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五月十五夜坐雨赋此
清·王国维
积雨兼旬烟满湖,先生小疾未全苏。水声粗悍如骄将,天色凄凉似病夫。
江上痴云犹易散,胸中妄念苦难除。何当直上千峰顶,看取金波①涌太虚。
【注】金波:指月亮。
17.诗歌抒发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18.简要赏析诗歌第二联。
17.阴雨难晴的压抑,久病未愈的惆怅,妄念难除的痛苦,对达到理想境界的期盼。
18.雨后的流水声像骄横的将军那般粗厉壮猛,而阴沉的天色却像衰病的人那样黯淡凄凉。两句以猛将、病夫设喻,既写出雨后水声的气势、天色之阴郁,又寓情于景,抒写了自己久病遇雨的怅惘。
【解析】
试题分析:
17.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运用诗歌的内容解释,注意抓住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小疾”“凄凉”“苦难”“除直上”分析情感。
18.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注意对诗句的解释和手法的解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赏析诗句的题目,注意对诗句的手法的分析,答出手法,然后分析效果,此题的主要手法是比喻和借景抒情。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
(1)请描述上阕呈现的场景。这个场景表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2)本诗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片中是如何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
(1)黄叶飘落香阶上发出的细碎的声响,主人公独坐楼阁,抬头望月,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友人.这个场景呈现出孤寒寂寞的气氛.
(2)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② 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④ 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手法1分,分析1分;答到一点一分,两点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这道题目考查诗歌的意境。考查意境要抓住诗歌中的景象及特点,然后联系诗人的境遇和心情。上片主要写到“纷纷坠叶”“寒声碎”“玉楼空”“银河垂地”“月华如练”,此时此刻,树叶纷纷飘坠在香砌之上,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主人公坐在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千里共月,秋夜天宇空旷,最易引起相思之情,所以诗人发出“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的感叹。把这些景物合到一起,就构成一定的意境或氛围,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来概括。根据“叶”的“坠”“声”的“寒”“楼”的“空”,可以知道此时的氛围是孤独寂寞凄冷凄寒。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认真审题,看题干中的提示。比如本题,“请描述上阕呈现的场景。这个场景表现出什么样的气氛”,前者要求“描述场景”,后者问“表现出的气氛”。然后找出诗句中的景物,结合诗句中描述的特点,进行概括。“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坠叶”“寒声”“玉楼”“银河”“月”等,几种意象合到一处,营造出寂寞孤寒的气氛。
(2)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考虑的有四个方面: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根据题干中“如何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可以知道,首先要考虑抒情的方式。“愁肠已断”“谙尽孤眠滋味”都是直接表达“愁”,是直抒胸臆;“残灯明灭”“枕头欹”,既有景,色调又与“愁”一致,看见是寓情于景;“先成泪”“欹”是人物的动作神态,是运用了描写方式中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愁肠已断”中的“已断”,从修辞角度来说,是用了夸张的修辞。分析每一种手法都要结合诗句来具体分析手法的表情效果。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首先认真审题,审出设题的角度和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本诗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片中是如何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从题干所问来看,主要考查抒情的方式,可以首先考虑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然后再考虑其他的技巧。“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既有直抒胸臆,也有融情于景,同时还使用夸张的修辞和细节描写。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①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②长是,系行舟。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宋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顿以死。
②漫:空,徒劳。
18.“燕辞归,客尚淹留”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19.试简析词中诗人形象
18.对比。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泊作对比,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19.诗人是一位年光过尽、青春暗逝、客居他乡、无法回归,因此思乡怀亲、孤独痛苦的羁旅游子形象。作者借“离人心上秋”、“雨打芭蕉”、“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等景物和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出怀乡思亲之愁。
【解析】
试题分析:
18.对手法的判断,一定要注意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如本题中的“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之间是对比关系,这样可判断此句是对比。对比的作用,就是要突出其中的一方面,这里是以燕子辞归,来突出自己不得归的伤感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先依据诗句中的“离人”的细节描写和诗中的景物描写来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就是要注意答案的组织,首先要对人物形象作以一个定性的概括,即是一个游子形象,然后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6.诗中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你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7.“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6.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名季节,此外作者还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感觉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17.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中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你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从“木落”“雁南渡”“北风”等景象可以看出季节。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能力。首先审题,明确要求,比如本题,“诗中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你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里有两个问题,前者答出季节,后者答出景物;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解答题目。对于形象题,考生应抓住诗句中的景物及其特点进行分析。比如本题问的是“什么季节”,故应找出能体现季节的景物。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理解“遥隔”的含意,然后再体会其中透露出的情感。“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这是针对局部设题,不但要关注这两句,还要关注全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20.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1.词的下阕用了哪些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0.①雨后置身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过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②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他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
