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范倅: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悴,副职。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②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③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8.赏析“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的妙处。(5分)

9.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8.①这两句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美食、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景。(2分)②诗人运用想象,将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等意象组合在一起,描绘了相对照的两幅画面,诗人的情感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3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9.①激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为皇帝起草制诏;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肠满怀,借酒浇愁。③杀敌报国的渴望,有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而梦中才有执弓弦驰骋战场的场景。(6分,每点2分)

1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渔 家 傲

宋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①天语:天帝的话语。②嗟[jiē],慨叹。③谩:徒,空。

(1)请对词中的“谩”字进行赏析。(4分)

(2)梁启超评价该词:“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为什么说该词具有豪放派的特点?(4分)

11(1)参考答案:谩,是徒,空的意思,谩有,就是徒有、空有之意,有空有妙句无人知晓之意(2分);表达了知音难遇,欲诉无门的愤懑。(2分)(意同即可)(2)参考答案: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气度恢宏、格调雄奇,也显示了豪放不羁的性情。(2分,意同即可);只要抓住了关键词,并进行阐释的就可以。(只要答到一个就给2分)

2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⑴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⑵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从整体上把握景物的特点及意境氛围,然后再体会其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可先指出景物特点,再指出情与景的关系,最后揭示情感的内涵。赏析时,重点抓住表现抒情主人公情感的意象进行解读。上阕描写了“落红”、“小雨”、“杏园”、“杜鹃”等意象,后者还分别用“憔悴”“啼”等带有伤感之情的词语加以修饰,最后用“无奈春归”表达了词人面对暮春残景无可奈何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这两句中的关键词分析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现的作者思想感情。“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由“捻”“放”“对”等关键词可知,主要使用了细节描写,由动作的变化可体会出主人公情感的变化,一捻,把玩不已,表达了爱春、惜春之情,一放,表达了惜春伤春又无可奈何,只得放手的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忆秦娥•娄山关

__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 这首词写于长征路上,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之后。

19.上阙从哪些角度写景?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20.“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3分)

19.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景(2分)。通过西风、长空、鸣雁、霜花、晨月、马蹄声、喇叭声等景物(2分),描绘了一幅凄冷、悲壮的画面(2分)。

20.尽管关隘如铁一样坚固,道路漫长而凄冷,但红军依然能够战胜这些困难,并且重新开始新的征程(3分),表现了红军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豪情壮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哪些角度写景,是在考查描写手法。描绘了什么画面,回答这个问题要注意先描绘画面,再总结意境,而学生常常丢落意境的总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本题考查诗歌表达的情感,整首诗歌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先联系整首诗的意境解释句意,再点出情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译文:

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

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

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

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

阅读下列的元曲,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双调]水仙子 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飐,爱杀江南。

18.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5分)

19.请赏析此小令在写景上的表现手法。(6分)

18.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1分)作者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绘江南水乡天然美景,表现了景色的明丽隽美,将赞美和喜爱之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2分)最后一句“爱杀江南”则直抒胸臆,由客观观察转到主观感受,明确表达出作者对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2分)

19.①远近结合,开笔瞭望大江远山,逐渐由远入近写到两岸人家,池塘芰荷,沙洲水禽;(手法1分,分析2分)②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在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手法1分,分析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回答“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需要结合诗句加以分析、概括即可。从诗句“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爱杀江南”等加以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至于手法,则考虑从情景交融方面加以归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

试题分析:可从诗句“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飐”等加以分析、概括,联系诗句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列的元曲,然后回答后面题目。

[双调]水仙子 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飐,爱杀江南。

17.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5分)

18.请赏析此小令在写景上的表现手法。(6分)

17.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1分)作者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绘江南水乡天然美景,表现了景色的明丽隽美,将赞美和喜爱之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2分)最后一句“爱杀江南”则直抒胸臆,由客观观察转到主观感受,明确表达出作者对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2分)

