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题。
眼儿媚
阮阅(北宋)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阑干。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眼儿媚
石孝友(南宋)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①,数竿修竹②,几叶芭蕉③。
【注】①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②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③张说《戏草树》:“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
14.这两首词在用字方面都是连用叠字,表达效果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5.前人评价石孝友的《眼儿媚》结处三句 “‘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请作简要分析。
14.相同点:使描写对象特点鲜明,(1分)富有韵律美、节奏感,极富艺术感染力。(1分)不同点:阮词“盈盈”“淡淡”突出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似春山之秀的特点,借此衬托相思之情。(1分)石词“淡淡”“潇潇”烘托了沉闷、迷濛、凄冷气氛,以景衬情(1分),“暮暮”“朝朝”则直接抒发抒情主人公绵长无尽的相思。(1分)
15.既得“萱草”一丛,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1分)“修竹”引自杜甫诗句,只见修竹数杆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1分)“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几叶芭蕉更是助愁添恨的景物。 (1分)词作最后三句虽未着一字写情,却句句借景抒情,充分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1分)在寂寞的相思中,这三个意象,一句一景,意象叠加,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添愁加恨,无不与忧思相关。(1分)结尾三个意象的铺排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1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叠音词的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主要是情感的表达,形式主要是音韵的和谐和诗歌的节奏。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叠音词主要有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形式上使音韵和谐,使诗歌具有节奏感;内容上主要是强调诗歌的情感或突出意象的特征。主要有拟声和摹形两类。此题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5.
试题分析:意象分析3分(每个意象分析各1分),结合前人评价点明抒情效果3分。(先总后分、先分后总都可以)这是一道前人评价分析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意象内涵的理解和意象铺排的效果分析,要求学生必须将词作相关内容和前人评价结合起来,分析到位。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他人评价诗歌的观点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他人的评价要点,结合诗歌进行分析即可。此题他人评价的要点是“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答题时答出三句都写什么景,表达什么情感即可。
17.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1)试分析词中“晚来风定钓丝闲”的“闲”字,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2)从“景”和“情”的关系上,分析本词的特点。
(1)“晚来风定钓丝闲”中的“闲”字,表达了安静、清丽、美妙的意境。(2分)新月当空,钓丝不动,水平如镜,上下天光,表里澄澈,画面清雅。(2分)作者用洗炼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雅的图画,表现了诗人自由自在、闲适自旷的情怀。(2分)
(2)这首词上片以抒情起笔,描写渔夫的志趣和生活概貌;下片以写景结,用简笔勾勒出词人闲适生活的一个断面。词中写实与象征手法结合,意境完整高远而又空灵。(景与情的分析各占3分)
【解析】
【试题分析】开头一句表明自己放弃官场生活的坚决。“摇首”二字很形象,既对“红尘”否定,又不置一辞,这是一种轻蔑不屑的态度。语言明快质朴,同时又极传情,一种超脱尘世的轻快感溢于言表。三、四句则进而写渔父生活,是词人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的折射。下片进一步表现闲适生活的可爱。作者用洗炼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清雅的图画。“钓丝闲”、“新月”,写水静,空静,一切皆静的周围环境。一只缥缈的孤鸿,明灭于远空,那是静的背景上的一个动点,而它的动感不是来自位置的移动而是来自光线的变化。这首词上片以抒情起,下片以写景结,用简笔勾勒出词人闲适生活的一个断面。词中写实与象征手法结合,意境完整高远而又空灵。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1)炼字与意境题:注意揣摩词人透过画面所揭示的志趣:“风定”、“丝闲”恰是词人“心定”、“心闲”的写照,新月的清新、通透正是词人内心的清新的体现。句意;结合作品分析;意境要用双音节的形容词:安静、清丽、美妙。(2)题: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和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与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的反衬。本词上片抒情,下片写景,用简笔勾勒出词人闲适生活的一个断面。景与情的分析各占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19.“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一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 这首词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19.通过描绘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凄苦、悲凉的气氛(2分),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3分)
