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后面题目。(8分)

庆清朝慢·踏青① 王观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②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③。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④,有许多般。须教撩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

【注】①北宋词,出自《冠柳集》。“庆清朝慢”由王观创调。 ②东君:司春之神。 ③小双鸾:鞋面所绣的双鸾图案。 ④则个:语助词,表示动作进行,近似于“着”。饾饤(dòu dìng):喻指杂凑堆砌。

24.王观将词集取名为“冠柳”,表示其创作欲高出词人 (人名)之意。(1分)

2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调雨为酥”和“催冰做水”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与变化,表现春神的运行造化。

B.“何人……点破残寒”的疑问,既让表达跌宕生姿,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好奇。

C.作者化用了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诗句,写出了烟郊外迷蒙的春色。

D.过片“晴则个”等三句运用口语 ,描绘出天气的阴晴不定,活泼而富有意趣。

26.这首词的下片巧妙地表现了姑娘们在踏青中的情绪变化,请就此加以赏析。(4分)

24.柳永(1分)

25.B(3分)

26.阴晴不定的天气喻示着姑娘们情绪的阴晴不定。“撩”花“拨”柳的动作,写出了她们一览春色的急切心情。“香泥斜沁几行斑”的细节,则从侧面表现了她们只顾看花觅柳、忘情地欢笑,却一不小心脚踏进泥淖的懊恼。她们笑容顿敛 ,双眉紧锁。词人以“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的比拟,略带风趣地写出了姑娘们一瞬间尴尬的神情。(4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王观是北宋词人,而柳永也是北宋著名词人,是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5.

试题分析:B项“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好奇”有误。这个疑问句式表明已到残寒尽退、到轻暖的时候。这是何人主使的呢?当然仍是“东君”。这个疑问句式,既是为了铺叙的跌宕生姿,也是为了使人们对春天的到来,应向造福于人的“东君”表示深深的敬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过片三句运用口语,生动地描绘出天气的变化,活泼而有意趣。贺裳他所作的《皱水轩词筌》里说:“险丽,贵矣,须泯其镂划之痕乃佳。如蒋捷‘灯摇缥晕茸窗冷’,可谓工矣,觉斧痕犹。如王通叟春游曰:”晴则个,阴则个‘云云,则痕迹都无,真犹石尉香尘,汉皇掌上也。两’个‘字尤弄姿无限。“贺氏提出了两个”个“字用得妙,颇有见地。而”饾饤“一词则用得更具神采,有了这个词,前两个”个“字的”弄姿“才显示出来。天气的阴晴无常,使得踏青的姑娘们的情绪起了变化,她们要赶快一揽春景之胜:“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写出了她们看花觅柳的急切心情与行动,“镂”、“拨”两字用得很工,仿佛可以听到她们清脆的笑声,看到她们轻盈的体态。她们只顾忘情地欢笑,“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一不小心脚踏进泥淖里,浊浆溅涴了她们的罗袜,而前面写的“小双鸾”更是沾满污泥。无限珍惜的心情使她们笑容顿敛,双眉紧锁,“东风巧,尽收翠绿,吹眉山。”“眉山”典出《西京杂记》谓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踏青姑娘们的蛾眉,本来是淡淡的,但眉头一皱,黛色集聚,好象大地上所有的翠绿全被灵巧的东风吹上边。词人捕捉住踏青的姑娘们一瞬间的感情变化,用幽默、风趣的夸张手法,写出了她们有点尴尬的神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①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②长是、系行舟。

【注】 ①吴文英,号梦窗,南宋诗人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踬以死。②漫:空,徒劳。

20.“燕辞归、客尚淹留”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5 分)

21.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6 分)

20.对比。(2分)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泊作对比。(1分)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2分) (也可以答“反衬”)

21.参考答案:

秋景凄清;离人相别;功业无望;羁旅漂泊。(答出三点,适当展开即可给分,各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燕辞归、客尚淹留”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秋属岁未,颇容易使人联想到晚岁。过片就叹息年光过尽,往事如梦。“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由此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列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于中好

