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唐多令·秋暮有感
陈允平
休去采芙蓉①。秋江烟水空。带斜阳、一片征鸿。欲顿闲愁无须处,都著在两眉峰。
心事寄题红②。画桥流水东。断肠人、无奈秋浓。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注】①芙蓉:莲(荷花)的别名。②题红:即红叶题诗。
17.采莲是古代女子喜爱的习俗,本词开篇却说“休去采芙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上片内容分析。
18.词中人物有什么样的“心事”?结尾三句是如何表现人物心情的?请简要阐述。
17.本词开篇以抒情女主人公的口吻说“休去采芙蓉”,表面上是提醒,时届深秋日暮,荷花凋尽,荷叶枯败,江面上萧条空阔,根本不是采芙蓉的时节。实际上是词中人由于愁思萦怀,无处安顿,根本没有心绪去做采芙蓉这类事情。(共5分,季节角度2分,情感角度3分)
18.离别独居的寂寞和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回首”句以行为表现人物心情,月出更深,仍不愿回到冰冷的空房,一个“懒”字刻画出人物心灰意冷的情状。“早新月”两句以景结情,清冷疏朗的意境,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寂和幽怨。(共6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情感主旨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汇,比如“愁”“苦”等这样的词语能直接体现情感。同时要注意结合诗词下面所给的注释,只有把所给的信息都用上了,答题也就有了准度。根据对本诗的理解:本词开篇以抒情女主人公的口吻说“休去采芙蓉”,表面上是提醒,时届深秋日暮,荷花凋尽,荷叶枯败,江面上萧条空阔,根本不是采芙蓉的时节。实际上是词中人由于愁思萦怀,无处安顿,根本没有心绪去做采芙蓉这类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和手法的运用的一道试题,情感主旨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汇,比如“愁”“苦”等这样的词语能直接体现情感。同时要注意结合诗词下面所给的注释,只有把所给的信息都用上了,答题也就有了准度。注意作答本题的时候要先明确手法,然后再答情感主旨。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可以作答为:离别独居的寂寞和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回首”句以行为表现人物心情,月出更深,仍不愿回到冰冷的空房,一个“懒”字刻画出人物心灰意冷的情状。“早新月”两句以景结情,清冷疏朗的意境,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寂和幽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16.本词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创设意境,请结合上片或下片作简要赏析。
17.作者在此首词中抒发了哪些感慨,请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
16.上片:①实写了石头城天地无物、惟有青山如壁的空旷寂寥之景;(2分)②虚写了昔日战争连年的激烈残酷、豪杰消逝的苍凉悲壮之景。(2分)③虚实结合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1分)下片:①实写了离宫荒凉破败,辇路芳草萋萋,松径寂静无人,鬼火高低明灭,秦淮一片明月的空冷阴森之景;(2分)②虚写了歌女在歌舞中、酒樽前、明镜里青春渐逝的孤寂凄惨。(2分)③虚实结合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1分)
17.①对世事(历史)变迁/昔盛今衰的悲哀(1分)。曾经的繁华六朝,现已成空荡的江山;曾经的行宫内院,早已是芳草萋萋。世事(历史)沧桑/盛衰无常,让人倍加感伤。(1分)②对自然永恒、物是人非/人生短暂的无奈(1分)。曾经的江山明月离宫依旧存在,而曾经的豪杰宫人却已随时光流逝而“消磨”,一片空冷孤寂,让人顿觉自然永恒、人生短暂。(1分) ③对战争残酷的心痛(1分)。战火纷飞,摧毁了往日的繁华,只剩下生灵涂炭,白骨遍野,让人心痛。(1分)④对青春易逝的感伤(1分)。多少美丽如花的歌舞粉黛,对镜施粉理鬓,却又青丝变白发,消磨了青春美丽,这应该是诗人对自已也是对世人青春易逝的感伤。(1分)(情感概括及简析各1分;答出任何三点即可给满分;两条合为一条,言之成理亦可;未分条概括酌情扣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艺术手法的题目,题干中限定了手法是“虚实结合”,答出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然后答出艺术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考核艺术手法的题目首先答出手法的名称,然后结合诗句具体的解释,最后答出艺术效果,此题实写的内容是石头城之景,虚写离宫之景,虚实结合是诗歌的意境深远。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中的“唯有”“消磨多少豪杰”“寂寞”“繁华镜里”“伤心千古”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中的“唯有”“消磨多少豪杰”“寂寞”“繁华镜里”“伤心千古”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下题。
上小楼·隐居
任昱注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任年年落花飞絮。
【注】任昱,字则明,四明(今浙江宁波市)人。生卒年不详。与张可久、曹明善为同时人,少时好游历,一生不仕。
22.诗歌的题目是“隐居”,作者围绕“隐居”是怎样层层展开的?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23.本曲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具体分析作者通过这种手法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
22.(1)作者首先交代了隐居的原因是仕途险恶,世道艰难(“荆棘满途”),因而在有如 “蓬莱”仙境一样的风景优美之地隐居。(2)再写隐居的住所(“茅庐”)、周围的环境(“松菊”)和起居生活(“莼鲈”)(3)接着写隐居的原则是“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4)最后写自己飘然出世、无意旁骛的隐居情怀。
23.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用典:(1)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自比管仲、乐毅,作者以出山之前的诸葛亮自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2)陶渊明脱离官场、归隐田园时“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作者借陶渊明之“松菊”表达自己清高自傲,超然独立的胸怀;(3)西晋张翰借口秋风起,思念家乡莼羹、鲈鱼,辞官归家,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土田园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自得其乐的惬意之情。
