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南宋)陈亮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①?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②。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声音。

②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

18.指出下阕中“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这三句在词中的作用。

19.此词写景历来为后代词人所称道,结合上阕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美景的?

18.①结尾三句起着突转(或急转)作用(写出内容或感情的转或变即给1分)。②从前文极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化到词人内心深处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提高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内涵,产生了声情悲壮,含义深远的艺术效果。

18.①以动写静或动静结合。“辗”和“隐”字采用拟人修辞,化静为动,给人以运动感,描绘出月照澄江、江天一色的壮观景色。(或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写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夜月夜幽静之美。)②虚实结合:“隔烟村……鱼龙惊起”为作者想象之景,“星斗挂垂杨”句为实景,两者结合表现出月夜迷蒙而富有生机的特征。(得分要点: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每一手法、简析各1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风露”句极写寒气浓重,浩然莫御。“山河”句和篇首“冰轮斜辗”遥相呼应,显示出时间的推移、景象的变化和词人“溪堂玩月”之久。但既云“山河影转”,境界就更为开阔,整个空间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着,而不仅仅局限于“溪堂”和“江乡”,它分明织进了词人的想象。这两句全为结拍一句蓄势。“今古”句是全词的结穴所在,也是作者“溪堂玩月”的最后感触所在。从古到今,明月无殊,普照人间。但词人何以会有“今古照凄凉”之感呢?这种感受首先是从严酷的现实而来。半壁江山落于金人之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不仅不思恢复,还对主__坚持抗金的人进行压制__,使他们“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陇头水》)。词人自己的抗金方略,不但未被采纳、不被理解,反遭陷害。此时,词人登上江楼,看到雄伟壮丽的秋江月夜景色,自然要引起他的无限感慨。词人还想到了“古”,想到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南北分裂局面,故云“今古照凄凉”。“山河影转”句已自隐寓着江山易主之感,最后再以“今古”句一结,就和盘托出了作者感时伤景的悲凉情怀,使全词意韵和格调为之一变,带上一层浓重的悲古伤今、感叹兴亡的色彩。这样就使词从词人赏玩风景的情事范围开拓出去,具有了更多的内容,提高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内涵。总观结拍三句,气象恢宏,意境雄浑,声情悲壮,含义深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艺术手法,艺术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又称表现手法。指艺术家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人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艺术手法,较为常见的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对话、比喻、夸张、象征、变形、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小题。

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释】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4.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5分)

15.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作具体分析。(6分)

14.本词刻画了孤独失意、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忧愁苦闷)、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词人虽然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原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高耸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分析3分;共三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以上给3分)

15.作者使用拟人的手法,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在溪边住下,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3分,手法1分,分析2分)作者借景抒情,将情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3分,手法1分,分析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形象。这是一个人物形象,要使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点,还要点明形象的意义,即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可以结合诗歌注释对作者的介绍和对诗歌整体内容的理解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上阕前两句写出词人对青山一片痴情,“偃蹇”有高耸、傲慢之意,青山屹立不移,不随人俯仰,这或许是词人想象 中的高人逸士的性格吧,后两句是些貌似傲岸的青山对词人充满了情意。岁暮寒冬,青山全此人到常到山中溪边来住,相互为伴,以御寒风,“寒”即指自然界也指政治上的寒。下片开篇写山中明月,结尾两句写词人身只影单,住在山中溪畔,唯有流水中浮动着的月影相陪,这是多么难得的伴侣,多么难得的友情!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进而把握词中人物形象的特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2.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特征。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人物形象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做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从侧面去烘托。但无论是直接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必须准确地抓住人物的特征,以此来体现人物的内在品质。因此,在阅读鉴赏诗歌,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注意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3.体察写作意图,注意联想想象。古人写诗时,常通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身世际遇,展开联想,正确分析。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抒情方式的题目,题干中已经有明确的提示,在这首词中“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让我们结合词意具体分析,首先要交代全词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词人孑然一身居于山中溪畔,长夜无眠,独咏《离骚》,这是一幅凄清、幽独而又含有晶莹色泽的途欢。清楚这些,再知人论世,关注词人写作背景,进而很容易弄清楚本词的抒情方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1)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2)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3)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4)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pú sà 蛮

【宋】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11.词的下片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具体词句简要赏析。(4分)

12.词的上片描绘怎样的景象?该词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赏析。(6分)

