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南柯子·忆旧

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释: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9.这首词的上阙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分)

20.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你的依据分别是什么?(6分)

19.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2分)

②用了视听(动静)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描写。(1分)

③“数声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2分)

20.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

③“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每点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分析表达效果。

诗歌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远处一带青山,偶尔可以听见“数声啼鸟”,这对感触特多,凡心未尽的词人来说,却似乎觉得啼鸟在怨年光的易逝,青春易老了。这便是词人的心理情感移入到鸟啼声所引起的移情联想。由鸟的啼怨,词人不期而然地涌起又是“凄凉时候”,又是“远在天涯”的感叹了。这是词人长期的漂泊以及对这种生活的厌倦情绪的反映。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的是词人站在荷塘边,突然想起来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这里词人由眼前景而追忆往昔事,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

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

陆游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

(1)“阳关常恨不堪闻”一句中“阳关”指的是什么?为何“不堪闻”?(2分)

(2)“一江离恨恰平分”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3)“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具体分析。(4分)

(1) 阳关指的是“阳关曲”(“阳关三叠”或“渭城曲”)。(1分)因为“阳关曲”表达的离愁加重了词人此刻的离愁,愁上加愁。(1分)

(2) 比喻。(1分)离别的悲愁犹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给你,一半给我,(1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内心难以言状的离愁。(2分)

(3)不忍与友人离别的愁苦之情。(2分)如果能得到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词人就可与友人长聚不分了。(1分)诗人想像奇特,感情真挚深沉。(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鉴赏思想内容的能力。 “阳关”为唐代诗人王维所作《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代称,亦名《渭城曲》。它在当时就被谱上乐曲,作为“送别曲”、“友谊歌”而广为传唱,世称“阳关曲”或“阳关三叠”。词人这里说“阳关常恨”,是因为别时与友唱阳关,唱罢阳关别故人,而他经常与友分别,故谓“常恨”;正因“常恨”,故再听到阳关唱起,就“不堪闻”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把可见其多,这样多的离恨诗人怎堪承受。“一江离恨恰平分”一句,将离恨比喻成江水,意蕴深邃。把离恨的深重具体化、形象化了,能使人掂量离恨的轻重,体会分袂的痛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对整首词的感悟,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词人幻想若能得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使我不能远行,居人也可将我留住,从现实角度来说,这只是词人的幻想,借此表达了词人愿与友人长在一处不得的愿望与痛苦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贺新郎

[宋] 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注1: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被罢,59岁,此词仿陶氏《停云》“思亲怀友”之意,闲居铅山县自造“停云堂”感怀而作。

(1)辛弃疾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请列举此词典故涉及到的人物?(3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句“知我者,二三子”的作用(3分)

(3)此词中寄托了作者哪些深沉的感情。(4分)

9.(1)李白、陶渊明、刘邦、孔子、张融(答对1个得1分,满3分为止)

9.(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知我者,二三子”的作用(4分)

结构:照应开头(1分)

内容:进一步说明自己晚年知音稀少、孤独的处境和寂寞心情(1分),悲凉的气氛中又表现了豪放不羁的风格,引人沉思,意味无穷(1分)。

9(3)(4分)

悲:年老体衰,知已零落,思亲怀友,孤独愁闷。1分;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怨恨与狂放。(1分)。

喜:青山相伴,寄情山水(1分)。

愤:抨击醉生梦死、沽名钓誉之人,抒发统一国土的豪情壮志(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瑞鹧鸪

辛弃疾

期思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②长卿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8.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怎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6分)

9.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5分)

8.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落寞、无聊的闲居生活。(2分)作者本有杀敌报国的雄心,然而时光流逝,青春不再,他只能在期思溪边借酒浇愁,与滞涩的蝉声、寂静的树林、轻飞的冷蝶、半开的菊花作伴,落寞、无聊。(3分)

9.下阕后两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2分)是借用典故来表达的。(2分)作者用反话说以文章名世的司马相如远离世事,是因其多病又非有才之人,实则是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2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8~9题。

