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①
【南宋】张孝祥②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三塔寺:位于今江苏溧阳县三塔湖(又名梁城湖)之畔,其旁有寒光亭。
②张孝祥,南宋爱国词人,坚决主张抗金,两度遭谗落职,后辞官归隐,英年早逝。“忠愤气填膺”是他爱国词作的主调,而在屡经波折、阅尽世态之后,也写了一些寄情山水、超逸脱尘的作品。此词是作者重游寒光亭时写在寺柱之上的即兴之作。
(1)结合全词,分析“又”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4分)
(2)这首词描写“春色”手法多样,试作简要分析。(4分)
14。(1)①对时光流逝的叹惜②对个人经历坎坷的感慨③对湖边春色的怀恋④再次游赏的欣喜(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
(2)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春风杨柳: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抚摸我面。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浑融和谐的艺术境界。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湖水:寒光亭下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景象清丽、壮阔。③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在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有点有面,点面交映,使得整个画面充满蓬勃的生气。④视觉、触觉相结合:写春风杨柳,从触觉入手,突出春风的和畅、柳丝的轻柔;写湖水、沙鸥,从视觉入手,突出湖边春色的明丽与生机。(任答两点即可,每点中手法1分,分析1分。 此题主要考查描写方面的技巧,答“借景抒情”不给分。)诗词鉴赏:
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时隔三年旧地重游的怀恋心境。“问讯”,省视慰问之意,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湖边”,指三塔湖畔,点明远道而来,刚至湖岸,为下文乘船游湖作铺垫。“春色”,形容万紫千红的美好春景,乃下文“东风”、“杨柳”之引笔。“重来”,说明是再次来此,表明“问讯”实是有意重访。“又是三年”,不仅突出相别的确切时间,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一个“又”字,内涵复杂,既包含了对时光流逝的叹惜,对历经坎坷的感慨,也包含了对湖边春色的怀恋,对再次来此的欣喜。词人酷爱自然之情,潇洒出尘之姿,就在这质朴明快、语近情深的起句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全词飘逸清朗的基调。
如果说起首两句是从词人有意重访的角度而言,三四两句则从客观风物欢迎自己的角度下笔,描画出上船离岸乘风过湖的情景。“东风”、“杨柳”,都紧承“春色”发展而来。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擦着我面。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通体和谐的艺术境界。词人那种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就这样得到了淋漓酣畅的表现。
上片以作者自己与风物的互相映衬,表达了重访三塔湖离岸登船之际的快意感受;下片则以世路与湖亭的强烈对比,抒发了置身寒光亭时的悠然心情。
“世路”二句,暗承上片“过湖”,由描述转入议论,看似语意突兀,实是一脉相通。“世路”,指尘世的生活道路,那是一条政治腐败、荆棘丛生的路,与眼前这东风怡人、杨柳含情的自然之路岂能相提并论。然而,词人说是“如今已惯”,这不仅表明他已历尽世俗道路的倾轧磨难,对权奸的打击、社会的__业已司空见惯,更暗寓着他已看透世事、唾弃尘俗的莫名悲哀和无比忧愤。因此,“此心到处悠然”,也就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更包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了。词人由爱国志士而成江湖处士,无奈去到和谐美好的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内心悲愤难言,却说“到处悠然”,可谓语近旨远,沉郁至极,与那“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辛弃疾先后同调,从而铸成凝聚全词主旨的警句。
结尾两句,紧承“悠然”二字宕开一笔,着力描写来到湖中寒光亭时所见的自然美景。词人撇开“世路”,来到寒光亭上,只见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这一静一动、点面交映的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陶醉着词人的心胸。特别是沙鸥飞起的镜头,不仅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更寄寓着“鸥鸟忘机”(典出《列子•黄帝》)与鸥同盟的深意。如果说上片以问讯春色和风物含情写出了物我一体的美妙境界,那么,下片就以唾弃世路和同盟鸥鸟表露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而这末尾两句,纯粹写景,以景结情,语淡意远,余味不尽,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外,从而成为全词意境旷远、余音绕粱的结笔。
阅读李清照《武陵春》一词回答13-14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3.“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两句直接抒情,“事事休”是关键,它包含着哪些意思?(2分)
答:
14.“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什么地方?(3分)
答:
13“事事休”是说所有的事都完了,主要包括国难家愁的两方面,从国难说,朝廷偏安,无力恢复,南逃的北方人都有家不能归。从家愁说,丈夫中年去世,自己孤苦零丁,漂流异乡,所以“欲语泪先流”。
14好就好在把愁写得可摸可感。愁本来只是一种情绪,是虚的。如果从本质上去说,也只能说愁得厉害,甚至愁白了头发,这些说法都显得太抽象,而用小船都载不动,就有了重量和质感,这是一种独创,不仅奇特而且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1) (2)
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21.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2.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解析】
2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熟悉白居易《琵琶行》的相关语句,从中找出和“浔阳”“月”相关的诗句。
【考点定位】理解识记诗句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注意根据词的上下阙描写的内容进行分析,注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7.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
①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
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
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
②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2分)
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1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
