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

蝶恋花。 送春

[宋]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1)本词通过三个层次,委婉细腻地抒写对“春”的情感。请分别用三个词语,概括这三个层次,然后再用一个词语概括本词的情感。(3分)

(2)请简要分析“杜宇”、“黄昏”、“潇潇雨”这三个意象在抒情上所起的作用。(6分)

四、答案:

(1)系春,随春,送春/惜春

[3分。“系春、随春、送春”答对两个得1分,答对三个得2分;“惜春”1分。]

(2)杜宇的鸣叫,是春残(春归)的标志,从而触发了词人对春之难留的愁苦情怀。 “黄昏”与“潇潇雨”,则通过环境的渲染,进一步强化了词人“送春”的惜别之情。

[6分。对“杜宇”的分析,3分;对“潇潇雨”的分析,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卜算子·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zēng zhuó):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

11. 本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12. 词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

11.本词用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2分),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倾诉了个人孤寂凄凉的痛苦,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2分)

12.本词以雁喻人,处处写雁,实则处处写人。(2分) “风雨”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是在比喻象征骤来的战争。(2分)旅雁沿途饥渴劳累,无法高飞,独宿寒汀的遭遇,比喻他在流亡途中忍饥受渴,孤苦无依,困顿不堪的遭遇。(2分)矰缴比喻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险。云海茫茫比喻对前程的担忧。(2分)哀鸣比喻作者内心的哀伤。(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浣 溪 沙

苏 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8.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9. 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8、参考答案:(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

(2)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分)

9、参考答案:(1)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2)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10题

念奴娇

【南宋】叶梦得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馀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②终古恨,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旌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今南京)时,登镇江北固山有感而作。②孙郎,即孙策,曾经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

8.“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运用了哪两种手法?(2分)

9.词的下阕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具体分析。(5分)

10.全词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8.对比,比喻。(每点1分) 

9.虚写:三国孙策游宴高歌;未来谈笑收复失地(2分)。实写:瓜步暮云、落日旌旗、鼓声风声(2分)。虚实相生,拓展了词的意境(1分)。 

10.对眼前大好山河的赞美;对自己年岁日增的慨叹;对历史英雄(孙策)壮志未酬的感怀;对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期盼(爱国情怀)。(每点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蝶恋花

赵令畸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注:①止:通“只”。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恼:撩惹。④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8.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8.①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2)

②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2 分)

③写出了词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2分)

9.①感叹青春将逝之情(或: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伤春之情;

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

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

(每点2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题。(11分)

蝶恋花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①: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5.(1)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3分)

答:

(2)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分)

答:

(3)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字是什么?为什么?(4分)

答:

15.(1)堕花(落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必须要有“落”、“老”、“开过花”等字眼,如只答“花”、“柳”、“樱桃”,无法表现暮春特点)(3分)

(2)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或答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友人,而是运用曲笔的手法,委婉曲折地写朋友离去时的孤寂境况(2分);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2分)

(3) “点”或“破”;遥看青山,高耸入云,云端之上,山峰就像一个小点(描述画面),“点”或“破”突出了青山的高峻(扣住景物特点分析)。(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11分)

南柯子·忆旧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释】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8.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5分)

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6分)

8.①远近结合。“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路面之状。②视听结合。“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每点2分,表达技巧1分,紧扣表达技巧结合词句分析1分。答案写出两种即可得满分。)【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时,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理解与把握,结合着具体的诗句及关键词分析作答。例如,上阙“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故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青山”“潮”是静景,“啼鸟”是动景。故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啼鸟怨年华” 鸟啼花放,一个听觉,一个视觉,作者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达出内心的愁怨。要注意把表达效果答出。

9.①“数声啼鸟怨年华”,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②“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艰辛、羁旅愁苦的孤寂之情。③“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怀旧伤感、感慨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④借“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等句,表达了作者眷恋尘世的复杂心境。(答出一点2分,答出两点4分,三点即可得满分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整首词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数声啼鸟怨年华”,一个“怨”字,流露出作者行客自己途中听到鸟声油然而起年华虚度的怅恨。“凄凉”“天涯”直抒胸臆,将自己漂泊天涯的凄苦之情表达出来。“绿杨堤畔问荷花”,这一“问”颇有情趣。“问荷花”,显出了词人情操越俗的品格,暗示出只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才配作自己的知己。“那人家”是自指,“家”此用作语尾词,是对“那人”的加强语气。表现出僧人的性格、风趣。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11分)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范停: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悴,副职。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②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③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8.赏析“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的妙处。(5分)

9.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8.①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美食、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景。(2分)②运用想象与列锦的手法(众多的名词意象组合),强化了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达了情感。(3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9.①激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为皇帝起草制诏;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肠满怀,借酒浇愁。③杀敌报国的渴望,有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而梦中才有执弓弦驰骋战场的场景。

【解析】

8.试题分析:赏析诗句,应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借助对注释的理解,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作答。这是一首送别友人诗,“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从描写内容来看,是词人想象的,虚写友人在途中吃“莼鲈”的情景;“儿女灯前”是想象友人在家团聚的欢乐情景。从句式来看,这两句均有名词意象组合而成,故采用的是列锦的手法。在情感方面,通过想象和列锦的手法,将作者对友人的祝福含蓄的表达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应结合着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及注释,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朝天”“思贤”表达了对友人才能的称赞;“留教视草”希望友人得到朝廷的重用;“愁肠”“酒依然”将词人借酒消愁、壮志难酬的苦闷表达出来;“落雁”“时响空弦”写出了词人醉酒后执弓弦驰骋战场的想象,由此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杀敌的豪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8分)

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 轼
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8、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上阙中第一句中的“复”字的妙处。(4分)
9、这首词在写法上运用了怎样的常见技法?结合全诗进行分析。(4分)

8.“复” 写出作者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状态,这样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风神潇洒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

9.以有声衬无声,以动景衬静景 ;分析略

古诗鉴赏(6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释:挼,读ruó,“揉搓”之意。

8、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9、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8、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9、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