11.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不直接述说自己向往大自然的美好,而从对方着笔,江山好像在等待着我投入她的怀抱,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出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蕴。②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此意陶潜解”,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③运用了设问的手法,最后两句,一问一答,作者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却无可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这一结语承接上面贯下来的情志意趣,飘逸而含蓄。

12.该词上片描绘了风景优美、闲适怡人的溪桥野渔图,下片运用陶潜的典故表达出作者归隐的意趣,寄寓了作者喜爱美好的大自然、追求淡泊宁静的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

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下片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具体词句简要赏析”,这是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题干问的是“下片”,这明确了目标,“多种”说明不止一种。一般是先考虑修辞。“江山如有待”,句中写“江山”,“待”让江山有了人的意识,好像是等待着“我”来一样,用了比拟的修辞,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此意陶潜解”, 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潜,遂又随手拈来了杜甫的另一句诗“此意陶潜解”(《可惜》),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一问一答,使用设问的修辞,接住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可惜》)诗意,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学杜甫的感慨而是步先哲的后尘。作者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却无可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这一结语将上面贯串下来的情志意趣,结束得非常工稳,飘逸而含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上片描绘怎样的景象?该词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既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又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前一问,应先抓住诗句中的景物及特点,展开描绘,再概括其总体特点。开首二句以极自然轻盈的笔法描绘了一幅闲适悠雅的溪桥野渔图。一片氤氲迷蒙的山岚水雾中,是烟是雨,叫人难以分辨,真是空翠湿人衣。溪边桥畔,有渔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来惊破他的好梦。“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化用杜甫“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和“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这句诗。两句诗不仅从字面看放这里十分熨贴,而且从原作的意境看,也与这首词情相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诗句的媒介,将读者导向了杜甫的诗境,这些诗境又反过来丰富了这首词本身的意蕴。这样便活画出整个风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世界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题干中涉及的区域作答,有的时候要关注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本题主要关注诗歌的上片,主要关注上片中的“景象”,然后从景象中体悟感情;答题的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中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比如本题,应抓住上片的景象来体会人物的情感,“半烟半雨”的溪桥,“春风花草”的香味,风景优美;喝醉了的渔翁无人唤醒,生活闲适,从这些描写中透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

朱敦儒(宋)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

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 ),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的壳皮。

17. 从“日长独自倚阑干”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做简要的分析。(5分)

18.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6分)

17.诗歌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诗人形象。(2分)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的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天寒人心更寒。(2分)诗人遭遇离乱,故国已亡,流落江南,内心的悲愤凄凉 ,由此可见。(1分)

18.(1)借景抒情:上片一、二句写景,早春时节,细雨纷纷,香火残留;桥下溪水碧绿,桥外春燕衔泥,寒气逼人。细雨、残留的香火、燕泥寒,一“残”一“寒”,既写实景,也抒写诗人内心的悲苦。为映衬(2)乐景衬悲情:下片一、二句也是写景,刚脱去壳皮的修竹,正散发出嫩绿之色;刚褪去花瓣的新杏,酸味未成。如此的江南美好景象给谁赏看呢?诗人以江南的美好来抒写故国(北宋)灭亡之悲情。为反衬。(每点3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雨湿清明”交代了时间是清明,是应回乡祭祀先人的日子,又加上冷雨纷纷,烘托出诗人内心悲凄,“香火残”写出了无人祭祀的悲凉,表达出诗人无法回乡的凄苦之情。这种情形之下,诗人更觉时间过得慢,只能“独自倚阑干”,突出了寂寞与怅惘的诗人形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中刻画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等。可单独设题,也可以渗透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考点之中。解答时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抓住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的角度分析;②抓住环境的烘托渲染、他人他物的对比衬托等侧面描写塑造人物的角度分析;③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④积累常见的形象及特征,如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等。一般的答题步骤为:①明确形象;(性格特征+身份);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本题可抓住环境烘托“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诗人的动作行为“日长独自倚阑干”来分析。

18.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为鉴赏本词情与景的关系。词中“雨湿清明”是悲凉景象,“香火残”“独自倚阑干”透露了词人的悲情;注释中“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更明确了此词的情感为悲情。“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这是写江南美景,所以此词情与景的关系明显是以乐景衬悲情,使悲情更悲。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借景抒情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这首诗(词)写了怎样的景,抒了什么样的情?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答出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情景交融或是以景结情等,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写了怎样的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本词中上阕写的是清明时节冷雨纷纷的悲景,抒发的是寂寞愁苦的悲情,可答借景抒情;而下阕所写是美好的江南春景,抒发的却是诗人国破家亡之悲,可答乐景衬哀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醿(tú mí):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②婉娩:天气温和。

