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8分)
pú sà 蛮
[北宋]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①。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注:“玉柱”指的是筝上端固定和调节弦的柱,筝柱斜向排列,如一排飞雁。
24.从字数看,这首词属于词中的□□。(1分)
25.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起句将筝称之为“哀筝”,为整首词奠定了哀婉动人的基调。
B.“湘波绿”中的一个“绿”字描绘出湘水碧波荡漾的景色。
C.“当筵秋水慢”一句形容筵席前弹筝女子眼神专注的样子。
D.这首词通过多角度的描写折射出弹筝女子的凄凉人生境遇。
26.这首词将乐声中的“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请对此作简要的赏析。(5分)
24.小令
25.D
26.作品描写乐声中的哀情,主要从演奏者的角度入手。“幽恨”一词,既是听众的感受,也是演奏者对乐曲情感的理解。而后作者又抓住演奏者的神态:“秋水慢”、“眉黛低”,以外在之神态传内在之深情,意态凄婉,从侧面表现出乐声的哀婉以及对演奏者、听众的感染。此外,从听琴而联想到湘江传说的悲剧,琴柱如“斜飞雁”所表现的萧瑟意象,都将乐声中的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2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5.
试题分析:此词借写弹筝来表现当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6.
试题分析: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细”字连结二者。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1~13题。(9分)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樱①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①簪樱:古代官吏的冠饰,代指显贵。②扬州:地名,当时为南宋抗金前线。
11.“相见欢”是这篇作品的 。(1分)
1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清秋” 一词,点明登楼时节,渲染肃杀氛围。
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一句,以乐景写哀情。
C.“倩悲风” 一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
D.“吹泪过扬州” 一语,富有动感,极具感染力。
13.画线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6分)
11.词牌 12.B
13答案示例:“中原乱”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伤痛之情;“簪缨散”表达了作者对当权者不抗金的愤慨;“几时收”表达了作者对恢复中原的期盼。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4.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晏殊的这首词中作者也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试结合原诗词,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5分)
15.词的下阕写人物,试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6分)
14.《蜀相》中,作者写黄鹂鸟的叫声是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落,寄托着诗人对诸葛亮身后凄凉的哀叹和同情。亟盼良相贤才平叛定国,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
晏殊的《破阵子》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出周围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
15.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刻画青年女子形象——声音: 巧笑 ,表情和动作:逢迎、笑从双脸生,心理:疑怪昨宵春梦好。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有明显不同:“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是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落,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同样也写到黄鹂,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明围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作者身世、时代背景等与诗歌思想感情有关的资料,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诗歌。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下片写人。“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少女们相逢的时候,兴高采烈,欢欢喜喜的,随着,一块儿玩着那斗草的游戏。词中主人公胜利了。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考生在解答这个题目时,除了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外,不要忽视第二问“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刻画青年女子的角度有:①声音:巧笑 。②表情和动作:逢迎、笑从双脸生。③心理:疑怪昨宵春梦好。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折桂令 三衢①平山亭
张可久
倚栏杆云与山平,一勺甘泉,四面虚亭。隐隐浮图,层层罨画,小小蓬瀛。随月去长空雁影,唤秋来高树蝉声。客路飘零,天宇澄清,剑气②峥嵘。
(选自《张小山乐府》)
【注】①三衢:指浙江三衢山。②剑气:宝剑的光芒。后常用以比喻人的声望或才华。
(1)请简要概括三衢山这一景物的特点。(2分)
答:
(2)“客路飘零,天宇澄清,剑气峥嵘”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2分)高耸入云;如画如幻。(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2)(4分)流露出羁旅飘零的悲怆;又抒发出面对清澈明净的天空,积极进取不甘平凡的豪情。(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回答此题,注意结合诗句“倚栏杆云与山平”、“隐隐浮图,层层罨画”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回答此题,注意抓住“客路”、“ 天宇澄清”、“ 峥嵘”等三个词加以分析,同时结合诗下注释“剑气:宝剑的光芒。后常用以比喻人的声望或才华”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8、简析开篇两句“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二字的妙处?(5分)
