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唐多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释]漫:徒然。
13.“离人心上秋”自古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
14.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
13.①该句将“愁”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又委婉地表明了内心因离别而愁。(3分) ②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2分)
14.①借景抒情。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②对比(反衬)。“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③拟人。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2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游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游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下片写客中孤寂的感叹。“垂柳”是眼中秋景,而又关离情别事,写来承接自然。“萦”“系”二字均由柳丝绵长思出,十分形象。“垂柳不萦裙带住”一句写的是其人已去,“裙带”二字暗示对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谩长是、系行舟”二句是自况,意思是自己不能随去。羁旅异乡,又成孤零,本就有双重悲愁,何况离自己而去者又是情侣呢。可见篇首“离人”二字具有更多一重含意,是离乡又逢离别的人啊,其愁也就更不堪了。伊人已去而自己仍留,必有不得已的理由,却不明说(也无须说),只是埋怨柳丝或系或不系,无聊至极,却又耐人寻味。“燕辞归、客尚淹留”句与此三句,又形成比兴关系,情景相映成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鹧鸪天•重阳晚眺遇雨
李昌垣
十里平芜带晚霞,萧萧雁归宿汀沙。雨迷村外行人渡,花满溪南处士家。
思往事,负年华,梦魂飘泊任天涯。西风吹换江州鬓,独醉东篱数暮鸦。
13.词上片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和氛围?
14.词的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3.本词一、二两句,描绘了平芜苍茫、落霞辉映、归雁纷纷栖落沙洲的景象;通过晚霞、大雁、汀州、平芜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寂寥的深秋氛围,给人以落寞、凄清的感受。(意思对即可)
14.本诗下片抒发了诗人年华流逝、事业无成的伤感,漂泊无定、只身天涯的悲叹,和秋风染鬓、借酒浇愁、闲数暮鸦的孤独苦闷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的的能力。答题步骤:找出诗歌描写形象的词语;概括形象的特征;采用的艺术书法;概述形象中寄托作者的感情。公式:什么意象+意象组合成什么画面+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抓住“负”“漂泊”“独”情感强烈的词语进行分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诗歌中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步骤:指出作者的情感,结合全诗具体分析。公式:诗句描述内容+诗歌中的主旨。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愁肠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1)“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表达了什么意思?
(2)简要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3)前人评论“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认为“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请结合诗句简析。
(1)人有情感,风月无情,人之情感本与风月无关(2分);人的情感,到了痴的程度,常移情于物,借物表达。(2分)
(2)重感情、有理性、性情豁达。(3分,每点1分。)
(3)“直须、看尽、始共、容易”四词,写出了离别之际尚有看尽洛城花的兴致,可见豪放;(2分);而洛城花会“尽”,与春风终要“别”,又蕴含着沉重的离别伤感与春归惆怅之情。(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到了动情之处,本和风月无关,但人们往往要借助风月来表达自己的一份痴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表达的是即将离别,情深意重。“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愁肠结”听到离歌反而使人更增惆怅,还是不唱的好,诗人的理性可见一斑。“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既然知道别期一定,那就痛痛快快的去赏花吧,可见诗人的一份豁达。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一句看似豪放洒脱,实则蕴含诗人不舍的深情。“直须看”“始共春风”,写离别之时还有趁春风看花的兴致,是洒脱之态。但花终要看“尽”,春风终要“别”,离别的感伤和惜春的惆怅还是显露无遗。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暮春即事
(宋)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4.从“动与静”关系的角度赏析《暮春即事》。
15.“闲坐小窗”与“闲敲棋子”中的“闲”情是否相同,请简析。
14.这首诗用动静相生的手法描写了封建时代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开头两 句写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到书桌上,杨花轻扬飘入砚池。这是动景,为后面两句小窗读周易的静景作铺垫映衬。这里以静意观动景,以动景达静意,给人一种悠闲喜悦之感。
15.不相同。“闲坐小窗”之“闲”是一种悠闲喜悦之情;“闲敲棋子”之“闲”似闲实不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躁不安。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动静结合的手法角度,结合着《暮春即事》中具体的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诗歌的前两句中“行”“入”二字是动态描写,下句中的“闲”字写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封建时代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两首歌中“闲”字所在诗句的大意内容及具体语境分析,第一首诗主要是写诗人在静心读书,故“闲”中有读书之乐,第二首诗主要是写诗人约客不至,故“闲”中却有等人不至的烦躁或失落,是外闲内躁。仔细推敲,两诗中的“闲”字虽均能表达作者的情感,但并不相同。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鹊桥仙 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1)争:怎。(2)“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形貌娟秀的嫦娥蹙紧了蛾眉,风姨竟然兴风吹雨骚骚然(风姨为青年女性风神,见《博异》)。
20.这首词与秦观说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21.此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20.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2分)秦词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相逢虽然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3分)
