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 8 ~ 9 题。
清平乐辛弃疾
春宵睡重。 梦里还相送。 枕畔起寻双玉凤,半日才知是梦。一从卖翠人还,又无音信经年。 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
8.请结合全词,对“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进行赏析。 (5 分)
9《宋四家词选》说“稼轩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试简析本词如何“变温婉,成悲凉”。 (5分
8. “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运用了夸张(也可答比喻)手法,充分表达了闺中少妇对心爱的人的一往情深和情人间的别离相思之苦,同时增强了爱情词的艺术感染力,读来感人至深。
9. 上片写闺中少妇春夜梦见当年与心爱的人分别相送时的情景,写得情凄意切,感兴淋漓;下片写闺中少妇与心爱的人长久离别,不能见面,又无音讯,只好以泪作水,汇流成河,这由泪水汇成的河流,也早可以流到心爱的人的身边了!全词描写得形象生动,惟妙惟肖,细腻感人,将“变温婉,成悲凉”的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柳梢青 岳阳楼
戴复古①
袖剑飞吟②。洞庭青草③,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④一点,自古如今。
【注】 ①戴复古: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②袖剑飞吟:相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留诗于壁上,曰:“朝游百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袖剑:衣袖里藏着短剑。飞吟:临风吟唱。③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在洞庭湖的南头)。④君山:在洞庭湖中,相传是湘君出没之处,故名。
8.词上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词下阕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阐述。(6分)
8.词上阕塑造了一个豪迈、洒脱漂泊江湖的词人形象。(2分)先借吕洞宾之事写词人之飘
逸,接着用浩瀚的洞庭湖抒壮阔豪迈之情,最后以独立楼头、任风吹拂衣襟的形象展现词
人狂放、超脱的风度。(3分)
9.词下阕最后三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表现了词人伤时忧国之情。(2分)“人间”
与“君山一点”,“变尽”与“自古如今”形成强烈的对比,自然永恒与历史兴替,引
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2分)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南柯子·忆旧
仲 殊①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②?
【注】 ①仲殊 (北宋)僧人、词人,即佛印和尚,曾寓居杭州宝月寺,与苏轼往来甚厚。
②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8.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分点概括。(5分)
8.①远近结合。“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路面之状。
②视听结合。“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以“怨”字将鸟拟作了人。(每点3分,表达技巧2分,紧扣表达技巧结合词句分析1分。答对两点给满分。答多角度描写等亦可。)
9.①“数声啼鸟怨年华”,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②“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艰辛、羁旅愁苦的孤寂之情。③“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怀旧伤感、感慨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④借“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等句,表达了作者眷恋尘世的复杂心境。(答出一点3分,两点5分。每点“思想感情”2分,“依据”1分。满分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①
【南宋】张孝祥②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三塔寺:位于今江苏溧阳县三塔湖(又名梁城湖)之畔,其旁有寒光亭。
②张孝祥,南宋爱国词人,坚决主张抗金,两度遭谗落职,后辞官归隐,英年早逝。“忠愤气填膺”是他爱国词作的主调,而在屡经波折、阅尽世态之后,也写了一些寄情山水、超逸脱尘的作品。此词是作者重游寒光亭时写在寺柱之上的即兴之作。
(1)结合全词,分析“又”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4分)
(2)这首词描写“春色”手法多样,试作简要分析。(4分)
14。(1)①对时光流逝的叹惜②对个人经历坎坷的感慨③对湖边春色的怀恋④再次游赏的欣喜(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
(2)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春风杨柳: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抚摸我面。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浑融和谐的艺术境界。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湖水:寒光亭下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景象清丽、壮阔。③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在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有点有面,点面交映,使得整个画面充满蓬勃的生气。④视觉、触觉相结合:写春风杨柳,从触觉入手,突出春风的和畅、柳丝的轻柔;写湖水、沙鸥,从视觉入手,突出湖边春色的明丽与生机。(任答两点即可,每点中手法1分,分析1分。 此题主要考查描写方面的技巧,答“借景抒情”不给分。)诗词鉴赏:
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时隔三年旧地重游的怀恋心境。“问讯”,省视慰问之意,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湖边”,指三塔湖畔,点明远道而来,刚至湖岸,为下文乘船游湖作铺垫。“春色”,形容万紫千红的美好春景,乃下文“东风”、“杨柳”之引笔。“重来”,说明是再次来此,表明“问讯”实是有意重访。“又是三年”,不仅突出相别的确切时间,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一个“又”字,内涵复杂,既包含了对时光流逝的叹惜,对历经坎坷的感慨,也包含了对湖边春色的怀恋,对再次来此的欣喜。词人酷爱自然之情,潇洒出尘之姿,就在这质朴明快、语近情深的起句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全词飘逸清朗的基调。
