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武陵春 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9.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细致刻画一个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的中年妇女形象?请作出具体的分析。

20.古代词人运用多种手法来形容人的愁绪。如李煜《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与这两个名句相比,你是否认为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艺术效果上比它们更胜一筹,为什么?

19.动作描写、神态描写。(1分)“日晚倦梳头”既是动作,也是一种寂寞悲凉心情的折射,“欲语泪先流”是写泪,看似平易,但用意精深,写出了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3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果只答“风住尘香花已尽”句暗含着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伤感和自身年华已逝、流荡无依的感慨。(只得1分)

20.三个词人都运用夸__比喻手法来形容愁绪,都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但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已经把愁物质化变为在江中可随水流不尽的东西。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好在用夸__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前面展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可见李清照更胜一筹。(4分)(本题为开放性题,能自圆其说,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塑造的方法。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常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而侧面描写包括环境烘托、他人评价以及他人他物的衬托等。本题主要采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日晚倦梳头”既是动作,也是一种寂寞悲凉心情的折射,“欲语泪先流”是写泪,看似平易,但用意精深,写出了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风住尘香花已尽”句暗含着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伤感和自身年华已逝、流荡无依的感慨。

20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本题实际上为比较题,答题时要先指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结合诗句说出自己的观点,即李清照是否更胜一筹。第一步指出相同点:三个词人都运用夸__比喻手法来形容愁绪,都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第二步分析不同点: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已经把愁物质化变为在江中可随水流不尽的东西。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好在用夸__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前面展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可见李清照更胜一筹。本题为开放性题,能自圆其说,意思相近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茶 瓶 儿

宋·李元膺

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①。歌罢花如雨。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

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回首青门②路。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

注:①《金缕》即《金缕衣》,是一首曲调柔媚的歌曲。②青门:古长安城门名。

14.这首词上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15.请从虚实的角度对全词进行赏析。

14.上片勾勒了一个娴静妩媚而善歌的女性形象(2分)。春深时节,海棠花下,女子轻歌慢吟,曲调柔美,歌罢落红点点,点缀在翠衣上(2分)。春景的美丽烘托了女子的美好(1分)。(补充说明:形象特点答“善歌”1分,娴静、妩媚、沉静、娴雅、柔美、静美等意思相近的词均可得1分)

15.①上片是虚写(1分)。写去年此时在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女子,女子在花下浅吟低唱,与海棠花融为一体,美丽非凡(1分)。②下片是实写(1分)。词人写眼前景物,感叹物是人非,回看通向都城的大道,红英乱落,飞絮满天,像是要追寻着东风远去(1分)。③本词虚实结合(1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昔日情人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逝去的叹惋(1分)。(分析语句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要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入手,如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这首词讲了一个类似于“人面桃花”的故事。虽为悼亡词,但含蓄不露,不加点破,更见风致。词的上片写去年此时,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一位女子。正值春深似海,海棠花开,姿影绰约。那位女子花下,浅吟低唱,其风韵体态,与海棠花融为一体,艳丽非凡。《金缕衣》,当时流行的一支曲子。上片意境静中见动,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娴静妩媚而善歌的女性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虚实结合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指的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诗中的“虚”,指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的部分。虚实结合的效果就是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本诗上片是虚写,下片是实写,考生逐一指出虚写与实写的内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宋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送述古①

(宋)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 ①述古:陈襄,字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时苏轼为杭州通判,陈襄先 调知杭州后又调离杭州。

13.句末“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一句既渲染了环境的 ,又将“荧荧”比作 ,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14.简要分析本词两处“衬托”的艺术效果。

13.清冷幽寂,泪光,凄凉孤寂(3分,答对1点给1分,意思相近的词语也可)

14.上片“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以高塔的静止无情反衬人之有情;下片“秋雨晴时泪不晴”用秋雨的停止衬托泪流不止。这两处衬托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情景交融,形象的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苦。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指出两处衬托给2分,拟人手法1分,情感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荧荧”一词,本来指“残灯斜照”之光,作者在这里又用它来暗指泪光,写出主人公因思念而泪流满面的样子,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因思念友人而独守孤灯,彻夜难眠的形象。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首先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这种手法,表现出词人不凡的功力。其次是衬托,上片"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送客西来送客行"以塔之无情衬托人之有情,"秋雨晴时泪不晴"用秋雨停衬托泪不停。这首词主要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好事近

赵可

密雪听窗知,午醉晚来初觉。人与胆瓶梅蕊,共此时萧索。

倚窗闲看六花飞,风轻止还作。个里有诗谁会,满疏篱寒雀。

注:胆瓶:指花器。

14.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15.这首词是怎样进行景物描写的?请简要分析。(6分)

