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小题。

念 奴 娇

叶梦得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黏天无壁。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终古恨,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旌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注】① 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今南京)时,登镇江北固山有感而作。② 孙郎,即孙策,曾经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

17. “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运用了哪两种艺术手法?

18.词的下阕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具体分析。

19.全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17.对比、比喻。

18.虚写:三国孙策游宴高歌;未来谈笑收复失地。实写:瓜步暮云、落日旌旗、鼓声风声。虚实相生,拓展了词的意境。

19.①对眼前大好山河的赞美;②对自己年岁日增的慨叹;③对历史英雄(孙策)壮志未酬的感怀;④对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期盼(爱国情怀)。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着平时积累的表现手法,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例如,“绿鬓”与“白雪”构成对比;以白雪来形容白发,自然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由此可得出这句诗运用了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目已经给出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答题时,只要结合着诗歌具体诗句分析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即可。读后可知,下阕对瓜步暮云、鼓声风声的描写属于实写;对孙策游宴高歌属于虚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自然是把词的意境拓展到更深的一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由题目可知,情感是多方面的,故分析时,要抓住关键词语,结合着注释及写作意图分析作答。上阙第一句,“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是词人对自然景物及关塞的描绘,从意境来看,是对大好河山的赞美;“空有千茎雪”一个空字,将词人对岁月日增的感叹表现出来;“孙郎终古恨”,一个恨字将词人对历史英雄壮志未酬的感怀抒写出来;“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表现的是词人的爱国情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16.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2】这首词虽然写的是送别,却无哀伤之感,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16.(1)想象、虚写。前两句回忆二人当年的快乐时光,写出往昔生活的美好。(2)比喻、对偶。“晚山”对“秋水”,“翠”对“明”。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3)设问、以景结情。结尾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

【小题2】(1)上阕劝慰祐之看淡名利荣辱,秋饮美酒,夜吟佳句,人生态度淡泊旷达,不因失意而哀伤。(2)下阕前两句回忆往事,小窗风雨、对床夜谈的温馨和深情冲淡了离愁,情真而不流于感伤,清丽洒脱。(3)最后三句写祐之虽独自上路,但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不会因旅途孤独寂寞而哀伤。

【解析】

16.该题中考核诗词的表现手法。如“晚山”对“秋水”,“翠”对“明”,可得出使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如“问谁千里伴君行”,采用了设问的手法。分析时结合内容与作用分析即可。

【小题2】该题中考核词的思想情感。题干中已点明了“送别,却无哀伤之感”,因此分析情感紧抓“无哀伤”,侧重于词中的意象,如“小窗”“灯火”“山”“水”。结合具体词句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破阵子·关山道中

清·宋琬

拔地千盘深黑,插天一线青冥。行旅远从鱼贯入,樵牧深穿虎穴行,高高秋月明。

半紫半红山树,如歌如哭泉声。六月阴崖残雪在,千骑宵征画角清,丹青似李成

[注] ①李成:字咸熙,号营丘,宋太祖开宝年间进士,所作山水,烟景万状,为世所珍。

21.词的上阙是从哪些方面(角度)描写山道险阻的?请简要分析。

22.下阕写关山风景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21.正面①山路崎岖险峻:“拔地千盘深黑”,山道拔地而起,盘旋曲折。②山路高耸:“插天一线青冥”,山路如同要插到天上。侧面①“行旅远从鱼贯入”,行人鱼贯而入(而不敢独行),表现山路狭窄危险。②“樵牧深穿虎穴行”,樵夫牧童无路可走,只能穿行虎穴寻找道路,写出关山险恶。③“高高秋月明”,凄清的月色笼罩,渲染了冷清的氛围,突出了关山的险要。

22.①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山树半紫半红,山崖残雪犹在,战马夜晚出行是视觉,表现了山色绚丽而雄浑;如歌如哭的泉水声,军队出征的号角声,渲染了清幽、凄清的氛围。②动静结合。③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