如果说起首两句是从词人有意重访的角度而言,三四两句则从客观风物欢迎自己的角度下笔,描画出上船离岸乘风过湖的情景。“东风”、“杨柳”,都紧承“春色”发展而来。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擦着我面。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通体和谐的艺术境界。词人那种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就这样得到了淋漓酣畅的表现。
上片以作者自己与风物的互相映衬,表达了重访三塔湖离岸登船之际的快意感受;下片则以世路与湖亭的强烈对比,抒发了置身寒光亭时的悠然心情。
“世路”二句,暗承上片“过湖”,由描述转入议论,看似语意突兀,实是一脉相通。“世路”,指尘世的生活道路,那是一条政治腐败、荆棘丛生的路,与眼前这东风怡人、杨柳含情的自然之路岂能相提并论。然而,词人说是“如今已惯”,这不仅表明他已历尽世俗道路的倾轧磨难,对权奸的打击、社会的__业已司空见惯,更暗寓着他已看透世事、唾弃尘俗的莫名悲哀和无比忧愤。因此,“此心到处悠然”,也就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更包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了。词人由爱国志士而成江湖处士,无奈去到和谐美好的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内心悲愤难言,却说“到处悠然”,可谓语近旨远,沉郁至极,与那“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辛弃疾先后同调,从而铸成凝聚全词主旨的警句。
结尾两句,紧承“悠然”二字宕开一笔,着力描写来到湖中寒光亭时所见的自然美景。词人撇开“世路”,来到寒光亭上,只见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这一静一动、点面交映的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陶醉着词人的心胸。特别是沙鸥飞起的镜头,不仅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更寄寓着“鸥鸟忘机”(典出《列子•黄帝》)与鸥同盟的深意。如果说上片以问讯春色和风物含情写出了物我一体的美妙境界,那么,下片就以唾弃世路和同盟鸥鸟表露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而这末尾两句,纯粹写景,以景结情,语淡意远,余味不尽,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外,从而成为全词意境旷远、余音绕粱的结笔。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好事近
[金]赵可
密雪听窗知,午醉晚来初觉。人与胆瓶[注]梅蕊,共此时萧索。倚窗闲看六花飞,风轻止还作。个里有诗谁会,满疏篱寒雀。
[注]胆瓶:指花器。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词是怎样进行景物描写的?请简要分析。(6分)
8.“听窗”“倚窗”等动作以及“闲看”等词语,表现了词人的闲情雅致/闲雅安适。而“共此时萧索”“满疏篱寒雀”又表露出词人内心的落寞愁情/孤寂愁苦。(答出一种3分,答出两种5分)
9.①视听结合。从听觉的角度写雪密,从视觉的角度写风吹雪飞、雀落疏篱。②动静结合。花器插梅枝、满疏篱寒雀是静景;风吹雪飞是动景。动静结合,表现了室内与室外不同的景象。③衬托。以屋内听雪,衬托周围环境的寂静。(答出任意两种即可)
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11分)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却是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②姮娥:姮娥:嫦娥,代指“月亮”。
12. “代人寄远”的形式巧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5分)
13.下片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12. “代人寄远”的形式巧妙在从对方着笔,借家中的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词人自己的思归之情。(2分)上片以思妇之口,诉说丈夫离家已久,当归未归;下片写思妇对酒邀月以慰寂寞,不料反惹惆怅的情景。(2分)这样写,就把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表达得婉曲动人(或:“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1分)
13.下片借妻子对酒邀月,明月却偏照着画梁双燕,衬托作者久居客地的孤寂凄凉。(2分)寂寞中,思妇邀月对饮,凉意侵袭,触景伤怀,可见孤寂之甚、悲凉之至(1分)。把月照梁上燕想象为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表达了主人公的孤寂和思念。由双栖燕联想到单栖人,反衬出独守空闺的孤单寂寞。词人假托妻子在杭思己,来表达自己迟留未归的孤寂惆怅之情。(3分)(意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释】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9.简析词首“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5分)
10.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6分)
9.从内容上看,是作者远离官场后的生活写照,定下了全词的思想感情基调。(2分)从结构上看,“出红尘”是全词的“诗眼”,统领全词。因为“出红尘”,才有了下文所描写的悠闲自在、超然旷达的生活情景。(3分)
10.词的下片通过晚来垂钓时月映江面、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景物的描写,展现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闲适宁静的月夜垂钓图(3分),表现了词人对红尘官场的轻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寄寓了作者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人生追求。(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答: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8、答案:早春(初春)(2分)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3分)
9、答案:上片通过“莺初解语”“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表达了词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3分)下片通过“休辞”“人易老”“莫待”表达了词人对光阴的珍惜之情,劝导人们不要虚度人生,要珍惜大好青春时光。(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青 玉 案
