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蝶恋花·海岱楼玩月①作

米芾

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
霭霭春和生海市②, 鳌戴三山③,顷刻随轮至。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

注释:
① 玩月:亦即赏月。这首词是作者知涟水军期间,登当地名楼——海岱楼赏月时的感怀之作。
②海市:即我们常说的海市蜃楼。   
③鳌戴三山,系我国古代神话。“三山”,指海中的仙山方壶(一曰方丈)、瀛洲、蓬莱。   

8、“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两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5分)
9、词的最后两句写“玩月”,请指出作者笔下月的特点,并简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8、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水浸碧天天似水” 句是实写,写水中浸着的碧天,“广寒宫阙人间世”句是虚写,是由如水碧天想到广寒宫阙, 为下片写月出作铺垫。
9、特点: 异 、贵 。夜光又为珠名, “一颗千金贵”是巧借同名之珠以赞美圆月之可贵。这两句,前句重其”异“,后句重其”贵“。因其”异“,始见其”贵“。
  情感:这两句包含着作者对于月的赞美、喜爱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注]①此词是作者被罢官落职、不得不退居田园时所作。时年他才四十二岁。稼轩闲居带湖时常往来鹅湖游赏。②青帘:借指酒家。③缟袂:白衣。④外家:娘家。

8.词的上阕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6分)

8.生动描绘了春天的平原上恬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景象。(2分)平原田野上开满了荠菜花,耕耘过的土地适逢春雨,群鸦飞落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3分)

9.表达了作者在美好的“闲适”中无可奈何的烦恼情绪。(2分)词的上阕,以乐景写哀情。词人在描绘春意盎然的田园风光之景与事时,联想到自己壮志难酬的遭遇,情绪陡变,惆怅、无奈的愁绪油然而生。(2分)词的下阕,词人通过对一些田园客观景象的细致描绘,表达出对闲适与古朴的农村生活的深切体味与沉醉,其烦乱复杂的失意之情亦在闲适的氛围中得以突现。(2分)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词。词的前两句,写的是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聊聊数笔 ,把一幅乡间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接下来两句情绪陡变,适才令人心情舒爽的春色不见了,万种愁绪染白了的头发。这里“多情”二字传递出的是词人那种带有苦味的诙谐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无可奈何的愁绪。下阕写的是一幅农村景象: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过得井然有序,牛栏附近的空地上种满了桑麻。春播即将开始,大忙季节就要到来,不知谁家的年轻女子,穿着白衣青裙,趁着大忙前的闲暇赶着去走娘家。与开篇几句不同,下阕词人从近处落笔 ,一个“闲”字,一个“细”字,一个“有”字,一个“趁”字,把农村生活的闲适与古朴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但是流露出来的却是那种烦闷和无可奈何的情绪。诗人置身于自己喜爱、向往的纯洁、清新的农村,却还有愁苦,那是因为他不能忘怀祖国万里江山。他要奔赴抗金疆场 ,去收复已夺占的土地,那才是真正关心的事业。

10.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回答问题。

如梦令·建康作

赵鼎

烟雨满江风细,江上危楼独倚。歌罢楚云空,楼下依前流水。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

【注】①赵鼎(1085-1147),山西闻喜县人,南宋高宗时政治家、名相、词人。

⑴小首小令写于春天,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2分)

⑵简要赏析三、四两句的表达效果。(3分)

⑶全词最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

10.⑴烟雨、细风。(一个意象1分,共2分)

⑵①写出了楚天的空旷与寂寥(1分),暗衬出词人心境(1分);②为全词最后的情感表达积蓄了力量。(1分)(每点1分,共3分)

⑶孤独(凄凉)之感,寂寞思乡之情,忧郁(忧愁)茫然之意。(1点2分,共6分)

附原词赏析:一开始词人便将目光投向了滚滚的江水,写道:“烟雨满江风细”。由于国难当头,心怀悱恻,因此,虽然江流滔滔、烟雨迷濛,但在词人心头撩起的却不是充满诗意的朦胧而飘忽的雅怀,而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沉重的忧虑。而“江上危楼独倚”一语正是词人内心忧郁在形象上的写照,“独”字不但含有形影相吊的意思,而且还反映了词人精神上的孤独与凄凉。“歌罢楚云空”是写词人内心受到景物的感应,不由自主地放声高歌。“楚”代指建康,因其古属楚国,故云。词人说他歌罢以后,楚天一片寥廓,危楼之下的江水依旧无语东流。这两句虽未直接刻画词人内心的痛楚,但通过文中“楚天空”和“流水”两个鲜明的意象所流露的空旷、绵长之感,也让人不难体会到他寂寞忧愁的心灵。正因为如此,才能生发出以下两句:“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迢递”是悠远的样子,杜甫《送樊御侍赴汉中》诗云:“居人莽牢落,游子方迢递。”文中的“迢递”虽指江水的悠长,但同时也象征着词人愁思的绵延不绝,词人说他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天际,看到孤鸿也随江流远去。无疑,“孤鸿”这一意象的突然出现,给词人的愁思中又增添了一些况味。因为“孤鸿”历来被人们看作是孤独、哀伤的代名词,李商隐《夕阳楼》诗云:“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词中的“孤鸿”和李诗中的孤鸿形象完全相同,都能于孤独中见凄凉、飘忽中见迷茫。

