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注】张舜民,北宋文学家、画家。元丰四年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次年十月遭劾奏,谪监郴州。南行途经岳阳作此词。

(1)“三闾”指谁?借吊“三闾”表达词人什么样的心境?

(2)简要赏析 “又看暝色满平芜”中“满”字的妙处。

(3)词中抒情主人公“踟躇”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屈原(1分)。忠而被谤的悲愤和远离国都的凄凉。(2分) (2)满:有“布满”之意,动态地表现了夜色渐深,最终笼罩原野的过程(1分),营造出苍茫悲凉的氛围(1分),衬托出诗人年华空逝、报国无门的悲苦与凄怆。(1分)富有表现力。(1分)(3)①远离君王(忠而被贬)的苦闷;②流落江湖的孤独;③年华空逝的悲苦;④思乡(或思君)的惆怅。(4分,每点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到考核文学常识和诗人心境的题目,注意抓住注释中的“谪监郴州”。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人的心境的题目,即诗歌的情感,探究诗歌的情感的注意联系诗歌的标题、注释和始终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此题重点联系诗歌的注释的内容。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链子的题目,注意答出“满”在始终的含义“布满”,然后分析效果,营造出苍茫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年华空逝、报国无门的悲苦与凄怆。再从手法上分析化静为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答题的模式是先解释字义然后分析效果,分析效果主要从“炼意”“炼境”“炼手法”和“炼结构”,一般都要炼意,而景物描写都要有炼境。此题主要从“炼意”“炼境”和“炼手法”的角度分析。“炼意”为衬托出诗人年华空逝、报国无门的悲苦与凄怆,“炼境”为营造出苍茫悲凉的氛围,“炼手法”为化静为动。

(3)试题分析:这是提炼诗歌的内容的题目,即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踌躇”的原因,要从诗歌中的内容进行概括,主要的内容是“地远身孤”“流落江湖”“新到雁”“来书”,由此概括为“远离君王的苦闷”“流落江湖的孤独”“思乡(或思君)的惆怅”。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各题

鹧鸪天惜别

严仁

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柂②转牙樯③。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释】①危弦:哀弦。②捩柂(lièduò):扭转船舵。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13.上片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句中的“重”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14.词的下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13.描写了—幕情意深挚的离别场景,行人乘船缓缓去向江心,相送的女子倚楼眺望,粉泪涟涟。“重”字表面上写蒲帆滞重,船行缓慢,实则暗示远行之人心情的沉重,移情于物,抒情委婉含蓄。(共5分,分析场景2分,赏析“重”字3分)

14.①“瑶草碧,柳芽黄”两句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的清新明丽,反衬心情的哀婉忧伤;②“载将”句化抽象为形象,将无形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生动地写出离恨的沉重;③末两句以眼前东流不息的江水,比喻绵绵不尽的离愁别恨,自然浑成。(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包括两个问题,一是“上片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一是“句中的‘重’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前者是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后者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对于前者,考生应找出句中的景物,再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述。“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江心”句由即别转到方别。帆随云动,写出了似为云所“带”的主观感觉。“楼上”一句,从对方着笔,终于拈出一个“泪”字来,把抒情气氛推上了高峰。对于后者,首先应理解“重”的意思,诗中表面是说“蒲帆”重,而实际上是说行人心情之沉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本题的第一问,可以按照如下思路解题。步骤一:找意象,组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比如本题中的“蒲帆重”“粉泪香”等。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步骤二: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整个诗句给人一种离别时的沉重之感,不舍之情自在其中。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意象的自身特征及特殊内涵,找到多个意象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意境的特色。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步骤三: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案要具体,切忌空洞,答题时应尽量点出描绘的意象和意境所表达的感情,点明其在创设背景、表情达意、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有时这几步需要合在一起作答,并且具体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灵活处理)。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下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这是考查抒情的方式。因为题干涉及“词的下片”,故答题的时候,不能局限于哪一句,应关注下阕的所有句子。“瑶草碧,柳芽黄”,句中有景,且是乐景,故应是乐景衬哀情,以景之清新明丽反衬离情之哀伤;“载将离恨过潇湘”,一个“载”字把抽象的“离恨”形象化,写出离恨之沉重;“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以江水作比,写离恨之绵绵不尽。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主要有两大种,有载体的时候,是间接抒情,一般有借景(物、事、典故)抒情,如无载体,直陈心意,则为直抒胸臆。考生可以先看诗句中有无载体,比如前两句中,“瑶草”“柳芽”都是景,从“碧”“黄”这些词语来看,应属于乐景,而这首诗的情属于哀情,自然是乐景衬哀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蝶恋花·别范南伯