9、“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8、【参考答案】“残”,凋落,写出梅花之凋零,“细”,细嫩,写出了柳条之初生。(2分)交代了出行时间——初春时节。(1分)浸透着浓郁的凄凉之意,饱含着浓浓的离别愁情(1分),为整首词奠定了凄楚动人感情基调(1分)。
9、【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2分)把愁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表现愁绪之多,绵延不断。(2分)借迢迢春水表达了渐行渐远的离愁别绪,画面生动,意境优美。(2分)
【得分解析】:修辞手法2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表达效果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题。(11分)
南柯子·忆旧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释】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5.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分)
16.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6分)
15.①远近结合。“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路面之状。②视听结合。“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每点2分,表达技巧1分,紧扣表达技巧结合词句分析1分。答案写出两种即可得满分。)
16.①“数声啼鸟怨年华”,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②“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艰辛、羁旅愁苦的孤寂之情。③“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怀旧伤感、感慨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④借“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等句,表达了作者眷恋尘世的复杂心境。(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4分,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时,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理解与把握,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及关键词分析作答。例如,上阙“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故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青山”“潮”是静景,“啼鸟”是动景。故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啼鸟怨年华” 鸟啼花放,一个听觉,一个视觉,作者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达出内心的愁怨。要注意把表达效果答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整首词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数声啼鸟怨年华”,一个“怨”字,流露出作者行客自己途中听到鸟声油然而起年华虚度的怅恨。“凄凉”“天涯”直抒胸臆,将自己漂泊天涯的凄苦之情表达出来。“绿杨堤畔问荷花”,这一“问”颇有情趣。“问荷花”,显出了词人情操越俗的品格,暗示出只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才配作自己的知己。“那人家”是自指,“家”此用作语尾词,是对“那人”的加强语气。表现出僧人的性格、风趣。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念奴娇 登石头城①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释】①石头城:即金陵城,在今南京清凉山。昔为六朝都城。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1)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创设意境,请结合上片作简要赏析。(4分)
(2)作者在此首词中抒发了哪些感慨,请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4分)
(1)上片:实写了石头城天地无物、惟有青山如壁的空旷寂寥之景;(2分)虚写了昔日战争连年的激烈残酷、豪杰消逝的苍凉悲壮之景。(2分)虚实结合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1分)
(2)①对世事(历史)变迁/昔盛今衰的悲哀。(1分)曾经的繁华六朝,现已成空荡的江山;曾经的行宫内院,早已是芳草萋萋。世事(历史)沧桑/盛衰无常,让人倍加感伤。(1分)
②对自然永恒、物是人非/人生短暂的无奈。(1分)曾经的江山明月离宫依旧存在,而曾经的豪杰宫人却已随时光流逝而“消磨”,一片空冷孤寂,让人顿觉自然永恒、人生短暂。(1分 )
③对战争残酷的心痛。(1分)战火纷飞,摧毁了往日的繁华,只剩下生灵涂炭,白骨遍野,让人心痛。(1分)
④对青春易逝的感伤。(1分)多少美丽如花的歌舞粉黛,对镜施粉理鬓,却又青丝变白发,消磨了青春美丽,这应该是诗人对自已也是对世人青春易逝的感伤。(1分)(情感概括及简要分析各1分;答出任何三点即可给满分。)
【解析】
