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利州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带斜晖, 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 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 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②, 五湖烟水③独忘机④。

注释: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不得志。‚范蠡:春秋时楚人,助越王灭吴后因越王难共安乐乘舟离去。③五湖烟水:据《吴越春秋》称,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④忘机:忘却俗念。

20.本诗歌颈联“万顷江田一鹭飞”,与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神韵同出,请从写景的角度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

21.诗的尾联作者提到乘一叶扁舟寻找范蠡的足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谁解”、“独忘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析。

20.二者都通过动静结合、视觉、色彩等写景角度描绘出空旷、寂静的晚渡图。(2分)不同之处,本诗巧用了数量词属对工稳,对比强烈,深化了诗境。承接上句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王诗,巧用叠词,使得诗歌读来更显律动美、韵味美,增强画面感。

21.尾联借范蠡助越王灭吴后乘舟离去的典故表达诗人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1分)表现了淡泊遗世,忘却机心,厌倦名利的归隐之志,(2分)另一方面,范蠡是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才辞官隐遁的,所以作者借范蠡的事迹暗表达自己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1分) “谁解”有无人理会的失意之情。(1分)“独忘机”流露出人生失意的无奈之情,其实并不能忘机。(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诗歌鉴赏,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本题要求是从写景角度分析,则要明确写景角度有哪些,可以从空间角度(或远近、或高低、或内外)、色彩角度、感觉器官角度(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明暗对比、点面结合、白描工笔、正侧结合等,还可以从修辞角度和锤炼字词的角度分析。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所用手法即可,本题中“万顷江田一鹭飞”与“漠漠水田飞白鹭”两句均运用了动静结合、视觉、色彩鲜明等手法,这是相同点,另外不同点“万顷江田一鹭飞” 数量词属对工稳,对比强烈,而“漠漠”则是运用了叠词。最后作答时分析各自的表达效果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回答第一问,要结合典故中的人物事迹分析,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作者是借此来表达自己希望归隐之情。回答第二问可以结合诗人的生平以及具体诗句来考虑“谁解”、“独忘机”的意思,还应该明确,诗家多反语,“谁解”就是有无人理会的意思;“独忘机”应指其实并不能忘机。因此表达的应是作者的无奈之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试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

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③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④翻空:飞翔在空中。⑤古城:当指黄州古城。⑥杖藜 :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⑦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6.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17.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结尾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16.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17.“又”,再次,得过且过,日复一日之意;“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结尾两句表达画龙点睛,表达诗人被贬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是考查诗歌的景物形象。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①写了什么景物(意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适当运用表达,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③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些意象的描写,构成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概括图景时注意季节、地点不能丢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解析:题干问“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结尾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 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原文中“又”,再次,得过且过,日复一日之意;“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结尾两句表达画龙点睛,表达诗人被贬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考生答题时要严格按照答题步骤。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并完成小题

浣溪纱①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是纳兰为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为李清照、赵明诚的典故,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4.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如何刻画的?请作简要分析。

15.本词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亡妻之痛,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刻画了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形象。(2分)先是直接描写,以“西风”中的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1分) 后是用景物来烘托渲染,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沉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氛围的孤寂凄清,衬托词人形象的孤单、哀愁。(2分)

15.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上片写景,深秋时节,黄叶飘落,西风习习,残阳余辉,这深秋黄昏的凄清之景,正和作者对亡妻的哀思相映衬。②虚实结合,上片实写秋景萧瑟,下片虚写,追忆与妻子充满情趣的生活。③对比,全词写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场景,一是眼前自己孤单的情形,一是与妻子生活时美好的时光,两相对照,越发显出眼前的凄凉,突出了对亡妻的思念。④用典,“赌书”一句,借用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含蓄表现了作者与卢氏情投意合,文雅闲逸的生活场景。(答对两点即可,每点中,答到手法得1分,结合了诗句来分析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抓住“独自凉”可品味出形单影只,结合注释①“本词是纳兰为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可品味出对亡妻无限哀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根据“西风”“萧萧黄叶”可想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这些术语。具体作答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茶 瓶 儿

宋·李元膺

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歌罢花如雨。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

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回首青门路。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

