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两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季节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分)
8.(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2分)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3分)
9.(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2分)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2分)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2分)(答出拟人等手法,言之成理也可。)
25. 【题文】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 这首词的哪一个字写出了秋天怎样的景色特征?这个字使你联想到《沁园春长沙》怎样的景象?(4分)
(2)这首词在满腔热情地歌颂革命形势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斗争的艰难曲折的感慨。词中哪个短语流露了这种感慨?请作简要赏析。(4分)
25、(1)“霜”字写出了绚丽多彩的秋景。联系《沁园春 长沙》,使人想联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联想到秋高气爽的“霜天”。
(2)“人生易老”。因为__的战略战术思想,当时要为其他同志所接受,常常会有曲折的过程。
【解析】答案不求统一,意识接近即可
24. 【题文】阅读《沁园春长沙》上阕,回答问题(5分)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题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句中有两个字用得非常妙,请找出并分析其妙处。(2分)
【小题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的“问”字值得玩味,诗人为什么要问?从问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4、
【小题1】“击”和“翔”。“击”在句中指鹰飞得矫健有力,准确地写出了雄鹰矫健飞腾的姿态;“翔”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这两个词写尽了事物中蕴涵的蓬勃的生命活力。(2分) 【小题1】①诗人发问,是激情的推动和理性思考的必然结果。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可能不激起思绪万端。(1分)②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2分)
【解析】诗人发问,对自然的发问,自信的展露,理性思考。所以答题时要点出诗人的胸怀与壮志。
23. 【题文】__《沁园春长沙》上阕“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二句中的“击”和“翔”分别换成“飞”和“游”好不好,为什么?(4分)
23、不好。“击”表现了雄鹰强悍威猛,活力四射的风采;“翔”则描绘出鱼在水中灵动轻快,自由不拘的状态。“击”“翔”二字表现的鹰、鱼形象与湘江秋景呈现出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意境)相统一。(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略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忆故人
王诜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24.从词的风格看,这首词属于 派,词中提及的一支中国古典名曲是 。
(四个字)(2分)
25.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全词。(5分)
24.婉约派;阳关三叠。
25. 可从如下角度赏析(6分)
(1)衬托:“烛影摇红”以动衬静,表现出静夜的空寂。
(2)用典:以“阳关”曲的故事和情感表达眼前的离情别绪。(3)借景抒情:以“云沉雨散”表达沉重的心情和散乱的思绪,以“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来抒发时光流逝寂寞空虚的情感。
(4)融情于景:开篇便描绘了一个刚刚经历离别、醉酒的伤心人在夜将尽时见到的伤心残景。友人已经不在,剩下红烛在孤寂中摇曳,又平添几分伤心。
(5)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上片以直接抒情为主,直接表达自己对友人已远离的愁怨;下片以间接抒情为主,通过描写黄昏庭院的花谢、燕归来表达自己无法消解的哀怨。
(6)虚实结合:上片以实写为主,写眼前的孤寂,情懒;下片以虚写为主,“海棠开后”三句,是主人公在意识到分别已经是一种事实之后,想象到即使到了暮春,燕子都归来了,友人也不会归来。(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相似)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 ~12题。(11分)
点 绛 唇
王禹偁①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 ①王禹偁: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由于他直言敢谏而屡遭贬谪。
11.首句“雨恨云愁”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12.请概括“征鸿”这一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6分)
11.(5分)①比拟,这雨使人添恨生愁,突出了江南水乡多云多雨这一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答“借景抒情”或“寄情于景”亦可)②欲扬先抑,衬托出江南水乡无论是淡妆浓抹,还是细雨浓云,总是秀美迷人。③总领全篇,呼应下阕,完整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前两点答出任意一点给3分,第三点2分,共5分)
12.(6分)
①以鸿鹄高飞比喻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1分)
②对于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作者十分爱恋,但是作者胸怀大志,积极用世,希望能有所作为,却屡遭挫折,面对振翼搏击的万里征鸿,他发出了事业无成、青春老去、世无知音的感喟。(答出“爱恋”,1分;“积极用世”,2分;“怀才不遇”,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 桥 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5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8.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巧取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9.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本来就属于闲散之人,有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af57c4c9efd43795.jpg]
9、试题分析:此题考察诗歌用典的作用,理解典故要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的内涵、手法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用贺知章告老还乡和诗人被迫隐逸做对比,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慨。另一方面通过对皇帝“多此一举”的赏赐。暗示诗人不甘心作闲人。表达报效国家的理想愿望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8—9题。
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
薛昭蕴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嚬①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注释]①嚬,也作“颦”。
8.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是如何描绘的?(5分)
9.评论者认为结尾一句“情景俱佳”,请简要赏析。(6分)
8、答案:水边长着紫红色的蓼花,鸥迹成行,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孤零零地站着一个轻理鬟鬓、长袖飘飘的佳人,描绘出了一幅苍凉寂寞的秋雨渡头待人图。
这三句给读者在听觉上的是风雨声,在视觉上的是红色的红蓼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在嗅觉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但这些并没有使画面热闹起来。秋风、秋雨、红蓼、鸥迹、孤独佳人,使人突出地感觉到的是渡头环境的苍凉和寂寞。(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
9、答案:“燕归帆尽水茫茫”说在佳人默望中,燕子归去了,江上的征帆过尽了,剩下的只有茫茫江水。从表面上看来,燕归、帆尽、水茫茫,都是写景,而深含着的至真至切的怀人之情,暗示了佳人的痴情和痛苦。此句寓情于景,以景结情,一切都在“不语”中。这样以一个饶有余味的画面结尾,既合水乡秋景,又关人物心情,景情俱佳。(景2分,情2分,手法及作用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念奴娇·梅
辛弃疾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①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
常记宝篽②寒轻,琐窗③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④有个人忆。
注:①东君:司春之神。②篽:禁苑。③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④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8.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6分)
8.拟人。(1分)上片“笑杀”“温柔”“借”等词语运用拟人化手法写梅花笑傲百花之神,其神姿天真自然、温柔清秀,却不借助任何力量。(1分)对比、衬托。(1分)将春神统领下的娇艳绚丽、千般媚俗的百花和清秀不俗、骨气奇绝的梅花作对比,衬托梅花。(1分)词人通过描写突出了梅的迥异百花、超凡脱俗的神韵。(1分)(如从色彩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冰清玉洁,高雅脱俗。梅花花影稀疏,花色浅淡,盛开在冰雪之中、清澈水边,在春之百花的映衬之下更显自然脱俗。(2分)坚贞不屈,傲霜斗雪。绽放之时惹人摘取,凋零之时飘泊天涯,“风烟”“霜雪”,无论何时何地犹存一种坚贞品格。(2分)词人托物言志,借花言人,抒写内心中傲岸不屈的精神以及归隐情思。(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宋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guó):割耳朵。③治安:贾谊曾给文帝上《治安策》。
8.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9.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6分)
8.上阕既描写了扬州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叹”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下阕作者先写自己见情势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抒发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
9.(1)借景抒情。作者运用单调的景物形成一幅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担忧、惆怅的心情。(2)用典。作者运用“少年有意伏中行’,"欲上治安"等典故书写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3)直接抒情。作者运用“徒感慨,漫悲凉”“ 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4)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写出作者的失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