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题。(11分)
蝶恋花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①: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5.(1)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3分)
答: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分)
答:
(3)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字是什么?为什么?(4分)
答:
15.(1)堕花(落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必须要有“落”、“老”、“开过花”等字眼,如只答“花”、“柳”、“樱桃”,无法表现暮春特点)(3分)
(2)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或答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友人,而是运用曲笔的手法,委婉曲折地写朋友离去时的孤寂境况(2分);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2分)
(3) “点”或“破”;遥看青山,高耸入云,云端之上,山峰就像一个小点(描述画面),“点”或“破”突出了青山的高峻(扣住景物特点分析)。(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11分)
南柯子·忆旧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释】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8.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分)
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6分)
8.①远近结合。“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路面之状。②视听结合。“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每点2分,表达技巧1分,紧扣表达技巧结合词句分析1分。答案写出两种即可得满分。)【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时,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理解与把握,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及关键词分析作答。例如,上阙“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故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青山”“潮”是静景,“啼鸟”是动景。故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啼鸟怨年华” 鸟啼花放,一个听觉,一个视觉,作者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达出内心的愁怨。要注意把表达效果答出。
9.①“数声啼鸟怨年华”,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②“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艰辛、羁旅愁苦的孤寂之情。③“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怀旧伤感、感慨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④借“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等句,表达了作者眷恋尘世的复杂心境。(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4分,三点即可得满分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整首词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数声啼鸟怨年华”,一个“怨”字,流露出作者行客自己途中听到鸟声油然而起年华虚度的怅恨。“凄凉”“天涯”直抒胸臆,将自己漂泊天涯的凄苦之情表达出来。“绿杨堤畔问荷花”,这一“问”颇有情趣。“问荷花”,显出了词人情操越俗的品格,暗示出只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才配作自己的知己。“那人家”是自指,“家”此用作语尾词,是对“那人”的加强语气。表现出僧人的性格、风趣。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11分)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范停: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悴,副职。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②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③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8.赏析“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的妙处。(5分)
9.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8.①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美食、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景。(2分)②运用想象与列锦的手法(众多的名词意象组合),强化了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达了情感。(3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9.①激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为皇帝起草制诏;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肠满怀,借酒浇愁。③杀敌报国的渴望,有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而梦中才有执弓弦驰骋战场的场景。
【解析】
8.试题分析:赏析诗句,应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对注释的理解,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作答。这是一首送别友人诗,“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从描写内容来看,是词人想象的,虚写友人在途中吃“莼鲈”的情景;“儿女灯前”是想象友人在家团聚的欢乐情景。从句式来看,这两句均有名词意象组合而成,故采用的是列锦的手法。在情感方面,通过想象和列锦的手法,将作者对友人的祝福含蓄的表达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应结合着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及注释,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朝天”“思贤”表达了对友人才能的称赞;“留教视草”希望友人得到朝廷的重用;“愁肠”“酒依然”将词人借酒消愁、壮志难酬的苦闷表达出来;“落雁”“时响空弦”写出了词人醉酒后执弓弦驰骋战场的想象,由此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杀敌的豪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8分)
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 轼
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8、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上阙中第一句中的“复”字的妙处。(4分)
9、这首词在写法上运用了怎样的常见技法?结合全诗进行分析。(4分)
8.“复” 写出作者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状态,这样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风神潇洒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
9.以有声衬无声,以动景衬静景 ;分析略
古诗鉴赏(6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释:挼,读ruó,“揉搓”之意。
8、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9、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8、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9、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共11分)
临江仙 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12.“送行淡月微云”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5分)
1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6分)
12.①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凄冷、冷清、凄凉)的氛围,②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惆怅、失落、忧伤、惜别、依依不舍)的心情。(答出氛围2分,答出心情3分)
13.【示例一】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②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③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示例二】①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②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③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