20.①人在羁旅的寂寞思乡之情,②半生飘零的悲凉之情,③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每点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本题考查手法的问法上很隐晦,所以考生要注意结合题干中的要求作答,通过理解题干“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一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就可以知道这一句式环境描写(景物描写),诗歌景物描写的作用就是渲染氛围和我情感做铺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情感主旨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汇,比如“愁”“苦”等这样的词语能直接体现情感。同时要注意结合诗词下面所给的注释,只有把所给的信息都用上了,答题也就有了准度。注意在作答本题的时候一定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题干中只要求考生“概括”,所以可以得出答案:①人在羁旅的寂寞思乡之情,②半生飘零的悲凉之情,③壮志未酬的惆怅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和子由①渑池怀旧
苏 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
14.“雪泥鸿爪”一语富含理趣,在宋代就被人称道,请结合前两联简要赏析。
15.本诗题目是“和子由渑池怀旧”,“旧”具体指什么?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4.①用比喻的手法说理,诗人把“人生到处”比作飞鸿踩踏雪泥,形象新颖,含义丰富;②鸿雁飞向无定,写出了人生在世行踪无定,去处难定,漂泊不定;③鸿雁在雪泥上留下一些指爪的痕迹便匆匆飞走,这浅薄的痕迹,雪化后便会轻易消失。诗人以此比喻人生变幻无常,陈迹容易泯灭;④尽管如此,那些清楚地留在雪泥上的斑斑爪痕,仍然会形象鲜明地留在人心中;那么,往事的痕迹也会留在人的记忆之中。“雪泥鸿爪”一喻既有人生来去无定,如梦如寄,令人怅惘的思绪,也有豁然旷达,客观看待人生无常的思考。
(第一点2分,后面三点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5.往日见过的老僧,兄弟俩当年同题诗的墙壁,当年所题的诗,往日路途的崎岖。(2分)诗歌最后两联通过对往日艰难历程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眷念和对生活的乐观、深情。(1分)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人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眷念;尾联诗人自问自答,蕴含了人生经过艰难困苦才能实现抱负之意,所以不应放弃努力,要乐观向上,共勉奋进;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前四句一气贯串,自由舒卷,超逸绝伦,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联两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一开始就发出感喟,有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的作用,并挑起下联的议论。[3] 次联两句又以“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苏轼的人生观如此,其劝勉爱弟的深意亦如此。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后四句照应“怀旧”诗题,以叙事之笔,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五、六句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见出人事无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体化。尾联是针对苏辙原诗“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而引发的往事追溯。回忆当年旅途艰辛,有珍惜现在勉励未来之意,因为人生的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艰难的往昔,化为温情的回忆,而如今兄弟俩都中了进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时每一事了。在这首早期作品中,诗人内心强大、达观的人生底蕴已经得到了展示。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2] 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14.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15.这首词虽然写的是送别,却无哀伤之感,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14.(1)想象、虚写。前两句回忆二人当年的快乐时光,写出往昔生活的美好。(1分)(2)比喻、对偶。“晚山”对“秋水”,“翠”对“明”。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2分)(3)设问、以景结情。结尾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2分)
15.(1)上阕劝慰祐之看淡名利荣辱,秋饮美酒,夜吟佳句,人生态度淡泊旷达,不因失意而哀伤。(2)下阕前两句回忆往事,小窗风雨、对床夜谈的温馨和深情冲淡了离愁,情真而不流于感伤,清丽洒脱。(3)最后三句写祐之虽独自上路,但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不会因旅途孤独寂寞而哀伤。(每点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诗歌的手法的题目,注意结合诗歌辨析手法然后指出效果。通过诗中的“记取”可知是“想象”或“虚写”,通过“样”“般”可知是比喻,通过“晚山”“秋水”可知是“以景结情”。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分析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题目,诗歌的艺术手法从三个方面考虑,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即事感怀,此题是借景抒情中的以景结情。表现手法上主要有对比、衬托、用典、动静、虚实、抑扬等,此题主要是虚写(想象),然后是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设问、夸张、借代等,此题主要是比喻和拟人。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分析效果。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鉴赏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抓住诗中的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宠辱休惊”“闲处过平生”“小窗”“灯火多情”“晚山翠”“秋水明”。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两首词中的“宠辱休惊”“闲处过平生”“小窗”“灯火多情”“晚山翠”“秋水明”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诗句进行分析。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注】张舜民,北宋文学家、画家。元丰四年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次年十月遭劾奏,谪监郴州。南行途经岳阳作此词。
(1)“三闾”指谁?借吊“三闾”表达词人什么样的心境?
