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孔子想从政,在渡口向隐者问渡口的所在,隐者不说,嘲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

13.首联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14.“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一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3.(5分)描写出了一幅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的深秋景象(2分)。作用:点出季节;照应题目中的“早寒”;渲染悲哀的情绪(为以下的思乡之情立下了基调)。(每小点1分,共3分)

14.(6分)①用典(1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彷徨失意的苦闷(隐居与出仕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的迷茫心情)(2分)。

②烘托(1分)。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之天色阴暗,已至黄昏(1分)。通过环境描写充分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在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此诗首联的意思是:树叶落了,大雁南飞,北风吹,江水寒。由此不难找出选取的意象,也不难知道这些意象具有的共同特征是深秋的寒冷景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解答此题,应在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此诗尾联的意思是:在迷失方向、找不到渡口时想问路,可只能看见滔滔的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意思是连找个问路的人都找不到。诗人这样写,反映出他迷茫的心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蝶恋花

赵令畸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注】①止:通“只”。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恼:撩惹。④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9.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

20.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19.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写出了词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

20.①感叹青春将逝之情(或: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

【解析】

19.对于诗词赏析句子问题,首先要抓住关键词,从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效果或情感角度赏析。词中“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要抓住“啼”“恨”两个关键字分析。词中女主人公为什么啼哭,为什么恨清明雨,可结合着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由上句“花几许”可知,清明时节的连绵春雨,造成了红杏枝头的花儿被雨打零落的命运结局,因此残存的几朵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像啼哭一样,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呢。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从写作目的来看,自然是女主人公触景生情,抒发自己青春易逝,惜花伤春的凄苦之情。

20.这种对于全诗人物思想感情的考查,作答时,应根据对整首词的意境感知,抓住关键词体会作答。 “不卷珠帘,人深深处。”描绘出一位佳人惆怅自怜之态,使人隐隐感受到她心中的愁闷;“啼”“恨”将女主人公惜花伤春的意绪表达得颇为动人,抒发了闺中人内心极度的凄寂和苦闷。“尽日沉烟香一缕”,她终日对首一缕袅袅香烟出神,深闺之寂寞冷清和人的百无聊赖可想而知。 “宿酒醒迟” “恼破春情绪”,联系上片惜花恨雨可知,此处极力渲染出一个“愁”字。“归信”点出女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愁思。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卜算子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20.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使用准确生动,试作简要赏析。

21.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

20.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1分),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1分),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1分)。②“迷”字描写水面迷雾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1分),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1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1分)。

21.①化用祖逖的典故,(1分)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1分)②寓情于景(融情与景或情景交融)(1分),描写江湖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的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1分),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使用准确生动”,这是考查炼字的技巧。首先应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诗句描述所写之景。“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句意谓: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爽风夜露,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一起句,作者就用“风”“露”“云”“水”“艇”几个字,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逸的画面,显然是环绕着归艇来“布景”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多为动词、形容词。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比如,“湿”,是写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写出环境的潮湿阴冷;而“迷”字,写水面迷雾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写出了内心的迷茫。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诗歌的技巧包括:修辞技巧、表达技巧、描写技巧、抒情技巧。因为是诗歌尾联,可以从抒情技巧的角度分析。“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起舞闻鸡”,据说晋代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鸡而起床舞剑。这里作者借用典故,既回映上文思古之心,又抒写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全词就在这一腔愁苦难遣之情中使抒情达到高峰时戛然而止,但那韵外之味却袅袅绵延不绝。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抒情手法,还是兼而有之。比如本题,题干问的是“结尾两句”,这就提示一般从抒情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

葛胜仲

昏昏雪意惨云容,猎霜风,岁将穷。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清夜小窗围兽火,倾酒绿,借颜红。

官梅疏艳小壶中,暗香浓,玉玲珑。对景忽惊,身在大江东。上国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

【注】①此词是词人刚被贬官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时所作。②兽火:指有兽头装饰的火盆。③上国:京城。

19.本词开篇三句勾勒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在全词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0.结合全词,简要赏析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

19.开篇三句描写了严冬风雪图:岁末夜晚,雪意昏昏,云容惨淡,霜风猎猎,寒冷凄清,昏暗寂寥。(1分)以景开篇,为抒情主人公勾勒出了一个严冬凄清寂寥的环境,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2分)

