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小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6.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
17.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16.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②用了视听(动静)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或静景)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或动景)描写。③“数声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答出三种手法,并作分析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可琢情给分。)
17.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 (要有分析才能得满分。意思对可琢情给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正确审题,强调审题意识。题干中明确了答题区间“上阕”,理解关键词“写景技巧”,答题时需要注意的是答题步骤,强调规范性,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手法+作用、情感。注意诗歌鉴赏用语的准确性。“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接着要指出“拟人”在诗中的具体体现。写远处的山和脚下路上的沙,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接着要具体写出远景、近景的内容,最后一步答上效果或情感。当然也可以写“试听结合”,按步骤作答。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全诗,理解标题,找出反映诗人感情的词语或句子从中体会作者情感。标题“忆旧”和下阕中的“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相呼应,体现情感。找出能表现诗人情感的词语,如:怨、凄凉、残。抒发情感的句子: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怨年华”等。回答要点:根据全诗重点意象,抓住标、关键句,写出诗歌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忆王孙 春词
李重元
萋萋①芳草忆王孙②,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③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①萋萋:形容春草茂盛的样子。
②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③杜宇:即杜鹃鸟,鸣声凄厉,好象在劝说行人“不如归去”。
23.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
24.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它们所抒发的感情是否相同?试做简要的分析。
23.作者精心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2分)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2分)
24.感情不同,杜诗写孤身赶路的行人雨中奔波,不见家人,“魂断”指思乡之情(2分);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眺,不见行人,徒使魂销魄断,“断魂”是思夫之愁。(2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须知所谓意象,就是诗人在诗句中用来表达情感所用的事物、景物或人物。很明显,诗中写了“萋萋芳草”“柳”“高楼”“杜宇声声”“雨打梨花”等意象。这些意象都是春天的景物。再联系诗题中“忆”字分析,可知这些意象营造出暮春时节的令人伤感的氛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__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__彩。
24.
试题分析: “柳外楼高空断魂”谓登上高楼,凭窗远眺,盼望日夜思念的丈夫能出现在眼前,只是仍不见丈夫身影,不觉悲从中来,益觉伤悲。“杜宇声声不忍闻”言杜鹃鸣声凄厉,更能引起思念亲人的悲凄之情。“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时将黄昏,天又降雨,拍打梨花落地,伤情离绪更进一层。少妇思夫的孤寂心情,伴随凄风厉雨,更加魂消肠断。不忍再看落地梨花,遂关掩门户,不再见人。给人以无穷遐思,悲苦难以尽言。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确定诗歌类型。通过读题目、作者和诗歌的题材,看出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明确这诗词写的是什么,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2.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3.抓意象和重点词语,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深悟情感。4.品艺术特色和抒情方式。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的。 该题中已经点明,“断魂”,可从“抓意象与重点词语”入手。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①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②长是,系行舟。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宋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顿以死。
②漫:空,徒劳。
8.“燕辞归,客尚淹留”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9.试简析词中诗人形象?
8.对比。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泊作对比,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9.诗人是一位年光过尽、青春暗逝、客居他乡、无法回归,因此思乡怀亲、孤独痛苦的羁旅游子形象。作者借“离人心上秋”、“雨打芭蕉”、“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等景物和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出怀乡思亲之愁。
【解析】
8.
试题分析:对手法的判断,一定要注意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如本题中的“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之间是对比关系,这样可判断此句是对比。对比的作用,就是要突出其中的一方面,这里是以燕子辞归,来突出自己不得归的伤感之情。
9.