【解析】
22.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主旨。 “荆棘满途,蓬莱闲住”交代的是诗人隐居的原因。仕途险恶,不如闲居于蓬莱仙境。“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交代的是隐居的环境,清幽娴雅。“不顺俗,不妄图,清风高度”交代的是隐居的心态。“任年年落花飞絮”写的是隐居情怀。围绕这四方面层层展开对“隐居”的热爱。
23.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在诗歌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表现手法(用典、象征、联想、想象、白描、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本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用典,“诸葛茅庐,陶令松菊,张翰莼鲈”借用诸葛亮、陶渊明、张翰的典故来表达自己隐居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以下题。
子夜歌•三更月①
[宋]贺铸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②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注】①本调又名《忆秦娥》。相传创始于李白。李白之《忆秦娥》,主要抒发一个长安少妇对久别爱人的忆念之情。贺铸此词,与李词所写颇为接近。②何许,为何这样。
22.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3.请结合全词,赏析“陇头流水,替人呜咽”这两句的表达效果。
22.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月夜庭院思妇图:三更之夜,月色皎洁,中庭梨花在月色的辉映下更加洁白,闺中少妇,思念游子,夜不能寐,听到杜鹃声声哀啼,更是情不能胜,哀伤不已,为词作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表达了闺中少妇饱受相思煎熬的忧伤痛苦之情。
23.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或“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作者赋予无情的陇上之水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似乎它们也为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所感动,发出呜咽哀鸣之声。作者融情入景,借物抒情,表达了闺中少妇与恋人离别后,饱受相思煎熬的忧伤痛苦之情
【解析】
22.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抓住诗文中的主要景物,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此诗中描绘的画面:皎洁的月色,庭院中洁白的梨花,啼叫的杜鹃,闺中的思妇。这些画面的作用:营造了凄清、悲凉的氛围,表达了闺中少妇饱受相思煎熬的忧伤痛苦之情。
23.答题方法如下:①读懂句子,明白句子表达的基本意思,并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句子。②找表现手法,有些诗句运用了表现手法,比如对比、动静结合等。有些诗句运用修辞,如,对偶、互文等。有些诗句倒装,有错位之美,有些诗句长于练字,有凝练之美。③诗句表达的情感、主旨、渲染的气氛、营造的意境等。④注意诗句的位置即诗句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如铺垫、伏笔、照应、点题、承上启下,过渡。此句的表现手法是拟人,鉴赏术语:作者赋予无情的陇上之水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似乎它们也为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所感动。作用是表达了闺中少妇与恋人离别后,饱受相思煎熬的忧伤痛苦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孔子想从政,在渡口向隐者问渡口的所在,隐者不说,嘲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
13.首联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14.“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一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3.(5分)描写出了一幅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的深秋景象(2分)。作用:点出季节;照应题目中的“早寒”;渲染悲哀的情绪(为以下的思乡之情立下了基调)。(每小点1分,共3分)
14.(6分)①用典(1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彷徨失意的苦闷(隐居与出仕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的迷茫心情)(2分)。
②烘托(1分)。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之天色阴暗,已至黄昏(1分)。通过环境描写充分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在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此诗首联的意思是:树叶落了,大雁南飞,北风吹,江水寒。由此不难找出选取的意象,也不难知道这些意象具有的共同特征是深秋的寒冷景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解答此题,应在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此诗尾联的意思是:在迷失方向、找不到渡口时想问路,可只能看见滔滔的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意思是连找个问路的人都找不到。诗人这样写,反映出他迷茫的心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蝶恋花
赵令畸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①恨清明雨。
尽日沉烟②香一缕,宿酒醒迟,恼③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④路。
【注】①止:通“只”。②沉烟:点燃的沉香。③恼:撩惹。④西江:古诗词中常泛称江河为西江。