18.①远近结合,开笔瞭望大江远山,逐渐由远入近写到两岸人家,池塘芰荷,沙洲水禽;(手法1分,分析2分) ②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在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手法1分,分析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回答“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需要结合诗句加以分析、概括即可。从诗句“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爱杀江南”等加以分析、概括即可得出答案;至于手法,则考虑从情景交融方面加以归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可从诗句“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飐”等加以分析、概括,联系诗句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并回答第15—16题。(共14分)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①写于创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前一年,作者时任镇江知府,65岁。北固亭,又名北固楼,今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②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兜鍪(móu):原指兵士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③坐断:坐镇,占据。④曹刘:指曹操与刘备。⑤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刘景升即荆州牧刘表。

15. “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了杜甫的哪联诗句?此句在本词中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8分)

①化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哪一句与本词赞美的是同一历史人物?本词中,词人通过赞美历史人物寄寓了怎样的情感?(6分)

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共8分)

①(2分)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共6分)北固山下临长江,词人登临北固楼,遥望故国神州,满眼风光之中自然有滚滚东流的长江,所以是实景描写。(2分)同时,词人由眼前的自然风光联想到历史上的兴亡之事,悠悠岁月,有如奔流的长河,淹没了历史的风云,(2分)所以此句又暗指(比喻)时间的流逝(词人思绪的飘飞),也是虚写。(2分)

16. (共6分)

①(2分)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②(共4分)作者通过赞美年轻的孙权雄踞江东,与曹操、刘备抗衡,(1分)意在表达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壮志,(1分)同时也暗含年华老去、报国无门的愤懑,(1分)以及对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慨叹。(1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8分)

水调歌头

(宋)林正大

仕宦至卿相,富贵好归乡。高车驷马,都人夹道共瞻望。意气当年尤盛,荣比昔人衣锦,昼锦以名堂①。海内知名士,久矣望馀光。

大丈夫,荣与贵,视寻常。丰功令德,要将尧舜致君王。事业光施社稷,勋烈遍铭彝鼎,此志孰能量。妙语勒金石,千古一欧阳。

注:①昼锦堂是宋代三朝宰相韩琦回乡任相州知州时,在州署后院修建的一座堂舍。欧阳修为其而写《昼锦堂记》。

(1) 请说说词中的“大丈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分)

(2) 上下两阙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的两种,结合词中语句具体说明。(4分)

10、1)作者笔下的“大丈夫”是一个看淡荣华富贵(“荣与贵,视寻常”),致力于辅佐君王(“丰功令德,要将尧舜致君王”),心系国家和百姓(“事业光施社稷”),志存高远(“勋烈遍铭彝鼎,此志孰能量”)的贤臣形象。 (4分)

(2)(4分)①用典。要将尧舜致君王”,“荣比昔人衣锦”。前者用了“尧舜”的典故,表达大丈夫要辅助君王,使君王与尧舜比肩的理想。后者用“衣锦还乡”的典故,形容人功成名就後荣归故乡。

②类比。“荣比昔人衣锦”用当今“仕宦至卿相”功成名就,高车驷马,与“衣锦还乡”的古人进行类比。

 ③借代。彝鼎,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文中指史册。

 ④衬托。以卿相追求归乡之荣耀的行为反衬大丈夫志存高远,辅佐君王,造福百姓,功载史册的追求。

 ⑤对偶。事业光施社稷,勋烈遍铭彝鼎。

评分标准:答出是何种表达技巧每点1分,共2分;有具体、恰当的说明,每点1分,共2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

如梦令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写。

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6分)

8.(5分)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贬谪后的落寞哀伤之情。(2分)长夜漫漫,沉沉如水,秋风阵阵,驿亭紧闭,饥鼠窥灯,晓寒侵被,人声嘈杂,驿马长嘶。它通过写词人彻夜难眠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词人贬谪途中孤旅难眠的落寞之感,凄苦哀伤之情。(3分。诗句描述2分,分析合理1 分。)

9.(6分)①比喻,首句把“沉沉的夜”比作水,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深沉如水的夜的凄凉,表达了诗人因被贬谪而沉重的心情。②首句叠词“沉沉”,不但表明了夜的深沉,而且强化了诗人沉重凄凉的心情。③“无寐,无寐”,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词人因被贬谪而夜不能寐。④融情于景。首句运用景物描写,写出了夜的漫长和凄凉,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寂凄凉的心情。(每答出1点给3分。手法1分,分析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