21.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2分)A例如通过“群仙相妒”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月”的美好。(1分)通过“重搅别离心绪”“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1分)B 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的对比来表达相逢的短暂。(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首先答出秦词中的重点是“岂在朝朝暮暮”,而范词注意分析此中的重点表情达意的词语“新欢不抵旧愁多”,通过概括可以得到答案。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两首词中的“岂在朝朝暮暮”和“新欢不抵旧愁多”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诗句进行分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手法的题目,主要的手法明显的对比和衬托,对比是“新欢”和“旧愁”。衬托主要是通过“群仙相妒”“相逢草草”来分析,答题时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结合诗歌分析具体的表达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赏析表现手法的题目,注意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和即事感怀,表现收费注意有对比、衬托、用典、动静、虚实等,修辞重点考核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答题时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解释,最后结合诗歌答出具体的效果。此题主要的手法是对比和衬托,注意效果要落到“新欢”和“旧愁”上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下题。
秦楼月
向子①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向子: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虏去,中原尽失。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
②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此时他已被俘虏。
14.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15.“晓风残月”这一意象曾出现在我们学过的哪首作品中?它和本词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14.开头写芳菲凋零,渲染苍凉氛围,接着写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方之手,不禁悲从中来,连用两个“伤心切”,直抒胸臆,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末尾两句描写迷离朦胧的烟水山色,表现了伤心之情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山水一样悠远绵长,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悲切之情。这样就将伤心之“切”抒写得淋漓尽致。
15.向词表现的是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后的哀怨、悲痛之情。柳词表现的是离别后的凄清、孤寂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解答时,先审题’ 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是要我们赏析诗歌的抒情方式,回答时要考虑抒情手法和修辞手法,而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回答时我们要逐句分析,这样才防止丢落。抓住“故园目断”“眼中泪尽空啼血”这些关键词句与注释中“靖康之变”就何揣摩出词人为何“伤心切”。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词情感的理解。理解情感要联系写作背景,柳词是官场失意之后与情人的离别,不涉及国家大事,而本词国破家亡之悲,明显不同。对于课内的词一定要好好把握。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多令
【宋】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
②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作者曾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20.“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2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赏析。
20.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1分)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要有对诗句的具体解析2分)。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 或 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1分),为下文词人重游南楼过程中的伤感、悲凉的心理做铺垫(1分)。
21.作者在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或对比)的表现手法。(答出其中任何一点即可给2分)(下面要具体说明虚实各是什么,或者什么和什么对比)词中实写眼前凄冷的景象,说自己不过是匆匆经过南楼,马上要回家乡了,满怀的愁绪无法用花酒来消遣,中间穿插虚写对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将今昔游览的景象与心情进行了对比描写(2分),曲折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浓郁愁绪(2分)。
【解析】
2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景物形象的把握,是一道概括诗歌内容和分析诗句作用的题目,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诗句的作用主要从分析和全诗的关系以及在情感表达方面入手。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考生在回答概括描绘的情景和分析句子作用的题目要注意答题步骤。第一要从诗句中找出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概括分析景物的特征时要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再找出相应的词语来概括景物的特点。第二要明确该诗句在诗歌中的位置,是在开头、中间还是结尾,开头往往是做铺垫、奠定情感基调、统领全诗,中间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往往是以景结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此题,要求考生分析“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一句的景象,句中的景有芦叶、汀洲、寒沙、浅流,叶落象征衰败、荒凉;汀洲,水中小洲,视野较为开阔,反衬诗人孤单寂寞;寒沙浅流给人凄清寒冷之感。描写了一幅萧瑟、寥落、凄寒的江边秋景图。该句位于句首,为全诗奠定了凄怆、悲凉的感情基调,为下文写词人重游就地抒发伤感、悲凉之情做了铺垫。
2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词表达技巧的把握。答题时,考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分析词人表情达意时采用的技巧,然后结合诗词阐释该手法的运用,手法的作用主要从表达技巧对诗歌的意境、情感等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考生在分析艺术手法时,首先要对艺术手法(表达技巧)了然于胸,准确判断。它包括的范围较广,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问、设问),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描写:细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等),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都囊括其中。其次,要洞悉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诗歌鉴赏题不单要判断出手法,更重要的是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它在塑造形象、抒发感情、营造意境、表达主旨上的作用。第九题问的是“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并结合全词作简要赏析,这便要求考生抓住“主要”二字,通观全词,那么文中的反问这一修辞就可以排除,因为它只是这个句子使用的手法。结合诗词分析,该词将眼前之景与二十年前的故事交替,虚实结合,实写眼前凄冷的景象,说自己不过是匆匆经过南楼,马上要回家乡了,满怀的愁绪无法用花酒来消遣,中间穿插虚写对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同时也将今昔游览的景象与心情与二十年前的景色和心情进行了对比,曲折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浓郁愁绪。
【赏析】
翻译:芦叶纷扬落满沙洲,浅水带着寒沙汩汩东流。二十年后再次登上南楼,小舟在柳树下还没有系稳,过不了几天,又到了中秋。断崖矶头上的黄鹤楼,故友现今是否安在?看江山破旧心中频添新愁。想买桂花美酒一起畅饮,但终究不再像少年时代那样纵情豪游!
