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点绛唇
王国维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24.这首词结句写了丁香的哪些特点?写丁香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5.这首怀人词情感辗转深沉。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简要分析。
24.①结句写出了丁香数量之多、颜色之白;②丁香本来是忧愁的象征,数量多和凄寒月色的烘托,营造了一种清寒凄清的氛围,更能够衬托作者忧愁的深沉。
25.①诗人努力要摒弃相思之苦,但是不能做到。②即使暂时忘却,梦中又去寻觅。③醒后想摆脱,触目却是伤感的月色和丁香。
【解析】
24.该题中考核意象特点。结句中窗外的天色因为月亮皎洁而一片明亮,院中的丁香花也被照的一片雪白。此词抒写为相思缠扰的惆怅心情,结句以景作结,用月下丁香烘托人物的孤寂与惆怅。
25.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作者所选的意象——“凉月”“丁香”,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相思之苦。
19.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词,完成后面题目。
怨歌行①
汉乐府民歌
新裂②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③夺炎热。弃捐④箧笥⑤中,恩情中道绝。
①选自《相和歌·楚调曲》。②“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③飙(biāo):急风。④捐:抛弃。⑤箧笥(qièsì):箱子。
【小题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小题2】本诗有人认为是写怨妇情怀的诗,有人认为是文人拟作的写自己情怀的诗。你认为本诗抒发的是哪种情怀?请结合诗句陈述两点理由。
【小题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兴(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象征)的手法(答“比喻”不给分)。作者借团扇质地洁白、形态美好的形象比喻人物品质的美好,通过夏去秋来从受宠到被抛弃的命运暗喻人物的命运,这种写法贴切形象,构思新颖,激人遐想,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答“对比”,并分析合理,可以同等赋分)
【小题2】怨妇诗。 “扇”是合欢扇,常比喻男女情感;诗歌主要意象“团扇”是女性常用之物,以此兴感,自然贴切;诗歌情感表现了妇女从受宠到被抛弃的命运。文人抒怀诗。扇子洁白的质地可以比喻文人高洁的情怀;文人常用闺怨诗中的女性口吻表达不受君王重用的悲愤委屈;诗歌能够表现文人从受君王重用到被冷落的幽怨情怀。
【解析】
【小题1】题干要求“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考生鉴赏诗句变现手法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诗歌借团扇质地洁白、形态美好的形象比喻人物品质的美好,通过夏去秋来从受宠到被抛弃的命运暗喻人物的命运,主要运用了比兴(托物言志)的手法。构思新颖,激人遐想,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题干问的是“本诗有人认为是写怨妇情怀的诗,有人认为是文人拟作的写自己情怀的诗。你认为本诗抒发的是哪种情怀?请结合诗句陈述两点理由。”答题关键词“情怀”“ 陈述两点理由”,判断一首诗的情感类型,首先抓诗歌中的意象,“扇”是合欢扇,诗歌主要意象“团扇”是女性常用之物,由此可以判断为怨妇诗。若果从情感方面来分析,扇子洁白的质地可以比喻文人高洁的情怀;文人常用闺怨诗中的女性口吻表达不受君王重用的悲愤委屈;诗歌能够表现文人从受君王重用到被冷落的幽怨情怀,由此可以判断为文人抒怀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踏莎行
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注】
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注】此词作于词人闲居带湖期间。时值南宋,国运衰微。庚戌:即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篆冈:地名,在带湖之侧。
17.上片前三句描写了怎样的景与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8.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17.前三句描绘了带湖秋夜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人们赏秋、乐秋之情。明月皎洁,映照楼台,花果飘香,庭院芬芳,赏景之人,含笑来往。前三句为下文抒发风雨悲秋之情做铺垫(蓄势),且与其形成对比。(答反衬亦可)
18.这两句表面写重阳节多风多雨的天气会让人感到悲伤,实则一语双关(或比兴、象征)。“风雨”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更暗指南宋国运衰微,风雨飘摇,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国家命运的悲叹。
【解析】
17.“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在清凉幽静的篆冈,秋月映照着树木荫蔽的楼台,秋花在庭院里散发着扑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来去”,转写景中之人,十分浑然一体。这七字除了一个名词“人”之外,全用动词与副词,衬以一个结构助词“地”,使得人物动态活灵活现,欢乐之状跃然纸上。
18.“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这一反跌,跌出了此词悲秋的主题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极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盘推翻了。到此人们方知,一代豪杰辛弃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阳节快来了,那凄冷的风风雨雨将会破坏人们的幸福和安宁。“重阳节近多风雨”一句,化用北宋诗人潘大临咏重阳的名句“满城风雨近重阳”,这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辛弃疾之所谓“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气候,也暗喻政治形势之险恶。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小题。
临江仙 ①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 ② 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 ①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当时词人住在城南长江边的临皋亭。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地,名曰“东坡”。苏轼还在东坡筑屋名雪堂。这首词记叙了深秋之夜苏轼在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②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23.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征。
