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①淡烟流水:指画屏上的一幅《淡烟流水图》。

23.“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概括分析词中刻画的主人公形象。

24.对“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句,梁启超曾称赞为“奇语”。这一句“奇”在哪里?请赏析。

23.①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奠定了全词轻轻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基调。②全词刻画了一位闲居慵懒而又满怀愁绪的闺中女子的形象。

24.①比喻奇,“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但作者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轻”和“细”的共同点,将四样原本不相干的事物组成了新奇的比喻。②构思奇,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喻抽象,但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却说飞花如梦,丝雨如愁,这样从抒情主人公的感受出发,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的孤寂和忧愁。(如有其它答案,如答通感等,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23.题干问的是“‘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概括分析词中刻画的主人公形象。”答案包括两部分,学生要分别作答。“漠漠轻寒上小楼”笔意轻灵,如微风拂面,让人不自觉地融入其中,为全词奠定了一种清冷的基调。随后一句还是写天气,强调轻寒。初春之寒,昏晓最甚。更何况阴云遮日,寒意自然更深一步,难怪会让人误以为是深秋时节。全词虽然没有明显描绘主人公愁苦的句子,我们却分明可以清楚地看见隐藏在她内心的悲伤。要分析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身份(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结合诗句简析形象)(3)形象的意义。——情感。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 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2.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常用方法: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先“盖帽”,即说出诗歌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全词刻画了一位闲居慵懒而又满怀愁绪的闺中女子的形象。

24.题干对“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句,梁启超曾称赞为“奇语”。这一句“奇”在哪里?请赏析。回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奇”和“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句在读懂诗句意思和理解注释的基础上作答。抓住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技巧主要考查: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表现手法包括:衬托、渲染、对比……。描写手法包括:动静、虚实、点面、正侧、白描、细节等。抒情方式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等。诗歌中“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但作者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轻”和“细”的共同点,将四样原本不相干的事物组成了新奇的比喻。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喻抽象,但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却说飞花如梦,丝雨如愁,这样从抒情主人公的感受出发,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的孤寂和忧愁。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子夜歌·三更月

[宋]贺铸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注】①本调又名《忆秦娥》。相传创始于李白。李白之《忆秦娥》,主要抒发一个长安少妇对久别爱人的忆念之情。贺铸此词,与李词所写颇为接近。②何许,为何这样。

14.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5.请结合全词,赏析“陇头流水,替人呜咽”这两句的表达效果。

14.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月夜庭院思妇图:三更之夜,月色皎洁,中庭梨花在月色的辉映下更加洁白,闺中少妇,思念游子,夜不能寐,听到杜鹃声声哀啼,更是情不能胜,哀伤不已,为词作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表达了闺中少妇饱受相思煎熬的忧伤痛苦之情。

15.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或“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作者赋予无情的陇上之水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似乎它们也为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所感动,发出呜咽哀鸣之声,。作者融情入景,借物抒情,表达了闺中少妇与恋人离别后,饱受相思煎熬的忧伤痛苦之情

【解析】

1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这里考查的是景象,答案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描摹画面,基本上是抓住主要意象,勾勒意象特征;第二步指出这些景物渲染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氛围的画面;第三步是表现的人物情感。 描摹画面基本上就是翻译诗句,一定要抓住主要意象及其特征,如“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可描摹为“月光皎洁、梨花洁白”,等。“月”表明时间,“庭中”表明地点,“杜鹃啼血”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联系下文,刻画了贵重少妇因相思煎熬的忧伤痛苦。

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先正确审题,强调审题意识。题干中明确规定:赏析“陇头流水,替人呜咽”明确了答题区间,答题时需要注意的是答题步骤,强调规范性,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手法+作用、情感   。注意诗歌鉴赏用语的准确性。“流水呜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接着要指出“拟人”的 在诗中的具体体现,“赋予无情的陇上之水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似乎它们也为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所感动,发出呜咽哀鸣之声” ,最后一步答上情感。当然也可以写“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按步骤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