① 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写曾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2分)
② 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词中“唯醉翁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寄情山水的名句。
19.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6分)
16. 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①C ②B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8. ①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9. 《醉翁操》的上阕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的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下阙写鸣泉虽不复存,但鸣泉之美妙乐曲却仍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4cc471c531a9ee88.jpg]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 8 ~ 9 题。
清平乐辛弃疾
春宵睡重。 梦里还相送。 枕畔起寻双玉凤,半日才知是梦。一从卖翠人还,又无音信经年。 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
8.请结合全词,对“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进行赏析。 (5 分)
9《宋四家词选》说“稼轩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试简析本词如何“变温婉,成悲凉”。 (5分
8. “却把泪来作水,流也流到伊边”运用了夸张(也可答比喻)手法,充分表达了闺中少妇对心爱的人的一往情深和情人间的别离相思之苦,同时增强了爱情词的艺术感染力,读来感人至深。
9. 上片写闺中少妇春夜梦见当年与心爱的人分别相送时的情景,写得情凄意切,感兴淋漓;下片写闺中少妇与心爱的人长久离别,不能见面,又无音讯,只好以泪作水,汇流成河,这由泪水汇成的河流,也早可以流到心爱的人的身边了!全词描写得形象生动,惟妙惟肖,细腻感人,将“变温婉,成悲凉”的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柳梢青 岳阳楼
戴复古①
袖剑飞吟②。洞庭青草③,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④一点,自古如今。
【注】 ①戴复古: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②袖剑飞吟:相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留诗于壁上,曰:“朝游百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袖剑:衣袖里藏着短剑。飞吟:临风吟唱。③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在洞庭湖的南头)。④君山:在洞庭湖中,相传是湘君出没之处,故名。
8.词上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词下阕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阐述。(6分)
8.词上阕塑造了一个豪迈、洒脱漂泊江湖的词人形象。(2分)先借吕洞宾之事写词人之飘
逸,接着用浩瀚的洞庭湖抒壮阔豪迈之情,最后以独立楼头、任风吹拂衣襟的形象展现词
人狂放、超脱的风度。(3分)
9.词下阕最后三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表现了词人伤时忧国之情。(2分)“人间”
与“君山一点”,“变尽”与“自古如今”形成强烈的对比,自然永恒与历史兴替,引
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2分)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南柯子·忆旧
仲 殊①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②?
【注】 ①仲殊 (北宋)僧人、词人,即佛印和尚,曾寓居杭州宝月寺,与苏轼往来甚厚。
②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8.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分点概括。(5分)
8.①远近结合。“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路面之状。
②视听结合。“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以“怨”字将鸟拟作了人。(每点3分,表达技巧2分,紧扣表达技巧结合词句分析1分。答对两点给满分。答多角度描写等亦可。)
9.①“数声啼鸟怨年华”,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②“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艰辛、羁旅愁苦的孤寂之情。③“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怀旧伤感、感慨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④借“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等句,表达了作者眷恋尘世的复杂心境。(答出一点3分,两点5分。每点“思想感情”2分,“依据”1分。满分5分)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好事近
[金]赵可
密雪听窗知,午醉晚来初觉。人与胆瓶[注]梅蕊,共此时萧索。倚窗闲看六花飞,风轻止还作。个里有诗谁会,满疏篱寒雀。
[注]胆瓶:指花器。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词是怎样进行景物描写的?请简要分析。(6分)
8.“听窗”“倚窗”等动作以及“闲看”等词语,表现了词人的闲情雅致/闲雅安适。而“共此时萧索”“满疏篱寒雀”又表露出词人内心的落寞愁情/孤寂愁苦。(答出一种3分,答出两种5分)
9.①视听结合。从听觉的角度写雪密,从视觉的角度写风吹雪飞、雀落疏篱。②动静结合。花器插梅枝、满疏篱寒雀是静景;风吹雪飞是动景。动静结合,表现了室内与室外不同的景象。③衬托。以屋内听雪,衬托周围环境的寂静。(答出任意两种即可)
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13题。(11分)
少年游 润州作,代人寄远
苏轼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却是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②姮娥:姮娥:嫦娥,代指“月亮”。
12. “代人寄远”的形式巧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5分)
13.下片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12. “代人寄远”的形式巧妙在从对方着笔,借家中的思妇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来表达词人自己的思归之情。(2分)上片以思妇之口,诉说丈夫离家已久,当归未归;下片写思妇对酒邀月以慰寂寞,不料反惹惆怅的情景。(2分)这样写,就把自己思念亲人的感情表达得婉曲动人(或:“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的一往情深”)(1分)
13.下片借妻子对酒邀月,明月却偏照着画梁双燕,衬托作者久居客地的孤寂凄凉。(2分)寂寞中,思妇邀月对饮,凉意侵袭,触景伤怀,可见孤寂之甚、悲凉之至(1分)。把月照梁上燕想象为月中嫦娥只垂爱于成双成对的燕,而不顾怜空闺独守之人,表达了主人公的孤寂和思念。由双栖燕联想到单栖人,反衬出独守空闺的孤单寂寞。词人假托妻子在杭思己,来表达自己迟留未归的孤寂惆怅之情。(3分)(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