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题。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闲居上饶城北之带湖。该词为其闲居期间记游所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13. 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写出青山、明月怎样的特性和共性?
14.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3.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青山的傲岸(1分),明月的高洁(1分),以及同样的多情、善解人意。(2分)
14.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作者人格化的自我,写青山傲岸、明月高洁,表明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2分);词中描写岁暮天寒的凄清幽独画面,正是作者被诬罢官后闲居孤寂、忧愤的心境的写照(2分);但作者仍夜夜诵读《离骚》,可见其遭遇不平仍不忘国忧的爱国情怀(2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招“青山”而不来,“青山”如此“偃蹇”运用了拟人,“明月”“来”也运用了拟人,写出了青山“貌似傲慢却充满情意”,明月“高洁又善解人意”,再回答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理解结尾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抓住“夜夜” 、明月听词人读《离骚》,再结合注释“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可理解为“忧愤之情、爱国之情、感谢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南宋)陈亮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①?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②。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声音。
②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
21. 指出下阕中“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这三句在词中的作用。(3分)
22. 此词写景历来为后代词人所称道,结合上阕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美景的?(4分)
21. ①结尾三句起着突转(或急转)作用(写出内容或感情的转或变即给1分)。②从前文极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化到词人内心深处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提高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内涵,产生了声情悲壮,含义深远的艺术效果。(2分)
22. ①以动写静或动静结合。“辗”和“隐”字采用拟人修辞,化静为动,给人以运动感,描绘出月照澄江、江天一色的壮观景色。(或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写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夜月夜幽静之美。)②虚实结合:“隔烟村……鱼龙惊起”为作者想象之景,“星斗挂垂杨”句为实景,两者结合表现出月夜迷蒙而富有生机的特征。(得分要点: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每一手法、简析各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忆秦娥 刘辰翁
中斋①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②,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③。
注释:①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②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③梅发:白发。
8、“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一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8、(5分) 示例:这句诗描绘了一幅风雪载途、朝京人绝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2分)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烘托了词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故国的眷恋之情,(2分)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1分)
评分建议:(答到风雪载途,朝京人绝得1分;渲染悲凉气氛1分;与往昔繁华对比得1分;烘托感慨或表达眷恋之情得1分;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得1分)
9、(6分) 示例:“当时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兴亡之痛;(2分)“烛泪”表达了一位孤臣义士内心的__之悲和对故国的忠心(2分);词人借“梅发”表达了容颜渐老、年华已逝的悲苦,也表达了凛然不移的节操。(2分)
10、评分建议:(答国破家亡或兴亡之叹得1分,答到两点得2分;答__之悲或对故国的忠心得1分,答到两点得2分;答借梅发表达容颜渐老的悲伤得1分,答到凛然不移的节操得1分,答到两点得2分)
附录赏析:
上片首先写上元节:“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烧灯节”即上元节,俗称元宵节。南宋都城临安,上元节多繁华热闹,这样的通宵欢乐,作者自然是记忆犹新的。“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风雪虽然相同,江山也依然如旧,所不同的是在异民族的统治下,因而带来的变化是“朝京人绝”,这四个字使刘辰翁的故国情深跃然纸上。上片是写景,词人以上元节昔日的繁华,对比当今的风雪交加,行人稀少,反映了政权的变化。下片是抒情。“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词人说:百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我和你都尝到了兴亡的惨痛。我和你面对的仍是宋室__前的月亮,这似乎是可以自我安慰了。“与君” 句,看似安慰,实际上更加触动了他的情感:“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梅发”,梅花白色,故即白发。这是说,同样是这个月亮,现照着的是伤心的眼泪,照着的是萧萧的白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11分)
上林春令·十一月三十日见雪
毛滂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落花飞絮蒙蒙,长忆著、灞桥别后。
浓香斗帐自永漏。任满地、月深云厚。夜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
