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武陵春 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9.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细致刻画一个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的中年妇女形象?请作出具体的分析。
20.古代词人运用多种手法来形容人的愁绪。如李煜《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与这两个名句相比,你是否认为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艺术效果上比它们更胜一筹,为什么?
19.动作描写、神态描写。(1分)“日晚倦梳头”既是动作,也是一种寂寞悲凉心情的折射,“欲语泪先流”是写泪,看似平易,但用意精深,写出了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3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果只答“风住尘香花已尽”句暗含着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伤感和自身年华已逝、流荡无依的感慨。(只得1分)
20.三个词人都运用夸__比喻手法来形容愁绪,都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但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已经把愁物质化变为在江中可随水流不尽的东西。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好在用夸__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前面展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可见李清照更胜一筹。(4分)(本题为开放性题,能自圆其说,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速读题干“与这两个名句相比,你是否认为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艺术效果上比它们更胜一筹”,明确要求及答题角度,首先比较三人的异同,三个词人都运用夸__比喻手法来形容愁绪,都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但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已经把愁物质化变为在江中可随水流不尽的东西。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好在用夸__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前面展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清照更胜一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好事近·凝碧旧池头① 韩元吉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凝碧旧池头②,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③,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④,似知人呜咽。
【注】①好事近:“近”与“令”、“引”、“慢”等均属词的一种调式。
②凝碧:王维被安禄山所拘,曾赋《凝碧池》诗。
③梨园:唐明皇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称梨园弟子。后泛指演剧的地方为梨园。 ④御沟:皇宫水沟。
20.词的上片运用典故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21.词的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20.含蓄地表现出江山易主,无比伤痛的情感。这里化用安史叛军强令梨园子弟奏乐典故,喻自己使金廷赴宴一事,抒写了自己在特定环境下复杂心理活动。
21.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胸中怀有的黍离之悲想要抒发而又不能抒发的无限苦痛的情绪。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悲哀。词人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本题考查手法的问法上很没什么难度,直接就告诉是用典的手法,所以考生要结合使用典故的表达效果分析就可以了,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可得出:含蓄地表现出江山易主,无比伤痛的情感。这里化用安史叛军强令梨园子弟奏乐典故,喻自己使金廷赴宴一事,抒写了自己在特定环境下复杂心理活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情感主旨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汇,比如“愁”“苦”等这样的词语能直接体现情感。同时要注意结合诗词下面所给的注释,只有把所给的信息都用上了,答题也就有了准度。注意在作答本题的时候一定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结合对诗句的分析做到有理有据。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可以得出: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胸中怀有的黍离之悲想要抒发而又不能抒发的无限苦痛的情绪。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悲哀。词人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小题。
南乡子
陆游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注】①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自蜀东归。这首词为临近武昌时舟中所作。
29.简要说明“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在全词中的作用。
30.诗人在舟中主要想了哪些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1.“却恐他乡胜故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9.(1)①交代自己在归途中;②表达急切归乡心情;③引出下文的所见所感。(共3分,每点1分)
30.(2)①初到武昌情景;②仕途经历;③想象重回故乡情形。(共3分,每点1分)
31.(3)①表达了想回故乡又怕回乡的矛盾心情;②诗人久别故乡,迫切希望回乡;③但又担心故乡交旧离散反而勾起比客居他乡更深的寂寞与伤感。(共4分,第一点2分,后两点各1分)
【解析】
2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这是一道赏析手法的题目,注意明确手法,然后具体解释,最后答出效果。诗句的作用类试题一般从:内容、结构、主旨三个方面作答,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可以得出:①交代自己在归途中;②表达急切归乡心情;③引出下文的所见所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类试题,考生要审清题意,“哪些事情”“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就说明考生要结合对诗句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根据对诗歌的理解,本诗主要说三件事情:①初到武昌情景;②仕途经历;③想象重回故乡情形。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情感主旨类试题是高考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考点,考生要注意结合好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在诗中体现情感主旨的关键词汇,准确对诗歌的主旨进行分析。结合对诗句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是非常矛盾的,“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
双调水仙子 客乡秋夜
赵善庆
梧桐一叶弄秋晴,砧杵千家捣月明,关山万里增归兴。隔嵯峨白帝城,捱长宵何处销凝?寒灯一檠,孤雁数声,断梦三更。
注:嵯峨:山高峻貌。檠:灯台,灯架。
14.曲辞中哪些景象增强了诗人的“归兴”?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15.曲辞最后三句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举两种加以赏析。
14.秋天晴空飘下的梧桐叶,明月高悬的夜晚耳畔传来的千家砧杵声,万里关山的距离,寒夜一盏孤灯,孤雁哀鸣,都增强了诗人要归乡的念头。
15.①烘托渲染,三更时分,诗人梦中醒来,眼前一盏油灯,发出微弱的光芒,耳畔听到数声离群孤雁的悲鸣,渲染出清冷寂静的氛围,表达诗人离乡在外内心的孤单、凄苦。②动静结合,眼前寒灯,耳畔孤雁数声悲鸣,一静一动,两相映照,表达诗人孤苦的心境。(其他答情景交融、铺排、虚实相生,言之成理即可按点给分,答对两种即可满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羁旅诗,通过描写秋夜中一些典型的意象,如落叶、明月、寒灯和鸣雁等来寄托诗人的思乡之情,归乡之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表现手法类题目,此类题目一般先考虑修辞手法,再考虑表现手法,最后考虑抒情方式。这三句没有用到修辞手法,故可以从表现手法中的烘托渲染和动静结合的角度来赏析,其他答情景交融、铺排、虚实相生,言之成理即可按点给分,答对两种即可满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① 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读ruó,揉搓。