19.结合词意,简要赏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
20.全词表现了词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19.几朵残存的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儿一样,正在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这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借花写人,写出了词中人物对青春将逝的感伤之情。
20.①感叹青春将逝之情(或:伤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写惜春伤春之情;②孤独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处”和“尽日沉烟香一缕”写出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③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写出对远人的思念。
【解析】
19.对于诗词赏析句子问题,首先要抓住关键词,从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效果或情感角度赏析。词中“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要抓住“啼”“恨”两个关键字分析。词中女主人公为什么啼哭,为什么恨清明雨,可结合着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由上句“花几许”可知,清明时节的连绵春雨,造成了红杏枝头的花儿被雨打零落的命运结局,因此残存的几朵红杏,依稀还带着雨痕,像啼哭一样,憎恨那残酷无情的清明雨呢。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从写作目的来看,自然是女主人公触景生情,抒发自己青春易逝,惜花伤春的凄苦之情。
20.这种对于全诗人物思想感情的考查,作答时,应根据对整首词的意境感知,抓住关键词体会作答。 “不卷珠帘,人深深处。”描绘出一位佳人惆怅自怜之态,使人隐隐感受到她心中的愁闷;“啼”“恨”将女主人公惜花伤春的意绪表达得颇为动人,抒发了闺中人内心极度的凄寂和苦闷。“尽日沉烟香一缕”,她终日对首一缕袅袅香烟出神,深闺之寂寞冷清和人的百无聊赖可想而知。 “宿酒醒迟” “恼破春情绪”,联系上片惜花恨雨可知,此处极力渲染出一个“愁”字。“归信”点出女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愁思。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卜算子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20.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使用准确生动,试作简要赏析。
21.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
20.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1分),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1分),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1分)。②“迷”字描写水面迷雾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1分),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1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1分)。
21.①化用祖逖的典故,(1分)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1分)②寓情于景(融情与景或情景交融)(1分),描写江湖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的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1分),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1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使用准确生动”,这是考查炼字的技巧。首先应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诗句描述所写之景。“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句意谓: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爽风夜露,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一起句,作者就用“风”“露”“云”“水”“艇”几个字,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逸的画面,显然是环绕着归艇来“布景”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多为动词、形容词。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比如,“湿”,是写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写出环境的潮湿阴冷;而“迷”字,写水面迷雾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写出了内心的迷茫。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诗歌的技巧包括:修辞技巧、表达技巧、描写技巧、抒情技巧。因为是诗歌尾联,可以从抒情技巧的角度分析。“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起舞闻鸡”,据说晋代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鸡而起床舞剑。这里作者借用典故,既回映上文思古之心,又抒写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全词就在这一腔愁苦难遣之情中使抒情达到高峰时戛然而止,但那韵外之味却袅袅绵延不绝。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抒情手法,还是兼而有之。比如本题,题干问的是“结尾两句”,这就提示一般从抒情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江神子·初至休宁冬夜作①
葛胜仲
昏昏雪意惨云容,猎霜风,岁将穷。流落天涯,憔悴一衰翁。清夜小窗围兽火②,倾酒绿,借颜红。
官梅疏艳小壶中,暗香浓,玉玲珑。对景忽惊,身在大江东。上国③故人谁念我,晴嶂远,暮云重。
【注】①此词是词人刚被贬官休宁(今安徽休宁县)时所作。②兽火:指有兽头装饰的火盆。③上国:京城。