从整体上看,这首词虽然短小,但容量却很大。虽然没有一句直抒胸臆,但其中的每一个意象无不折射着词人忧郁的面影。这种尺幅千里的效果正是该词的特色所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醿(tú mí):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②婉娩:天气温和。

8.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在写景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5分)

9.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加以简析。(6分)

8.①上片通过描写重重的嫩叶,盛开的小红花,花架上忙着采蜜的蜂儿和杨柳间轻盈地穿飞的燕子等景物,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图画。(1分)

②运用动静结合和拟人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每点1分)

③嫩叶、小红英静静生长开放,蜂儿采蜜、燕子飞舞,动静结合;蜂儿闹,燕子轻,运用了拟人手法;“嫩绿”与“红英”相衬,色彩明艳。(具体分析给2分)

9.下片表达了作者伤春惜春之情及客居飘零之感。(2分) ①“残花”指春已暮,借酒浇愁而愁不去。“送了斜阳月又生”指时间流逝,春光难留。②“客飘零”,作者长年作客之外,欢娱少愁思多。(具体分析一点给2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pú sà 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13、(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答:“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是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答其中一种,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醉落魄 南京口作

苏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注】此词作于公元1073年(熙宁六年)冬苏轼由杭州通判转任密州太守途中。

8、词的上阕选择了哪些典型意象?有何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8.轻云、微月、孤城、苍烟,营造出迷蒙、孤寂的氛围,渲染出离别的伤感和惆怅。

9.①旅途漂泊的孤单寂寞。②对仕途奔波的倦意。③对家乡的思念。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诉衷情令 长安怀古

康与之

阿房废址汉荒丘。狐兔又群游。豪华尽是春梦,留下古今愁。 君莫上,古原头。泪难收。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

【注】康与之,北宋末年南宋初期词人,此词作于词人南渡之前。

①阿房:宫名。秦始皇营建。

8.词的上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阐述。(6分)

9.“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8.词人触景生情、怀古伤今(手法上有一个词即可,2分),以狐兔群游秦汉古城、昔日的豪华已成旧梦来抒发自己对朝代兴废的无限感慨(2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北宋王朝命运的深切担忧(2 分)。

9.夕阳西下,北雁南飞,浩荡的渭水滔滔东流(1分),描绘了一片肃杀而壮阔的景象(1分)。与上片的衰败景象互相映衬(照应)(1分),词人以景结情,寓情于景(1分),衬托出浓郁的哀愁(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11题。

野泊对月有感

南宋·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释】①逋逃:愤激之词,意为飘泊无家。 ②行朝:迁徙不定的朝廷。

8.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请比较这首诗的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在写法上的异同。(5分)

9.题目中的“野泊”二字是怎样串起诗歌内容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8.同: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1分)异:①周诗视听结合,写“野泊”所见之景。天上参横斗转,地上洞庭茫茫,为视觉;角声悲鸣,声断岳阳城,为听觉。(2分)②杜诗运用夸张,浩瀚的湖水把吴楚大地隔开,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极写洞庭湖景色之绮丽宏伟。(2分)

9.①首联承题,写“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②颔联为“野泊”之境。见星斗横斜、洞庭茫茫,听角声凄凄,皆扣“野泊”,景中见情。③颈联和尾联为“野泊”之情,写“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将“野泊”的原因由个人遭际引向国家战乱这一深层根源。(每点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发宜兴

宋·曾畿①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②无一钱。

观山观水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③。

注①曾畿,南宋初年著名诗人,曾因触忤秦桧去职,绍兴十二年(1142年)将近60岁时,曾客居宜兴数月。江苏宜兴秦汉时称阳羡。②玉溪,作者家乡。③张公,指张公洞;善权,指善卷洞,二者都是宜兴境内的游览胜迹。

8.诗的前两联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9.第三联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8.(本小题共5分)

①描写了一个年届迟暮漂泊无定生活清贫的诗人形象。(2分)(大意对即可)

②分析:“老境垂垂六十年”,交代诗人已经进入垂老之年。(1分)“客留”点明漂泊的身世。(1分)“无一钱”可以看出诗人囊空如洗。(1分)(大意对即可)

9.(本小题共6分)

诗人以寄情山水来消解对现实的无奈。(2分)表面上看,诗人陶醉于山水风光之中,非常悠闲,(2分)但实际上,“风雨”暗指国家的动荡局势,有透露出诗人对混乱时局的忧虑和无奈。(2分)(大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8—9题。

卜算子·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zēng zhuó):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

8、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

面?(5分)

答:

9、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8、  (共5分)旅雁的形象:①失群孤独,饥寒交迫。②心忧迷惘,凄苦哀鸣。(2分)南渡的画面:①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心惊害怕。②亲人失散,哭声不断。③人们饥寒交迫,心惊害怕。(3分)

 9、(共6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2分)作者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倾诉了个人孤寂凄凉的痛苦,也反映了广大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

(4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