这首词是感时伤今之作。序言说明了写这首词的缘由:词人与柳阜之、刘去非等友人在安远楼小聚,一位姓黄的歌姬在筵席旁演唱助兴,请求词人为其作词,于是词人创作了这首《唐多令》。
上阕写故地重游。开篇二句描绘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沙滩浅流寂寞凄寒,目的在于渲染萧瑟、寥落的悲秋气氛,营造凄怆、伤感的悲凉意境,为词人重游南楼奠定富有悲剧色彩的感情基调;继而点明“二十年重过南楼”的题旨,为下阕的“旧江山浑是新愁”做铺垫。末三句用夸张手法写词人行色匆匆,来不及在柳树下把船系稳就要离开,因为过几天就是中秋了,正是亲友团聚的好时节,自己不能在此久留。
下阕写忧患国事。头两句忆旧,当年与自己同游黄鹤楼、断矶头的故人,如今风流云散,不知所终,暗含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之慨叹,把个人的身世与国家的命运连接起来,顺理成章地进入主旨“旧江山浑是新愁”。这是全词的精华,深化了题旨。江山依旧,但二十年过去,战争的阴影不但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浓重,词人“旧愁”未减,如今又添“新愁”;目睹“旧江山”,想到国运更加衰败,收复中原希望渺茫,词人愁到[“全都是新愁”的程度;“旧江山”和“新愁”对照鲜明,感情强烈,表达了词人忧患国事的沉痛之情。结尾三句是“浑是新愁”的具体化,词人想买桂花和美酒过中秋,却无心操办,因为少年时代的激情豪兴已一去不返,国运如此衰败,“新愁”如此深重,桂花美酒易得,忧患国事的愁绪却无法消解。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踏莎行·初春
徐灿①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注】①徐灿:明末清初女词人。②金衣:指黄莺。
14.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有何作用?
15.此末尾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14.词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芳草才吐新芽、梨花刚刚开放、柳絮漫天飞舞的初春美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了自己如柳絮般飘零、沦落之感和伤感落寞之情。
15.词的末尾第一句写碧空层层叠叠的云朵覆盖的仍然是故国的河山,言外之意是山河依旧,却已改朝换代,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之情;第二句请求月光不要再照耀那故国河山的深处,言外之意是这样更能勾起我心中的__之痛,委婉地表现了故国沦亡后内心的悲怆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依据上片所写景象,“芳草”“梨花”“柳絮”“晶帘”“金衣”“樱桃树”等体现的是初春美景,景物描写一般是来烘托人物心情的。但是“天涯絮”“为谁垂”等词,写出了诗人飘零、落寞、感伤之情。所以上片采用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及情感。在分析语言特点时可抓住“碧云”“旧河山”“月痕”“深深处”等词进行分析,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分析情感时可抓住“犹”“休”来体会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和伤感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
念奴娇·梅
辛弃疾
疏疏淡淡,问阿谁、堪比天真颜色。笑杀东君①虚占断,多少朱朱白白。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春嫩,迥然天与奇绝。
常记宝篽②寒轻,琐窗③人睡起,玉纤轻摘。漂泊天涯空瘦损,犹有当年标格。万里风烟,一溪霜月,未怕欺他得。不如归去,阆苑④有个人忆。
注:①东君:司春之神。②篽:禁苑。③琐窗:为雕刻或绘有连环形花纹之窗。④阆苑: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13.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梅花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14.这首词中的“梅”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梅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13.拟人。上片“笑杀”“温柔”“借”等词语运用拟人化手法写梅花笑傲百花之神,其神姿天真自然、温柔清秀,却不借助任何力量。对比、衬托。将春神统领下的娇艳绚丽、千般媚俗的百花和清秀不俗、骨气奇绝的梅花作对比,衬托梅花。词人通过描写突出了梅的迥异百花、超凡脱俗的神韵。