(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6分。表明看法,得2分;结合诗句解说,得2分;揭示诗句含义或表达作用,得2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例如,“淡月微云”,再联系具体语境“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分析理解。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根据淡月、微云这两个意象,可体会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只要能将氛围和心情答出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有关诗人思想感情的开放性探究题,解答此题,应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认为豪放达观,还是认为失意惆怅。也可把两种观点辩证的去看待。然后根据诗歌思想内容和自己的理解阐述自己的理由。作者以放达释然的人生态度送别好友钱穆父,认为如同无波古井、有节秋筠的品质是最为难能可贵的,做人就要对于人生的起伏不以为意,作者称赞好友的同时也以此自况。词的下片,作者提出不必为分分合合而频蹙翠眉,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旅店,每个人都是奔波在旅途之中的,只要活着就没有哪一站会是终点站,对于这些应该要以平常心对待。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各题。
浣溪纱①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 ②被酒:醉酒。
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3.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6分)
14.“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5分)
13. 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 。(2分)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2分)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2分)
14.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1分)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与无奈。(2分)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题干问的是“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人物的言行举止、他人的评价、环境的衬托。下片写人。“上阕写丧妻后的孤单凄凉。首句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西风渐紧,寒意侵人。值此秋深之际,若在往日,卢氏便会催促作者添加衣裳,以免着凉生病。但今年此时,卢氏已长眠黄土,阴阳阻隔,天壤之别,她再也不能来为作者铺床叠被,问寒问暖地关心他了。“谁念西风独自凉?”这句反问的答案尽在不言之中,混合了期待与失望的矛盾情绪。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在西风吹冷、黄叶萧萧的冬天日子里,作者紧闭着窗子,独自觉得特别寒冷,但有谁关心呢?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次句“萧萧黄叶”是秋天的典型景象。在秋风劲吹之下,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通过窗户飘进屋内,给作者心头更添一层秋意。于是,他便关上窗户,把那触绪神伤的黄叶挡在窗外。窗户关上了,黄叶自然不会再来叨扰,但作者因此也同外界完全隔绝,因而处境更加孤独。孤寂的感受使作者触景生情。他独立在空荡荡的屋中,任夕阳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长很长。这时,他的整个身心全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纳兰性德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西风”、“黄”、“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向了一个定格镜头,凄凉的景物衬托着作者凄凉的回忆,长久地锲入读者的脑海,并为之深深感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解析:下阕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前两句回忆妻子在时的生活的两个片断:前一句写妻子对自己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自己在春天里酒喝得多了,睡梦沉沉,妻子怕扰了他的好梦,动作说话都轻轻的,不敢惊动;后一句写夫妻风雅生活的乐趣,夫妻以茶赌书,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书某页某行,谁说得准就举杯饮茶为乐,以至乐得茶泼了地,满室洋溢着茶香。这生活片断极似当年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赌书的情景,说明他们的生活充满着诗情和雅趣,十分美满和幸福。纳兰性德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白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纳兰性德是个痴情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阴阳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这份情感,性情中人读来不禁潸然。伤心的纳兰性德明知无法挽同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更是字字皆血泪。卢氏生前,作者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却毫不觉察,只道理应如此,平平常常。言外之意,蕴含了作者追悔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2.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13.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12.(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1分)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赏析每句1分)
13.(6分)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1分)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1分)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2分)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2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关键意象为:陌上、平冈、溪头等意象点明地点是农村,破嫩芽、已生些、荠菜花等点明时节,春天。描绘了一幅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用这种手法的原因,这种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然后再从写作意图角度组织答案。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两句很明显是对比手法,目的是为了衬托后者的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情感是融于写景中,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自己对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采用代入填词的形式,犹如第三人称,能起到独特的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8—9题。
蝶恋花·福州横山阁
李弥逊
百迭青山江一缕,十里人家,路绕南台去。榕叶满川飞白鹭,疏帘半卷黄昏雨。
楼阁峥嵘天尺五,荷芰风清,习习消袢暑。老子人间无著处,一尊来作横山主。
【注】李弥逊(1089-1153),连江(今属福建)人。曾任户部侍郎等职,并担任过一系列地方官。主张抗金,反对与金议和,为秦桧所排斥,晚年归隐连江西山。此词是作者归隐后览横山阁有感抒怀。
8.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此词末尾两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阐述。(6分)
8.词人由远及进,动静结合,(2分)描绘了一幅辽阔雄浑的画面。(1分)青山绵延,十里长街,人烟稠密,榕叶满川,白鹭翩飞;整个画面层次分明,错落有致。(2分)
9.词人直抒胸臆,(2分)表达了自己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情绪,(2分)同时又流露出屡受排斥、被迫退隐,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和愤慨。(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
玉楼春·春思
【宋】严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17.这首词的上片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18.试比较“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与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异同点。(4分)
17.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先以园中花繁蝶乱、春意盎然,暗示思妇因怀人而心烦意乱、无意游赏的心情。(1分)再以碧池澄澈无一物,落花满径来衬托思妇内心的空虚、孤独、失落之感。(2分)(共4分)
18.共同点:都以衣带宽缓间接表达因思念而形容消瘦。(2分)不同点:前者还以“恨游丝短”反衬自己情意之长,表意较后者含蓄委婉;后者直言“终不悔”,表意直接明了。(2分)(共4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和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可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读后可知,上阕先借园中花繁蝶乱、春意盎然之景,暗示思妇因怀人而心烦意乱,抒发主人公无意游赏的心情。再借碧池澄澈无一物、落花满径之景,衬托思妇的内心的空寂、孤独、失落。这种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既然是分析异同点,则应思想感情和抒情手法等角度分析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在于:都以衣带宽缓间接表达因思念而形体消瘦的样子。不同点则在于:前者还以对游丝短之“恨”来反衬自己情意之长,表意较后者含蓄委婉,后者则直言这种思念的深刻程度。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