20.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21.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加以简析。

20.上片主要使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2分)以绿叶红花、蜂儿燕子为主体,勾勒出庭院中醉人的春景。(2分)

21.下片表达了作者伤春自伤之情及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2分)“残花”指春已暮,借酒浇愁而愁不去。“客飘零”,作者长年作客在外,欢娱少愁思多。“送了斜阳月又生”指时间流逝,春光难留。(2分,答出2点即可)

【解析】

20.

试题分析:嫩绿重重,渐渐成荫,幽静而曲折的栏槛之外,还有未落尽的小小的红花。“开到酴釄花事了”,晚开的酴釄花架上,蜂儿忙着采蜜,杨柳堆烟的路上,燕子轻盈地穿飞。这里,重重,曲,幽,小,是一个深静的空间。蜂儿闹,燕子轻一转,又以动衬静,一倍增其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婉娩,天气温和貌。欧阳修《渔家傲》“三月清明天婉娩”。此用春之和煦总上,又用客之飘零启下,形成反差。词人在羁旅中面对残花,聊斟薄酒,以获得片时清赏。浅醉中,管它日落月出,时光流转!  此词语畅情深,无限感慨,尽在言外。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16.这首词主要用 手法摹写音乐,全词写出了琵琶曲曲调 等几个不同的变化阶段(请依次写出)。(5分)

17.同是写听者的感受,白居易的《尾琶行》结尾说“江州司马青衫湿”,苏词却道“无泪与君倾”,一个泪湿青衫,一个却是“无泪”,这样写,有什么相同的作用?你更喜欢哪一种?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16.比喻(通感)(1分)低抑幽怨  雄壮高昂  缥缈幽远  高亢艰险  陡然下降(每个1分,写出4个计满分)

17.有泪与无泪,其实都是从侧面来烘托琵琶曲的艺术效果。(2分)

观点一;更喜欢白诗写法。白诗说青衫湿,不仅因为琵琶曲感人,更因为琵琶女的身世激起了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之恨,诗人情不自禁,泪水滂沱。“有泪”,突出了音乐在听者心中所引发的共鸣,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更为感人。而苏轼的“无泪”只强调了听者对音乐的感受,只突出了琵琶弹奏者高超的技艺,没有两者情感的共鸣。(4分)

观点二;更喜欢苏词写法。苏词说“无泪与君倾”是反语,这里的“无泪”,与前面的“烦”相照应,词人并非真的无泪,只因为对方指间能兴风作雨,技艺十分高超,听者仿佛心中时而如置冰,时而如置炭,时而起,时而坐,实在是难于承受,于是推手欲走。诗人说“烦”,其实是赞,说“无泪”其实是泪水难禁,是借此突出音乐所产生的的艺术效果。所以,“无泪”比“有泪”更能突出音乐的震撼力。

【解析】

【试题分析】唐代诗歌繁盛,音乐发达。唐人描写音乐美的诗歌,不乏名篇佳构。然而在宋词中,能成功地描写音乐的篇什,则寥寥无几。此词是根据唐朝诗人韩愈(字退之)写音乐的名作《听颖师弹琴》改写的,大约作于公元1087年(元祐二年)苏轼在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词的写作过程是对韩诗“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也即按照词牌的格式和声律来“矫制”韩诗,一则增添新内容,二则减去原作中的部分诗句,三则利用原诗句稍加变化,以创新意。韩愈的原诗如下:

昵昵儿女语,思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苏词从开头到下片的“一落百寻轻”均写音乐,写音乐的部分比韩诗增加了十个字,占了全词百分之七十多的篇幅,使得整个作品更为集中、凝练、主次分明,同时又保留了韩诗的妙趣和神韵。

词先写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在亲昵地切切私语,谈爱说恨,卿卿我我,往复不已。“弹指泪和声”倒点一句,见出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在镇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回首”两句,以景物形容声情,把音乐形象化为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极尽缥缈幽远之致。接着是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颤着宛转错杂的啁哳之声,唯独彩凤不鸣。瞬息间高音突起,曲折而上,曲调转向艰涩,好像走进悬崖峭璧之中,脚登手攀,前行一寸,也要花费很大气力。正在步履维艰之际,音声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飘然坠入深渊,弦音戛然而止。至此,词人确乎借助于语言,把这位乐师的高妙弹技逼真地再现出来了。