14.冰清玉洁,高雅脱俗。梅花花影稀疏,花色浅淡,盛开在冰雪之中、清澈水边,在春之百花的映衬之下更显自然脱俗。坚贞不屈,傲霜斗雪。绽放之时惹人摘取,凋零之时飘泊天涯,“风烟”“霜雪”,无论何时何地犹存一种坚贞品格。词人托物言志,借花言人,抒写内心中傲岸不屈的精神以及归隐情思。
【解析】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咏物词,是咏梅花的。梅花腊月发花、多白色,也有红色者,以坚贞耐寒著称,历代文人多咏之。词的上片写梅之风韵。“笑杀东君①虚占断……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骨清春嫩,……”整个卡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开头二句写其颜色。“疏疏淡淡”,谓其花影稀疏,花色浅淡,颜色天真自然,没有什么能与其天然的风韵相比。“笑杀”二句紧承上文,对此做进一步描写。在这里,作者使用映衬的手法,言在东君的管领下,有的花白,有的花红,红红白白,颜色甚多,但山下千林花太俗,都没有梅花的神韵,枉称为花,实在可笑。“雪里”二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其凌寒独放,言梅花长在水边,开在雪里,一味清新,十分幽静,温柔明秀,远非桃李可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念奴娇·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是一首咏物词,是咏梅花的。梅花腊月发花、多白色,也有红色者,以坚贞耐寒著称,历代文人多咏之。词的上片写梅之风韵,词的下片写梅之遭遇,映带作者身世。开头二句写其颜色,天真自然,没有什么能与其天然的风韵相比。“笑杀”二句紧承上文,言在东君的管领下颜色甚多,但山下千林花太俗,都没有梅花的神韵,枉称为花,实在可笑。“雪里”二句写其凌寒独放。言梅花长在水边,开在雪里,一味清新,十分幽静,温柔明秀,远非桃李可比。“骨清”二句是赞美梅花玉洁冰清、香嫩魂冷,骨格奇绝,具有超凡入圣的品格。“常记”三句写梅花曾一度受宠,被琐窗人“纤手轻摘”,插戴鬓边,何其荣耀。“漂泊”二句以人拟物,言梅花虽然漂泊天涯,形体瘦削,憔悴不堪,但风韵不减当年,依然冰清玉洁,高雅不俗。“万里”三句是说,不论是“万里风烟”还是“一溪霜月”,都无法使其屈服,表现出梅花的坚贞。“不如”二句借花言人,表达出作者的归隐情思。细读词之下片,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虽然是在写梅,却已将自己的身世之感打并入其中,而以感慨系之,寓意很深,耐人寻味。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渔家傲·东昌道中[注]
张渊懿
野草凄凄经雨碧,远山一抹晴云积。午睡觉来愁似织。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
古渡人家烟水隔,乡心缭乱垂杨陌。鸿雁自南人自北。风萧瑟,荻花满地秋江白。
[注]作者乘船北上,在东昌道中写下的纪行之作。
13.简要赏析“午睡觉来愁似织”中“织”字的妙处。
14.作者在下阕是如何表达乡愁的?请简要分析。
13.“织”字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愁绪的繁密、杂乱与绵长。
14.①通过“乡心缭乱”直抒胸臆,写思乡心绪之烦乱;②通过南归的鸿雁反衬离家之悲愁;③以景结情,通过秋风萧瑟、荻花遍开的苍凉景象,抒发了无穷无尽的凄凉乡思。
【解析】
13.
试题分析:“织”,动词,编织,或织成网、或织成布,形象可感;“愁似织”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愁的繁密、绵长。炼字型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乡心缭乱”是直抒胸臆;“鸿雁”南归,以物衬人;“荻花满地”,景中含情。诗歌情感的表达有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两种方式,或用表示情感的词语直抒胸臆,或用特定的意象传递情感。答题时,需要先明确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