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①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①刬地:依旧,还是。②南徐:今江苏镇江。

20.上片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

21.有人评价本词结尾“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一句,“意蕴深厚”,“有不尽之意”。试加以简析。

20.①以绵绵春雨和滔滔江水比喻离愁之深远。写弱柳留船,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表现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深挚感情。(2分)②运用了比喻和拟人(借景抒情)手法。(2分)

21.①运用虚写手法,(1分)②设想别后友人思我、回望却有无数乱山遮隔的情景。(2分)③表面写友人思我,实际也暗含我思友人。把双方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3分)

【解析】

20.试题分析:题干第一问明确要求考生分析诗歌的情感,第二问问的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其实就是问考生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抒发这种情感的。把握诗歌的情感重点分析诗歌意象和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可以借助诗歌题目、作者、注释综合分析诗歌情感。诗歌标题为“别范南伯”表明诗歌为送别诗,送别诗一般表达的就是伤感的、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也有些表达对对方的祝福。该词中出现了典型意象“春雨”、“东流的江水”、“弱柳”、“鸣橹”、“渡头”、“乱山”等,情感关键词有“离恨”、“愁绝”、“独怜”等,可知,诗歌借绵绵春雨和滔滔江水比喻离愁之深远。写弱柳留船,表现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深挚感情。分析内容后可知,该词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也可以从表现手法上分析借景抒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古诗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忧国忧民、建功立业、壮志难酬、思乡怀人、感时伤势等。古诗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点,也是考生复习时的难点。难在第一步——准确判断所用的表达技巧。而表达技巧是一个由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构成的复杂知识网络。其中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是高考考查的热点。考生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一般无多大问题,但对表现手法的判断较困难,失分较多。因此,准确地讲,考生之难,难在第一步对表现手法的判断上。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语句的题型又称之为“炼句”,赏析诗歌的妙处可以从诗歌选景、所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炼字等方面切入。结合诗句“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来看,这一句写“离别的友人思我,回望之时,已是有无数乱山遮隔”,友人思我回头远望,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可知此处采用了虚写的手法,也由此可知,诗人借友人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这是曲笔这一手法的运用。考生抓住其中的一种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诗歌的语言一共有三种题型,一为炼字型,一为炼句型,一为品味语言风格。炼句的基本答题步骤:第一步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具体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第二步抓住其中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要分析;第三步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参考译文】

无尽的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使春江水涨,浩浩荡荡,一派东流去,尽管盛情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登船离去。耳听那越来越小的橹声,为你前程坎坷难卜担忧。

到了南徐州那芳草如茵的渡口。如果你想寻春,依旧是当年我们曾走过的那条路。悬想别后友人思我,回望之时,已是有无数乱山遮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蝶恋花

赵令畸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注:①止:通“只”。 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恼:撩惹。④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4.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

15.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14.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1分)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2分)写出了词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2分)

15.①感叹青春将逝之情(或: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注意明确诗句的情感和运用的手法,首先写出句意,然后分析手法和效果,手法主要是拟人,效果主要从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赏析诗句首先要答出诗句的含义然后从手法上赏析,手法主要从修辞、表现手法、写景的方式、炼字的角度赏析,指明首发后注意分析效果,即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此题注意是拟人的手法和情感的把握。

15.