14.“听窗”“倚窗”等动作以及“闲看”等词语,表现了词人的闲情雅致。而“共此时萧索”“满疏篱寒雀”又表露出词人内心的落寞愁情。

15.①从多种感觉的角度写景。从听觉的角度写雪密,从嗅觉的角度写梅香,从视觉的角度写风吹雪飞、雀落疏篱。(能结合任意两“觉”去谈即可)②动静结合。花器插梅枝、满疏篱寒雀是静景;风吹雪飞是动景。动静结合,表现了室内与室外不同的景象。③衬托。以屋内听雪,衬托周围环境的寂静。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关键在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听窗”“倚窗”是诗歌中人物的动作,有这个动作可以看出词人的闲情雅致,“疏篱寒雀”又透露出词人的落寞愁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花器插梅枝、满疏篱寒雀是静景;风吹雪飞是动景。动静结合,表现了室内与室外不同的景象。以屋内听雪,衬托周围环境的寂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唐多令(邓剡①)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①邓剡(1232—1303)又名光荐,字中甫,又号中斋,文天祥的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3.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

14.下阕中描写的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13.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1分)。

14.“雁”这一意象的特点: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 “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意思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用了双关的手法,“西风”既作为一种自然物的实写,又象征着蒙古统治者侵略势力。时代变革、朝廷更换,邓剡抱定不再仕元的决心,天下之大,哪有立足之地?词人把自己比做被西风吹落天涯的枯叶,也很恰切。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

14.

试题分析:“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另一幅凄清的寒汀芦雁图。词人置群雁于虽凄清而洁白的明月、芦花中,寄寓了他对乱离中的人民怀着无限同情。虽然是群雁,然而无首。没有凄居之处,真是可怜之极。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点绛唇 呈洛滨、筠溪二老

[南宋]张元干

清夜沉沉,暗蛩啼处檐花落。乍凉帘幕,香绕屏山角。

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书难托,尽交寂寞,忘了前时约。

[注]①洛滨、筠溪:均因主战为秦桧所忌,不久被罢职,与苏迟、叶梦得、张元干、富柔直等交游唱和。②张元干,宋代词人,积极主张抗金。后被秦桧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③蛩:蟋蟀

14.分析词人在上阙是如何体现清秋的幽静夜色的。(5分)

15.结合词的下阕分析词人所表现的感情。(6分)

14.(5分)上阙着重写景,蟋蟀啼鸣、檐花飘落,以动衬静,更显出秋夜的幽静。三四句“乍凉”突出词人接近帘幕的感觉,“绕”则写出香炉里的烟萦绕屏风的情景。上阙把听觉、视觉、触觉组合在一起,渲染了秋夜的清冷气氛和孤独寂静的境界。(手法2分,分析3分)

15.(6分)下阕重在抒情,“堪恨归鸿”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1分),词人埋怨归鸿情薄,暗含被排挤、罢职而产生的对人情世态的慨叹(2分);由于中原阻隔,归鸿又不传书信,无法寄信传语,就只能忘掉前约、任凭寂寞。下阕也抒发了词人被人排挤,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恨不见中原收复的失望、无奈的苦闷寂寞之感(3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一些常用的诗歌赏析的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啼”“檐花落”给人以动感画面,更衬托了夜的幽静;“乍凉”写出了秋夜的凉意;“绕”以炉烟衬托词人的孤寂。词人通过运用衬托的表现手法,从听觉视觉等多个角度来渲染清冷孤寂的氛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 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15.

【试题分析】此类分析词人情感的题,要在反复品读词句,整体理解和把握词意的基础上,结合着注释理解词人写作的背景,通过对一些表现手法的分析来表达出词人融于里面的情感。词人以“归鸿”来比喻书信,一个“薄”字把没有书信的怨恨与寂寞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注释可知,这也暗含了词人对被排挤的罢职后对人生的感慨;从题目,注释透露的信息,也可得出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寂寞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 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15..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 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来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请赏析“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4分)

(2)下阕是怎样抒发愁情的?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1)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月光比作白丝带,写出了月光的明朗可鉴,反衬出相思之苦,营造浓浓的相思意境;“年年”强调时间,“人千里”强调空间,从时空的角度抒写相思之情,境界更为开阔。(4分,每点2分。从结构角度,赏析此旬承接上旬夜色的描写、为下阕抒写孤眠愁思做铺垫也可)

(2)①直抒胸臆。“愁肠已断”谙尽孤眠滋味“无计相回避”,直接抒发愁情的沉重;②细节刻画。“枕头欹”写出抒情主人公倚枕的愁态,“眉问心上”从内心感受和外在表现强调思念之情对人折磨之深。(4分,每点2分。从借景抒情、夸张手法的角度分析也可)