试题分析:先依据诗句中的“离人”的细节描写和诗中的景物描写来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就是要注意答案的组织,首先要对人物形象作以一个定性的概括,即是一个游子形象,然后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
2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菊花新•用韵送张见阳令江华⑴
淸•纳兰性德
愁绝行人夭易暮,行向鹧坞声里住.渺渺洞庭波,木叶下,楚天何处。
折残杨柳应无数,趁离亭笛声吹度。有几个征鸿,相悴也,送君南去。
【注】①江华,在湖南省西南部,今为瑶族自治县。康熙十八年(1679)。张见阳做江华县县令,作者填此以送。
这首词整体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虚实结合.上片虚写,是想象张见阳将要赴任之地江华的苍茫凄淸之请。下片实写,写即将分别之时的场景.一虚一实,将送别、惜别的深挚情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解析】
试题解析:
从这首词的整体来看,上阕是想象当中的景物描写,下阕是现实中送别的情景,因此表现手法可以确定为“虚实结合”。组织语言回答时,应当分析出什么地方是虚写,什么地方是实写,虚写了什么,实写了什么,最后应归结到体现了词人什么情感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25.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首句“丝丝”一词的妙处。
26.本词除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之外,还运用了其他几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思归之情。请选择其中两种,结合相应词句加以分析。
25.“丝丝”这一叠词既逼真地再现了柳枝随风婆娑起舞的柔姿,也生动地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起句重复出现“丝丝”这一叠词,渲染营造了浓浓的凄迷愁苦的氛围,也暗含主人公愁绪万缕千丝,使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另外,从音韵上讲,此叠词的运用使词的音律和谐,和畅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音乐艺术美感。
26.(1)比喻。作者把抽象的思想情绪“愁”,比喻为可以存放在小楼中的形象的、具体的物质,且言“楼儿忒小不藏愁”,表现了词人愁思的深重。(2)比拟。(拟物或拟人均可)作者让“愁”几度“与云飞”,“觅归舟”,把思归之情表现得更加迫切突出;又赋予“天”人的情感,天怜客子,借花消遣,更加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孤寂愁苦之情。(3)对比。词人羁旅已久,思乡欲归,心境黯然,本欲赏花遣愁,然而出现在眼前的却是竞相吐艳的海棠临栏,红绿相映,景色绚丽,而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对比之中倍添心中伤愁。(答反衬或是以乐景衬哀情亦可
【解析】
25.
试题分析:答题时注意炼字题的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简译;③点出该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④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6.
试题分析: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蝶恋花 早行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辘轳牵金井①。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②横斗柄③,露寒人远鸡相应。
【注】①金井:对井的美称。②阑干:同“栏干”。③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颗星被称为“斗柄”。
20.词的题目为“早行”,上阕从那几个角度表现“早”?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1.词的下阕写离愁,最后两句尤其耐人寻味,颇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0.上阕从视觉听觉触觉角度来表现早行。首先从视觉写月皎惊乌来表现“早”,接着从听觉上写更漏和辘轳之声表现“早”,最后用“红棉冷”中的“冷”字,从触觉角度写泪湿红棉,因天气尚早冷意袭人所以枕着泪湿的红棉会感觉到冷。
21.最后两句以景结情。这两句描绘了男女别后的景象,行者远去,唯留女子凭高远望,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更衬出浓重的离愁别绪。这两句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末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本诗主要是在写景,所以可以从写景的角度来答题即触觉、视觉、味觉。同时结合诗句分析各自的内容。如:听觉指的是漏和辘轳的声音。
21.