七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

纳兰性德 清

尘满疏帘①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②犀奁见翠翘。

惟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朝。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③。

【注释】

①疏帘:编织稀疏的竹制的窗帘。

②忽傍句:犀奁,以犀角制做饰物的妆奁。翠翘,即翡翠翘头。

③画桥:饰有彩绘的桥。

18.请指出”青衫泪“此典故出处。(2分)

19.请分析此词的抒情方式及其表达的情感。(6分)

18.《琵琶行》

19.一:直接抒情,“惟有恨,转无聊。”二:间接抒情,A 用典抒怀  B 借景抒情(以乐衬悲“可怜宵” “画桥”;以悲衬悲”落花朝””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

【解析】

18.

试题分析:针对文学常识复习: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悼亡之作。作年未详。词序云:“其明日是亡妇生辰”,可知十月初五日是为其亡妻卢氏之生日。自然这又引发了诗人对亡妻深深的怀念,遂赋此以寄哀思。全词亦景亦情,交织浑融。上片写室内,写亡妻逝去后的尘帘飘带、妆奁翠翘等遗痕遗物,由此触发了对亡妻的深深的悼念,致使通宵不眠,清泪偷弹。下片又扩展到室外,用室外之景进一步烘托出难耐的愁情。室外景象依然,同样的“落花朝”,同样的“画桥”,但却生死殊途,物是人非了,故而今日只有长恨复长恨,痛苦难消,百无聊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清】纳兰性德

尽日惊风吹木叶。极目嵯峨,一丈天山雪。去去丁零①愁不绝,那堪客里还伤别。

若道客愁容易辍。除是朱颜,不共春销歇。一纸乡书和泪折,红闺此夜团圝月②。

【注】①丁零:古代民族名。汉时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②团圝(luán)月:圆月。

19. 词的上片的前三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20.词的下片是如何抒情的?请简要赏析。(4分)

19.词的上片的前三句描写了整日狂风呼啸、木叶脱光、天山耸立、白雪皑皑的边塞之景。(2分)其作用:渲染一种苍凉的氛围,为后文抒情做铺垫。(2分)   

20. ①间接抒情(或借想象情景抒情):运用假设情景类比(或比较、对比、叙议抒情等),行人的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萎。借用朱颜无法常在,来表达自己的羁旅愁苦无法消除之意;(2分)②反客为主(或主客移位、运用想象、移情于彼等)手法,设想闺中人望月思念自己,表达自己对闺中人的思念之情。(2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尽日惊风吹木叶。极目嵯峨,一丈天山雪”这三句话中的景物有“惊风”“木叶”“天山”“雪”,要抓住景物的特点,“风”惊,“叶”脱,“山”耸立,“雪”覆盖。这三句描写边塞之景,这里整日狂风呼啸,木叶尽脱,极目望去,天山山势高峻,积雪盈丈,一片皑皑白色。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渲染氛围,烘托情感,为抒情做铺垫。上片后两句讲作者一步一步地远行,越走越远,都过了远在极边之地的丁零部落,离愁渐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一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抒情方式。下片前三句讲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谢。现在朱颜憔悴,春华“销歇”,说明羁旅之愁无法消除。最后三句为设想之语,意思是写好书信,含着眼泪折起,而此时闺中的人正孤独地对着明月,怀念着“我”这远在天山的人。全词描写了一幅天涯羁旅、游子落拓的凄凉悲伤的景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第后面的题(5分)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8.你认为这首词上片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2分)

19.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3分)

18.开放性题目,只要能够从一个方面简要分析,有理有据则可。(2分)

示例:   

①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的树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墙外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地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荷映水,散发着幽微的清香。   

②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   

③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呜叫;“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此外,还可以从炼字、修辞、寓情于景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有理有据则可)

19. 词中的景物都是“昨夜三更雨”后作者乘凉爽出游时的所见所闻,从表面看,这两句似乎是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得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词语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失意情绪。(意思对即可3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上阕写景。开首"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雨后的景物,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个诉诸视觉:"时时现";一个诉诸嗅觉:"细细香"。充满了诗情画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下阕写散步。江村小景绘好之后,视角则陡然一转,步入画中:"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通过作者的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最后两句乃点睛之笔,"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则又更进一层,超出世表。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情感?