【解析】

(1)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题干要求赏析“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首先明确鉴赏的角度,可以从修辞角度、用词角度、表现手法角度、结构角度等入手。词人本是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刚毅男子,然而,在这空寂的天宇下,皎皎的明月中,便能触发他内心世界的幽邈情思。因此,接下来就抒写了词人的落寞之情:年年到了今夜,月光皎洁如练,可惜意中人远在千里之外,不能陪伴自己共赏良辰美景,实在令人惆怅不已。此时感情的激流汹涌澎湃,以景寓情的手法已不能淋漓尽致地抒发内心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下阕是怎样抒发愁情的”,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及情感的表现方式。诗歌情感的体现方式,借助景物、事件表达情感,直接表达情感。词的下片抒写词人长夜不寐,无法排遣幽愁别恨的情景和心态。因见不到思念的人儿,词人只好借酒浇愁,可愁到深处,已是肠断,酒也无法来麻醉,酒尚未饮下,已先化作了眼泪。比起入肠化泪,更进一层,足见词人愁思之厚重,情意之凄切。浓浓的愁苦本已侵扰着离人,可一盏如豆的青灯忽明忽暗,与室外月明如昼两相映衬,自然更添凄凉,倍加酸楚,使人无法入睡。因而只能斜靠枕头,寂然凝思,黯然神伤。“谙尽孤眠滋味”中的“谙尽”与上片的“年年”遥相呼应,再次说明愁绪由来已久。词的下片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层层递进,反复咏叹,语直情真,悲凉凄切。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①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①淡烟流水:指画屏上的一幅《淡烟流水图》。

14.“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概括分析词中刻画的主人公形象。(5分)

15.对“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句,梁启超曾称赞为“奇语”。这一句“奇”在哪里?请赏析。(6分)

14.①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奠定了全词轻轻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基调。(2分)②全词刻画了一位闲居慵懒而又满怀愁绪的闺中女子的形象。 (共3分)

15.①比喻奇,“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但作者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轻”和“细”的共同点,将四样原本不相干的事物组成了新奇的比喻。(3分)②构思奇,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喻抽象,但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却说飞花如梦,丝雨如愁,这样从抒情主人公的感受出发,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的孤寂和忧愁。(3分)(如有其它答案,如答通感等,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词的一开始,就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很淡很轻的意境。在轻淡之中蕴含了作者的心灵感受。漠漠轻寒,似雾如烟,以“漠漠”二字状漫弥而上小楼的轻寒,一下子给春寒萧索的清晨带来寥廓冷落的气氛。小楼的主人,看到窗外阴雨绵绵、寒意未消,一种无名的寂寞和惆怅袭上心头。仅词的首句,就为全词烘托出一个色调凄清的景。春阴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抑闷无聊。然而词人不说心情之无聊,却咒晓阴之无赖,进一层渲染了气氛之寂寞凄寒。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绘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清晨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全词意境怅静悠闲,含蓄有味。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考纲中明确规定的一个考点,也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常考点。分析诗歌的形象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诗歌中的形象具体来说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象和物象。我们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来详细论述这三类形象的特点及答题技巧。对于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15.

【试题分析】这首词写的是春愁,一种细微幽渺的、不容易捉摸的感情,但作者以他非凡的功力,借具体的景物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将它表现了出来。最具代表性的是它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它将细微的景物与幽渺的感情极为巧妙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使难以捕捉的抽象的梦与愁成为可以接触的具体形象。沈祖棻《宋词赏析》分析这两句时,说:“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 ‘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就将四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两组,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也同样很新奇。”这两句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音乐美、诗意美和画境美。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 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小题。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①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范停: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悴,副职。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②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③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小题1】赏析“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的妙处。(5分)