24.简析这首词运用的几种主要的表现手法。
23.①开怀畅饮,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一个豪兴纵饮、有着真性情的词人形象;(1分)②独自回家,敲门不应,独自听江声,一个风姿潇洒、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形象跃然纸上;(2分)③从全词看,词人是一个心事浩茫、心情孤寂、不满世俗、向往自由(超脱现实)的词人形象。(2分)
24.①反衬。(1分)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词人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1分)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1分)②直抒胸臆。(1分)“长恨”句、“小舟”句,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1分)发出了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1分)③融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夜阑风静”“小舟”“江海”,(1分)引发出词人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缓和,象征着词人追求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解析】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形象的能力。从词句描写上看词人的性格,从诗词的氛围上品读词人的心境和情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上片表现手法是衬托或者以动衬静。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是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夜阑风静縠纹平”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词人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缓和,表现手法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 ① 张孝祥
洞庭青草 ② ,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 ③ 经年 ④ ,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 ⑤ 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 ⑥ 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②青草:湖名,与洞庭湖相连,在湖南岳阳市西南,总称洞庭湖。③岭海:一作岭表。即岭南,两广之地。北有五岭,南有南海,故称岭海。④经年:年复一年,几年。 ⑤萧骚:萧条稀少。 ⑥尽挹:舀尽。
17.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 ?
18.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17.范诗“衔远山”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衔远山、吞长江”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水势浩淼的壮观景象。(2分)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界琼田,水天一色。“表里俱澄澈”描绘了天地间空明的坦荡景象。(3分)
18. ①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如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2分)②胸坦荡怀,忠肝义胆,如同晶莹的冰雪;(2分)③境界高远,气魄豪迈,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可从静态还是动态、远景还是近景、白天还是夜晚以及虚还是实、议论还是描写等多方面进行逐句逐句的比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诗句所写,结合注释和题干中“英姿奇气”一语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比如,作者为什么会将月下大江写得那样表里澄澈,为什么说“肝胆如冰雪”,为什么有“万象为宾客”的说法,等等。“表里俱澄澈”表现了作者的人格高尚,光明磊落;“肝胆皆冰雪”表现了作者的胸坦荡怀,忠肝义胆;“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表现了作者的境界高远,气魄豪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饮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17.上阕中的“兰”、“蕙”、“菊”都能象征什么意思?请简要回答。
18.这首词最为突出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全词主要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17.三者都能象征品德、志向、气节的纯洁和高尚。
18.用典。(1分)。作者借多个典故表达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2分)也表明自己此次奉召前往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利益,也不愿意在那里久留的心迹。(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的是意象的特定内涵。“兰”“蕙”“菊”都是美好的花草,自古以来美好的花草便寄寓了古人对美好品德、节操的追求。如《爱莲说》中周敦颐就以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自己纯洁高尚的节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的把握。这里要了解词的写作背景:由于北方金朝袭扰,战乱不息,被占领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__,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所以词人首句便慨叹“长恨复长恨”。“听我楚狂声”用楚狂接舆的典故。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词人用此典故,正是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富贵非吾事”则是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词人以陶渊明自况,认为“富贵非吾愿”,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直至修死仍无与之匹配的词。后崔闲记谱,请苏轼填此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去世之后,流泉空鸣,以拟人手法写泉水似有怨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于人间。