试题分析:答题方法如下:①读懂句子,明白句子表达的基本意思,并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句子。②找表现手法,有些诗句运用了表现手法,比如对比、动静结合等。有些诗句运用修辞,如,对偶、互文等。有些诗句倒装,有错位之美,有些诗句长于练字,有凝练之美。③诗句表达的情感、主旨、渲染的气氛、营造的意境等。④注意诗句的位置即诗句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如铺垫、伏笔、照应、点题、承上启下,过渡,以景接情。先答出描写的景物:斗柄横斜,天色放亮,寒露袭人,鸡声四起。再答出表达的情感:浓重的离愁别绪。最后答出艺术效果: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末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20.下面两首诗词采用了极为相似的表现手法,抒发了极为相似的情感,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
题都城南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也都表达了极为相似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崔诗用“人面”“桃花”作为线索贯串,通过“去年”寻春艳遇和今日重寻不遇,虽同时同地同景但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此而生的惆怅,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欧阳修词上片说去年,下片说今年,元夜、花、柳、灯、月都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继而用“泪满春衫袖”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很充分。
【解析】
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宋]朱 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际,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①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注】:①金龟,唐三品以上官佩金龟。贺知章有金龟换酒之举。
22.词的上阕借用春雨中的杨柳和 意象,描绘暮春时节的景色,营造一种 的氛围。
23.简析这首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2.湿花(1分) 凄凉(低沉)(1分)
23.这首词借春景抒情。上片寄情于景,无数春色,无际春愁,湿花恋树,流水无情,具有浓郁的惜春伤春之绪。(2分)下片感叹抒情,春光短暂,纵金龟换酒,豪举买醉,也留春不住,抒发了岁月流逝、人生失意的无奈之情。(3分)(共5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开头两句“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写暮春时节,好风吹,细雨润,满城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杨柳的青烟绿雾之中。正是“绿暗红稀”,春天快要悄然归去了。次三句:“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之情。“恋树湿花飞不起”是个俊美的佳句。“湿花”应上“小雨”,启下“飞不起”。“恋”字用拟人法,赋落花以深情。花尚不忍辞树而留恋芳时,人的心情更可想而知了。春天将去的时候,落花有离树之愁,人也有惜春之愁,这“愁无比”三字,尽言二愁。如此深愁,既难排遣,故而词人将它连同春天一道付与了东流的逝水。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此词即景抒怀,描绘了风雨凄迷、杨柳笼雾的暮春景色,抒写了人生短暂,留春不住,不如及时行乐的愁郁情怀。上片写景,景中含情;下片写伤春惜时,满怀愁怨。全词用语清丽,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意境悲凉,言有尽而意无穷,尽显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题。
渔家傲
王安石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注】1.这首词创作于王安石罢相退隐江中之后。这一时期,王安石常常到钟山定林寺昭文斋下榻,也常到附近的山林溪壑间登览野游。这首词是他在定林院生活的一个剪影。2.款段:本是马行迟缓的样子,这里代指词人所骑的毛驴。
14.在词中,词人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春天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15.这首词上下两片体现了词人不同的心境,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14.山花绽放,春水漫溢,春风骀荡。
15.上片体现了词人心闲意静、恬然自若的心境。词人探奇揽胜,醉心于春色,足见其内心之恬静悠闲。下片体现了词人难以忘怀往事的不平静心境。词人沉入梦乡,但松涛却把他惊醒。那松涛犹呜咽悲鸣,融入了词人强烈的感__彩,体现了其内心的不平静。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的意象的题目,注意诗中的“花撩乱”“新水漫”“春风暖”等诗句。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概括诗歌意象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春天的特点”,在诗歌寻找,注意关键的词语“花撩乱”“新水漫”“春风暖”
15.
试题分析:注意诗中的重点词语“寻游伴”“悲急管”“梦断”。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寻游伴”“悲急管”“梦断”等重点词语和注释中的“罢相退隐江中”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卜算子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22.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使用准确生动,试作简要赏析。
23.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
22.①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潮湿而显得厚重凝滞,水面迷雾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2分)。创设了潮湿阴冷、朦胧迷茫意境,表现了作者凄凉、沉重的心情及内心的迷惘。
23.①用典。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湖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解析】
22.本题考查炼字。解答时先结合句子,描述语境意义,然后结合全诗的主旨情感进行分析。另外要注意,如果有具体的表现手法,也要进行分析。本题围绕凄凉、沉重、迷惘分析即可。
23.本题考查表达技巧的作用。这里用到的表达技巧是用典和寓情于景。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报国之志难以实现的悲愤。秋江潮落的冷寂,寄寓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