【解析】

2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上阙是从哪些方面(角度)描写山道险阻的?请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方面(角度)”“山道险阻”,开头两句,就像“关山”本身一样拔地而起,插天耸立,劈面生风,表现出关山迎面崛起、直插云天的动态直感。“千盘”写远望关山山道盘叠、曲折而上的险势,“一线”写仰视两崖对耸夹峙、几乎相接的奇观。再以“深黑”给整个山道着上黝黑阴森的冷色,以“青冥”给一线天光着上昏暗幽深的衬色。“行旅”是从外地的行人客商选取角度,勾画他们由远而近、紧相跟从的情形,并以“鱼贯”作比,极力形容他们像鱼游一样首尾相接、不敢独入的心理;“樵牧”则从左近的樵夫牧民选取角度,勾画他们由浅入深、穿越涧谷的情形,并以“虎穴”作比,极力形容他们如过虎穴、冒险穿行的状况。词人又从纵的角度添写一笔“高高秋月明”,不仅点明人们“入”、“行”关山的季节和时辰,渲染了秋意萧索的气氛;而且补出关山“深黑”、“青冥”还在于夜色阴覆的缘由;更重要的是,创造出上有明月、下有关山这样一种寥廓苍茫的艺术境界,使得上片构成一幅铺叙生动而又集中概括的凄清深雄的“关山道中”图。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 (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 要具体),比如本题中就是采用了正面与侧面的结合的手法来写景。二、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三、声与色的结合 (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六、远与近的结合。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比如本题中运用的是空间角度中的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 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2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阕写关山风景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同时从题干的提问中可以知道,答题关键词“写关山风景”。对于关山风景的描述主要集中在诗歌的下阕,考生从写景的角度入手,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手法题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 要具体。二、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比如本题就运用了这一手法。三、声与色的结合 (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比如本题中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山树半紫半红,山崖残雪犹在,战马夜晚出行是视觉,军队出征的号角声是听觉。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五、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六、远与近的结合。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 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归朝欢

(宋)柳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①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②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注] ① 只轮:代指车。 ② 梗:草本植物的枝茎。

20.这首词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21.词的下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20.交代了早行的典型环境,渲染一种荒寒的氛围;暗示行旅的艰辛;烘托旅人黯淡的心情和对羁旅行役的厌倦之情。风声淅淅,白霜满地,说明时值冬初,天气寒冷;宿雁惊起,残月当空,天刚破晓,旅人就踏着白霜上路了,突出了早行之早;萧索清冷的晨景,更衬托出词人行旅的艰辛,心境的悲凉。

(5分;总说3分,答出一点给1分;赏析2分,能结合意象、意境分析任意两点即可)

21.“转觉归心生羽翼”写词人恨不能立刻插翅飞回故乡,突出了归乡之情的迫切;而愁如云恨如雨,则突出了词人乡愁的浓重。“新春残腊相催逼”写出了时序代谢,日月相催,与“岁华都瞬息”一起表现出了词人年光逼人、年华易逝的伤感。“浪萍风梗诚何益”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命如“浪萍风梗”,浪迹无定之苦和对羁旅生活的厌倦。最后几句写出了自己归乡的渴望和对爱人的思念。

(6分;思乡、年华易逝、厌倦漂泊、思亲四点之中,答出任意三点并结合词句分析即可)

【解析】

20.诗词中的景物描写,是为抒发情感服务的。词作的上片,词人以白描手法描绘旅途景色,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抒情氛围。“别岸”是稍远的江岸,“萧萧”为芦苇之声,“淅淅”乃风的声响。远处江岸停着三两只小船,风吹芦苇发出细细的声音,此处写景如画般地写出了江乡的荒寒景象。江岸、葭苇、沙汀、宿雁,这些景物极为协调,互相补衬,组成江南水乡的画面。残月照在小溪的小桥面似如秋霜一样洁白。这里,“残月”表示旅人很早就上路。其中的“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形成工对。上句写了大雁高飞起来,因人早起赶路而惊飞,下句写似如秋霜的溪桥。这样,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寒冬早行的景物及其特点。接着写道:“渐渐分曙色。”“曙色”即拂晓时的天色。这一句为写景之总括,不但表明时间推移,已经快到拂晓,而且暗示了旅人已经过一段行程,为推动词意的发展做了有力的铺垫。

