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16.这首词主要用 手法摹写音乐,全词写出了琵琶曲曲调 等几个不同的变化阶段(请依次写出)。(5分)

17.同是写听者的感受,白居易的《尾琶行》结尾说“江州司马青衫湿”,苏词却道“无泪与君倾”,一个泪湿青衫,一个却是“无泪”,这样写,有什么相同的作用?你更喜欢哪一种?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16.比喻(通感)(1分)低抑幽怨  雄壮高昂  缥缈幽远  高亢艰险  陡然下降(每个1分,写出4个计满分)

17.有泪与无泪,其实都是从侧面来烘托琵琶曲的艺术效果。(2分)

观点一;更喜欢白诗写法。白诗说青衫湿,不仅因为琵琶曲感人,更因为琵琶女的身世激起了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之恨,诗人情不自禁,泪水滂沱。“有泪”,突出了音乐在听者心中所引发的共鸣,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更为感人。而苏轼的“无泪”只强调了听者对音乐的感受,只突出了琵琶弹奏者高超的技艺,没有两者情感的共鸣。(4分)

观点二;更喜欢苏词写法。苏词说“无泪与君倾”是反语,这里的“无泪”,与前面的“烦”相照应,词人并非真的无泪,只因为对方指间能兴风作雨,技艺十分高超,听者仿佛心中时而如置冰,时而如置炭,时而起,时而坐,实在是难于承受,于是推手欲走。诗人说“烦”,其实是赞,说“无泪”其实是泪水难禁,是借此突出音乐所产生的的艺术效果。所以,“无泪”比“有泪”更能突出音乐的震撼力。

【解析】

【试题分析】唐代诗歌繁盛,音乐发达。唐人描写音乐美的诗歌,不乏名篇佳构。然而在宋词中,能成功地描写音乐的篇什,则寥寥无几。此词是根据唐朝诗人韩愈(字退之)写音乐的名作《听颖师弹琴》改写的,大约作于公元1087年(元祐二年)苏轼在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词的写作过程是对韩诗“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也即按照词牌的格式和声律来“矫制”韩诗,一则增添新内容,二则减去原作中的部分诗句,三则利用原诗句稍加变化,以创新意。韩愈的原诗如下:

昵昵儿女语,思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苏词从开头到下片的“一落百寻轻”均写音乐,写音乐的部分比韩诗增加了十个字,占了全词百分之七十多的篇幅,使得整个作品更为集中、凝练、主次分明,同时又保留了韩诗的妙趣和神韵。

词先写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在亲昵地切切私语,谈爱说恨,卿卿我我,往复不已。“弹指泪和声”倒点一句,见出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在镇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回首”两句,以景物形容声情,把音乐形象化为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极尽缥缈幽远之致。接着是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颤着宛转错杂的啁哳之声,唯独彩凤不鸣。瞬息间高音突起,曲折而上,曲调转向艰涩,好像走进悬崖峭璧之中,脚登手攀,前行一寸,也要花费很大气力。正在步履维艰之际,音声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飘然坠入深渊,弦音戛然而止。至此,词人确乎借助于语言,把这位乐师的高妙弹技逼真地再现出来了。

最后五句,则是从听者心情的激动,反映出成功的弹奏所产生的感人的艺术效果。“指间风雨”,写弹者技艺之高,能兴风作雨;“肠中冰炭”,写听者感受之深,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并以“烦子”、“置我”等语,把双方紧密关联起来。音响之撼人,不仅使人坐立不宁,而且简直难以禁受,由于连连泣下,再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无泪与君倾”,较之原诗中“湿衣泪滂滂”,更为含蓄,也更为深沉。

诉诸听觉的音乐美,缺乏空间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是很难捕捉和形容的。但词人巧于取譬,他运用男女谈情说爱、勇士大呼猛进、飘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步险等等自然和生活现象,极力摹写音声节奏的抑扬起伏和变化,借以传达乐曲的感__调和内容。这一系列含义丰富的比喻,变抽象为具体,把诉诸听觉的音节组合,转化为诉诸视觉的生动形象,这就不难唤起一种类比的联想,从而产生动人心弦的感染力。末后再从音乐效果,进一步刻画弹技之高,笔墨精微神妙,可说与韩诗同一机杼,同入化境。