17.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喻泉声的清亮圆润。下列诗句,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屋巅。 B.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18.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场景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16.C
17.A
18.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如首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写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声若环佩,词人创造了一个美好意境。“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侧面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 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综合考查诗歌的内容和手法。C项“醉翁去后”中的“去后”不应该解释为“去世后”,应该是“离开后”。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诗句“醉翁去后”含义的理解,考生可以根据诗句上下句子,来理解含义。也可以联系文言文中学过实词解释来理解诗句。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去京口”翻译为“离开京口”,“去”解释为“离开”,联系诗句“醉翁去后”应该解释为“醉翁离开后”。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喻泉声的清亮圆润。下列诗句,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答题关键词“以声写声”“ 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项中“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屋巅。”解释为“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诗人用“熊的怒吼,龙的长鸣”来写山林与泉水的响声,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与例句相符。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典例拓展】声音,本属于听觉的,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东西,难以让人用文字描述.可是,优秀的作家却能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绘声音,并能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让人感叹语言的神奇.仔细分析作家的文字,他们主要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以声写声的方法来描绘声音。运用比喻,以声写声.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凝对不通声暂歇.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描写了琵琶音由流畅变为冷涩,由停顿转为雄壮,到最后的戛然而止,充分表达了琵琶女演奏的技艺高超.读着诗句,那琵琶弦上的秋夜诉语似乎顺差时光的流水流进我们的耳中.再如陆定一的《老山界》中:"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此句连用四个比喻,调动读者以往的经验,把山谷里寂静的夜晚里那种相矛盾的,不可捉摸的声响,写得如在耳旁.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场景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答题关键词“描写的场景”“表现的情怀”“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何不同”,考生的但应该包括两部分:场景和情感。注意要从“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不同”的角度入手。场景分析一定要联系诗句中意象。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词的上片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四句为鸣泉飞瀑之所谓声若环佩,创造出一个美好意境。琅然,乃玉声。《楚辞•九歌》曰:“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此用以状流泉之声响。清圆两字,这里是用来说泉声的清越圆转。在这十分幽静的山谷中,是谁弹奏起这一绝妙的乐曲?如此以来,动静之趣立现。“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是对上面设问的回答:这是天地间自然生成的绝妙乐曲。这一绝妙的乐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欧阳修能于醉中理解其天然妙趣。此句依然是写流泉声响之无限美妙。“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在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二句说这一乐曲如何打动了荷蒉者。词作将此流泉之声响比作孙子之击磬声,用荷蒉者对击磬声的评价,颂扬流泉之自然声响。下片写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醉翁啸咏,声和流泉。”二句照应上片之只有醉翁欧阳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的意思。写欧阳修曾作醉翁亭于滁州,在琅琊幽谷听鸣泉,且啸且咏,乐而忘还,天籁人籁,完全融为一体。“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说时光流转,山川变换,琅琊诸峰,林壑尤美,并非永远保持原状。童颠,指山无草木。而水,同样也不是永远朝着一个方向往前流动的。这句的意思是,琅琊幽谷之鸣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来。“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说,山川变换,人事变换,人们因鸣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却已化仙而去。此处用“飞仙”之典, 谓醉翁化为飞仙,一去不复返,鸣泉之美妙,也就再也无人聆赏了。结句“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说,鸣泉虽不复存在,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在人间。词作最后将着眼点落在琴声上,突出了全词的主旨。这首词句式及字声配搭非常奇特。开头四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只有一个仄声字(“响”),其余都是平声。接着二句亦然。这样的安排,与此曲所属宫调有关。同时,上下两结句作七言拗句,也是特意安排的。故郑文焯曰:“读此词,髯苏之深于律可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临江仙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20.“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二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你简要分析这两句的妙处。