(2)简要赏析 “又看暝色满平芜”中“满”字的妙处。
(3)词中抒情主人公“踟躇”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屈原(1分)。忠而被谤的悲愤和远离国都的凄凉。(2分) (2)满:有“布满”之意,动态地表现了夜色渐深,最终笼罩原野的过程(1分),营造出苍茫悲凉的氛围(1分),衬托出诗人年华空逝、报国无门的悲苦与凄怆。(1分)富有表现力。(1分)(3)①远离君王(忠而被贬)的苦闷;②流落江湖的孤独;③年华空逝的悲苦;④思乡(或思君)的惆怅。(4分,每点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到考核文学常识和诗人心境的题目,注意抓住注释中的“谪监郴州”。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人的心境的题目,即诗歌的情感,探究诗歌的情感的注意联系诗歌的标题、注释和始终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此题重点联系诗歌的注释的内容。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链子的题目,注意答出“满”在始终的含义“布满”,然后分析效果,营造出苍茫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年华空逝、报国无门的悲苦与凄怆。再从手法上分析化静为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答题的模式是先解释字义然后分析效果,分析效果主要从“炼意”“炼境”“炼手法”和“炼结构”,一般都要炼意,而景物描写都要有炼境。此题主要从“炼意”“炼境”和“炼手法”的角度分析。“炼意”为衬托出诗人年华空逝、报国无门的悲苦与凄怆,“炼境”为营造出苍茫悲凉的氛围,“炼手法”为化静为动。
(3)试题分析:这是提炼诗歌的内容的题目,即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注意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踌躇”的原因,要从诗歌中的内容进行概括,主要的内容是“地远身孤”“流落江湖”“新到雁”“来书”,由此概括为“远离君王的苦闷”“流落江湖的孤独”“思乡(或思君)的惆怅”。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各题
鹧鸪天惜别
严仁
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柂②转牙樯③。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释】①危弦:哀弦。②捩柂(lièduò):扭转船舵。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13.上片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句中的“重”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14.词的下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13.描写了—幕情意深挚的离别场景,行人乘船缓缓去向江心,相送的女子倚楼眺望,粉泪涟涟。“重”字表面上写蒲帆滞重,船行缓慢,实则暗示远行之人心情的沉重,移情于物,抒情委婉含蓄。(共5分,分析场景2分,赏析“重”字3分)
14.①“瑶草碧,柳芽黄”两句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的清新明丽,反衬心情的哀婉忧伤;②“载将”句化抽象为形象,将无形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生动地写出离恨的沉重;③末两句以眼前东流不息的江水,比喻绵绵不尽的离愁别恨,自然浑成。(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包括两个问题,一是“上片后两句描写了一幕什么样的场景”,一是“句中的‘重’字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前者是考查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后者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对于前者,考生应找出句中的景物,再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述。“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江心”句由即别转到方别。帆随云动,写出了似为云所“带”的主观感觉。“楼上”一句,从对方着笔,终于拈出一个“泪”字来,把抒情气氛推上了高峰。对于后者,首先应理解“重”的意思,诗中表面是说“蒲帆”重,而实际上是说行人心情之沉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本题的第一问,可以按照如下思路解题。步骤一:找意象,组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比如本题中的“蒲帆重”“粉泪香”等。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步骤二: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整个诗句给人一种离别时的沉重之感,不舍之情自在其中。抓住描述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意象的自身特征及特殊内涵,找到多个意象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意境的特色。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步骤三: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案要具体,切忌空洞,答题时应尽量点出描绘的意象和意境所表达的感情,点明其在创设背景、表情达意、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有时这几步需要合在一起作答,并且具体作答时要根据题目灵活处理)。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下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这是考查抒情的方式。因为题干涉及“词的下片”,故答题的时候,不能局限于哪一句,应关注下阕的所有句子。“瑶草碧,柳芽黄”,句中有景,且是乐景,故应是乐景衬哀情,以景之清新明丽反衬离情之哀伤;“载将离恨过潇湘”,一个“载”字把抽象的“离恨”形象化,写出离恨之沉重;“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以江水作比,写离恨之绵绵不尽。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主要有两大种,有载体的时候,是间接抒情,一般有借景(物、事、典故)抒情,如无载体,直陈心意,则为直抒胸臆。考生可以先看诗句中有无载体,比如前两句中,“瑶草”“柳芽”都是景,从“碧”“黄”这些词语来看,应属于乐景,而这首诗的情属于哀情,自然是乐景衬哀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蝶恋花·别范南伯
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①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②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①刬地:依旧,还是。②南徐:今江苏镇江。
20.上片抒发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
21.有人评价本词结尾“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一句,“意蕴深厚”,“有不尽之意”。试加以简析。
20.①以绵绵春雨和滔滔江水比喻离愁之深远。写弱柳留船,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表现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深挚感情。(2分)②运用了比喻和拟人(借景抒情)手法。(2分)
21.①运用虚写手法,(1分)②设想别后友人思我、回望却有无数乱山遮隔的情景。(2分)③表面写友人思我,实际也暗含我思友人。把双方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3分)
【解析】