【小题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1】运用想象(续写)与列锦的手法(众多的名词意象组合)(1分)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美食、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景。(2分)强化了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达了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小题2】①激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为皇帝起草制诏;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肠满怀,借酒浇愁。③杀敌报国的渴望,有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而梦中才有执弓弦驰骋战场的场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的妙处”,这是考查赏析诗歌精彩语句的能力。可以从修辞、炼字、技巧、情感等角度做出赏析。考生应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再看景物的特点,最后看诗人是如何写景的,经过这样层层分析,即可发现赏析的角度。“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笔锋陡转,变刚为柔,一种浑厚超脱的意境悠然展现出来,前句用张翰的故事,后句用黄庭坚的诗意,使人读之翕然而有“归欤”之念。此二句当是悬想范倅离任后入朝前返家的天伦之乐。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的高明之处在于联想与造境上。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使跳跃性的结构显得整齐严密。全词的感情由联想展开。“老来情味减”一句实写,以下笔笔虚写,以虚衬实。由“别酒”想到“西风”,“归船”;由“西风”、“归船”想到“江上”,灯前下边转到朝廷思贤,再转到托愁肠殢酒,最后落到醉中发泄。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反而正,感情亦如江上的波涛大起大落,通篇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与词人沉郁雄放的风格相一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炼句题,考查的内容一般如下:浅层面上对句意的理解,较深层次上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的语句的赏析。此类题目的答题组织如下:描述句子大意,根据原句展开联想,描述景象或意境;手法及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哪些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情感或理趣;语言特点,有时还要指出语言特点,点明妙处或作用;结构作用,有的诗句还要指出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情感。这首词的下阕,转到送别主旨上。“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由上阕末句初跌而出,格调转亢,与上面“归欤”之境构成迥然不同的画面。词人有意用积极精神,昂扬语调,为友人入朝壮色。头二句言友人入朝前勤劳忠奋,三句言朝廷求贤若渴。“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好一派君臣相得,振邦兴国的景象!夜里在承明庐修改诏书,又奉命去筹划边事,极言恩遇之深。承明,庐名,是汉代朝官值宿(犹后代的值班)之地,词里借指宫廷。这几句寄托了词人的理想,表明愿为光复中原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下面再一转折,将滔滔思潮訇然闸住。“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变奋激昂扬为纡徐低沉。倘若友人去了京城,遇到老朋友,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仍然是借酒销愁,为酒所困。长安,这里代指南宋都城临安。“愁肠殢酒”乃化用唐未韩偓《有忆》诗“肠殢?酒人千里”句,殢是困扰之意。话语外表露出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前面几经翻跌,蓄意蓄势,至结尾,突然振拔:“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词人醉中张弓满月,空弦虚射,却惊落了秋雁,真乃奇思妙想。“目断”两字极有神韵,其实是翻用《战国策》“虚弓落病雁”的典故,可是不着痕迹。一个壮怀激烈、无用武之地的英雄形象通过这两句显现出来,他的情怀只能在酒醉后发泄出来。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如何体悟景中情?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13.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唐多令

【宋】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作者曾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小题1】“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赏析。(6分)

【小题1】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1分)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要有对诗句的具体解析2分)。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 或 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1分),为词人重游南楼(注意点题)奠定富有悲剧色彩(或伤感或悲凉或凄怆都可)的感情基调(1分)。

【小题2】作者在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或对比)的表现手法。(答出其中任何一点即可给2分)

(下面要具体说明虚实各是什么,或者什么和什么对比)词中实写眼前凄冷的景象,说自己不过是匆匆经过南楼,马上要回家乡了,满怀的愁绪无法用花酒来消遣,中间穿插虚写对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将今昔游览的景象与心情进行了对比描写(2分),曲折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浓郁愁绪(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开篇二句描绘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目的在于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富有悲剧色彩的感情基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描绘诗歌画面的方法是:①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②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对比手法应该比较好理解,词中有“旧江山”“新愁”的对比,“终不似,少年游”这是今昔的对比,再结合上片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 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赏析】

翻译:芦叶纷扬落满沙洲,浅水带着寒沙汩汩东流。二十年后再次登上南楼,小舟在柳树下还没有系稳,过不了几天,又到了中秋。断崖矶头上的黄鹤楼,故友现今是否安在?看江山破旧心中频添新愁。想买桂花美酒一起畅饮,但终究不再像少年时代那样纵情豪游!

这首词是感时伤今之作。序言说明了写这首词的缘由:词人与柳阜之、刘去非等友人在安远楼小聚,一位姓黄的歌姬在筵席旁演唱助兴,请求词人为其作词,于是词人创作了这首《唐多令》。于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富有悲剧色彩的感情基调;继而点明“二十年重过南楼”的题旨,为下阕的“旧江山浑是新愁”做铺垫。末三句用夸张手法写词人行色匆匆,来不及在柳树下把船系稳就要离开,因为过几天就是中秋了,正是亲友团聚的好时节,自己不能在此久留。

下阕写忧患国事。头两句忆旧,当年与自己同游黄鹤楼、断矶头的故人,如今风流云散,不知所终,暗含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之慨叹,把个人的身世与国家的命运连接起来,顺理成章地进入主旨“旧江山浑是新愁”。这是全词的精华,深化了题旨。江山依旧,但二十年过去,战争的阴影不但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浓重,词人“旧愁”未减,如今又添“新愁”;目睹“旧江山”,想到国运更加衰败,收复中原希望渺茫,词人愁到了“全都是新愁”的程度;“旧江山”和“新愁”对照鲜明,感情强烈,表达了词人忧患国事的沉痛之情。结尾三句是“浑是新愁”的具体化,词人想买桂花和美酒过中秋,却无心操办,因为少年时代的激情豪兴已一去不返,国运如此衰败,“新愁”如此深重,桂花美酒易得,忧患国事的愁绪却无法消解。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