21.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两种手法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的哀婉动人?请指出小蘋“琵琶弦上说相思”和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有何不同。
20.(1)形象上,塑造了一个满腹情思、茕茕孑立的落寞者的感人形象。(2)意境上,天上飞的情意缱绻、地上落的飘零伤怀、中间站的孤独惆怅,营造了空寂凄美的意境。(3)从抒情方法看,情景交融。(4)从描写方法看,对比鲜明(反衬、衬托亦可)。(5)从修辞看,对仗工整。(6)情感上:深沉蕴藉。(每点1分,任选5点即可)
21.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或联想想象)。(2分)(答对比、反衬、衬托、比喻、对偶等,给1分,直抒胸臆不给分)不同:小蘋倾诉的是对作者的钟情爱慕,深切缠绵。(2分)琵琶女诉说的是自己的遭遇、心中的怨恨等,深沉凝重。(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二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你简要分析这两句的妙处”,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这两句写的是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美的景色,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至在梦后酒醒时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令人流连忘返。“落花”二句,妙手天成,构成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用衬托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塑造了空寂凄美的意境和满腹情思、茕茕孑立的落寞者的感人形象,情感深沉蕴藉。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两种手法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的哀婉动人?请指出小蘋‘琵琶弦上说相思’和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有何不同。”,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人物情感。首先分析手法,要结合诗句内容。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况,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全词在怀人的月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运用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或联想想象)的手法来表达感情。比较两个人物情感的不同,就要从诗句入手,“琵琶弦上说相思”倾诉的是对作者的钟情爱慕,深切缠绵。“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诉说的是自己的遭遇、心中的怨恨等,深沉凝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诗歌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1.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2.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3.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4.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例如,本首诗歌中“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实,“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是虚。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又如__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又如《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他老人家诗词中的虚景多数是未然的图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 宋·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艣。
君到南徐芳草渡。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释】①刬地:依旧,还是。此处作“一派”讲。
②鸣艣:艣同‘橹’,鸣艣,指划船的橹摇动时所发出的声音。
③南徐:州名。即今江苏镇江市。
22.首句“离恨做成春夜雨”以春江东流,来写离愁滔滔不绝,近于李后主的“ ”句意。
23.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22.(2分)首句“离恨做成春夜雨”以春江东流,来写离愁滔滔不绝,近于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3.(5分)上片实写惜别。春江水满,离愁千万。弱柳系船,留君不住。因而闻橹声更增添离愁。下片虚写设想别后情景。回望送别之处,惟见乱山重叠,故人安在!虚实结合,抒写诗人心中既为朋友离去的而产生的离愁别绪,又有对朋友一路__之劳和前程坎坷难卜的担忧。
【解析】
22.
试题分析:“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剗地东流去。”这里把“夜雨对床”的情感又增添了新的内容,不但写出了夜雨灯前的意境,而且从夜雨联想到春江水涨,又从春江水涨联想到明朝行舟就要趁着水涨解缆而去。想到这里又未免报怨这春雨促成了离恨,挚友就要随着东流的江水乘船离去了。不待明朝江上送别,今宵夜雨已使人觉得愁情满怀。以上是通过开头三句写出离别前夕的惜别心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江上执手话别之后,挚友就要登舟离去了。当行舟转过遮断视线的丛山时,他频频回首不忍离别,抑回首之处也正是自己日后孤独地回忆今日离别的伤情之地。但那重重无情的高山还是会把视线遮断,“乱山只碍离人目”,从今以后再也望不见好友的身影了。词的下片从执手话别中叙出往日旧事与别后的相思,表现手法非常巧妙。作者打破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分界,把万千思绪展现在同一空间之内,如此集中地表现出离别时的复杂心理,着实令人赞叹不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