浪淘沙·送苏庭绰之泉州

刘 铭

癸巳岁,庭绰过余,数日,又复别去,赋此曲。

谁复忆河阳,击鼓山岗?关乡残梦马铿锵。落落芦花飘江表,流水斜阳。

镇日野菊黄,枯草颓墙,萧山无语鬓飞霜。何忍脆裘折枝远,冻酒愁肠。

【注】①刘铭,宋河阳嘉州人。作者曾与同乡苏庭绰一起抗金。宋败退江南后,作者力主抗金不得,被迫归隐。②语出岑参送别诗《北庭贻宗学士道别》“容鬓老胡尘,衣裘脆边风”。

8.词中“落落芦花飘江表,流水斜阳”一句描摹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5分)

答:

9.本词上下阕作者形象发生了较大变化,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

8、①“落落芦花”句描摹出一幅落寞秋景图。写作者伫立在斜阳下,看芦花飘落在大江南岸,江水空流,心生感叹。②借景抒情,寓__之痛于冷落之景中,营造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的满心凄冷与感伤。

9、上阕描绘自己当年在战场上,击鼓山岗,纵马沙场的豪迈形象;下阕刻画了两鬓飞霜,冷酒送别,怨恨孤苦的老者形象。前后形象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家国兴衰之痛,时光流逝之叹,送别友人之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南歌子

贺铸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

13.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14.词的下片写了哪四件消夏琐事?在作者笔下,这些琐事都有一种和上片大异其趣的苦涩味,请简要分析。

13.上片描绘出一幅闲适恬淡、生机勃勃的夏日风景图。词人独立庭院,点点疏雨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周围树木成阴,枝头上黄鹂婉转啼鸣,一只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白鹭,落在池畔,迟迟不愿离去。词人观疏雨、沐轻风、听黄鹂、友白鹭,怡然自得,其乐陶陶。

14.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琐事。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字里行间蕴含着的仍然是一种百无聊赖的心绪;夏日长长,无所事事,最适合于睡觉,作者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自取其乐。透露着作者孤寂落寞、知音难求的情怀和无所事事、壮志难酬的痛苦。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诏芳亭赠坐客①

【宋】叶梦得

一醉年年今夜月,酒船聊更同浮。恨无羯鼓打梁州②。遗声犹好在,风景一时留。

老去狂歌君勿笑,已拚双鬓成秋。会须击节溯中流。一声云外笛,惊看水明楼。

【注】①作者自注云:“去岁中秋,南山台初成,与友连三日极饮其上,尝作《临江仙》三首。今岁复会诏芳亭。” ②梁州,即《梁州曲》,又称《霓裳羽衣曲》。

(1)请结合上阕分析“恨”字包含的情感。(2分)

(2)请赏析结句“一声云外笛,惊看水明楼”。(4分)

(3)有人评价叶梦得晚年词“雄杰”,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1)老友重逢的喜悦(1分,“恨”的背景)却无音乐助兴的遗憾(“恨”的具体内容)(1分)。

(2)词人原本沉醉于中流击楫的壮志豪情中,忽然一声响彻云外的笛声将他惊醒,只见月光下水波明亮,把诏芳亭也映得通透。(1分)表达了词人的遗憾落寞(愤懑也可)(1分)。笛声将词人从幻想中惊醒,拉回现实,艺术上有陡转的效果(1分,答视听结合,言之成理亦可)。以“水明楼”结尾,含蓄不尽,意蕴深长。(1分)

