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简析词首“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

(2)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

(1)从内容上看,是作者远离官场后的生活写照,定下了全词的思想感情基调。(2分)从结构上看,“出红尘”是全词的“诗眼”,统领全词。因为“出红尘”,才有了下文所描写的悠闲自在、超然旷达的生活情景。(2分)

   (2)词的下片通过晚来垂钓时月映江面、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景物的描写,展现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闲适宁静的月夜垂钓图(2分),表现了词人对红尘官场的轻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寄寓了作者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人生追求。(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开头一句表明自己放弃官场生活的坚决。“摇首”二字很形象,既对“红尘”否定,又不置一辞,这是一种轻蔑不屑的态度,亦如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诗所云“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之意。何以如此,词人未点破,紧接的一句只把原因推到自己的志趣与官场格格不入。一旦“摇首出红尘”,作了个烟波钓徒,才能“醒醉更无时节”。这两句语言明快质朴,同时又极传情,一种超脱尘世的轻快感溢于言表。可据此概括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后片切然个断面,进一步表现闲适生活的可爱。江湖上也有风浪,但与官场__比较,则显得可爱多了。而到“晚来风定”时候,更有一番景致:新月当空,钓丝不动,水平如镜,上下天光,表里澄彻。作者用洗炼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雅的图画。“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写水静,空静,一切皆静的周围环境。而这幅静态的画面上,作者最后加上奇妙的一笔——一只缥缈的孤鸿,明灭于远空,那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而它的动感不是来自位置的移动而是来自光线的变化。这画境还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那风平浪静的江景,显然是词人“澄怀”的反映;那“缥缈孤鸿影”,也是一个自由出没于江上的幽人的写照。第一首词上片以抒情起,下片以写景结,用简笔勾勒出词人闲适生活的一个断面。词中写实与象征手法结合,意境完整高远而又空灵。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村 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 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20.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5分)

21.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作简要分析。(6分)

20.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答对一点2分,两点5分。)

21.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迁恨明月,说明月故意与人作对,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答对一点3分,两点6分。)

【解析】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景物描写的能力。白诗写苍苍霜草,切切虫吟,行人绝迹,万籁无声;月光皎洁,荞麦花雪白。是写室外之景,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朱诗后两句写景。第三句写床席之月影,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是写室内之景,是静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情感。白诗前两句勾画出萧瑟凄清的乡村秋夜景象,流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月光皎洁,四野寂寥,土地寥阔,荞麦花雪白,后两句描绘出了一幅清新恬淡的乡村月夜景象,表现出诗人惊喜愉悦的情感。“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诗人情感由孤寂转向愉悦。朱诗前两句叙事。首句直奔诗题,“夜久无眠”已见怨妇愁绪满怀,次句紧承“无眠”,写人事活动。辗转反侧难入梦,只好剪烛花以消遣寂寞。“满”字表面是写光影之浓,其实是写忧思满怀。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意境凄清孤寂。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少年行 杨亿

江南节物①,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②。

寿阳妆罢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④。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

【注释】①节物:时令,节气。 ②借用陆凯赠范晔的诗“折梅送驿站,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支春”。 ③寿阳妆:是寿阳公主梅落额头的故事。

④的的:明明白白的意思。 天真:自然本色。

13.这首词为咏梅之作,可前三句并未写梅,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14.从全词看,本词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13.起了衬托的作用。点明地点为江南,时令为严冬,刻画出风雪肃杀的景象,为写迎冰雪而开的早梅作铺垫。此处既没有点破梅,又没有刻画梅,却从“水昏云淡”中、前村飞雪中,烘托出梅的“冰姿玉态”来,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14.托物言志或借物言情,借梅花的特征表达了自己虽经坎坷,但仍保持节操的思想感情。“冰姿”二句,是作者对不惧风雪、冰肌玉骨的梅花的高度赞美(或从其生长环境分析)。“等闲”一句写梅花遭到风雨的摧残,“又”字表示自己同样人生旅途上历经__。

【解析】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咏梅之作,前三句主要从梅花的生长的恶劣环境来侧面衬托梅花的傲雪精神。江南点明地点,飞雪满前村点明时令为严冬,刻画出风雪肃杀的景象,为写迎冰雪而开的早梅作铺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题步骤:先明确表达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及情感。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前三句主要从梅花的生长的恶劣环境来侧面衬托梅花的傲雪精神,从而表达自己高尚的节操;借用寿阳公主额头上的梅花妆的典故,表明梅花的冰青玉洁真的自然本色。可是这么漂亮的花却无故遭到风雨的摧残。更无法忍受的是,听到《梅花落》的悠扬的笛声。从而暗示自己人生旅途的艰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