试题分析:注意抓住词中的重点词语“花几许”“恨”“恼”“归信”等词语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词中的“花几许”“恨”“恼”“归信”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诗句进行分析。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这首词是作者颖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20.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词人一反往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1.请指出本词的词眼,并结合词句分析理由。

20.作者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色。群芳过后、残红狼藉、风吹垂柳、飞絮濛濛、笙歌散尽、燕子归来,是一幅凄清、落寞的暮春图。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多表现孤独伤感之情,而欧阳修却一反往常,在孤寂冷清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表现出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21.本词的词眼是一个“好”字。虽然本词是在写暮春时节、群芳过后的西湖,但词人却能独自品味暮春的清静幽寂的美趣。游人散尽,双燕才在细雨中翩然归来,清静之中又增添了空灵、欢愉的意趣。繁华喧闹消失后,虽觉有些空虚,但更使词人获得了宁静、闲适的心情。因此,词人认为“群芳过后西湖好”。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伤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__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诗中的“残红”“ 飞絮”“垂柳”“ 双燕”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21.

试题分析: 词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分析词眼就是抓词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词的意境、传达词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答题步骤:(1)根据内容理解,找出词眼 ;(2)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3)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4)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词中“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伤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词眼指全词中最 精彩和关键性的字或句子。如 __的《 沁园春·长沙》的词眼是“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词眼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词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词句,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这样的词句,要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所以,诗眼的锤炼,要立足于全篇,不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如词句中“好”, 更使词人获得了宁静、闲适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后庭花

许棐

一春不识西湖面,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

注:①湘管:毛笔。②琵琶怨:汉代乌孙公主远嫁,很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只得一路弹琵琶,幽怨之声不断。

15.该词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6.“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15.无尽相思之情。“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句是说女主人公思念心上人,本想执笔写信,可短短的信笺却写不下自己对心上人无尽的思念之情,以致泪如雨下。孤独寂寞之情。“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句是说女主人公独身一人,无人陪伴,以致燕子都可怜她,飞来和她相伴。此句极写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情。

16.拟人。此句把东风写得像人一样,不理解女主人公的怨愁。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忍受的孤独相思之情。比喻。“落花”喻指女主人公。指女主人公备受摧残的情状。用典。琵琶怨,指汉代乌孙公主用琵琶表怨情之事。这是借汉代乌孙公主表女主人公的幽怨之情。

【解析】

15.

试题分析:此词因情设景,情景交炼:西湖春色美,离人春怨深,因此“一春不识西湖面”。摇管寄情泪和雨,意长笺短;溟濛的春雨,与迷惘的春思;琐碎的雨声与烦乱的心绪;梁燕的相伴与人的孤寂;落红阵阵与琵琶流怨,这些景与情都交融无间。作者写人,重在摄神,仅疏疏几笔,便勾勒出了动态、揭示了心理、渲染了坏境,使其人的灵动、满纸的凄愁,呼之欲出。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最后两句展示了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第四个层面:她通晓音律,善弹琵琶,她把自己的哀怨诉诸其弦:她怨时光的流驶,红颜的短暂,希望春光较长地留在人间;然而东风无情,它不管琵琶的哀怨,仍吹走了春光,把落花吹得满地都是。这落花岂不是自己青春的象征吗?她哀叹自己的美丽年华就这样在离愁别恨中匆匆凋零,等闲消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东栏梨花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初冬夜饮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20.苏诗表现了梨花怎样的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2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梨花”和“雪”,但在诗中主、宾地位不同,两首诗表达的情感也不同。请简要分析。

20.(1)表现了梨花洁白、繁盛的特点。(2分)(2)运用比喻的手法,以雪喻梨花,写出梨花之“淡白”;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柳叶的深青之色衬托梨花的淡白。“花满城”极言梨花繁茂。(3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21.(1)苏诗以写梨花为主,借雪喻梨花,表达美景易逝、人生短暂的惆怅之情。(3分)(2)杜诗以写雪为主,以梨花喻雪,表达孤单寂寞之感和物是人非的感慨。(3分)