(3)用语豪放(1分),结合词作具体分析(1分)。情感豪放(1分),结合词作具体分析(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由诗歌标题及注释可知,这首诗歌是写作者与友人重逢一起开心喝酒的情景,由上句的“更同浮”和下句的“好”可知,此处的“恨”应为没有音乐助兴的遗憾。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赏析诗句,一般采用表现手法加表达效果或思想感情的答题模式。“一声云外笛,惊看水明楼”,由“声”“看”可知,此处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将词人从幻想中惊醒,回到现实,从而将词人遗憾落寞之情含蓄的表达出来,给人以意味深长之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雄杰”即词风格豪放,赏析时,可结合着具体诗句,从情感和语言角度赏析其豪放风格。“老去狂歌君勿笑”表现出词人把酒狂歌的情景;“会须击节溯中流”表现出词人沉醉于中流击楫的壮志豪情。“一醉年年今夜月”“恨”“惊”等词句的运用,无不体现出语言的豪放风格。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根据提示,完成12-13题。(10分)

定__·暮春漫兴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病酒:指因喝酒过量而生病。②茶瓯:茶罐。③香篆:篆字形的盘香。

12.词的上阕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3.词的下阕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4分)

12【参考答案】作者运用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对“少日”和“老去”时行为表现和内心感受的对比,以及“茶瓯”“香篆”“小帘栊”等意象(2分),营造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意境(2分),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2分)。(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离不开对内容的把握,从“少日”(年轻时)和“老去”(年老后)两句来看,是对比;从“春怀似酒浓”和“逢春如病酒”来看,是比喻。这两个比喻也流露出词人的情感。)

13【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拟人手法(1分),想象离此而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1分),想象奇特,生动形象(1分),含蓄地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之情(1分)。(鉴赏词句的精妙,要从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两个方面入手。飞燕和春光相遇,采用了拟人手法,想象奇特,表达了词人对时光的留恋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分)

踏莎行 闲游

刘将孙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

【注】①刘将孙是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的儿子。这首小词作于宋亡之后。②西湖: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8.上片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9.“西湖岂忆相思苦?”一句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感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8.前三句由远而近描绘了湖畔闲游之景:细雨洒向沙滩,水面上仿佛腾起一片轻烟,荷花灼灼,芳草纤纤,垂杨拂水,古渡无人。(3分)再现了一幅闲逸静谧的画面。(2分)

   9.词人不直接表达自己日夜思念故都临安、怀念故国的情感,却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答拟人手法亦可)。(3分)看似无理之语委婉表达词人内心的__之痛(或对故都的思念之情),情感表达更加强烈。(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清平乐 张炎

兰曰国香,为哲人出,不以色香自炫,乃得天之清者也。楚子不作,兰今安在?得见所南翁枝上数笔,斯可矣。赋此以纪情事云。

孤花一叶,比似前时别。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残月。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

【注】①楚子:指屈原。②所南翁:指宋末元初诗人、画家郑思肖,善画无根墨兰,宋亡后,隐居苏州,不仕。③孤花:有的版本作“三花”。

16.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兰花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1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6分)

16.上阕分别从形和神两方面来描写兰花。(1分)前两句从画中墨兰的形态入手,写出了兰花和词人以往见到的兰花不同,突出了墨兰超凡脱俗的特点。(2分)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和映衬的手法,借“烟水茫茫”的环境来映衬墨兰“无处说”的孤独,借“西湖残月”的清冷来衬托墨兰的孤高寂寞。(2分)

17.下阕写芳香贞节的兰花只该生在深山,绝不与那混浊的尘世同流合污。即便画上能留得住它的清影,它的幽香也不愿飘到人间。(2分)词人借对兰花的礼赞,既赞颂了郑思肖隐居不仕的坚贞气节,(2分)又表露了词人不慕流俗的告洁情怀。(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解答此题,先明确写作的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前两句从画中墨兰的形态入手,写出了兰花和词人以往见到的兰花不同,突出了墨兰超凡脱俗的特点。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和映衬的手法,借“烟水茫茫”的环境来映衬墨兰“无处说”的孤独,借“西湖残月”的清冷来衬托墨兰的孤高寂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分析情感首先要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这首词借对兰花的礼赞,既赞颂了郑思肖隐居不仕的坚贞气节,又表露了词人不慕流俗的告洁情怀。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