21.词的下片由上片的写景转入主观抒情,写主人公因厌倦羁旅行役而思故乡。“一望”实即想望,故乡关河相隔遥远,烟水迷茫,根本无法望见;既无法望见而又不能回去,受到思乡愁绪的煎熬,反转产生一种急迫的渴望心理,恨不能插上羽翼立刻飞回故乡。“愁云恨雨两牵萦”喻儿女离情,象丝缕一样牵萦两地,通过比喻来突出词人乡愁之浓重。“新春残腊相催逼”是说明时序代谢,日月相催,新春甫过,残腊又至,客旅日久,于岁月飞逝自易惊心,有年光逼人之感。流光转瞬,与天涯浪迹联系起来,更增深沉的感慨。最后三句:“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这是思乡的主要原因,补足了“愁云恨雨”之意。家乡的“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自然是设想妻子多年家苦苦相忆了。柳永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离家后事实上再也没有回到故乡,但思乡之情却往往异常强烈;他京都的烟花巷陌与许多歌妓恋爱,但怀念妻子的深情却时时自然地流露。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和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点绛唇

王国维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24.这首词结句写了丁香的哪些特点?写丁香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5.这首怀人词情感辗转深沉。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简要分析。

24.①结句写出了丁香数量之多、颜色之白;②丁香本来是忧愁的象征,数量多和凄寒月色的烘托,营造了一种清寒凄清的氛围,更能够衬托作者忧愁的深沉。

25.①诗人努力要摒弃相思之苦,但是不能做到。②即使暂时忘却,梦中又去寻觅。③醒后想摆脱,触目却是伤感的月色和丁香。

【解析】

24.该题中考核意象特点。结句中窗外的天色因为月亮皎洁而一片明亮,院中的丁香花也被照的一片雪白。此词抒写为相思缠扰的惆怅心情,结句以景作结,用月下丁香烘托人物的孤寂与惆怅。

25.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作者所选的意象——“凉月”“丁香”,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相思之苦。

19.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词,完成后面题目。

怨歌行

汉乐府民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①选自《相和歌·楚调曲》。②“新裂”,是说刚从织机上扯下来。③飙(biāo):急风。④捐:抛弃。⑤箧笥(qièsì):箱子。

【小题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小题2】本诗有人认为是写怨妇情怀的诗,有人认为是文人拟作的写自己情怀的诗。你认为本诗抒发的是哪种情怀?请结合诗句陈述两点理由。

【小题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兴(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象征)的手法(答“比喻”不给分)。作者借团扇质地洁白、形态美好的形象比喻人物品质的美好,通过夏去秋来从受宠到被抛弃的命运暗喻人物的命运,这种写法贴切形象,构思新颖,激人遐想,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答“对比”,并分析合理,可以同等赋分)

【小题2】怨妇诗。 “扇”是合欢扇,常比喻男女情感;诗歌主要意象“团扇”是女性常用之物,以此兴感,自然贴切;诗歌情感表现了妇女从受宠到被抛弃的命运。文人抒怀诗。扇子洁白的质地可以比喻文人高洁的情怀;文人常用闺怨诗中的女性口吻表达不受君王重用的悲愤委屈;诗歌能够表现文人从受君王重用到被冷落的幽怨情怀。

【解析】

【小题1】题干要求“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考生鉴赏诗句变现手法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诗歌借团扇质地洁白、形态美好的形象比喻人物品质的美好,通过夏去秋来从受宠到被抛弃的命运暗喻人物的命运,主要运用了比兴(托物言志)的手法。构思新颖,激人遐想,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题干问的是“本诗有人认为是写怨妇情怀的诗,有人认为是文人拟作的写自己情怀的诗。你认为本诗抒发的是哪种情怀?请结合诗句陈述两点理由。”答题关键词“情怀”“ 陈述两点理由”,判断一首诗的情感类型,首先抓诗歌中的意象,“扇”是合欢扇,诗歌主要意象“团扇”是女性常用之物,由此可以判断为怨妇诗。若果从情感方面来分析,扇子洁白的质地可以比喻文人高洁的情怀;文人常用闺怨诗中的女性口吻表达不受君王重用的悲愤委屈;诗歌能够表现文人从受君王重用到被冷落的幽怨情怀,由此可以判断为文人抒怀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踏莎行

