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

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帐下饮葡萄,平生寸心是。

【注】①雁门郡:战国赵武灵王置,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河曲等地,唐曾改代州(山西代县)为雁门郡。②羽林子:汉武帝时建羽林军,宿卫宫殿,唐沿袭。③寸心:心事、心愿,心位于胸中方寸之地,故称。

20.全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5分)

21.颈联“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写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析。(6分)

20.本诗选用了黄云、风沙、貂裘、金笳、朔雪、铁马、云水、葡萄酒这些意象,营造了一派苍凉沉雄的意境。(共5分,意象占3分,意境占2分,只答“荒凉”“空阔”类给1分)

21.①衬托。以朔雪、云水映衬边地战争特有的声响,悲壮荒凉。②借景、借物抒情。借边地特有的景物“朔雪” “云水”、事物“金笳” “铁马”来表现在风沙之中巡行的羽林子的生活既艰苦又豪迈,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扬之情。(共6分,技巧占2分,分析占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及意境的能力。意象的选择可通过典型事物来筛选;意境的分析归纳,需要理解意象所营造的境界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道题要从表现手法等方面思考。答题时要紧扣题干中的“主要运用”字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词赏析】

全诗写羽林军骑士在边塞艰辛而又豪迈的军旅生活。

“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遮天蔽日的黄云笼罩着雁门郡,薄暮冥冥之时,风沙四起。首联渲染羽林军出场前的背景,黄云蔽空,暮色苍苍,风沙弥漫,给人一种苍茫而神秘的感觉。

 “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风沙之中,千余名身着黑色貂裘的将士,都自称为羽林军。人物闪亮登场,羽林子威风凛凛、庄严肃穆。

 “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金色胡笳的吹奏声应和着北地的风雪声,披甲的战马嘶叫着,面对着云和水。以朔雪、云水映衬边地战争特有的声响,悲壮荒凉,表现了在风沙之中巡行的羽林子的生活的艰苦以及他们的豪迈情怀。

 “帐下饮蒲萄,平生寸心是。”营帐之中,羽林子痛饮着葡萄美酒,平生的区区之心尽在这酒杯之中。此句写羽林军巡行归营后畅饮葡萄酒,豪壮而郁闷,一切尽在酒杯之中,一切尽在不言之中,意在言外,回味无穷。

这首诗意境开阔,笔力苍劲,情韵深长,黄云、风沙、金笳、铁马、朔雪、云水、貂裘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派苍凉沉雄的意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一剪梅

无名氏

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灯强把锦书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注】此词作于江上舟中。

18.结合全词,分析“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强”字的表达效果。(3分)

19.这首词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作赏析。(3分)

18.“强”有勉强之意。写出了诗人灯下因思乡而想看家书,但又因看家书易勾起内心思乡之情而不忍看的矛盾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1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反衬”(乐景衬哀情)。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充满生机的江南风景图;下片抒情,表达了词人离井怀乡的深沉愁苦之情。上片的乐景反衬下片的离情,突出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或答“对比”(上片的乐景与下片的离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的表现手法亦可。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强”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强”字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强”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从该诗歌整体意境来看,诗人看书是因为思念家乡,而看家书又勾起内心的思乡之情,故一个强字,将诗人的矛盾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着常见的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来分析,词的上阙写景,“酒半酣”“蚕事”“桑满筐篮,柘满筐篮”描写了一幅早春时节充满生机的江南风景图;下阙抒情,故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然后再结合着词人的思乡之情答出词人的思想感情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西江月 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辛弃疾中年遭馋劾,赋闲20年。

19.全篇围绕哪一个字组织内容?请简要分析。(4分)

20.“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9.醉。(1分)上片写“醉”的原因:借酒浇因现实而带来的愁。下片描写醉态,表现醉性、醉情。“松边醉倒”、“问松”、“疑松来扶”、“推松曰去”,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出词人可掬的醉后情形和倔强性格。(3分)——答出醉因、醉态、醉性三层意思,稍有分析,就是满分。

20.表面是说相信古书没有一点好处,实则指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现实不能让人满意。(2分)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愤激不满之情。(2分))

【解析】

19.解答本题时,首先找准字,一般是形容词或指动词。本词通篇“醉”字出现了三次。难道词人真成了沉湎醉乡的“高阳酒徒”么?否。盖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说没工夫发愁,是反话,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上片写“醉”的原因:借酒浇因现实而带来的愁。下片描写醉态,表现醉性、醉情。“松边醉倒”、“问松”、“疑松来扶”、“推松曰去”,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出词人可掬的醉后情形和倔强性格。所以全篇围绕“醉”字组织内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才叙饮酒,又说读书,并非醉后说话无条理。这两句是“醉话”。“醉话”不等于胡言乱语。它是词人的愤激之言。《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本意是说古书上的话难免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辛弃疾翻用此语,话中含有另一层意思: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所以“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一句表面是说相信古书没有一点好处,实则指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现实不能让人满意。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愤激不满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11分)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20.“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21.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20.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然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诗人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21.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怅惘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之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时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赴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未成新句时,雨从梨花上飘落到砚台中的盎然诗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诗歌手法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可结合着常见的表现手法,抓住关键诗句分析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作用。常见的表现手法,例如,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等。“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春天的天气,催人欲睡,词人午后醉入梦乡,醒来后,又觉室内异常清静,空气似乎凝滞了一般。这种环境,使人愁闷。于是词人打起帘子,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心情为之一畅。“卷帘尽放春愁去”。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象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这句写得富有特色,采用比拟(拟物)的手法,作者成功地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可先从愁与喜中选取一个角度,然后结合着词的具体内容及关键词进行分析,例如,上片,“尽放春愁”“昼长无侣”写春天的天气,催人欲睡,词人午后醉入梦乡,醒来后,词人没有诗朋酒侣,只有与黄鹂相对而语,将寂寞之情绪写得趣味悠然。黄鹂而可与语,烘托出无侣之孤寂之情。暮春时节,柳絮纷飞,在阳光映照下,境界极美。在那飘着絮影、沁着苹香的地方,自然充满了春意。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