苏轼这首词的“隐括”,虽保留了韩诗的总体构思和一些精彩的描绘,但又在内容、形式以及两者的结合上,显示了自己的创造性,从而使此词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1)手法与曲调变化题:联系学过的《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美的诗歌,一般都用比喻写声;曲调变化一般分“开始—发展—高潮—尾声”四部分: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在亲昵地切切私语,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回首”两句,以景物形容声情,把音乐形象化为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极尽缥缈幽远之致。接着是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颤着宛转错杂的啁哳之声,唯独彩凤不鸣。瞬息间高音突起,曲折而上,曲调转向艰涩。最后音声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飘然坠入深渊,弦音戛然而止。(2)探究题:有泪与无泪的辨析,其实都是从侧面来表现琵琶曲的弹奏效果。不管选择有泪还是无泪,均要结合作品的背景与效果分析理由。白诗有泪,不仅因为琵琶曲感人,更因为琵琶女的身世激起了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之恨,诗人情不自禁,泪水滂沱。苏词由于连连泣下,再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无泪与君倾”,较之原诗中“湿衣泪滂滂”,更为含蓄,也更为深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蝶恋花

赵令畸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注:①止:通“只”。 ②沉烟:点燃的沉香。

③恼:撩惹。 ④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4.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5分)

15.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14.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1分)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2分)写出了词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2分)

15.①感叹青春将逝之情(或: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的能力,该从意象、意境、手法、情感四个方面入手赏析。那枝头稀稀拉拉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像啼哭一样,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呢!当然花儿哪有悲与恨,只不过是人的感情折光而已。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但按其情绪之剧烈程度看,闺中人因此而啼哭而憎恨,看来不像是一般伤春、惜花的意绪了。词是中女主人公之“止恨清明雨”,当别有感恨。人世间有许多人和事有如花儿般的美好,结果却被一场无情“风雨”破坏了。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的方法(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要害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 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题干中要求鉴赏诗句,应该从意象、意境、手法、情感四个方面入手,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针对全词,故考生应关注全篇。词之上片,将女主人公惜花伤春的意绪表达得颇为动人。过片三句,转写闺中人内心极度的凄寂和苦闷。“尽日沉烟香一缕”,她终日对首一缕袅袅香烟出神,深闺之寂寞冷清和人的百无聊赖可想而知。“尽日”,即李清照所说“愁永昼”也。尽日苦坐愁城,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宿酒醒迟”,可见恨深酒多,以致一时难醒了,而醒来仍然是空对“沉烟香一缕”而已,此种境遇何等难挨!“恼破春情绪”,关合上片惜花恨雨,极力渲染出一个“愁”字。结尾两句点出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深层原因——佳人怀人心事。“飞燕又将归信误”,她多么希望燕子给她带来远人的信息,而它们却如史达祖笔下那“便忘了,天涯芳信”的双燕,非常令人失望。于是她只好空对屏风怅望:“小屏风上西江路”,淡烟流水的画屏上画的正是通往西江之路,回想当初心爱之人正是从这水路远去的!写出了闺人佳人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读之令人感到意犹未尽,一咏三叹。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常见的古诗中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相知相思;别恨离愁。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__、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题中诗歌是第一类 “闺怨诗”。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利州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带斜晖, 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 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 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②, 五湖烟水③独忘机④。

注释: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不得志。‚范蠡:春秋时楚人,助越王灭吴后因越王难共安乐乘舟离去。③五湖烟水:据《吴越春秋》称,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④忘机:忘却俗念。

20.本诗歌颈联“万顷江田一鹭飞”,与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神韵同出,请从写景的角度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

21.诗的尾联作者提到乘一叶扁舟寻找范蠡的足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谁解”、“独忘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析。

20.二者都通过动静结合、视觉、色彩等写景角度描绘出空旷、寂静的晚渡图。(2分)不同之处,本诗巧用了数量词属对工稳,对比强烈,深化了诗境。承接上句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王诗,巧用叠词,使得诗歌读来更显律动美、韵味美,增强画面感。

