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河渎神 张泌(晚唐)

古树噪寒鸦,满庭枫叶芦花。昼灯当午隔轻纱,画阁朱帘影斜。

门外往来祈赛客,翩翩帆落天涯。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

8.词下半阙描写的景物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简要阐述。(5分)

9.近代美学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全词内容加以分析。(6分)

8.时间上的变化:前两句描绘了白日的江景,后两句则勾勒了夜幕下的江渚;(2分)

‚基调上的变化:前两句尚有一些热闹,后两句则显得清冷、萧疏。(3分)

9.这首词借景抒情(2分)。全词描绘祠庙祈祀的情景。上片开头两句是典型的祠庙外围景物,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1分),下片从这位画阁主人观景的角度来写倚楼眺望的景致,最后两句勾勒了夜幕下的江渚,是一幅秋江晚景的画图(1分)。全词句句写景却又句句抒情,借萧疏的秋景表现了词中人物孤寂惆怅的情绪,充满了淡淡的忧愁。(2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念奴娇·梅

辛弃疾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①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

常记宝篽②寒轻,琐窗③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④有个人忆。

注:①东君:司春之神。②篽:禁苑。③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④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12.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13.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6分)

12.拟人。(1分)上片“笑杀”“温柔” “借”等词语运用拟人化手法写梅花笑傲百花之神,其神姿天真自然、温柔清秀,却不借助任何力量。(1分)对比、衬托。(1分)将春神统领下的娇艳绚丽、千般媚俗的百花和清秀不俗、骨气奇绝的梅花作对比,衬托梅花。(1分) 词人通过描写突出了梅的迥异百花、超凡脱俗的神韵。(1分)(如从色彩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3.冰清玉洁,高雅脱俗。梅花花影稀疏,花色浅淡,盛开在冰雪之中、清澈水边,在春之百花的映衬之下更显自然脱俗。(2分)坚贞不屈,傲霜斗雪。绽放之时惹人摘取,凋零之时飘泊天涯,“风烟”“霜雪”,无论何时何地犹存一种坚贞品格。(2分)词人托物言志,借花言人,抒写内心中傲岸不屈的精神(1)以及归隐情思(1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可抓住描写梅花的关键词分析作答。分析时,可抓住上片“笑杀”“温柔” “借”等词语,从拟人、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角度分析起表现的梅花特点。解答此类题,不仅要答出运用的表现手法,还要答出其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和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词中对梅花描写的关键词,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性的词语用自己的话概括,修饰性的词语可直接提取,然后根据人文属性,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分析梅花冰清玉洁,高雅脱俗、坚贞不屈,傲霜斗雪的品格。词人的情感自然是托物言志,以梅花的品格来暗喻自己的品格和志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柳梢青 岳阳楼

戴复古①

袖剑飞吟②。洞庭青草③,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④一点,自古如今。

【注】 ①戴复古: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②袖剑飞吟:相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留诗于壁上,曰:“朝游百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袖剑:衣袖里藏着短剑。飞吟:临风吟唱。③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在洞庭湖的南头)。④君山:在洞庭湖中,相传是湘君出没之处,故名。

14.词上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15.词下阕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阐述。(6分)

14.词上阕塑造了一个豪迈、洒脱漂泊江湖的词人形象。(2分)先借吕洞宾之事写词人之飘逸,接着用浩瀚的洞庭湖抒壮阔豪迈之情,最后以独立楼头、任风吹拂衣襟的形象展现词人狂放、超脱的风度。(3分)

15.词下阕最后三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表现了词人伤时忧国之情。(2分)“人间”与“君山一点”,“变尽”与“自古如今”形成强烈的对比,自然永恒与历史兴替,引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袖剑飞吟”,据《唐才子传》记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指剑)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戴复古浪迹南北,兼有豪迈胸怀,与吕洞宾诗中所表现的气质有相似之处。这里借用来抒发自己壮游洞庭的情怀,一开始就树立了一个飘泊江湖的词人形象,与那些浅斟低唱的形象大不相同。“洞庭青草,秋水深深”,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八百里洞庭以浩瀚__著称,这里作者只用“深深”二字,极凝练地概括出了它的特征。词篇至此,气象也更为开阔。此外,句中的“秋”字不单点明登楼时令,还以秋日多风和入秋百花凋零为下文“一快披襟”、“变尽人间”作铺垫,同时又与作者的苍凉胸怀相映衬。 

“万顷波光”仍写洞庭:“秋水深深”言其深邃,此句表其广袤,两相配合,极见情致。“岳阳楼上,一快披襟”,塑造出一个独立楼头、任风吹开衣襟的超旷、酒脱,豪情满怀的词人兼爱国者形象。“自然”,“一快披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有风,更重要的还由于深深秋水和万顷波光的感染。总起来看,上片词风豪中带逸,作者登楼的快意在这里得到了有力发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揭破主题。戴复古生活在南宋后期,其时收复北方领土已经无望,南方的偏安局面也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词人面对“自古如今”岿然不动的“一点”君山,难免要想起备受践踏的“偌大”中国。可是当时的统治者流连光景、或苟且度日,有谁能共饮作者之酒呢?“人间”与“君山一点”,“变尽”与“自古如今”形成强烈的对比,自然永恒与历史兴替,引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这首词写“夜闻杜鹃”及所感,分析开篇“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的作用。(3分)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哪种艺术技巧?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3)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推崇这是一首“借物寓言”的佳作。请结合诗歌作具体分析。(3分)

