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1)早春(初春)。(1分)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或者这时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欲放,万物充满了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结合词句进行分析2分)
(2)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1分);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1分)。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2分)。
(分析2分,总结思想感情2分,可斟酌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这是考查分析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能力。首先应找出诗歌中景物,然后结合景物的特点再来辨别其季节。作答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初春的景象(可直接引用原文,但要用自己的语言连贯起来)然后对春景的特点进行概括。从词中“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语句可以看出,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早春(或初春)。意思是: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一是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词中景象,揭示出其中的意蕴;二是直接引用原文词句,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分析出其中的意蕴。注意“结合全词”,不可只结合上片或下片。早春就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要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8分)
临江仙 (金)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李辅之是元好问的朋友。齐州即东州,今山东济南。济源,今河南济源。这首词写于诗人与朋友在济南团聚赏景三年之后。
15.下列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整首词以设问句开篇,交代了游览的地点、节令。
B.“红妆翠盖”描写游人盛装,引出“人物更风流”。
C.下阕“千里”、“三年”分别从时空角度抒写离愁。
D.上阕忆游览之景,下阕抒怀念之情,情与景交融。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画线句。(4分)
15.B
16.词人希望情意深厚的流水能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带到东州去,寄情于景,以景结情,不仅表现了词人对朋友的深切思念之情,而且更形象含蓄,给人以想象的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
15.
试题分析:“红妆翠盖”是以拟人和比喻手法描写荷花和荷叶。”.“荷叶荷花”一绿一红,以鲜明的色调突出新秋大明湖的美景,而“红妆”、“翠盖”则呼应开篇的“荷花”、“荷叶”。不禁让人联想起李清照的“绿肥红瘦”。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一尊白酒寄离愁”,来表达对辅之的离愁别念。而仅以此举还不够。作者又借流水寄言,寄泪。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达到思想的共鸣,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苏轼《江城子·别徐州》中“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而全词以情作结,感情流露自然,纯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蝶恋花•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7.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4分)
8.本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6分)
7.(1)无风自堕的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4分)
8.(2)虚写(或“想像”)(1分)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2分)化用典故(前人诗句)(1分)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东马塍① 朱淑贞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①东马塍:地名;塍,田间的土埂子。
8.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5分)
9.第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8.“暗”字 (1分),有“默默的”“悄悄的”之意( l分),运用拟人手法( l分),描绘出东马塍芳草碧芊,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的景象(1分)。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1分)。(其他字的赏析酌情给分)
9.以浓浓春色无人欣赏来衬托蚕事的“忙”、农事的“息”( 2分),巧妙地渲染了农村一派繁忙、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2分),既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的热爱,又有对辛勤劳作农人的赞美(或说:表达了春色正妍而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2分)。
2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简析词首“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
(2)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
(1)从内容上看,是作者远离官场后的生活写照,定下了全词的思想感情基调。(2分)从结构上看,“出红尘”是全词的“诗眼”,统领全词。因为“出红尘”,才有了下文所描写的悠闲自在、超然旷达的生活情景。(2分)
(2)词的下片通过晚来垂钓时月映江面、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景物的描写,展现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闲适宁静的月夜垂钓图(2分),表现了词人对红尘官场的轻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寄寓了作者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人生追求。(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开头一句表明自己放弃官场生活的坚决。“摇首”二字很形象,既对“红尘”否定,又不置一辞,这是一种轻蔑不屑的态度,亦如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诗所云“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之意。何以如此,词人未点破,紧接的一句只把原因推到自己的志趣与官场格格不入。一旦“摇首出红尘”,作了个烟波钓徒,才能“醒醉更无时节”。这两句语言明快质朴,同时又极传情,一种超脱尘世的轻快感溢于言表。可据此概括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分析:后片切然个断面,进一步表现闲适生活的可爱。江湖上也有风浪,但与官场__比较,则显得可爱多了。而到“晚来风定”时候,更有一番景致:新月当空,钓丝不动,水平如镜,上下天光,表里澄彻。作者用洗炼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雅的图画。“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写水静,空静,一切皆静的周围环境。而这幅静态的画面上,作者最后加上奇妙的一笔——一只缥缈的孤鸿,明灭于远空,那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而它的动感不是来自位置的移动而是来自光线的变化。这画境还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那风平浪静的江景,显然是词人“澄怀”的反映;那“缥缈孤鸿影”,也是一个自由出没于江上的幽人的写照。第一首词上片以抒情起,下片以写景结,用简笔勾勒出词人闲适生活的一个断面。词中写实与象征手法结合,意境完整高远而又空灵。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村 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 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20.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5分)