21.尾联借范蠡助越王灭吴后乘舟离去的典故表达诗人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1分)表现了淡泊遗世,忘却机心,厌倦名利的归隐之志,(2分)另一方面,范蠡是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才辞官隐遁的,所以作者借范蠡的事迹暗表达自己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1分) “谁解”有无人理会的失意之情。(1分)“独忘机”流露出人生失意的无奈之情,其实并不能忘机。(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诗歌鉴赏,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本题要求是从写景角度分析,则要明确写景角度有哪些,可以从空间角度(或远近、或高低、或内外)、色彩角度、感觉器官角度(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明暗对比、点面结合、白描工笔、正侧结合等,还可以从修辞角度和锤炼字词的角度分析。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所用手法即可,本题中“万顷江田一鹭飞”与“漠漠水田飞白鹭”两句均运用了动静结合、视觉、色彩鲜明等手法,这是相同点,另外不同点“万顷江田一鹭飞” 数量词属对工稳,对比强烈,而“漠漠”则是运用了叠词。最后作答时分析各自的表达效果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回答第一问,要结合典故中的人物事迹分析,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作者是借此来表达自己希望归隐之情。回答第二问可以结合诗人的生平以及具体诗句来考虑“谁解”、“独忘机”的意思,还应该明确,诗家多反语,“谁解”就是有无人理会的意思;“独忘机”应指其实并不能忘机。因此表达的应是作者的无奈之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试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

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③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④翻空:飞翔在空中。⑤古城:当指黄州古城。⑥杖藜 :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⑦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6.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17.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结尾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16.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17.“又”,再次,得过且过,日复一日之意;“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结尾两句表达画龙点睛,表达诗人被贬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是考查诗歌的景物形象。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①写了什么景物(意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适当运用表达,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③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些意象的描写,构成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概括图景时注意季节、地点不能丢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解析:题干问“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结尾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 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原文中“又”,再次,得过且过,日复一日之意;“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结尾两句表达画龙点睛,表达诗人被贬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考生答题时要严格按照答题步骤。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并完成小题

浣溪纱①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是纳兰为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为李清照、赵明诚的典故,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4.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如何刻画的?请作简要分析。

15.本词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亡妻之痛,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刻画了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形象。(2分)先是直接描写,以“西风”中的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1分) 后是用景物来烘托渲染,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沉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氛围的孤寂凄清,衬托词人形象的孤单、哀愁。(2分)

15.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上片写景,深秋时节,黄叶飘落,西风习习,残阳余辉,这深秋黄昏的凄清之景,正和作者对亡妻的哀思相映衬。②虚实结合,上片实写秋景萧瑟,下片虚写,追忆与妻子充满情趣的生活。③对比,全词写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场景,一是眼前自己孤单的情形,一是与妻子生活时美好的时光,两相对照,越发显出眼前的凄凉,突出了对亡妻的思念。④用典,“赌书”一句,借用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含蓄表现了作者与卢氏情投意合,文雅闲逸的生活场景。(答对两点即可,每点中,答到手法得1分,结合了诗句来分析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抓住“独自凉”可品味出形单影只,结合注释①“本词是纳兰为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可品味出对亡妻无限哀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根据“西风”“萧萧黄叶”可想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这些术语。具体作答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茶 瓶 儿

宋·李元膺

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歌罢花如雨。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

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回首青门路。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

注:①《金缕》即《金缕衣》,是一首曲调柔媚的歌曲。②青门:古长安城门名。

13.这首词上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14.请从虚实的角度对全词进行赏析。

13.上片勾勒了一个娴静妩媚而善歌的女性形象(2分)。春深时节,海棠花下,女子轻歌慢吟,曲调柔美,歌罢落红点点,点缀在翠衣上(2分)。春景的美丽烘托了女子的美好(1分)。(补充说明:形象特点答“善歌”1分,娴静、妩媚、沉静、娴雅、柔美、静美等意思相近的词均可得1分)

14.①上片是虚写(1分)。写去年此时在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女子,女子在花下浅吟低唱,与海棠花融为一体,美丽非凡(1分)。②下片是实写(1分)。词人写眼前景物,感叹物是人非,回看通向都城的大道,红英乱落,飞絮满天,像是要追寻着东风远去(1分)。③本词虚实结合(1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昔日情人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逝去的叹惋(1分)。(分析语句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的的能力。答题步骤:找出诗歌描写形象的词语;概括形象的特征;采用的艺术书法;概述形象中寄托作者的感情。公式:什么意象+意象组合成什么画面+表达诗人什么感情。意象有: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解答本题,需要先明确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情感。答题步骤: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前后对比,突出主旨、情感;烘托某种氛围,表达作者某种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__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根据提示填空

毛词:梅花的生存环境 ,表现了梅花 的特点。

陆词:梅花的生存环境 ,表现了梅花 的特点,

(2)最能显示出两位词人思想境界的词句分别是什么?