最后五句,则是从听者心情的激动,反映出成功的弹奏所产生的感人的艺术效果。“指间风雨”,写弹者技艺之高,能兴风作雨;“肠中冰炭”,写听者感受之深,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并以“烦子”、“置我”等语,把双方紧密关联起来。音响之撼人,不仅使人坐立不宁,而且简直难以禁受,由于连连泣下,再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无泪与君倾”,较之原诗中“湿衣泪滂滂”,更为含蓄,也更为深沉。

诉诸听觉的音乐美,缺乏空间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是很难捕捉和形容的。但词人巧于取譬,他运用男女谈情说爱、勇士大呼猛进、飘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步险等等自然和生活现象,极力摹写音声节奏的抑扬起伏和变化,借以传达乐曲的感__调和内容。这一系列含义丰富的比喻,变抽象为具体,把诉诸听觉的音节组合,转化为诉诸视觉的生动形象,这就不难唤起一种类比的联想,从而产生动人心弦的感染力。末后再从音乐效果,进一步刻画弹技之高,笔墨精微神妙,可说与韩诗同一机杼,同入化境。

苏轼这首词的“隐括”,虽保留了韩诗的总体构思和一些精彩的描绘,但又在内容、形式以及两者的结合上,显示了自己的创造性,从而使此词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1)手法与曲调变化题:联系学过的《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描写音乐美的诗歌,一般都用比喻写声;曲调变化一般分“开始—发展—高潮—尾声”四部分: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在亲昵地切切私语,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回首”两句,以景物形容声情,把音乐形象化为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极尽缥缈幽远之致。接着是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颤着宛转错杂的啁哳之声,唯独彩凤不鸣。瞬息间高音突起,曲折而上,曲调转向艰涩。最后音声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飘然坠入深渊,弦音戛然而止。(2)探究题:有泪与无泪的辨析,其实都是从侧面来表现琵琶曲的弹奏效果。不管选择有泪还是无泪,均要结合作品的背景与效果分析理由。白诗有泪,不仅因为琵琶曲感人,更因为琵琶女的身世激起了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之恨,诗人情不自禁,泪水滂沱。苏词由于连连泣下,再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无泪与君倾”,较之原诗中“湿衣泪滂滂”,更为含蓄,也更为深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蝶恋花

赵令畸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注:①止:通“只”。 ②沉烟:点燃的沉香。

③恼:撩惹。 ④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4.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5分)

15.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14.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1分)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2分)写出了词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2分)

15.①感叹青春将逝之情(或: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的能力,该从意象、意境、手法、情感四个方面入手赏析。那枝头稀稀拉拉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像啼哭一样,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呢!当然花儿哪有悲与恨,只不过是人的感情折光而已。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但按其情绪之剧烈程度看,闺中人因此而啼哭而憎恨,看来不像是一般伤春、惜花的意绪了。词是中女主人公之“止恨清明雨”,当别有感恨。人世间有许多人和事有如花儿般的美好,结果却被一场无情“风雨”破坏了。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的方法(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要害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 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题干中要求鉴赏诗句,应该从意象、意境、手法、情感四个方面入手,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针对全词,故考生应关注全篇。词之上片,将女主人公惜花伤春的意绪表达得颇为动人。过片三句,转写闺中人内心极度的凄寂和苦闷。“尽日沉烟香一缕”,她终日对首一缕袅袅香烟出神,深闺之寂寞冷清和人的百无聊赖可想而知。“尽日”,即李清照所说“愁永昼”也。尽日苦坐愁城,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宿酒醒迟”,可见恨深酒多,以致一时难醒了,而醒来仍然是空对“沉烟香一缕”而已,此种境遇何等难挨!“恼破春情绪”,关合上片惜花恨雨,极力渲染出一个“愁”字。结尾两句点出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深层原因——佳人怀人心事。“飞燕又将归信误”,她多么希望燕子给她带来远人的信息,而它们却如史达祖笔下那“便忘了,天涯芳信”的双燕,非常令人失望。于是她只好空对屏风怅望:“小屏风上西江路”,淡烟流水的画屏上画的正是通往西江之路,回想当初心爱之人正是从这水路远去的!写出了闺人佳人对心上人的一往情深,读之令人感到意犹未尽,一咏三叹。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常见的古诗中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相知相思;别恨离愁。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__、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题中诗歌是第一类 “闺怨诗”。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利州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带斜晖, 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 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 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②, 五湖烟水③独忘机④。