20.①上片写年老的词人在寒冷冬夜倾酒自酌,抒发了天涯沦落之感;(1分)②下片以“官梅”自喻,表达虽被贬异乡、身有羁绊,但不失梅的孤傲高洁;(1分)③结尾处既有词人对自己被贬官后,友人疏远,人情淡薄的感叹,也有知己虽念旧,但关山重重,路途遥远,难相安慰的无奈。(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第一问要求描绘图景,首先要抓住开篇三句写道哪些景,这些景怎么样,用主谓短语描述景象,还要关注时间(节候)、地点、天气,还要点明景象的特点。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从营造氛围、表情达意、奠定情感基调等方面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赏析作者的情感,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看作者写了哪些具体内容,然后根据诗歌内容进一步概括作者的情感。一首诗当中,作者的情感往往是复杂的,所以还要注意其情感的复杂性,从多个角度去考虑,分点作答。

考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指花坛。②真珠:即珍珠。③欹(qī):倾斜。④都来:算来。

18.上阕从哪些角度描写秋夜景象的?请简要分析。

19.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

18.作者主要从视觉、听觉来描写秋夜景象。“寒声碎”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秋夜中树叶飘坠香阶之状。“天淡银河”、“月华如练”句则诉诸视觉,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明净的月光,营造典型的相思氛围。

19.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② 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④ 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达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

【解析】

18.本题考查写景的角度。常见的写景角度有:动静结合、五感的结合(主要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等。注意结合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具体分析作用。

19.本题考查表达技巧。夸张手法的作用主要是突出强调。这里是使愁情更是凄切;细节描写要抓住关键词句,分析词人的愁苦的心境;融情于景注意景与情的两相映照,从具体的氛围分析词人表达的凄苦情感。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了孤枕难眠的愁情。 在回答时先说明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内容和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柳梢青 岳阳楼

戴复古

袖剑飞吟。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注】 ①戴复古: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②袖剑飞吟:相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留诗于壁上,曰:“朝游百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袖剑:衣袖里藏着短剑。飞吟:临风吟唱。③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在洞庭湖的南头)。④君山:在洞庭湖中,相传是湘君出没之处,故名。

20.词上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内容分析。

21.词下阕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阐述。

20.词上阕塑造了一个豪迈、洒脱漂泊江湖的词人形象。(2分)先借吕洞宾之事写词人之飘逸,接着用浩瀚的洞庭湖抒壮阔豪迈之情,最后以独立楼头、任风吹拂衣襟的形象展现词人狂放、超脱的风度。

21.词下阕最后三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表现了词人伤时忧国之情。(2分)“人间”与“君山一点”,“变尽”与“自古如今”形成强烈的对比,自然永恒与历史兴替,引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袖剑飞吟”,据《唐才子传》记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指剑)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戴复古浪迹南北,兼有豪迈胸怀,与吕洞宾诗中所表现的气质有相似之处。这里借用来抒发自己壮游洞庭的情怀,一开始就树立了一个飘泊江湖的词人形象,与那些浅斟低唱的形象大不相同。“洞庭青草,秋水深深”,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八百里洞庭以浩瀚__著称,这里作者只用“深深”二字,极凝练地概括出了它的特征。词篇至此,气象也更为开阔。此外,句中的“秋”字不单点明登楼时令,还以秋日多风和入秋百花凋零为下文“一快披襟”、“变尽人间”作铺垫,同时又与作者的苍凉胸怀相映衬。

“万顷波光”仍写洞庭:“秋水深深”言其深邃,此句表其广袤,两相配合,极见情致。“岳阳楼上,一快披襟”,塑造出一个独立楼头、任风吹开衣襟的超旷、洒脱,豪情满怀的词人兼爱国者形象。“自然”,“一快披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有风,更重要的还由于深深秋水和万顷波光的感染。总起来看,上片词风豪中带逸,作者登楼的快意在这里得到了有力发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揭破主题。戴复古生活在南宋后期,其时收复北方领土已经无望,南方的偏安局面也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词人面对“自古如今”岿然不动的“一点”君山,难免要想起备受践踏的“偌大”中国。可是当时的统治者流连光景、或苟且度日,有谁能共饮作者之酒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小题。

南乡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此诗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16.这首词的上阕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17.这首词以“槛外长江空自流”作结,有何妙处?