注:①《金缕》即《金缕衣》,是一首曲调柔媚的歌曲。②青门:古长安城门名。

13.这首词上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14.请从虚实的角度对全词进行赏析。

13.上片勾勒了一个娴静妩媚而善歌的女性形象(2分)。春深时节,海棠花下,女子轻歌慢吟,曲调柔美,歌罢落红点点,点缀在翠衣上(2分)。春景的美丽烘托了女子的美好(1分)。(补充说明:形象特点答“善歌”1分,娴静、妩媚、沉静、娴雅、柔美、静美等意思相近的词均可得1分)

14.①上片是虚写(1分)。写去年此时在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女子,女子在花下浅吟低唱,与海棠花融为一体,美丽非凡(1分)。②下片是实写(1分)。词人写眼前景物,感叹物是人非,回看通向都城的大道,红英乱落,飞絮满天,像是要追寻着东风远去(1分)。③本词虚实结合(1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昔日情人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逝去的叹惋(1分)。(分析语句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的的能力。答题步骤:找出诗歌描写形象的词语;概括形象的特征;采用的艺术书法;概述形象中寄托作者的感情。公式:什么意象+意象组合成什么画面+表达诗人什么感情。意象有: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解答本题,需要先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情感。答题步骤: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前后对比,突出主旨、情感;烘托某种氛围,表达作者某种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__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根据提示填空

毛词:梅花的生存环境 ,表现了梅花 的特点。

陆词:梅花的生存环境 ,表现了梅花 的特点,

(2)最能显示出两位词人思想境界的词句分别是什么?

毛词:

陆词:

(3)这两首词各自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毛词:

陆词:

(1)毛词:飞雪、悬崖、百丈冰            坚强不屈,以苦为乐

陆词:驿外、断桥、黄昏、风和雨      遗世独立,寂寞、孤独。

(2)毛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陆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毛词:乐观自信,胸襟博大            陆词:寂寞、孤独、苦闷。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梅花的生活环境和梅花的特点,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意象。首先到诗歌中找到直接描写梅花的的诗句,然后再分析其形象特点。“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

枝俏。”—— 毛词:飞雪、悬崖、百丈冰,“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坚强不屈,以苦为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词:驿外、断桥、黄昏、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遗世独立,寂

寞、孤独。从诗句中找出意象,特点词语,加以概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题干问“最能显示出两位词人思想境界的词句分别是什么?”,本题既考查诗歌情感。考生紧抓关键词“最能显示”“ 词人思想境界”来筛选诗句。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解析:题干问“这两首词各自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时抓住关键词语分析总结情感。毛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乐观自信,

胸襟博大。陆词“寂寞开无主、昏独自愁、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寂寞、孤独、苦闷。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小题。(11分)

浣 溪 沙

苏 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1)①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②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③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3分:术语1分,分析2分。答两点即可。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2)①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②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题干明确是考查“下阕”的技巧,这是指明了方向。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所谓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方法和其他诸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由“光似泼”“气如熏”两句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由“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可知运用了对偶,读起朗朗上口。此外,全诗在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可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 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解答此题,应先读懂诗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软草平莎过雨新”写诗人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的环境之中,流露出愉悦、惬意的心情。“轻沙走马路无尘”写雨后的路面净而无尘,作者“走马”其上,十分惬意。“何时收拾耦耕身”一句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日暖桑麻光似泼,风蒿艾气如薰”写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这样的情景让诗人觉得自己就属于这种情境之中,将自己的情感进一步深化。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考查主旨、情感类题目的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解答此题,最好能根据自己平时对作者的了解,再结合诗句大意进行分析。要注意作者在诗句中所选用的意象,比如软草、平莎、新、轻沙、走马、无尘、日暖、气如薰等词语,揣测诗人心情。

19.阅读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金】吴激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

【注】①吴激,宋人,出使金国被扣,留仕于金多年。此词写于其归家途中。

②华颠:头发花白。

(1)作者在词的上片叙写行程是如何实现地点转换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思?

(2)“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一句,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请简要分析。

(1)(4分) ①地点的转换:从茅店内,转换为道路间,再转换为渡口 、船头。(答对两个地点给1分,全对2分。)②表达了作者在回家途中的急切和喜悦之情。(2分)