8.这首词是如何描摹“雪”的?请简要赏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张炎《词源》云:“诗难于咏物,词为犹难……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体会本词结句的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题:用比喻:雪像蝴蝶翻卷绣帘,写雪的轻盈飘舞;像玉女散花,写雪的纵深和空间感;雪像落花、飞絮、蒙蒙细雨,写出雪的飘洒、色白、细密。比喻新奇,精当。
用动静结合:上片写雪“初翻”“舞袖”飘洒,飞落,写出雪的动态之美,下片“任满地、月深云厚”写雪后,像月光充盈天地,又像云絮铺满大地,写出雪的静态之美。动静结合,创造了秀雅飘逸又深沉厚重的艺术境界。
衬托:以梅花衬托白雪,浓香代指梅花。“梅瘦”写出雪压梅枝的景象。在这上下一片清洁的银色天地间,梅花怒放,香气四溢,更衬雪的洁白隽美。(任写两点有分析即可得5分)
9. 结句赞美雪中梅花不畏寒冷,不同流俗,不趋炎附势,只在冰清玉洁中独弄清影。(3分)这白雪寒梅的形象寄托了词人孑然独立的志趣,象征了词人超拔绝尘的品格。(3分)
2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pú sà 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在景物描写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评分标准:共4分。一点2分。每点都要结合内容解析)
(2)①词的下阕抒写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2分)②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1分)③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1分)评分标准:共4分。第1条中两个情感各占1分。第2.3条的分析,意思对即得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首先,从方位看,这首词由远及近的进行景物描写;其次,这首词在色彩的选择上,词人分别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起首“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二句写远景。雨后初晴,一道断虹斜插于东南方的长江之上,在夕阳落照之下,千山万水,一片紫翠。“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两句转写投宿,兼及近景。短亭,古时修于官道旁;以供行人休息的亭子,大凡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系马短亭西”,说明客舍就在此近旁:“丹枫明酒旗”,说明客舍兼营酒水。短短四句,恍如一幅画卷,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色彩绚丽,诗意盎然。词人好象手握一枝调色彩笔,精心构画,于是画面上出现了红黄橙绿青蓝紫的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出现了,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也出现了,复有“明”字,青旗、红枫,判然可见,色彩明丽。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诗歌中蕴含的诗人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解答此题时注意上阕的景物描写特点,并结合诗人的写作目的来组织答案。下阕抒写客居此地的孤独之感。换头“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二句,谓词人奔走仕途,一事无成。“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词人这里借用,表示了对仕途的厌倦。“事逐孤鸿去”,大概是说往事不可追寻,已逝之时光亦不能再返,感慨至深,故亦真挚感人。结尾“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二句饶有韵味。从时间上看,上阕写夕阳时候,提到山犹染紫;这里说“月黄昏”,则已暮色苍茫了。其上着以“又是”二字,说明词人在外不知漂泊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尝尽了千愁万苦。时已云暮,词人只有点上寒灯,闭门独坐而已。闭门独坐,孤灯相伴,自然产生抑塞无聊之感。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
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
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
②西池:汴京(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8.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5分)
9.“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2分)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1分)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2分)
9.“春去也”运用双关。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3分)“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指出任意两种手法,并作分析即可。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江城子·癸酉春社②
王 炎①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拼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①王炎:生于公元1138年,到癸酉年(1213年)已经七十五岁。②春社,古代重要节日,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人们走出家门,集会庆祝,祈求一年的幸福。
8、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9、请从修辞角度简要分析本词的表达技巧。(7分)
8、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蔬山肴与村酿排遣惆怅情绪。(3分)
①设问:“情绪有谁知”一句,作者设疑,而下文“人独处”巧妙地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更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孤寂之情。②对比:上片中“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反衬或以静衬动亦可)③拟人:词的下片结尾处一反平平叙写,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文势一转,全篇也因之活跃飞动。④此外,还有“叠字”的手法: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寂寞情怀。(寓情于景亦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8.【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从题目上——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从词的每一个意象上去思考,联系作者的思念之情去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解题思路】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用什么研墨——泪水也,以泪水研墨,和泪作书。情到至极,思念到深处,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以致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参考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赏析】这首词后人评为“痴人痴事”。相思情苦,以泪洗面,还算常事;以泪研墨,却是痴态;以泪和墨润笔作书,更属痴绝。结语不说红笺因泪褪色,反说情深使红笺无色,语似无理,却是慧心妙语,令人称绝。上片由写景引出“千里念行客”这一中心。首句由物候点明季节,景物氛围渲染出离别的悲凉气氛,三、四句旨在怀人。下片承“千里念行客”一句,因寄书不得,思念之情无由寄托,故而弹泪。全词用夸张的手法表情达意,写出感情发展的历程,在文笔上用笔甚曲,下字甚丽,宛转入微,味深意厚。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