(2)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小题1】虚实相生,借景抒情,表达对离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小题2】寓情于景,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渲染烘托气氛,表达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词人想象中所见之景,想象友人独自一人在辽远茫茫的楚地,担忧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虚写离情,更突出了离情之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这三种物象极具代表性,杨柳是被渲染上进极浓烈离情的意象,表达留恋之情,表达了离别后内心的凄凉,残月更让人感受到离别的伤感。总之,这句话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诗词鉴赏,完成后面题目。(9分)

卜算子 蒋冕(明)

斜日坠荒山,云黑天垂暮。时见空中一雁来,冷入残芦去。

惊起却低飞,有意同谁语?啄尽枝头数点霜,还向空中举。

注:蒋冕,明代诗人,为人刚正,遭到忌恨和排挤。

22.、本词没有题目,请你拟一标题“□□”。(1分)

23.、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斜日坠荒山”中的“坠”是“落”的意思,但比“落”更体现出斜日落下的速度之快。

B.“冷入残芦去”中的“冷”既是天气冷,又是雁的心理“冷”。

C “有意同谁语”运用反问的手法,突出雁的孤独。

D “啄尽枝头数点霜”中的“霜”,重在表现孤雁饥饿难忍的程度。

24.、苏轼也写过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请分析,这两首词的最后一句,在主旨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6分)

22.一雁或孤雁

23.D

24.

主旨不同:蒋词最后一句借孤雁食尽霜花后又振翅高飞(1分),表现出自己的高洁的品质和顽强的意志。(1分)苏词最后一句则借孤鸿不栖寒枝和四周凄冷的环境,(1分)表现出自己高洁的品质和无尽的荒凉与寂寞。(1分)

手法不同:蒋词最后一句全部采用正面描写表现主旨。(1分)

          苏词最后一句除采用正面描写外,还采用以景结情表现主旨。(1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拟标题,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结合诗歌的内容,理解内容围绕一只雁子言志,故题目为孤雁或一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鉴赏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阐明语表义,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对于意象的把握,重点理解“霜”的意蕴。古代诗歌中的霜意象具有表示秋日、清晨、重阳、岁月的时间特征,也有表示北方边塞的空间特征。霜意象既可以表示恶劣的自然、社会环境,又可以象喻品行的高洁。霜意象还经常出现在描写旅途艰辛的游子诗中,成为触发思乡之情的一种媒介。联系全诗代表品格的高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第一步,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XX句(联)写了XXX”第三步,根据知人论世、 结合时代特点、利用暗示信息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本首诗歌体裁是咏物抒怀诗,最后一句写孤雁食尽霜花后又振翅高飞,结合注释揭示主旨为:表现出作者的高洁的品质和顽强的意志。苏诗歌体裁是咏物抒怀诗,最后一句写孤鸿不栖寒枝和四周凄冷的环境,结合注释揭示主旨为:表现出作者高洁的品质和无尽的荒凉与寂寞。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江城子 癸酉春社

王炎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①王炎:生于宋绍兴八年(1138),到癸酉宁宗嘉定六年(1213),此时他七十五岁。②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丰收。周代用甲日,汉以后,一般用戊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

20.请简要分析本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21.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0.①叠字: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寂寞情怀。(寓情于景亦可)

②设问:“情绪有谁知”一句,作者设疑,而下文“人独处”巧妙地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更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孤寂之情。

③对比:上片中“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反衬或以静衬动亦可)

④拟人:词的下片结尾处一反平平叙写,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文势一转,全篇也因之活跃飞动。(每点2分,任选三点即可)

