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清平乐 张炎

兰曰国香,为哲人出,不以色香自炫,乃得天之清者也。楚子不作,兰今安在?得见所南翁枝上数笔,斯可矣。赋此以纪情事云。

孤花一叶,比似前时别。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残月。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

【注】①楚子:指屈原。②所南翁:指宋末元初诗人、画家郑思肖,善画无根墨兰,宋亡后,隐居苏州,不仕。③孤花:有的版本作“三花”。

16.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兰花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1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6分)

16.上阕分别从形和神两方面来描写兰花。(1分)前两句从画中墨兰的形态入手,写出了兰花和词人以往见到的兰花不同,突出了墨兰超凡脱俗的特点。(2分)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和映衬的手法,借“烟水茫茫”的环境来映衬墨兰“无处说”的孤独,借“西湖残月”的清冷来衬托墨兰的孤高寂寞。(2分)

17.下阕写芳香贞节的兰花只该生在深山,绝不与那混浊的尘世同流合污。即便画上能留得住它的清影,它的幽香也不愿飘到人间。(2分)词人借对兰花的礼赞,既赞颂了郑思肖隐居不仕的坚贞气节,(2分)又表露了词人不慕流俗的告洁情怀。(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解答此题,先明确写作的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前两句从画中墨兰的形态入手,写出了兰花和词人以往见到的兰花不同,突出了墨兰超凡脱俗的特点。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和映衬的手法,借“烟水茫茫”的环境来映衬墨兰“无处说”的孤独,借“西湖残月”的清冷来衬托墨兰的孤高寂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分析情感首先要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这首词借对兰花的礼赞,既赞颂了郑思肖隐居不仕的坚贞气节,又表露了词人不慕流俗的告洁情怀。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范停: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悴,副职。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②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③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14.赏析“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的妙处。(5分)

15.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4.①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美食、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景。(2分)②运用想象与列锦的手法(众多的名词意象组合),强化了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达了情感。(3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15.①激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为皇帝起草制诏;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肠满怀,借酒浇愁。③杀敌报国的渴望,有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而梦中才有执弓弦驰骋战场的场景。

【解析】

14.

试题分析:赏析诗句,应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对注释的理解,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作答。这是一首送别友人诗,“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从描写内容来看,是词人想象的,虚写友人在途中吃“莼鲈”的情景;“儿女灯前”是想象友人在家团聚的欢乐情景。从句式来看,这两句均有名词意象组合而成,故采用的是列锦的手法。在情感方面,通过想象和列锦的手法,将作者对友人的祝福含蓄的表达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应结合着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及注释,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朝天”“思贤”表达了对友人才能的称赞;“留教视草”希望友人得到朝廷的重用;“愁肠”“酒依然”将词人借酒消愁、壮志难酬的苦闷表达出来;“落雁”“时响空弦”写出了词人醉酒后执弓弦驰骋战场的想象,由此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杀敌的豪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离亭燕

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张昪:南宋初人。②低亚:低垂。

8.词的上片“江山如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一句有怎样

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6分)

8  天幕低垂,秋水浮空,天水相连,浑然一色,看不到尽头;(1分)晴朗的天色与秋水闪

烁的冷光交相辉映;(1分)蓼草获花丛生的小岛上,隐约可见几间竹篱环绕的草舍。(

1分)“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一句从自然界写到了人家,自然地引出下文。(2

9.诗人独倚层楼,面对清秋寒日缓缓西下,内心无限怅惘。(2 分)诗句融情于景,以景

结情,(2分)表达了诗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门引·春思

张先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注]①画角:古代乐器名。形如竹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故称“画角”。②秋千影:指荡秋千的少女的倩影。

(1)请简要分析“又是去年病”中“又”字的表达效果。

答: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下阕。

答:

  答案:(1)“又”字说明词人不只是在今年的清明时节感到孤单寂寞、愁绪难遣,而是多年如此。“又”字突出了词人忧愁之深重。

(2)下阕以景衬情。通过写画角鸣响、重门寂静、明月送影等景象,衬托出词人内心的愁苦、寂寞。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诏芳亭赠坐客①