注释: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不得志。‚范蠡:春秋时楚人,助越王灭吴后因越王难共安乐乘舟离去。③五湖烟水:据《吴越春秋》称,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④忘机:忘却俗念。

20.本诗歌颈联“万顷江田一鹭飞”,与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神韵同出,请从写景的角度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

21.诗的尾联作者提到乘一叶扁舟寻找范蠡的足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谁解”、“独忘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析。

20.二者都通过动静结合、视觉、色彩等写景角度描绘出空旷、寂静的晚渡图。(2分)不同之处,本诗巧用了数量词属对工稳,对比强烈,深化了诗境。承接上句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王诗,巧用叠词,使得诗歌读来更显律动美、韵味美,增强画面感。

21.尾联借范蠡助越王灭吴后乘舟离去的典故表达诗人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1分)表现了淡泊遗世,忘却机心,厌倦名利的归隐之志,(2分)另一方面,范蠡是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才辞官隐遁的,所以作者借范蠡的事迹暗表达自己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1分) “谁解”有无人理会的失意之情。(1分)“独忘机”流露出人生失意的无奈之情,其实并不能忘机。(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诗歌鉴赏,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本题要求是从写景角度分析,则要明确写景角度有哪些,可以从空间角度(或远近、或高低、或内外)、色彩角度、感觉器官角度(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明暗对比、点面结合、白描工笔、正侧结合等,还可以从修辞角度和锤炼字词的角度分析。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所用手法即可,本题中“万顷江田一鹭飞”与“漠漠水田飞白鹭”两句均运用了动静结合、视觉、色彩鲜明等手法,这是相同点,另外不同点“万顷江田一鹭飞” 数量词属对工稳,对比强烈,而“漠漠”则是运用了叠词。最后作答时分析各自的表达效果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回答第一问,要结合典故中的人物事迹分析,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作者是借此来表达自己希望归隐之情。回答第二问可以结合诗人的生平以及具体诗句来考虑“谁解”、“独忘机”的意思,还应该明确,诗家多反语,“谁解”就是有无人理会的意思;“独忘机”应指其实并不能忘机。因此表达的应是作者的无奈之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试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

①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③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④翻空:飞翔在空中。⑤古城:当指黄州古城。⑥杖藜 :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

⑦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6.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17.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结尾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16.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17.“又”,再次,得过且过,日复一日之意;“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结尾两句表达画龙点睛,表达诗人被贬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是考查诗歌的景物形象。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①写了什么景物(意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适当运用表达,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③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些意象的描写,构成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概括图景时注意季节、地点不能丢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解析:题干问“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结尾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 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原文中“又”,再次,得过且过,日复一日之意;“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结尾两句表达画龙点睛,表达诗人被贬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考生答题时要严格按照答题步骤。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并完成小题

浣溪纱①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是纳兰为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为李清照、赵明诚的典故,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4.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如何刻画的?请作简要分析。

15.本词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亡妻之痛,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刻画了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形象。(2分)先是直接描写,以“西风”中的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1分) 后是用景物来烘托渲染,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沉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氛围的孤寂凄清,衬托词人形象的孤单、哀愁。(2分)

15.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上片写景,深秋时节,黄叶飘落,西风习习,残阳余辉,这深秋黄昏的凄清之景,正和作者对亡妻的哀思相映衬。②虚实结合,上片实写秋景萧瑟,下片虚写,追忆与妻子充满情趣的生活。③对比,全词写了两种不同的生活场景,一是眼前自己孤单的情形,一是与妻子生活时美好的时光,两相对照,越发显出眼前的凄凉,突出了对亡妻的思念。④用典,“赌书”一句,借用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含蓄表现了作者与卢氏情投意合,文雅闲逸的生活场景。(答对两点即可,每点中,答到手法得1分,结合了诗句来分析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抓住“独自凉”可品味出形单影只,结合注释①“本词是纳兰为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可品味出对亡妻无限哀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根据“西风”“萧萧黄叶”可想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这些术语。具体作答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时要准确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易忽视对思想感情的概括,应强化答题的规范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