19.本词开篇三句勾勒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在全词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0.结合全词,简要赏析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
19.开篇三句描写了严冬风雪图:岁末夜晚,雪意昏昏,云容惨淡,霜风猎猎,寒冷凄清,昏暗寂寥。(1分)以景开篇,为抒情主人公勾勒出了一个严冬凄清寂寥的环境,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2分)
20.①上片写年老的词人在寒冷冬夜倾酒自酌,抒发了天涯沦落之感;(1分)②下片以“官梅”自喻,表达虽被贬异乡、身有羁绊,但不失梅的孤傲高洁;(1分)③结尾处既有词人对自己被贬官后,友人疏远,人情淡薄的感叹,也有知己虽念旧,但关山重重,路途遥远,难相安慰的无奈。(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第一问要求描绘图景,首先要抓住开篇三句写道哪些景,这些景怎么样,用主谓短语描述景象,还要关注时间(节候)、地点、天气,还要点明景象的特点。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从营造氛围、表情达意、奠定情感基调等方面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赏析作者的情感,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看作者写了哪些具体内容,然后根据诗歌内容进一步概括作者的情感。一首诗当中,作者的情感往往是复杂的,所以还要注意其情感的复杂性,从多个角度去考虑,分点作答。
考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指花坛。②真珠:即珍珠。③欹(qī):倾斜。④都来:算来。
18.上阕从哪些角度描写秋夜景象的?请简要分析。
19.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
18.作者主要从视觉、听觉来描写秋夜景象。“寒声碎”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秋夜中树叶飘坠香阶之状。“天淡银河”、“月华如练”句则诉诸视觉,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明净的月光,营造典型的相思氛围。
19.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② 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④ 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达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
【解析】
18.本题考查写景的角度。常见的写景角度有:动静结合、五感的结合(主要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等。注意结合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具体分析作用。
19.本题考查表达技巧。夸张手法的作用主要是突出强调。这里是使愁情更是凄切;细节描写要抓住关键词句,分析词人的愁苦的心境;融情于景注意景与情的两相映照,从具体的氛围分析词人表达的凄苦情感。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了孤枕难眠的愁情。 在回答时先说明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内容和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柳梢青 岳阳楼
戴复古①
袖剑飞吟②。洞庭青草③,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④一点,自古如今。
【注】 ①戴复古:南宋著名的江湖派诗人。②袖剑飞吟:相传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留诗于壁上,曰:“朝游百越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袖剑:衣袖里藏着短剑。飞吟:临风吟唱。③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在洞庭湖的南头)。④君山:在洞庭湖中,相传是湘君出没之处,故名。
20.词上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内容分析。
21.词下阕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阐述。
20.词上阕塑造了一个豪迈、洒脱漂泊江湖的词人形象。(2分)先借吕洞宾之事写词人之飘逸,接着用浩瀚的洞庭湖抒壮阔豪迈之情,最后以独立楼头、任风吹拂衣襟的形象展现词人狂放、超脱的风度。
21.词下阕最后三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表现了词人伤时忧国之情。(2分)“人间”与“君山一点”,“变尽”与“自古如今”形成强烈的对比,自然永恒与历史兴替,引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3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袖剑飞吟”,据《唐才子传》记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指剑)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戴复古浪迹南北,兼有豪迈胸怀,与吕洞宾诗中所表现的气质有相似之处。这里借用来抒发自己壮游洞庭的情怀,一开始就树立了一个飘泊江湖的词人形象,与那些浅斟低唱的形象大不相同。“洞庭青草,秋水深深”,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八百里洞庭以浩瀚__著称,这里作者只用“深深”二字,极凝练地概括出了它的特征。词篇至此,气象也更为开阔。此外,句中的“秋”字不单点明登楼时令,还以秋日多风和入秋百花凋零为下文“一快披襟”、“变尽人间”作铺垫,同时又与作者的苍凉胸怀相映衬。
“万顷波光”仍写洞庭:“秋水深深”言其深邃,此句表其广袤,两相配合,极见情致。“岳阳楼上,一快披襟”,塑造出一个独立楼头、任风吹开衣襟的超旷、洒脱,豪情满怀的词人兼爱国者形象。“自然”,“一快披襟”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有风,更重要的还由于深深秋水和万顷波光的感染。总起来看,上片词风豪中带逸,作者登楼的快意在这里得到了有力发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揭破主题。戴复古生活在南宋后期,其时收复北方领土已经无望,南方的偏安局面也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词人面对“自古如今”岿然不动的“一点”君山,难免要想起备受践踏的“偌大”中国。可是当时的统治者流连光景、或苟且度日,有谁能共饮作者之酒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