(意思对即可,共6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本题考查手法的问法上很隐晦,所以考生要注意题干中的第二问是手法题的问法,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可得出:表现了梨花洁白、繁盛的特点。运用比喻的手法,以雪喻梨花,写出梨花之“淡白”;运用衬托的手法,用柳叶的深青之色衬托梨花的淡白。“花满城”极言梨花繁茂。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情感主旨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汇,比如“愁”“苦”等这样的词语能直接体现情感。同时要注意结合诗词下面所给的注释,只有把所给的信息都用上了,答题也就有了准度。注意在作答本题的时候一定要明确题干的要求,“两首诗表达的情感也不同。请简要分析。”考生只要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分别概括出两首诗的情感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即信江河畔的南岩一带,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③生:语助词、无义。

13.在诗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

14.简要分析“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3.青山气象不凡,屹立不动,它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2分)明月善解人意,它没有世俗偏见,有情有义,是作者被贬独游时的知己,(2分)也是他理想人格的化身。(1分)

14.“夜夜”表示非止一夜,“听读”仿佛明月默默地听诗人读《离骚》。(2分)诗句表现了作者被贬独游的孤独、忧愤,(2分)对明月相伴的感激之情及与屈原一样的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意)。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这些在诗歌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就是意象。对于今天的中国古典诗歌爱好者来说,从意象入手来阅读和分析古代诗歌,不失为一条捷径。“青山”气象不凡,屹立不动,它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明月”善解人意,它没有世俗偏见,有情有义,是作者被贬独游时的知己,也是他理想人格的化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诗歌的思想情感。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 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2)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3)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4)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5)体味诗词的感__彩。“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诗句表现了作者被贬独游的孤独、忧愤,(2分)对明月相伴的感激之情及与屈原一样的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愁肠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19.“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一句有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20.简要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19.前人评论“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认为“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请结合诗句简析。

20.人有情感,风月无情,人之情感本与风月无关(2分);人的情感,到了痴的程度,常移情于物,借物表达。(2分)

【小题2】重感情、有理性、性情豁达。(3分,每点1分。)

19.“直须、看尽、始共、容易”四词,写出了离别之际尚有看尽洛城花的兴致,可见豪放;(2分);而洛城花会“尽”,与春风终要“别”,又蕴含着沉重的离别伤感与春归惆怅之情。(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理解“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一句的字面义和深层义,此句字面的意思是说离情别恨是人与生俱来的感情,与风花雪月无关。深层意思则是说人的情感如果到了痴的程度,常常会移情于物,借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抓住诗中对抒情主人公描写去把握人物的形象。词中在离筵上“拟说归期”,却又“未语先咽”。“拟把”、“欲语”两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重感情的一面;“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愁肠结”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清醒地认识,表现出他理性的一面;“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一句中,“直须、看尽、始共、容易”四词,写出了离别之际尚有看尽洛城花的兴致,可见其豪放,因此可以概括出他的性情豁达的一面。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

试题分析:“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一句是说抒情主人公和同伴相约,一定要在赏尽洛阳名花之后,才与春风一道毫无遗憾地离去。离别之际还有看尽洛城花的兴致,可见豪放;而自己与春风最终要“别”,又蕴含着沉重的离别伤感与春归惆怅之情。二句想象奇特,豪情纵横,寄寓词人对美好事物的爱恋与对人生无常的悲慨,因此可以说它“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题。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3.词的下阕写人物,试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

14.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晏殊的这首词中作者也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试结合原诗词,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13.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刻画青年女子形象——声音:巧笑,表情和动作:逢迎、笑从双脸生,心理:疑怪昨宵春梦好。

14.《蜀相》中,作者写黄鹂鸟的叫声是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落,寄托着诗人对诸葛亮身后凄凉的哀叹和同情。亟盼良相贤才平叛定国,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

晏殊的《破阵子》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出周围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

【解析】

13.

试题分析:“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少女们相逢的时候,兴高采烈,欢欢喜喜的,随着,一块儿玩着那斗草的游戏。词中主人公胜利了。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春水池塘,点缀那末三四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在《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