(2)(4分)①描写了词人到家以后,孩子们牵着他的衣襟,笑他头发已白的温馨欢乐的场景。(2分)②通过想象(或“侧面描写”“对写”“从对面落笔”等)(1分),写回家后的温馨欢乐,具体而真切地表达出词人归家时内心的兴奋与喜悦。(意思对即可,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上片“夜塞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两句写景,但采用了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在寒意料峭的凉秋深夜,游子独自歇宿於荒郊茅店,因久别将归而一时难以入眠。这里所写旅人的内心感受,使人想起唐代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的著名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旅店的客人迎来第一声鸡鸣,趁着月色起身赶路,足迹印在板桥的霜上。诗人通过典型的物景,把羁旅早行的意象表现得有声有色。从旅途的感受来说,词里的含意有相似之处,但观照下句的“残月照吟鞭”,则意境上是又有不同的。吟鞭指诗人的马鞭,中天的月亮照着半夜起程赶路的游子,他不是因寒冷而满腹牢骚,倒像是高兴得自言自语,且行且吟。一个“寒”和“照”字,不仅写出了旅人的感觉与视觉形象,而且丰富了感情的容量。

“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这两句是以自然景物来泻染气氛。细雨霏霏,秋菊盛开,在具有风雅兴致的词家眼中,本该是饮酒赏菊的美好时光,但一个“催”字却使意境陡转。柳永在《雨霖铃》中写过“都门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的情景,那是表现一种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离别的难舍的意绪,而这里的催上渡船是写游子急于思归的心态。

上片以写景为主,作者把自然景象与人物心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景中含情,而情融于景。这样写思念家乡之情显得十分真切自然。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可从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分析作答,在内容上,由“牵衣”,“笑我”可知,两首诗歌都描写孩童的举止来侧面衬托自己的年老;在手法上,由“到家应是,”可知,是虚写,想象的情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各题。

鹊 桥 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4.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15.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14.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巧取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15.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本来就属于闲散之人,有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诗句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思想内容要抓住意向进行分析,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这道题还需注意在答题时必须分开,注意答题格式。“酒徒一一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分析内容时需要注意“取封侯”的意思为“巧夺封侯”;“独”可理解为“独自”,带有无奈和牢骚。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察诗歌用典的作用,理解典故要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的内涵、手法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用贺知章告老还乡和诗人被迫隐逸做对比,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慨。另一方面通过对皇帝“多此一举”的赏赐。暗示诗人不甘心作闲人。表达报效国家的理想愿望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小题1】本词与《迢迢牵牛星》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格?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小题2】本词与《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小题1】叠词。(1分)《迢迢牵牛星》全诗以叠音词入诗,以描写为主,情景交融,声情并茂,音律感强。“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 “纤纤”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 “盈盈”写水之物貌;“脉脉”写人之情貌,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含情脉脉,隔河相望。景情并生,哀怨动人。《鹊桥仙》“迢迢”说明牛郎织女相距之远,同时也极尽摹写二人相思之苦。“朝朝暮暮”歌颂了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同时也增强了诗词的音律感。(效果2分,分析2分。答案不必求全,只要结合两诗的某一点进行分析即可。若答比喻且分析到位也可得满分。)

【小题2】《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同是取材于“牛郎织女”这一美丽的传说。《迢迢牵牛星》塑造了一位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表达的是愁苦哀怨之情。( 1分)开头两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写出了牵牛和织女夫妇相距之遥远。然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四句正面描写织女美丽勤劳的形象和她的悲痛情怀。接下来的“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又写织女的内心独白,那阻隔了他们夫妇的银河既清且浅,相去也并不甚远,却偏偏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当织女回眸河汉时,强烈的相思再也无法抑制,情感达到了高潮。“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两句生动地写出了凝视对岸、悄然无语、外表极平静而内心极凄苦的思妇形象,“此时无声胜有声”,令人回味无穷。

《鹊桥仙》歌颂真挚而忠贞的爱情。(1分)“金风玉露”两句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柔情似水”,形容牛郎织女缠绵之情,犹如天河中悠悠的流水。“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两情若是”二句是对牛郎织女深情的慰勉,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情感概述准确各得1分,分析各2分。答案不必求全,只要结合两诗的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题目,问题非常明确考查两首词的相同修辞格,并要求分析其表达效果。首先明确概念“修辞格”是人们在组织、调整、修饰语言,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功能、为社会所公认,符合一定类聚系统要求的言语模式,也称语格、辞格、辞式等。修辞格,在语法表达中很多时候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其次逐一分析两首词,不难看出都使用了叠词,最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思想内容情感,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思想内容要抓住意向进行分析,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这道题还需注意在答题时必须分开,注意答题格式,《迢迢牵牛星》抓诗中描写织女的句子加以分析可知全词塑造了一位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鹊桥仙》抓柔情似水、两情等情语。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