晏 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4.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晏殊的这首词中作者也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试结合原诗词,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15.词的下阕写人物,试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

14.《蜀相》中,作者写黄鹂鸟的叫声是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落,寄托着诗人对诸葛亮身后凄凉的哀叹和同情。亟盼良相贤才平叛定国,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晏殊的《破阵子》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出周围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

15.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刻画青年女子形象——声音:巧笑,表情和动作:逢迎、笑从双脸生,心理:疑怪昨宵春梦好。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有明显不同:“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是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落,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同样也写到黄鹂,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出周围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作者身世、时代背景等与诗歌思想感情有关的资料,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诗歌。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下片写人。“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少女们相逢的时候,兴高采烈,欢欢喜喜的,随着,一块儿玩着那斗草的游戏。词中主人公胜利了。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考生在解答这个题目时,除了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外,不要忽视第二问“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刻画青年女子的角度有:①声音:巧笑 。②表情和动作:逢迎、笑从双脸生。③心理:疑怪昨宵春梦好。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鹦 鹉

【唐】罗隐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 鹉

【唐】来鹄

色白还应及雪衣,嘴红毛绿语仍奇。

年年锁在金笼里,何似陇山闲处飞。

【注】①罗隐:唐末诗人,虽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半生,无所遇合,晚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镠,才得安身之地。② 陇西:指陇山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

23.两首诗中的鹦鹉有哪些相似的特点?

24.请简要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23.(3分)①羽毛翠绿(外表美丽);②能学人言 ; ③被锁笼中。(每点1分)

24.(4分)①罗诗以鹦鹉自比(1分),表达了诗人寄人篱下,无法畅言的无奈(悲慨)(1分); ②来诗托物言志(1分),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1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概括物象特点,解题的思路是由外到内,由物及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这是两首咏物诗,第一首以物自喻,第二首托物言志。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23.这首词的上阙紧扣“渐觉”来描写春色,请简要分析。

24.“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3.上阙紧扣“渐觉”,写出了春天美景的层次感(1分):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1分);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1分);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1分)。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

24.拟人手法。(2分)作者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表达了惜春的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2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上片写初春的风景。起句“东城渐觉风光好”,以叙述的语气缓缓写来,表面上似不经意,但“好”字已压抑不 住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以下三句就是“风光好”的具体发挥与形象写照。首先是“縠皱波纹迎客棹”,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盈盈春水,那一条条漾动着水的波纹,仿 佛是在向客人招手表示欢迎。然后又要人们随着他去观赏“绿杨”,“绿杨”句点出“客棹”来临的时光与特色。“晓寒轻”写的是春意,也是作者心头的情意。 “波纹”、“绿杨”都象征着春天。但是,更能象征春天的却是春花,在此前提下,上片最后一句终于咏出了“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绝唱。如果说这一句是画面上 的点睛之笔,还不如说是词人心中绽开的感情花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试题解析:“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为君我端起斟满美酒的金杯,真诚地邀请夕阳,让它共同和我们一起干杯:希望金色的晚霞夕照,能够慢慢逝去,多在美丽的花丛中停留一会儿!这要求是“无理”的,因此也是不可能的,却能够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春天的珍视,对光阴的爱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后面的小题。

忆王孙 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本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它们所抒发的感情是否相同?试做简要的分析。

感情不同(1分),杜诗写孤身赶路的行人雨中奔波,不见家人,“魂断”指思乡之情;(2分)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眺,不见行人,徒使魂销魄断,“断魂”是思夫之愁。(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具体语境来分析,杜诗中可抓住“行人”“清明节”展开联想,很容易得出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而李词可抓住“忆王孙”“ 柳外高楼”展开联想和想象,前一个关键体现了对丈夫的思念,后一个关键词体现的是词人的孤寂难耐的心情。由此可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诉衷情近

柳 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

22.上阕中“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请赏析这首词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营造了荒凉、凄清、寂寥的氛围。