【小题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的感受。
【小题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小题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小题2】(1)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晚年又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2)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追求,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上片忆昔。雪里梅开,预示着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的春之降临。它引起词人新的希望和幸福的追求。于是插梅而醉。这个“醉”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因梅花开放而产生了如醉如痴的内心躁动;二是因内心之躁动而醉饮。饮又不能浇愁,故而挼梅。揉搓,是内心不宁静的一种下意识动作。而挼尽梅花也无好意绪,只赢得清泪如许!下片伤今。又到了梅花开放的季节。而自己飘沦天涯,颠沛流离的生活已使两鬓斑斑。结末作忧患语:昔年虽无意绪,但毕竟“春心‘还’共花争发”,有插梅、挼梅之举。而今天,尚未踏雪寻梅,就已从晚来风势中预感连赏梅之事也难以实现了。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步骤:先明确表达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及情感。这首词依次描写作者在少年、中年和晚年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中赏梅的不同情致:少年时赏梅醉酒、中年时对梅重泪和晚年时无心赏梅,运用对比手法,物态人事双关,表现出词人生活的巨变,着重写作者晚漂零凄之境和国破家亡之悲,真切感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题。
如梦令
李清照
①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②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③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仿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也是“学以致用”的有效练习。请从李清照《如梦令》画线的三句中任选一句进行仿写。(不必仿整首词,只要意思连贯、押韵即可)
①昨日江渚散步。看见红白无数。
②试问何东西,却道袋装弃物。
③禁塑,禁塑!还我清清江渚。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仿写能力。仿写要求结构一致,修辞相同,一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品位高雅,符合事理理逻辑。解析本题要注意仿写的句式、字数、押韵等,内容上要反映一种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
浣溪沙
汪 莘
一曲清溪绕舍流,数间茅屋正宜秋。芙蓉灼灼出墙头。
元亮气高还作令,少陵形瘦不封候,村醪闲饮两三瓯。
8.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生活图景?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词的下片,是怎样抒写情怀的?请简要分析其艺术手法与艺术效果。(6分)
8.上片通过清溪绕舍、茅屋宜秋、芙蓉出墙三幅画面,组成了清幽、简朴、宁静、和谐的秋日乡居图。(3分)表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与美好,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2分)
9.下片采用了借史抒情(用典)与即事抒情的手法。(2分)将历史上陶渊明、杜甫官场失意与现实中自己闲饮村酒两相对照,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2分)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含蓄深沉,余味悠长。(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唐多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释]漫:徒然。
13.“离人心上秋”自古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
14.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
13.①该句将“愁”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又委婉地表明了内心因离别而愁。(3分) ②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2分)
14.①借景抒情。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②对比(反衬)。“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③拟人。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2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游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游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下片写客中孤寂的感叹。“垂柳”是眼中秋景,而又关离情别事,写来承接自然。“萦”“系”二字均由柳丝绵长思出,十分形象。“垂柳不萦裙带住”一句写的是其人已去,“裙带”二字暗示对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谩长是、系行舟”二句是自况,意思是自己不能随去。羁旅异乡,又成孤零,本就有双重悲愁,何况离自己而去者又是情侣呢。可见篇首“离人”二字具有更多一重含意,是离乡又逢离别的人啊,其愁也就更不堪了。伊人已去而自己仍留,必有不得已的理由,却不明说(也无须说),只是埋怨柳丝或系或不系,无聊至极,却又耐人寻味。“燕辞归、客尚淹留”句与此三句,又形成比兴关系,情景相映成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鹧鸪天•重阳晚眺遇雨
李昌垣
十里平芜带晚霞,萧萧雁归宿汀沙。雨迷村外行人渡,花满溪南处士家。
思往事,负年华,梦魂飘泊任天涯。西风吹换江州鬓,独醉东篱数暮鸦。
13.词上片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和氛围?
14.词的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3.本词一、二两句,描绘了平芜苍茫、落霞辉映、归雁纷纷栖落沙洲的景象;通过晚霞、大雁、汀州、平芜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寂寥的深秋氛围,给人以落寞、凄清的感受。(意思对即可)
14.本诗下片抒发了诗人年华流逝、事业无成的伤感,漂泊无定、只身天涯的悲叹,和秋风染鬓、借酒浇愁、闲数暮鸦的孤独苦闷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的的能力。答题步骤:找出诗歌描写形象的词语;概括形象的特征;采用的艺术书法;概述形象中寄托作者的感情。公式:什么意象+意象组合成什么画面+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抓住“负”“漂泊”“独”情感强烈的词语进行分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诗歌中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步骤:指出作者的情感,结合全诗具体分析。公式:诗句描述内容+诗歌中的主旨。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愁肠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1)“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表达了什么意思?
(2)简要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3)前人评论“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认为“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请结合诗句简析。
(1)人有情感,风月无情,人之情感本与风月无关(2分);人的情感,到了痴的程度,常移情于物,借物表达。(2分)
(2)重感情、有理性、性情豁达。(3分,每点1分。)
(3)“直须、看尽、始共、容易”四词,写出了离别之际尚有看尽洛城花的兴致,可见豪放;(2分);而洛城花会“尽”,与春风终要“别”,又蕴含着沉重的离别伤感与春归惆怅之情。(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到了动情之处,本和风月无关,但人们往往要借助风月来表达自己的一份痴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表达的是即将离别,情深意重。“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愁肠结”听到离歌反而使人更增惆怅,还是不唱的好,诗人的理性可见一斑。“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既然知道别期一定,那就痛痛快快的去赏花吧,可见诗人的一份豁达。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一句看似豪放洒脱,实则蕴含诗人不舍的深情。“直须看”“始共春风”,写离别之时还有趁春风看花的兴致,是洒脱之态。但花终要看“尽”,春风终要“别”,离别的感伤和惜春的惆怅还是显露无遗。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