16.运用对比手法,将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与四百年后的古墓荒丘作对比,突出了眼前情境的荒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愁情。(“对比”1分,对比的内容1分,突出“荒凉”1分,“昔盛今衰”1分)

17.①紧承上文的游踪和感慨,衔接自然。②一个“空”字,写出了长江奔流不息,从不因任何事而改变的特点,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或物是人非)的感慨。③以景作结,情景交融,使人展开联想和想象,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意蕴。注:一点2分;考生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满分4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情感主旨赏析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本题考查手法的问法上很隐晦,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可得出:运用对比手法,将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与四百年后的古墓荒丘作对比,突出了眼前情境的荒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愁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情感主旨赏析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本题考查手法的问法上很隐晦,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可得出:①紧承上文的游踪和感慨,衔接自然。②一个“空”字,写出了长江奔流不息,从不因任何事而改变的特点,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或物是人非)的感慨。③以景作结,情景交融,使人展开联想和想象,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浣溪沙•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 ①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①噀:xùn,喷。

14.“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 请结合诗句加以点评。

15.这首词是如何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塑造橘的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14.“惊”:感到吃惊、惊讶。(1分)“怯”:感到害怕。(1分)剥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1分),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1分)。

15.正面:“新苞绿叶”“青黄”“香雾”“清泉”,写出了橘黄叶绿、橘香弥漫、橘汁酸凉。侧面:(1)对比反衬。以“菊暗荷枯”反衬“橘黄叶绿、香雾溅人、橘汁酸凉”,突出强调橘的生机与味美。(2)正衬烘托。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3)侧面描写。“吴姬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矣。(正面3分,侧面3分,侧面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型题目。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叶。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这首咏橘词,巧言物状,体物细微,属“纯用赋体,描写确尚”的咏物佳作,颇耐玩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 ”,先布置环境,以使下文有余地抒发。“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概括 。“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新苞,指新橘。橘有皮包裹,故称。又,橘树常绿,凌寒不凋。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形象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之,可谓尽得橘之神。“竹篱茅舍出青黄 ”,好在一“出”字。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下片写尝橘的情状,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著,洞庭橘在唐宋时为贡物。“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尽得吴橘之味。解题时可先找出诗中正面描写橘的词句,其他则要理清侧面描写的内容,有菊荷的反衬、环境的正衬、吴姬的侧面表达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

浣溪沙

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①浮午盏②,蓼茸③蒿笋试春盘④。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①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沫。②午盏:即午茶。③蓼茸:蓼菜的嫩芽。④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点等装盘馈赠亲友。

13.赏析“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的妙处。

14.下片“人间有味是清欢”中的“有味”主要是指哪些有味的事物?“清欢”在这里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13.作者用一“媚”字,把淡烟和疏柳在河滩上的妩媚神态写活了,似乎淡烟和疏柳也懂得献媚“晴滩”似的,给人以动感,写出了雨后初晴,阳光明媚的初春美景,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声。

14.“人间有味是清欢”,由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这两件有特色的事物来表现。清欢的意趣表现在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也是对宁静无忧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解析】

试题解析:

13.答题时,可根据“媚”字的含义,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答出其表现的事物特点,表现的作者情感即可。“媚”字运用的是拟人手法,形象的写出了淡烟和疏柳在河滩上的妩媚神态,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声。

14.第一问可根据“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提炼出事物即可。第二问可根据“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所描写的意境分析作答,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表现了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也表现出词人对这种平淡简朴生活的热爱,从而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表现出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浣 溪 沙

苏 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21.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1.①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②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③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3分:术语1分,分析2分。答两点即可。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22.①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②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分)

【解析】

2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艺术手法的题目,注意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分析表达效果,此题主要是比喻和情景交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艺术手法主要有三类,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即事感怀;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烘托、动静、虚实等;修辞手法,主要是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答题时说明手法,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解释,最后表明效果。

22.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的景物描写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此题诗中没有表情达意的具体词语,要从诗歌中的意境中体会,首先描述诗歌的景物,高阔意境,然后分析情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