【宋】叶梦得

一醉年年今夜月,酒船聊更同浮。恨无羯鼓打梁州②。遗声犹好在,风景一时留。

老去狂歌君勿笑,已拚双鬓成秋。会须击节溯中流。一声云外笛,惊看水明楼。

【注】①作者自注云:“去岁中秋,南山台初成,与友连三日极饮其上,尝作《临江仙》三首。今岁复会诏芳亭。” ②梁州,即《梁州曲》,又称《霓裳羽衣曲》。

(1)请结合上阕分析“恨”字包含的情感。(2分)

(2)请赏析结句“一声云外笛,惊看水明楼”。(4分)

(3)有人评价叶梦得晚年词“雄杰”,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1)老友重逢的喜悦(1分,“恨”的背景)却无音乐助兴的遗憾(“恨”的具体内容)(1分)。

(2)词人原本沉醉于中流击楫的壮志豪情中,忽然一声响彻云外的笛声将他惊醒,只见月光下水波明亮,把诏芳亭也映得通透。(1分)表达了词人的遗憾落寞(愤懑也可)(1分)。笛声将词人从幻想中惊醒,拉回现实,艺术上有陡转的效果(1分,答视听结合,言之成理亦可)。以“水明楼”结尾,含蓄不尽,意蕴深长。(1分)

(3)用语豪放(1分),结合词作具体分析(1分)。情感豪放(1分),结合词作具体分析(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由诗歌标题及注释可知,这首诗歌是写作者与友人重逢一起开心喝酒的情景,由上句的“更同浮”和下句的“好”可知,此处的“恨”应为没有音乐助兴的遗憾。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赏析诗句,一般采用表现手法加表达效果或思想感情的答题模式。“一声云外笛,惊看水明楼”,由“声”“看”可知,此处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将词人从幻想中惊醒,回到现实,从而将词人遗憾落寞之情含蓄的表达出来,给人以意味深长之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雄杰”即词风格豪放,赏析时,可结合着具体诗句,从情感和语言角度赏析其豪放风格。“老去狂歌君勿笑”表现出词人把酒狂歌的情景;“会须击节溯中流”表现出词人沉醉于中流击楫的壮志豪情。“一醉年年今夜月”“恨”“惊”等词句的运用,无不体现出语言的豪放风格。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0.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4分)

11.请就这道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6分)

10.“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1分),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1分)。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2分)。

11.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意思相近即可。2分)

       表现手法:以物况人。(2分)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白况。(2分)

       或  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2分)以梨花之白,杏花之江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具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2分)(以上两种表现手法能分析一种即可。)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南柯子·忆旧

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注】 ①仲殊 (北宋)僧人、词人,即佛印和尚,曾寓居杭州宝月寺,与苏轼往来甚厚。

②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8.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分点概括。(5分)

  8.①远近结合。“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路面之状。

②视听结合。“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以“怨”字将鸟拟作了人。(每点3分,表达技巧2分,紧扣表达技巧结合词句分析1分。答对两点给满分。答多角度描写等亦可。)

9.①“数声啼鸟怨年华”,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②“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艰辛、羁旅愁苦的孤寂之情。③“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怀旧伤感、感慨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④借“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等句,表达了作者眷恋尘世的复杂心境。(答出一点3分,两点5分。每点“思想感情”2分,“依据”1分。满分5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①

【南宋】张孝祥②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三塔寺:位于今江苏溧阳县三塔湖(又名梁城湖)之畔,其旁有寒光亭。

②张孝祥,南宋爱国词人,坚决主张抗金,两度遭谗落职,后辞官归隐,英年早逝。“忠愤气填膺”是他爱国词作的主调,而在屡经波折、阅尽世态之后,也写了一些寄情山水、超逸脱尘的作品。此词是作者重游寒光亭时写在寺柱之上的即兴之作。

(1)结合全词,分析“又”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4分)

(2)这首词描写“春色”手法多样,试作简要分析。(4分)

14。(1)①对时光流逝的叹惜②对个人经历坎坷的感慨③对湖边春色的怀恋④再次游赏的欣喜(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

    (2)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春风杨柳: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抚摸我面。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浑融和谐的艺术境界。②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湖水:寒光亭下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景象清丽、壮阔。③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在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一静一动,动静结合,有点有面,点面交映,使得整个画面充满蓬勃的生气。④视觉、触觉相结合:写春风杨柳,从触觉入手,突出春风的和畅、柳丝的轻柔;写湖水、沙鸥,从视觉入手,突出湖边春色的明丽与生机。(任答两点即可,每点中手法1分,分析1分。 此题主要考查描写方面的技巧,答“借景抒情”不给分。)诗词鉴赏:

起首二句,直接描述自己时隔三年旧地重游的怀恋心境。“问讯”,省视慰问之意,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湖边”,指三塔湖畔,点明远道而来,刚至湖岸,为下文乘船游湖作铺垫。“春色”,形容万紫千红的美好春景,乃下文“东风”、“杨柳”之引笔。“重来”,说明是再次来此,表明“问讯”实是有意重访。“又是三年”,不仅突出相别的确切时间,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一个“又”字,内涵复杂,既包含了对时光流逝的叹惜,对历经坎坷的感慨,也包含了对湖边春色的怀恋,对再次来此的欣喜。词人酷爱自然之情,潇洒出尘之姿,就在这质朴明快、语近情深的起句中脱颖而出,奠定了全词飘逸清朗的基调。

如果说起首两句是从词人有意重访的角度而言,三四两句则从客观风物欢迎自己的角度下笔,描画出上船离岸乘风过湖的情景。“东风”、“杨柳”,都紧承“春色”发展而来。东风似乎有意,轻轻吹拂,送我渡过湖波;杨柳似乎含情,微微摆动,丝丝擦着我面。词人不说船乘风势,人触柳丝,而说风助船行,柳拂人面,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从而创造出一个物我合一、通体和谐的艺术境界。词人那种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就这样得到了淋漓酣畅的表现。

上片以作者自己与风物的互相映衬,表达了重访三塔湖离岸登船之际的快意感受;下片则以世路与湖亭的强烈对比,抒发了置身寒光亭时的悠然心情。

“世路”二句,暗承上片“过湖”,由描述转入议论,看似语意突兀,实是一脉相通。“世路”,指尘世的生活道路,那是一条政治腐败、荆棘丛生的路,与眼前这东风怡人、杨柳含情的自然之路岂能相提并论。然而,词人说是“如今已惯”,这不仅表明他已历尽世俗道路的倾轧磨难,对权奸的打击、社会的__业已司空见惯,更暗寓着他已看透世事、唾弃尘俗的莫名悲哀和无比忧愤。因此,“此心到处悠然”,也就不仅在说自己的心境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更包含着自己这颗备受折磨、无力回天的心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了。词人由爱国志士而成江湖处士,无奈去到和谐美好的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内心悲愤难言,却说“到处悠然”,可谓语近旨远,沉郁至极,与那“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辛弃疾先后同调,从而铸成凝聚全词主旨的警句。

结尾两句,紧承“悠然”二字宕开一笔,着力描写来到湖中寒光亭时所见的自然美景。词人撇开“世路”,来到寒光亭上,只见寒光亭下的湖水一碧万顷,犹如辽阔无际的蓝天;在这明丽如画的水天之间,一群沙鸥展翅飞起,自由翱翔。这一静一动、点面交映的画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气,陶醉着词人的心胸。特别是沙鸥飞起的镜头,不仅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更寄寓着“鸥鸟忘机”(典出《列子•黄帝》)与鸥同盟的深意。如果说上片以问讯春色和风物含情写出了物我一体的美妙境界,那么,下片就以唾弃世路和同盟鸥鸟表露出投身自然的悠然心境。而这末尾两句,纯粹写景,以景结情,语淡意远,余味不尽,词人对于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于返归自然的恬适愉快,尽在言外,从而成为全词意境旷远、余音绕粱的结笔。

阅读李清照《武陵春》一词回答13-14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3.“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两句直接抒情,“事事休”是关键,它包含着哪些意思?(2分)

答:

14.“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什么地方?(3分)

答:

13“事事休”是说所有的事都完了,主要包括国难家愁的两方面,从国难说,朝廷偏安,无力恢复,南逃的北方人都有家不能归。从家愁说,丈夫中年去世,自己孤苦零丁,漂流异乡,所以“欲语泪先流”。

14好就好在把愁写得可摸可感。愁本来只是一种情绪,是虚的。如果从本质上去说,也只能说愁得厉害,甚至愁白了头发,这些说法都显得太抽象,而用小船都载不动,就有了重量和质感,这是一种独创,不仅奇特而且形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