(1)描写客居环境的萧条(荒寂、清冷亦可),渲染出一种荒寂、冷清、愁苦的环境气氛,(1分)奠定了全词悲凉的感情基调,(1分)为后面写“啼杜宇”作铺垫。(1分)

(2)反衬。(1分)以林莺、巢燕的无声反衬杜鹃在月夜的悲啼,(1分)以无声衬有声。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1分)为下片抒情作铺垫。(1分)

(3)这首诗由夜闻杜鹃的啼鸣起兴(1分),引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1分),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中某一句的作用,解答时首先要了解句子的意思,在分析作用。“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何况是此时此境呢!“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推崇它是一篇“借物寓言”的佳作。上片,以闻杜鹃起兴。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的灵魂所化,常在夜间啼鸣,啼声凄厉,能触发旅客思乡之情。词作又用“林莺巢燕”加以衬托:夜阑人静,林中的黄莺,巢里的燕子都不飞鸣了,只有杜鹃鸟还在悲鸣。从而,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和因之勾起的作者的思念乡土之情。

下片进一步写作者听到杜鹃夜啼的内心感受。“清泪”、“孤梦”之人,只身客地,被杜鹃的夜啼惊醒,不胜凄感。“又拣深枝飞去”绘声绘影,突出了“人静”、“无声”的氛围,山林的幽邃深远,更加衬映出作者只身旅居他乡的孤寂。“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进一步点明自己的处境,足见寄慨遥深:壮志未酬、抱负未展,即使身在故乡,听了杜鹃这悲切的啼声,精神上也禁受不住,何况身世苍茫,半生羁旅他乡,怎能不感慨万千、愁闷无穷呢?整篇突出了悲、愁、志,一层深入一层,格调哀怨凄婉,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诗歌鉴赏(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山花子·春恨

陈子龙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寞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 ①陈子龙:明末清初爱国名士,史家称誉他“生而文章名世,没而忠义传世”。②五更钟:__丧音。③蝶化彩衣:《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彩蝶的故事,此处形容明皇族贵胄死后的萧瑟荒凉。

(1)词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层寓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1)开篇两句呈现了四种意象:弥漫的晓雾,迷离的杨柳,零落的杏花,凄凉的钟声。这些意象形成了一种残败清冷的氛围,令人凄惶惆怅。

(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面上写燕舞东风的春景,实则以燕子的无情反衬皇室衰落惨败的凄凉和物是人非、昔盛今衰之感。(亦可答“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隐喻降清旧臣的无义,揭示出他们卖国求荣的嘴脸。他们恍如翩翩起舞的燕子春风得意,哪里还有什么__的悲恸”)

解析 (1)注意转换,如“杨柳迷离”,转化为一个名词意象。(2)“无情”是关键语,既拟人,又暗示人的有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生查子 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8、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5分)

9、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具体分析。(6分)

8.本词刻画了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词人虽然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2分)“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1分)

9.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3分)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3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浣溪沙

张 先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

注:①“桡[ráo]”,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8、这首词的上片塑造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这首词的下片以抒情为主,试简要分析其抒情手法。(6分)

8.主人公是一位想念丈夫的思妇形象。(2分)她因思念外出的丈夫而登楼远眺;(1分)独倚高楼,遥望江面而不见期待中丈夫的“归桡”,禁不住埋怨丈夫没有如约归家;(1分)期待丈夫能如潮一样如期而来,她在思念和埋怨中仍对丈夫的归来充满期待。(1分)

解析:一是总体把握词作内容,概括出女子思想情感特点,即“思想丈夫”;二是结合词句对其“思念”的心理进行具体的分析,理清其“相思→埋怨→期待”的心理过程。

9.(1)借景抒情。“花片片”在风中飞舞,像蝴蝶相戏似的,“柳阴阴”柔丝拂水,雨后新波与桥面相平,用落花和柳丝暗示春的流逝。(3分)

(2)直接抒情。漫长的白昼好不容易才挨过去,却又迎来了寂寞难耐的夜晚,足见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深切。(3分)

解析:审题注意题干关键词,这里是“抒情手法”,调动知识储备会联想到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细节描写抒情等手法;联系词句内容,确认本词采用了“借景抒情”“直接抒情”两种手法。分析借景抒情,要说出“借什么景”“抒什么情”两个方面。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2)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进行赏析。(4分)

14、(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作者在词中体现的是一种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评分参考:答出郁郁不得志的苦闷给3分,能展开阐述给4分。

  (2)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评分参考:答出情感和景的分析给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8--9题。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8、“好梦频惊"是全词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分条简答。(5分)

答:

9、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选择其中两种进行分析。(6分)

答:

8、a,因时光流逝而惊梦;b,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c,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d,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e,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f,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g,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每点一分。五点即可)

9、a,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先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b,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c,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答出两点即可,手法1分,结合时局分析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浣 溪 沙

苏 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8.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9.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8.(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

(2)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分)

9.(1)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2)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