20.试题分析:题干第一问明确要求考生分析诗歌的情感,第二问问的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其实就是问考生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抒发这种情感的。把握诗歌的情感重点分析诗歌意象和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可以借助诗歌题目、作者、注释综合分析诗歌情感。诗歌标题为“别范南伯”表明诗歌为送别诗,送别诗一般表达的就是伤感的、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也有些表达对对方的祝福。该词中出现了典型意象“春雨”、“东流的江水”、“弱柳”、“鸣橹”、“渡头”、“乱山”等,情感关键词有“离恨”、“愁绝”、“独怜”等,可知,诗歌借绵绵春雨和滔滔江水比喻离愁之深远。写弱柳留船,表现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深挚感情。分析内容后可知,该词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也可以从表现手法上分析借景抒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感悟是诗歌鉴赏的重点。古诗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忧国忧民、建功立业、壮志难酬、思乡怀人、感时伤势等。古诗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点,也是考生复习时的难点。难在第一步——准确判断所用的表达技巧。而表达技巧是一个由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构成的复杂知识网络。其中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是高考考查的热点。考生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一般无多大问题,但对表现手法的判断较困难,失分较多。因此,准确地讲,考生之难,难在第一步对表现手法的判断上。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语句的题型又称之为“炼句”,赏析诗歌的妙处可以从诗歌选景、所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炼字等方面切入。结合诗句“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来看,这一句写“离别的友人思我,回望之时,已是有无数乱山遮隔”,友人思我回头远望,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可知此处采用了虚写的手法,也由此可知,诗人借友人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这是曲笔这一手法的运用。考生抓住其中的一种加以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诗歌的语言一共有三种题型,一为炼字型,一为炼句型,一为品味语言风格。炼句的基本答题步骤:第一步解读诗句的内涵,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解读其内涵,结合具体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第二步抓住其中的一点(写法或内容)简要分析;第三步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或表达的感情。
【参考译文】
无尽的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使春江水涨,浩浩荡荡,一派东流去,尽管盛情挽留,但朋友还是不得不登船离去。耳听那越来越小的橹声,为你前程坎坷难卜担忧。
到了南徐州那芳草如茵的渡口。如果你想寻春,依旧是当年我们曾走过的那条路。悬想别后友人思我,回望之时,已是有无数乱山遮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蝶恋花
赵令畸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①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②香一缕,宿酒醒迟,恼③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④路。
注:①止:通“只”。 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恼:撩惹。④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4.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
15.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14.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1分)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2分)写出了词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2分)
15.①感叹青春将逝之情(或: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注意明确诗句的情感和运用的手法,首先写出句意,然后分析手法和效果,手法主要是拟人,效果主要从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赏析诗句首先要答出诗句的含义然后从手法上赏析,手法主要从修辞、表现手法、写景的方式、炼字的角度赏析,指明首发后注意分析效果,即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此题注意是拟人的手法和情感的把握。
15.
试题分析:注意抓住词中的重点词语“花几许”“恨”“恼”“归信”等词语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词中的“花几许”“恨”“恼”“归信”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诗句进行分析。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这首词是作者颖州西湖组词《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
20.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词人一反往常,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1.请指出本词的词眼,并结合词句分析理由。
20.作者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色。群芳过后、残红狼藉、风吹垂柳、飞絮濛濛、笙歌散尽、燕子归来,是一幅凄清、落寞的暮春图。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多表现孤独伤感之情,而欧阳修却一反往常,在孤寂冷清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表现出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21.本词的词眼是一个“好”字。虽然本词是在写暮春时节、群芳过后的西湖,但词人却能独自品味暮春的清静幽寂的美趣。游人散尽,双燕才在细雨中翩然归来,清静之中又增添了空灵、欢愉的意趣。繁华喧闹消失后,虽觉有些空虚,但更使词人获得了宁静、闲适的心情。因此,词人认为“群芳过后西湖好”。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伤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__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内容主要是概括诗句描绘的情景,答题时注意首先描绘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景象”,这里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要重点区分是“喜”还是“哀”。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诗中的“残红”“ 飞絮”“垂柳”“ 双燕”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21.
试题分析: 词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分析词眼就是抓词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词的意境、传达词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答题步骤:(1)根据内容理解,找出词眼 ;(2)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3)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4)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词中“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伤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词眼指全词中最 精彩和关键性的字或句子。如 __的《 沁园春·长沙》的词眼是“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词眼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词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词句,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这样的词句,要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所以,诗眼的锤炼,要立足于全篇,不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如词句中“好”, 更使词人获得了宁静、闲适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