21.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蔬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本诗中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叠字、设问、拟人,“人独处,燕双飞”,一是以燕的双飞,衬人的独处,足见其情绪落寞;二是以动衬静,愈见其静。在答题时首先回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抓诗中所写景物。人物形象鉴赏题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思想性格),(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有时可省去)(3)指出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有什么意义。解答本题结合诗句“人独处,燕双飞”,“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以及注释内容“主人公已经七十五岁”。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①长是、系行舟。

【注】①漫:空,徒劳。

16.“燕辞归、客尚淹留”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对比。(2分)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漂泊作对比。(1分)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2分)(也可答反衬)

17.离人相别;秋景凄清;望月思人;时光流逝,年华如水;想归不得归;功业无望;羁旅漂泊。(每点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是两组“景”与“情”的对应反衬结构语式。前句中以秋深燕归的自然景象对比自身仍在外飘泊、有家不得归的苦痛情绪;后句中以垂柳柔条不能系住自身飘泊的行踪与家人同住,而只能长系行舟的象征性的对比,诉说一个“永恒的流浪者”的苦况。这样就把与友人的惜别赋予了较深层的内涵,使读者更能体会词人命笔时的复杂心情和离别之际的纷纷意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雨打芭蕉是令人惆怅的,在词人愁苦的心境中,纵然晴昼无雨,芭蕉只在秋风中的摇曳,也令人感到凉飕飕地凄楚。“飕飕”是词人心灵上的一种感觉,是诗人的情绪与外界景物的一种凝合,是诗人主观情感向外部世界的一种投射。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塞下曲

李 颀

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

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帐下饮葡萄,平生寸心是。

【注】①雁门郡:战国赵武灵王置,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河曲等地,唐曾改代州(山西代县)为雁门郡。②羽林子:汉武帝时建羽林军,宿卫宫殿,唐沿袭。③寸心:心事、心愿,心位于胸中方寸之地,故称。

20.全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5分)

21.颈联“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写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析。(6分)

20.本诗选用了黄云、风沙、貂裘、金笳、朔雪、铁马、云水、葡萄酒这些意象,营造了一派苍凉沉雄的意境。(共5分,意象占3分,意境占2分,只答“荒凉”“空阔”类给1分)

21.①衬托。以朔雪、云水映衬边地战争特有的声响,悲壮荒凉。②借景、借物抒情。借边地特有的景物“朔雪” “云水”、事物“金笳” “铁马”来表现在风沙之中巡行的羽林子的生活既艰苦又豪迈,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扬之情。(共6分,技巧占2分,分析占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及意境的能力。意象的选择可通过典型事物来筛选;意境的分析归纳,需要理解意象所营造的境界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道题要从表现手法等方面思考。答题时要紧扣题干中的“主要运用”字眼。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词赏析】

全诗写羽林军骑士在边塞艰辛而又豪迈的军旅生活。

“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遮天蔽日的黄云笼罩着雁门郡,薄暮冥冥之时,风沙四起。首联渲染羽林军出场前的背景,黄云蔽空,暮色苍苍,风沙弥漫,给人一种苍茫而神秘的感觉。

 “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风沙之中,千余名身着黑色貂裘的将士,都自称为羽林军。人物闪亮登场,羽林子威风凛凛、庄严肃穆。

 “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金色胡笳的吹奏声应和着北地的风雪声,披甲的战马嘶叫着,面对着云和水。以朔雪、云水映衬边地战争特有的声响,悲壮荒凉,表现了在风沙之中巡行的羽林子的生活的艰苦以及他们的豪迈情怀。

 “帐下饮蒲萄,平生寸心是。”营帐之中,羽林子痛饮着葡萄美酒,平生的区区之心尽在这酒杯之中。此句写羽林军巡行归营后畅饮葡萄酒,豪壮而郁闷,一切尽在酒杯之中,一切尽在不言之中,意在言外,回味无穷。

这首诗意境开阔,笔力苍劲,情韵深长,黄云、风沙、金笳、铁马、朔雪、云水、貂裘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派苍凉沉雄的意境。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