21.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作简要分析。(6分)
20.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答对一点2分,两点5分。)
21.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迁恨明月,说明月故意与人作对,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答对一点3分,两点6分。)
【解析】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景物描写的能力。白诗写苍苍霜草,切切虫吟,行人绝迹,万籁无声;月光皎洁,荞麦花雪白。是写室外之景,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朱诗后两句写景。第三句写床席之月影,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是写室内之景,是静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情感。白诗前两句勾画出萧瑟凄清的乡村秋夜景象,流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月光皎洁,四野寂寥,土地寥阔,荞麦花雪白,后两句描绘出了一幅清新恬淡的乡村月夜景象,表现出诗人惊喜愉悦的情感。“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诗人情感由孤寂转向愉悦。朱诗前两句叙事。首句直奔诗题,“夜久无眠”已见怨妇愁绪满怀,次句紧承“无眠”,写人事活动。辗转反侧难入梦,只好剪烛花以消遣寂寞。“满”字表面是写光影之浓,其实是写忧思满怀。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意境凄清孤寂。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少年行 杨亿
江南节物①,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②。
寿阳妆罢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④。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
【注释】①节物:时令,节气。 ②借用陆凯赠范晔的诗“折梅送驿站,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支春”。 ③寿阳妆:是寿阳公主梅落额头的故事。
④的的:明明白白的意思。 天真:自然本色。
13.这首词为咏梅之作,可前三句并未写梅,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14.从全词看,本词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13.起了衬托的作用。点明地点为江南,时令为严冬,刻画出风雪肃杀的景象,为写迎冰雪而开的早梅作铺垫。此处既没有点破梅,又没有刻画梅,却从“水昏云淡”中、前村飞雪中,烘托出梅的“冰姿玉态”来,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14.托物言志或借物言情,借梅花的特征表达了自己虽经坎坷,但仍保持节操的思想感情。“冰姿”二句,是作者对不惧风雪、冰肌玉骨的梅花的高度赞美(或从其生长环境分析)。“等闲”一句写梅花遭到风雨的摧残,“又”字表示自己同样人生旅途上历经__。
【解析】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咏梅之作,前三句主要从梅花的生长的恶劣环境来侧面衬托梅花的傲雪精神。江南点明地点,飞雪满前村点明时令为严冬,刻画出风雪肃杀的景象,为写迎冰雪而开的早梅作铺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题步骤:先明确表达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及情感。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前三句主要从梅花的生长的恶劣环境来侧面衬托梅花的傲雪精神,从而表达自己高尚的节操;借用寿阳公主额头上的梅花妆的典故,表明梅花的冰青玉洁真的自然本色。可是这么漂亮的花却无故遭到风雨的摧残。更无法忍受的是,听到《梅花落》的悠扬的笛声。从而暗示自己人生旅途的艰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
浣溪沙①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①此词作于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任徐州知州时。②耦耕,指两人各持一耜(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8.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答:
9、词的下阕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8.(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
(2)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分)
9. (1)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蓬勃景象;
(2)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8—9题。
醉落魄·正月二十日张园赏海棠作
管 鉴
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 ① 花枝,不放花零落。
绿尊 ② 细细供 春酌,酒醒无奈愁如昨。殷勤待与东风约:莫苦吹花,何以吹愁却。
【注】①守定:牢牢守住。②绿尊:亦作 “ 绿樽 ” ,酒杯。
8. 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它用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
9. 诗人为什么说“人情不似春情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8.(4分)①“我”要与那吹得异常猛恶的“东风”约定并规劝它:不要苦苦地去吹那海棠花了,你能用什么把我的“愁”吹跑呢?②用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惜花(惜春)的浓重愁绪。
9.(4分)①这句话说春情比人情要薄。因为春天、春风对花薄情,对花猛吹乃至摧残。②相比之下,人对花则非常有情,一是希望牢牢守住花枝,不放花零落;二是以酒浇愁,虽然忧愁无法排解,但酒醉酒醒不忘海棠;三是与“东风”约定并规劝:不要苦苦地去吹那海棠花。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感皇恩①
陆 游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②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③!
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注】①感皇恩:词牌名。②杜陵:指代长安。③许:赞赏,信任。
(1)陆游决计归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从词中择取原句准确作答。(4分)
(2)从陆游决计归隐的原因中,可以捕捉到作者内心的哪些主要情绪?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14、(1)有两个:一是“壮心空万里,人谁许”,二是“莫怕功名欠人做”。
(2)蕴含了作者两方面的情绪:“壮心空万里,人谁许”,是说自己空有收复失地万里的雄心和无尽计谋,却没有人赞赏和信任,导致壮志不能酬、故国不能收复、“杜陵”不知何处,这里面包含了作者无限的悲愤;“莫怕功名欠人做”,是说筑坛开府、建功立业肯定会有人去做,何必一定要我去铁肩担道义呢?还是回“石帆山脚下”,到三亩菱田里种田去吧,这里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