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1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江城子 病起春尽

陈子龙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几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9.“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古代诗歌阅读(12分)

 8.①伤春之情。作者“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几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3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2分)。

②__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作者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泪水潸然;楚宫吴苑曾经芳草丰茸,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日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相见,更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或“作者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色,可南明福王朝灭亡,故国不在,只能独自伤心”)。(3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2分)。
    9.①拟人。花在春风中欢笑,燕子在东风中欢舞,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楚宫吴苑”的无边春色。

②反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花的欢笑和燕子的歌舞来反衬作者的伤心,虽然春光无限,但国家覆亡,诗人无心春景,倍增伤感。③对比。花的笑、燕子的舞与作者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__之痛,故国之思。(6分;答出①给3分,答出②  或③给3分;其中“手法”1分,结合诗句具体解说1分,表达效果1分)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8、9题。

浪淘沙·送苏庭绰之泉州

刘 铭

癸巳岁,庭绰过余,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

谁复忆河阳,击鼓山岗?关乡残梦马铿锵。落落芦花飘江表,流水斜阳。

镇日野菊黄,枯草颓墙,萧山无语鬓飞霜。何忍脆裘折枝远,冻酒愁肠。

【注】①刘铭,宋河阳嘉州人。作者曾与同乡苏庭绰一起抗金。宋败退江南后,作者力主抗金不得,被迫归隐。②语出岑参送别诗《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

8.词中“落落芦花飘江表,流水斜阳”一句描摹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5分)

答:

9.本词上下阕作者形象发生了较大变化,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

8、①“落落芦花”句描摹出一幅落寞秋景图。(1分)写作者伫立在斜阳下,看芦花飘落在大江南岸,江水空流,心生感叹(2分)。②借景抒情,寓__之痛于冷落之景中,营造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的满心凄冷与感伤。(2分)

9、上阕描绘自己当年在战场上,击鼓山岗,纵马沙场的豪迈形象;下阕刻画了两鬓飞霜,冷酒送别,怨恨孤苦的老者形象。(3分)前后形象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家国兴衰之痛,时光流逝之叹,送别友人之伤。(3分)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岸帻

(宋)陈与义

岸帻立清晓,山头生薄阴。乱云交翠壁,细雨湿青林。

时改客心动,鸟鸣春意深。穷乡百不理,时得一闻吟。

【注】①帻是覆盖在额头的头巾。岸帻,推起头巾,露出前额。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此诗写于他被放逐闲居时期。

8.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8、(5分)前两联描绘了春天清晨阴冷的景象,山头薄阴笼罩,翠壁乱云缠绕,细雨打湿青林,透出阴冷寂寞的氛围。(景象概括3分,其中“ 春天”“清晨”“阴冷”各1分;简析2分。)

9、(6分)(1)思乡之情,诗人眼中的深春景象提醒他时令变换,离家日久,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2)闲居时的寂寞(或不得任用的哀愁)。诗人被朝廷放逐,闲居穷乡,百事不理,貌似时时得闲,吟咏诗词,实则表现了自己失意寂寞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6分)

临江仙(宋)陈与义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①陈与义(1090-1139):洛阳人。徽宗时曾任太学博士。1126年,金兵陷汴京,北宋亡,避乱于闽粤,后辗转到达南宋朝廷临时所在地绍兴,作此词。②长沟:大河。

11.赏析上片“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2分)

12.请就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4分)

11. 用“长沟流月”创设了良辰美景,使回忆充满了诗情画意;“去无声”,既渲染了豪杰聚会的美好,也隐然若有华年盛事悄然而逝的象征意味。

 (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12. 运用了今昔对比,或反衬,或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以“忆昔”总领,集中笔墨写洛中旧游群英聚会的胜景;下片折回现实,写历经国难变故后交游零落、国事沧桑、一人流亡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的怅惘之情。

    (4分,手法1分,分析2分,情感1分。有欠缺酌扣)

2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 莎 行

晏殊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1)“绮席凝尘,香闺掩雾”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答:

(2)请赏析词的结句“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的妙处。

答:

答案:(1)写意中人离去后闺房的变化:闺房空寂,处在蒙蒙的雾中,室内几案因无人打扫,布满灰尘。抒情主人公睹物思人,表达了对意中人的无限思念。

(2)前一句写登高远眺,望尽天涯路,不觉天晚。借此细节突显离情之深,思念之浓,含蓄隽永。后一句直写景物,暮雨萧萧,点点滴落梧桐叶,渲染出凄凉冷寂的意境,以景结情,景中融情,意蕴深长。

2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中的作品。刘辰翁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过抗元斗争,宋亡后多年漂泊,晚年隐居山中,从事著述。②铁马:指元朝南下的骑兵。③银花:元宵节的花灯。④辇下:指都城临安。⑤海上:指苏武牧羊北海,不忘故国一事。

(1)“想故国,高台月明”化用了李煜《虞美人》的哪一句词?如何理解“想故国,高台月明”的含意?

答:

(2)“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这三句表现了词人怎样复杂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化用了李煜《虞美人》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句。“想故国,高台月明”的意思是,月光明亮,词人登临高台,遥想故国。

(2)词人虽隐居山中,但他怀念着往昔故国繁盛的景象,他对故国一片忠心,但苦于无能为力,苦闷无比。

2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 萨 蛮

陈克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

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

[注]①烘帘:冬天挂的棉门帘。②玉钩:指帘钩。③宝甃:指井壁。④簸钱:古代一种游戏,以掷钱为赌。

(1)词中环境的主要特点是静。下阕是怎样表现环境之静的?请简要分析。

答:

(2)陈克词风清丽婉约,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1)以动写静。通过写栖于帘钩的双燕对语,井边杨花飘旋飞转,写环境之幽静;通过写远处传来的簸钱声和屋内人的轻睡声,衬托出环境之宁静。

(2)①“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一句,意境清雅,词语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可见其语言之清丽。②“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一句,玉钩、双燕、宝甃、杨花等意象,皆具绮丽柔美之感,体现了婉约词的特色。(能结合相关词句,言之成理即可)

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蓦 山 溪

晁端礼

  轻衫短帽,重入长安道。屈指十年中,一回来、一回渐老。朋游在否,落托更能无,朱弦悄,知音少,拨断相思调。

花边柳外,潇洒愁重到。深院锁春风,悄无人、桃花自笑。金钗一股,拟欲问音尘,天杳杳,波渺渺,何处寻蓬岛。

(1)下阕是怎样表现桃花的?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1)运用拟人手法,写桃花“自笑”,表现了桃花怡然自得之态;以深院之幽寂,衬托桃花之洒脱。

(2)①怀才不遇、前途茫然之感伤,羁旅他乡、知音难觅之孤苦,对故乡、亲人之思念。

2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卖 花 声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①张舜民因赋诗讥讽边事,被谪监郴州茶盐酒税。在贬谪途中,词人过岳阳,登岳阳楼,远眺洞庭湖,写下这首《卖花声》。②君山: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与岳阳楼遥遥相对。③渭城:治所在今陕西咸阳东北。唐朝诗人王维曾作《送元二使安西》。“渭城西去客”指奉命出使安西而西出阳关的元二。④长安:指北宋京都汴梁。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简要赏析“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

答:

(2)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这两句写词人登上岳阳楼,远眺洞庭湖,看见君山枯黄的树叶在飒飒秋风中纷纷飘落,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上,水天相接,漫无际涯,描绘出一派萧索的暮秋景象,并将自己被贬异乡、无所归依的愁情编织在萧杀的秋色里。

(2)①词人登楼远眺,感慨这次去贬所不知能否活着回来,表达了对前途的担忧。②词人遥望京城,表达了对朝廷的无限眷念和难言的愤懑。

2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撼 庭 秋

晏殊

别来音信千里,怅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1)请说明“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的含意。

答:

(2)“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烛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1)抒情主人公在多少个夜晚难以入眠,或倚窗望月,或聆听雨打梧桐,来寄托相思。

(2)拟人。词人将红烛拟人化,表面写烛,实则写人。以“心长焰短”表示抒情主人公思念悠长但力不从心,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抒情主人公备受思念折磨,内心难过。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