(1)试题分析:“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写出了石头城空荡凄惨的江山,发出了世事变迁的慨叹。诗人由眼前的“望”起笔,登上高高的石头城,看到的是什么?是昔日六朝胜地的空旷和“无物”。一个“无物”蕴含了多少鲜为人知的悲惨的过去!叫人怎能不抚今追昔,怎能不追述起那八百多年的纷纷战火!萨都剌目睹“六朝形胜地”所感发的却只能是“唯有青山如壁”,原因何在?无非是连年不断地战火摧残了山川的壮美,摧毁了往日的繁华。如此一来,下文追述历史上的连年战乱也就顺利成章了。“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这三句话以简洁的文字,以极富于代表性的事物“旌旗”、“樯橹”、“白骨”——“旌旗”“蔽日”,“樯橹”“连云”,“白骨”“如雪”,清晰鲜活地再现了历史上曾经接连不断的战争的激烈场面。不论怎样,历史都会过去,那些龙争虎斗的英雄豪杰也不可避免的被历史的洪流席卷而去,正如诗人所写的那样,“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这首诗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抚今追昔,以苍凉的韵调,以富有悲剧意味的形象,咏出了风云易消、青山常在的感慨。“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写出了石头城空荡凄惨的江山,发出了世事变迁的慨叹。诗人还以“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渲染行宫内院人事皆非的空冷、阴森气氛。“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有多少美丽如花的歌舞粉黛曾在这唱歌跳舞、推杯换盏、对镜施粉理鬓的享乐中耗费了时光年华,消磨了青春美丽,这应该是诗人对自已也是对世人青春易逝的警醒。“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石头城》中有“淮水城头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这里诗人用其借以说明淮河上明月依旧,六朝的繁华却早已消逝,可见伤感无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南柯子·忆旧
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释: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9.这首词的上阙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分)
20.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你的依据分别是什么?(6分)
19.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2分)
②用了视听(动静)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描写。(1分)
③“数声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2分)
20.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
③“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每点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分析表达效果。
诗歌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远处一带青山,偶尔可以听见“数声啼鸟”,这对感触特多,凡心未尽的词人来说,却似乎觉得啼鸟在怨年光的易逝,青春易老了。这便是词人的心理情感移入到鸟啼声所引起的移情联想。由鸟的啼怨,词人不期而然地涌起又是“凄凉时候”,又是“远在天涯”的感叹了。这是词人长期的漂泊以及对这种生活的厌倦情绪的反映。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的是词人站在荷塘边,突然想起来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这里词人由眼前景而追忆往昔事,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
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
陆游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
(1)“阳关常恨不堪闻”一句中“阳关”指的是什么?为何“不堪闻”?(2分)
(2)“一江离恨恰平分”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3)“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具体分析。(4分)
(1) 阳关指的是“阳关曲”(“阳关三叠”或“渭城曲”)。(1分)因为“阳关曲”表达的离愁加重了词人此刻的离愁,愁上加愁。(1分)
(2) 比喻。(1分)离别的悲愁犹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给你,一半给我,(1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内心难以言状的离愁。(2分)
(3)不忍与友人离别的愁苦之情。(2分)如果能得到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词人就可与友人长聚不分了。(1分)诗人想像奇特,感情真挚深沉。(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鉴赏思想内容的能力。 “阳关”为唐代诗人王维所作《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代称,亦名《渭城曲》。它在当时就被谱上乐曲,作为“送别曲”、“友谊歌”而广为传唱,世称“阳关曲”或“阳关三叠”。词人这里说“阳关常恨”,是因为别时与友唱阳关,唱罢阳关别故人,而他经常与友分别,故谓“常恨”;正因“常恨”,故再听到阳关唱起,就“不堪闻”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把可见其多,这样多的离恨诗人怎堪承受。“一江离恨恰平分”一句,将离恨比喻成江水,意蕴深邃。把离恨的深重具体化、形象化了,能使人掂量离恨的轻重,体会分袂的痛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对整首词的感悟,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词人幻想若能得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使我不能远行,居人也可将我留住,从现实角度来说,这只是词人的幻想,借此表达了词人愿与友人长在一处不得的愿望与痛苦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贺新郎
[宋] 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注1: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被罢,59岁,此词仿陶氏《停云》“思亲怀友”之意,闲居铅山县自造“停云堂”感怀而作。
(1)辛弃疾词爱用典故,在宋词中别具一格,请列举此词典故涉及到的人物?(3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句“知我者,二三子”的作用(3分)
(3)此词中寄托了作者哪些深沉的感情。(4分)
9.(1)李白、陶渊明、刘邦、孔子、张融(答对1个得1分,满3分为止)
9.(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知我者,二三子”的作用(4分)
结构:照应开头(1分)
内容:进一步说明自己晚年知音稀少、孤独的处境和寂寞心情(1分),悲凉的气氛中又表现了豪放不羁的风格,引人沉思,意味无穷(1分)。
9(3)(4分)
悲:年老体衰,知已零落,思亲怀友,孤独愁闷。1分;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怨恨与狂放。(1分)。
喜:青山相伴,寄情山水(1分)。
愤:抨击醉生梦死、沽名钓誉之人,抒发统一国土的豪情壮志(1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