毛词:

陆词:

(3)这两首词各自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毛词:

陆词:

(1)毛词:飞雪、悬崖、百丈冰            坚强不屈,以苦为乐

陆词:驿外、断桥、黄昏、风和雨      遗世独立,寂寞、孤独。

(2)毛词: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陆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毛词:乐观自信,胸襟博大            陆词:寂寞、孤独、苦闷。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梅花的生活环境和梅花的特点,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意象。首先到诗歌中找到直接描写梅花的的诗句,然后再分析其形象特点。“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

枝俏。”—— 毛词:飞雪、悬崖、百丈冰,“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坚强不屈,以苦为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词:驿外、断桥、黄昏、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遗世独立,寂

寞、孤独。从诗句中找出意象,特点词语,加以概括。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解析:题干问“最能显示出两位词人思想境界的词句分别是什么?”,本题既考查诗歌情感。考生紧抓关键词“最能显示”“ 词人思想境界”来筛选诗句。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解析:题干问“这两首词各自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时抓住关键词语分析总结情感。毛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乐观自信,

胸襟博大。陆词“寂寞开无主、昏独自愁、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寂寞、孤独、苦闷。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小题。(11分)

浣 溪 沙

苏 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1)①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②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③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3分:术语1分,分析2分。答两点即可。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2)①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②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题干明确是考查“下阕”的技巧,这是指明了方向。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所谓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方法和其他诸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由“光似泼”“气如熏”两句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由“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可知运用了对偶,读起朗朗上口。此外,全诗在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可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 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解答此题,应先读懂诗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软草平莎过雨新”写诗人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的环境之中,流露出愉悦、惬意的心情。“轻沙走马路无尘”写雨后的路面净而无尘,作者“走马”其上,十分惬意。“何时收拾耦耕身”一句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日暖桑麻光似泼,风蒿艾气如薰”写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这样的情景让诗人觉得自己就属于这种情境之中,将自己的情感进一步深化。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考查主旨、情感类题目的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解答此题,最好能根据自己平时对作者的了解,再结合诗句大意进行分析。要注意作者在诗句中所选用的意象,比如软草、平莎、新、轻沙、走马、无尘、日暖、气如薰等词语,揣测诗人心情。

19.阅读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金】吴激

夜寒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

鸥似雪,水如天,忆当年。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

【注】①吴激,宋人,出使金国被扣,留仕于金多年。此词写于其归家途中。

②华颠:头发花白。

(1)作者在词的上片叙写行程是如何实现地点转换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思?

(2)“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一句,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请简要分析。

(1)(4分) ①地点的转换:从茅店内,转换为道路间,再转换为渡口 、船头。(答对两个地点给1分,全对2分。)②表达了作者在回家途中的急切和喜悦之情。(2分)

(2)(4分)①描写了词人到家以后,孩子们牵着他的衣襟,笑他头发已白的温馨欢乐的场景。(2分)②通过想象(或“侧面描写”“对写”“从对面落笔”等)(1分),写回家后的温馨欢乐,具体而真切地表达出词人归家时内心的兴奋与喜悦。(意思对即可,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上片“夜塞茅店不成眠,残月照吟鞭”两句写景,但采用了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在寒意料峭的凉秋深夜,游子独自歇宿於荒郊茅店,因久别将归而一时难以入眠。这里所写旅人的内心感受,使人想起唐代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的著名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旅店的客人迎来第一声鸡鸣,趁着月色起身赶路,足迹印在板桥的霜上。诗人通过典型的物景,把羁旅早行的意象表现得有声有色。从旅途的感受来说,词里的含意有相似之处,但观照下句的“残月照吟鞭”,则意境上是又有不同的。吟鞭指诗人的马鞭,中天的月亮照着半夜起程赶路的游子,他不是因寒冷而满腹牢骚,倒像是高兴得自言自语,且行且吟。一个“寒”和“照”字,不仅写出了旅人的感觉与视觉形象,而且丰富了感情的容量。

“黄花细雨时候,催上渡头船”。这两句是以自然景物来泻染气氛。细雨霏霏,秋菊盛开,在具有风雅兴致的词家眼中,本该是饮酒赏菊的美好时光,但一个“催”字却使意境陡转。柳永在《雨霖铃》中写过“都门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的情景,那是表现一种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离别的难舍的意绪,而这里的催上渡船是写游子急于思归的心态。

上片以写景为主,作者把自然景象与人物心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景中含情,而情融于景。这样写思念家乡之情显得十分真切自然。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可从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分析作答,在内容上,由“牵衣”,“笑我”可知,两首诗歌都描写孩童的举止来侧面衬托自己的年老;在手法上,由“到家应是,”可知,是虚写,想象的情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