曹 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①谩:徒然、空自。
8.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句在词中的作用。(5分)
9.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6分)
8.(1)内容上:点明了题旨(1分)——旅愁乡思(1分)。(2)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 ①承接上片写景,点出旅愁乡思的主题(1分); ②领起下文,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1分)。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语句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答出诗句的含义:“乡心”点明“思乡之情”;再看诗句在诗中的位置,中间应是“承上启下”,上承景物描写,下启思想之情。
9.①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1分)的惊喜(1分);②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1分)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1分);③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 1分),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1分)。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变化的题目,答题时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上句是“疑无地”,后面“忽有”,应是一种“惊喜”,后面两句写景,创设了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表达诗人心中的“温暖”,后面一句要结合下片的“乡心起”来探讨,应是引出“思乡之情。
附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旅愁乡思的词。峰回路转,曲折尽致,读来只觉精神飞动,情韵无限。“碧山锦树明秋霁”,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秋雨初晴,秋空如洗,显得青山红树分外明丽。锦树,指秋霜染红的树木。一肩行李,秋色如画,雨后的晴光更给这幅秋山行旅图增添了欢快的亮色。此词意抒写旅愁,却先欢乐之景,遥映后文,以形成节奏的变化和情绪的跌宕。“疑无地。”行行之际,山路转陡,几疑路穷。这种“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感觉,正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奏,而旅行者的乐趣亦莫过于此。果然,“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这四句写忽然之间惊喜的发现。行文开合顿挫,饶有风致。它看似景语,却包孕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微妙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先写竹篱茅舍的临水人家,岸边迎风轻扬的酒旗,远处错错落落的烟村,宁静安详而富有人情味,使旅人感到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然而眼前这如画的烟村,又不期然地成为思乡的触媒,于是正当惊喜凝望之际,一缕乡思又从心底萌生。
过片“凄凉只恐乡心起”领起下文。“凄凉”二字,形容一掬“乡心”的况味:“只恐”二字妙。拓开一步,欲防范而不能,似未然而实不期然而然。处此境地,“心”不由已,透过一层来写乡思之撩人,笔意更觉深挚。“凤楼远、回头谩凝睇。”凤楼,妇女居处。这里指家中的妻子。凝睇,凝神而望。谩,徒然、空自。这两句感叹路远人遥,视线难及,纵然回头凝望,也是徒劳。这就点明了“乡心”的具体内涵,并对“凄凉只恐乡心起”作了第一层回应和铺染。接着运笔入虚,从望乡的怅惘转入今宵旅宿的孤寂情景。“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全从揣想着笔,身未一一经而心先历历想,念念及此,不禁黯然伤神。这是对“凄凉只恐乡心起”的第二层回应和铺染。“一声征雁”,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又自然会发出“雁归人未归”的感喟:“半窗残月”,则使人想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的梦后惆怅之情。总之,独宿孤馆,乡思盈怀,所闻所见,无不献愁供恨,催人泪下。这四句与上片“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四句遥相映照,前后相连相生,全词和谐化一。
这首词上片写景,而景中寓情,貌似明丽而实已为下文转写乡愁埋下伏笔。过片承转十分自然,直领下片,写来吞吐曲折,虚实错综,极尽铺染之能事。而此词更妙之处于结句,既回应前文,又点句话了全篇。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武昌怀古
栖一①
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笙歌罢吹几多日,台榭②荒凉七百年。
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岛雨漫天。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
【注】①栖一:唐末五代诗僧。②台榭:孔颖达疏《尚书》曰:“台,积土为之,所以观望也。台上有屋谓之榭。”后世多称“歌舞台榭”。
(1)作者为何发出“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的感叹?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的颈联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又是怎样描摹这幅画面的?请作简要分析。(3分)
10.(1)①看到昔日战乱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无声,山川之上,昔人遗迹还历历在目;歌舞欢乐仿佛就在昨日,而当年热闹的台榭却已荒凉冷落了七百年,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眼前之景又令人忧烦。(一联1分共3分)②此情此景,令作者发出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1分)
(2)描绘了一幅冷寂凄凉的画面(1分):夕阳西下,疾风吹树,蝉声响亮,秋岛之上,冷雨漫天,群雁横立。(1分)手法:由远及近;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答出任意一种手法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