23.(1)“秋光老尽”的迟暮之感,久望不见的怀人之悲。

(2)以抒情主人公“凝睇”的神态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与开头“伫立”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完整;“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空落和无奈之感。

【解析】

22.根据意象的特点分析营造的氛围。“断桥”意味荒僻无人经过;“幽径”幽深的小路;“孤烟”说明渔村荒凉,没有生气。

23. “黯然”悲哀、伤感;“愁无际”化虚为实,写愁之深;“秋光老尽”词人触景伤情,想到自我;“故人千里”直抒胸臆,点明因思念友人而悲。(3)从内容上来看,“尽日”说明时间之久;“空”本义是“白白地”“徒劳”,在这里表现出失落之感;“凝睇”抓住了刻画人物最集中的一点——眼神,情感表达含蓄有节制。从结构上来看,“凝睇”与“伫立”遥相呼应,让我们感受到整篇词一气呵成,情感抒发浑圆融合。

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江头未是__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小题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分析。

16.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16.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这两句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小题2】不应把离别(相聚)枧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__远比路途__险恶得多。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语句的赏析。此句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所以,作者将这种黯然与惆怅寄寓在写景当中。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由题目《送人》可知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但整首词最主要的情感基调壮志难酬的愤激。由“功名馀事且加餐”“只应离合是悲欢?”“别有人间行路难”等句可以体现出来。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题。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辛弃疾

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注释:①鹅湖,风景优美之地,词人闲居时常游之所。②懒,指了无情趣。③寒食,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④归宁:归家省亲,即出嫁之女回娘家。

2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着意”两句意思是:刻意寻春,未必尽如人意;信步而行,把酒漫游,却乐在其中。

B.“山才”两句意思是:胜景在前,不料人倦思憩;雨来更添游兴,能意外地启人诗思。

C.“携竹杖,更芒鞋”,创造出轻松而随意的氛围,为邂逅乡村春色做了不露痕迹的铺垫。

D.这首词上片写刻意寻春所感,下片写率意出游所见,联系紧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2.下片“朱朱粉粉野蒿开”一句的特点是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展现美好的春光,下面的诗句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两项是( )

A.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B.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C.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D.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梅尧臣《东溪》)

E.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3.有评论者认为,“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这一画面是作者此次赏春过程中看到的“最美的风景”。请根据这两句所描绘的画面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理解。

21.B

22.A D

23.答案示例:这两句写的是寒食节回娘家的村女,正说笑着沿着长满桑树的田间小路走过来;春光明媚,桑叶柔嫩,笑语声声,其乐融融。“村女”的出现使得美丽的自然春光中融入了人的幸福感和归宁的人情美,这一画面的内涵比单纯的自然之景更丰富(或:这一画面有了高于单纯自然风景的美感),因此是“最美的风景”。

【解析】

21.诗还未做好,偏偏又下雨,令人遗憾。

22.B项不是具体的景物,C项为春光凋零的伤感之景,E项所写为夏天的景色。

23.“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侧重于其音容的纯真无邪(笑语柔桑),赋予了村女一种和他称颂的荠菜花、野蒿花同样的品格——在风雨中顽强生存、获取着持久的生命力的品格。作者被村女那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装束和充满生气的笑语所触动的秘密也就在于此。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李好古①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②劳苦?谁在玉楼③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①李好古,南宋词人,少年时曾立志沙场杀敌,可惜功业未成。②“玉关”,原指玉门关,后泛指边塞。③“玉楼”,华美的高楼,代指歌舞之地。

(1)词的上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加以赏析。

(1)上阕通过写燕子无家可归、愁闷不语,暗示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社会现实,表达词人国破家败、飘泊无依的悲凉之感。

(2)这两句运用对比的表达技巧,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一方面是戌边将士风餐露宿,日夜守卫边关;一方面是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在灯红酒绿中寻欢作乐。一苦一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抗敌的愤慨、失望之情。

【解析】

(1)此题的考点是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2)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