(唐)薛昭蕴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嚬①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注】①嚬,也作“颦”。
14.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15.评论者认为结尾一句“情景俱佳”,请简要赏析。
14.秋雨中的渡口,开满红色的蓼花,鸥迹成行,孤零零地站着一个轻理鬟鬓、长袖飘飘的佳人;描绘出了一幅苍凉、寂寞的秋雨渡头待人图。(2分)
听觉上是风雨声,视觉上是红色的蓼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嗅觉上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
15.从表面上看来,燕归、帆尽、水茫茫,都是写景,而深含着的至真至切的怀人之情,暗示了佳人的痴情和痛苦。此句寓情于景,以景结情,一切都在“不语”中。这样以一个饶有余味的画面结尾,既合水乡秋景,又关人物心情,景情俱佳。(景2分,情2分,手法及作用2分。共6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词的上片写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水边长着紫红色的蓼花鸥迹成行,描绘出渡头的苍凉、寂寞。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孤零零地站着一个盛装的佳人。这三句给读者在听觉上的是风雨声,在视觉上的是热色的红蓼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在嗅觉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但这些并没有使画面热闹起来。秋风、秋雨、红蓼、鸥迹、孤独佳人,使人突出地感觉到的是渡头环境的苍凉和寂寞。第三句“整鬟飘袖野风香”还给读者留下了这佳人站在渡头要干什么的悬念。“整鬟”,在这里不仅有盛装的意思,还包含着“女卫悦己者容”的意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词的最后一句, “燕归帆尽水茫茫。”说在佳人默望中,燕子归去了,江上的征帆过尽了,剩下的只有茫茫江水。至此,方点明了怀人的主题,暗示了佳人的痴情和痛苦,也解开了上文一个又一个的悬念,结束了全词。最后一句,从表面上看来,燕归、帆尽、水茫茫,都是写景,而深含着的至真至切的怀人之情,却紧扣读者的心扉,一切都在“不语”中。这样以一个饶有余味的画面结尾,既合水乡秋景,又关人物心情,景情俱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武陵春 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9.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细致刻画一个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的中年妇女形象?请作出具体的分析。
20.古代词人运用多种手法来形容人的愁绪。如李煜《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与这两个名句相比,你是否认为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艺术效果上比它们更胜一筹,为什么?
19.动作描写、神态描写。(1分)“日晚倦梳头”既是动作,也是一种寂寞悲凉心情的折射,“欲语泪先流”是写泪,看似平易,但用意精深,写出了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3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果只答“风住尘香花已尽”句暗含着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伤感和自身年华已逝、流荡无依的感慨。(只得1分)
20.三个词人都运用夸__比喻手法来形容愁绪,都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但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已经把愁物质化变为在江中可随水流不尽的东西。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好在用夸__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前面展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可见李清照更胜一筹。(4分)(本题为开放性题,能自圆其说,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塑造的方法。诗歌中塑造人物形象常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而侧面描写包括环境烘托、他人评价以及他人他物的衬托等。本题主要采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日晚倦梳头”既是动作,也是一种寂寞悲凉心情的折射,“欲语泪先流”是写泪,看似平易,但用意精深,写出了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风住尘香花已尽”句暗含着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伤感和自身年华已逝、流荡无依的感慨。
20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本题实际上为比较题,答题时要先指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结合诗句说出自己的观点,即李清照是否更胜一筹。第一步指出相同点:三个词人都运用夸__比喻手法来形容愁绪,都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第二步分析不同点: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已经把愁物质化变为在江中可随水流不尽的东西。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好在用夸__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前面展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可见李清照更胜一筹。本题为开放性题,能自圆其说,意思相近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