浣溪沙①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①此词作于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任徐州知州时。②耦耕,指两人各持一耜(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8.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答:

9、词的下阕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8.(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

(2)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分)

9. (1)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蓬勃景象;

(2)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8—9题。

醉落魄·正月二十日张园赏海棠作

管 鉴

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 花枝,不放花零落。

绿尊 细细供 春酌,酒醒无奈愁如昨。殷勤待与东风约:莫苦吹花,何以吹愁却。

【注】①守定:牢牢守住。②绿尊:亦作 “ 绿樽 ” ,酒杯。

8. 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它用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

9. 诗人为什么说“人情不似春情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8.(4分)①“我”要与那吹得异常猛恶的“东风”约定并规劝它:不要苦苦地去吹那海棠花了,你能用什么把我的“愁”吹跑呢?②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惜花(惜春)的浓重愁绪。

9.(4分)①这句话说春情比人情要薄。因为春天、春风对花薄情,对花猛吹乃至摧残。②相比之下,人对花则非常有情,一是希望牢牢守住花枝,不放花零落;二是以酒浇愁,虽然忧愁无法排解,但酒醉酒醒不忘海棠;三是与“东风”约定并规劝:不要苦苦地去吹那海棠花。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感皇恩

陆 游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

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注】①感皇恩:词牌名。②杜陵:指代长安。③许:赞赏,信任。

(1)陆游决计归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从词中择取原句准确作答。(4分)

(2)从陆游决计归隐的原因中,可以捕捉到作者内心的哪些主要情绪?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14、(1)有两个:一是“壮心空万里,人谁许”,二是“莫怕功名欠人做”。

(2)蕴含了作者两方面的情绪:“壮心空万里,人谁许”,是说自己空有收复失地万里的雄心和无尽计谋,却没有人赞赏和信任,导致壮志不能酬、故国不能收复、“杜陵”不知何处,这里面包含了作者无限的悲愤;“莫怕功名欠人做”,是说筑坛开府、建功立业肯定会有人去做,何必一定要我去铁肩担道义呢?还是回“石帆山脚下”,到三亩菱田里种田去吧,这里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失落。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11分)

卜算子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8.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使用准确生动,试作简要赏析。(5分)

9.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6分)

8.①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潮湿而显得厚重凝滞,水面迷雾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2分)。创设了潮湿阴冷、朦胧迷茫意境(1分),表现了作者凄凉、沉重的心情及内心的迷惘(2分)。

9.①用典。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3分)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湖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3分)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8.“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5分)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8.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9.运用了想象,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作者幻想飞入月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2分)形象、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2分)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8—9题。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

辛弃疾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8.这首词的上下阕的写法跟课文《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5分)

9.这首词中哪些句子直接写出了对官场的厌倦?哪些句子间接地表露了引退的思想?(6分)

8. 《沁园春 长沙》上阕以比较实在的叙述描写为主,下阕以比较抽象的概述和议论为主。《沁园春 带湖新居将成》上阕以记事抒情为主,下阕以想像抒情为主。

9 、对官场厌倦的句子: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表露引退思想的句子: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沼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司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8.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请简要赏析。(5分)

答:

9.整首词抒发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答:

8.【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参考答案】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暮江千顷”,千顷大江,又值黄昏,营造出空旷远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或:“无处”一句,写离愁满江,竟连飞鸿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或:上片最后两句写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解还可见一线天光,营造了灰暗沉重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惆怅心情。而词人倚着阑干,借酒烧愁,愁怀难遣)或:以乐景衬哀情。上片前四句写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突然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②使用比喻(夸张)来写愁。上片以“万斛”之江水喻愁,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可感,表现愁情之多。(每一点写作手法得1分,具体分析得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

9.【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及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参考答案】 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②岁月蹉跎、青春不驻的悲慨。③离别故土的愁绪以及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④欲归隐田园之心情。(任意答出三点得6分)

【诗歌鉴赏】词的上片,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愁思,悲壮而沉郁。起首两句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然发奇问。“斜日”,除了实写景物,点明时间外,同时还有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慨。“胭脂”两句,是发问的内容。以此暗写愁怀。“放眼”句,补出上文见芙蓉时已在江边。“无处”句,再次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下片,词人着重刻画报国与归田的心理矛盾。“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承接上片意脉,由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萍踪浪迹,漂泊不定;接着,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表达退隐心情。这几句真实反映了词人遭受了人生的种种挫折,抱负未得施展,理想不能实现,从而憔悴失意,无可奈何的苦衷。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