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注】

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注】此词作于词人闲居带湖期间。时值南宋,国运衰微。庚戌:即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篆冈:地名,在带湖之侧。

17.上片前三句描写了怎样的景与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8.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17.前三句描绘了带湖秋夜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人们赏秋、乐秋之情。明月皎洁,映照楼台,花果飘香,庭院芬芳,赏景之人,含笑来往。前三句为下文抒发风雨悲秋之情做铺垫(蓄势),且与其形成对比。(答反衬亦可)

18.这两句表面写重阳节多风多雨的天气会让人感到悲伤,实则一语双关(或比兴、象征)。“风雨”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更暗指南宋国运衰微,风雨飘摇,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国家命运的悲叹。

【解析】

17.“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在清凉幽静的篆冈,秋月映照着树木荫蔽的楼台,秋花在庭院里散发着扑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来去”,转写景中之人,十分浑然一体。这七字除了一个名词“人”之外,全用动词与副词,衬以一个结构助词“地”,使得人物动态活灵活现,欢乐之状跃然纸上。

18.“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这一反跌,跌出了此词悲秋的主题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极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盘推翻了。到此人们方知,一代豪杰辛弃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阳节快来了,那凄冷的风风雨雨将会破坏人们的幸福和安宁。“重阳节近多风雨”一句,化用北宋诗人潘大临咏重阳的名句“满城风雨近重阳”,这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辛弃疾之所谓“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气候,也暗喻政治形势之险恶。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小题。

临江仙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 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 ①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当时词人住在城南长江边的临皋亭。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地,名曰“东坡”。苏轼还在东坡筑屋名雪堂。这首词记叙了深秋之夜苏轼在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②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23.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征。

24.简析这首词运用的几种主要的表现手法。

23.①开怀畅饮,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一个豪兴纵饮、有着真性情的词人形象;(1分)②独自回家,敲门不应,独自听江声,一个风姿潇洒、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形象跃然纸上;(2分)③从全词看,词人是一个心事浩茫、心情孤寂、不满世俗、向往自由(超脱现实)的词人形象。(2分)

24.①反衬。(1分)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词人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1分)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1分)②直抒胸臆。(1分)“长恨”句、“小舟”句,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1分)发出了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1分)③融情于景,情景交融。(1分)“夜阑风静”“小舟”“江海”,(1分)引发出词人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缓和,象征着词人追求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解析】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形象的能力。从词句描写上看词人的性格,从诗词的氛围上品读词人的心境和情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上片表现手法是衬托或者以动衬静。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是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夜阑风静縠纹平”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词人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缓和,表现手法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 ,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 经年 ,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 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 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②青草:湖名,与洞庭湖相连,在湖南岳阳市西南,总称洞庭湖。③岭海:一作岭表。即岭南,两广之地。北有五岭,南有南海,故称岭海。④经年:年复一年,几年。 ⑤萧骚:萧条稀少。 ⑥尽挹:舀尽。

17.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 ?

18.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17.范诗“衔远山”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衔远山、吞长江”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水势浩淼的壮观景象。(2分)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界琼田,水天一色。“表里俱澄澈”描绘了天地间空明的坦荡景象。(3分)

18. ①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如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2分)②胸坦荡怀,忠肝义胆,如同晶莹的冰雪;(2分)③境界高远,气魄豪迈,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2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可从静态还是动态、远景还是近景、白天还是夜晚以及虚还是实、议论还是描写等多方面进行逐句逐句的比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诗句所写,结合注释和题干中“英姿奇气”一语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比如,作者为什么会将月下大江写得那样表里澄澈,为什么说“肝胆如冰雪”,为什么有“万象为宾客”的说法,等等。“表里俱澄澈”表现了作者的人格高尚,光明磊落;“肝胆皆冰雪”表现了作者的胸坦荡怀,忠肝义胆;“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表现了作者的境界高远,气魄豪迈。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