21.①比喻。“光似泼”“气如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过天晴后田野里的蓬勃景象;②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形成工整的对偶,读起来朗朗上口;③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着具体词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读后可知,上下阙均采用了写景和叙事相结合的手法,“新”“无尘”渲染出了雨后清新、洁净的景象,故烘托出的作者的心情也是愉悦、惬意的。“光似泼”“气如熏”表现的是田园的蓬勃景象,“收拾耦耕身”自然表现的是作者的热爱之情。综合起来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知识的积累,结合着具体词句分析作答,“光似泼”“气如熏”,很明显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再结合着比喻的一般性作用,生动形象,将形容的对象农村生活的特点表述出来即可。“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从句式特点来看,运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下阙,前两句写景,后一句叙事,故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作答,然后再把作者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出的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即可。
(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只要分析合理也可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后面题。
定__ 李珣
雁过秋空夜未央①,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②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③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④长。
注:①央:尽。②回文:前秦才女苏蕙作回文诗以传情意。③金鸭:如鸭形的金属香炉。④杵声:以杵捣物声,此指制作寒衣发出的声音。
(1)这首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2)“候虫声接杵声长”一句描写可谓传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前两句描写秋夜,一位女子正倚窗而立,凝望着河汉星河。一队大雁悠然南飞而过,之后,浩瀚的星空又显寂寥。只见荷塘月色笼着一层淡淡的烟雾。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月夜女子窗前思夫的寂寥凄清的图景。
(2)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杵声”和“候虫声”为动,反衬周围的寂静,寂静的夜又反衬了女子内心的辗转反侧,思潮汹涌。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因思念丈夫而引发的深深的愁绪。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解答时先概括画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诗句具体描绘画面,最后分析画面的意境以及表达的情感。这首词一开始提供了一幅这样的图画:秋夜,一位女子正倚窗而立凝望着河汉星空。一队大雁悠然南飞而过,之后,浩瀚的星空又显寂寥。只见荷塘月色蒙着一层淡淡的烟雾……。表面上看去,这些似乎是客观的描绘,但仔细吟味,发现词人所描绘的景并非是“无我之景”。一个“锁”字道出了那女子对眼前景物的心情。荷塘在月光下所呈现的那种优美景色,本可使观赏者愉悦,可是烟雾之“锁”却大煞风景,使人有“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怨叹。此怨意从何而来?“往事岂堪容易想”,“容易”,轻易、随便之意。原来有一段往事不堪回首。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杵声”和“候虫声”反衬周围的寂静,寂静的夜又反衬了女子内心的思潮汹涌,辗转反侧,可谓传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小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元丰中张舜民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他当时掌机密文字,作诗讥议边事,于元丰五年冬十月,因遭转运判官李察劾奏,谪监郴州茶盐酒税,南行途经湖南岳阳,赋《卖花声》二首。本词是其中之一。
20.词的一二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哪些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20.词的一、二句写洞庭湖,秋水与长天一色,茫茫无际;秋风里,万木凋零,树叶在君山之上纷纷飘落,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萧疏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悲凉心境,奠定了全词悲痛的感情基调。
21.(1)流落江湖凄凉、愁苦的心境;起首二句景中含情。(2)遭贬的怨愤:四、五两句,将自我解嘲的辛酸和久抑的悲慨融为一炉,凄怆之情,溢于言;“何人此路得生还”句,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负载着遭贬的无尽悲哀与痛楚。(3)结尾两句回首长安写出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君王的期待。
【解析】
20.
试题分析:首先描写前两句的景物,然后概括景物特征,最后结合景物描写和语句位置指明作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句作用的题目注意诗句的特征和位置,本题诗句是景物描写,首先对景物进行描绘,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分析作用,分析作用注意景物的烘托和渲染的作用,然后注意诗句的位置的是开头,应该是奠定情感基调。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注意结合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释中的“贬谪”,然后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6.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17.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6.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17.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城里的桃李愁风畏雨,而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自由自在,两者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形象的能力。上阕描写柔桑嫩芽、蚕卵始孵、细草黄犊等意象,初春景象十分明显,诗句浅显易懂,我们用自己的话把诗句解读表述出来即是对词的上阕景象的叙述。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写作手法即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氛围描写手法、抒情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几类,从诗句后两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看前句写城中后句写乡村溪头,前句说桃李愁风雨,后句说荠菜迎春开放,对比特色突出。另外,从深层含意看,前后两句通过描写爱憎分明,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小题。
迈陂塘·雁丘词
(金)元好问
太和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⑴,荒烟依旧平楚⑵。招魂楚些何嗟及⑶,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注】①当年箫鼓:汉武帝曾率百官至汾水边巡祭,箫鼓喧天,热闹异常。②平楚:远树(远望树梢齐平)。楚,丛木。③些:语气词。何嗟及:悲叹无济于事。
(1)“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2)这首词名为咏物,实在抒情。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万里”“千山”写征途之遥远,“层云”“暮雪”状前景之艰难。运用了对比手法,写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一样化为黄土,从反面衬托大雁殉情的崇高。
(2)写了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这首词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爱情悲歌,表达了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对至情至爱的讴歌。
【解析】
试题分析:
(1)该题中考核景物形象与表达技巧。第一问,分析时抓住关键字——“万里”“千山”“层云”“暮雪”,第二问,从“莺儿燕子”与“大雁”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诗词的分析,着重表达技巧:㈠抒情手法⑴直抒胸臆⑵间接抒情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㈡描写手法: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㈢修辞手法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B语意双关。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⑼反语,讽刺。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㈣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如该题中考核对比手法。
(2)该题考核概括能力与情感把握。从文中“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可分析出“大雁殉情而死”这一内容,情感也能得出。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全诗品味情感;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比如本题中的“双飞客”起到了暗示的作用。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小题目。
鹧鸪天·桃花菊
张孝祥
一种浓华别样妆,留连春色到秋光。能将天上千年艳,翻作人间九月黄。
凝薄雾,傲繁霜,东篱恰似武陵乡。有时醉眼偷相顾,错认陶潜作阮郎。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小题2】词中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小题1】①拟人,如“留连春色到秋光”,将桃花菊人格化了。②借代,用“九月黄”代指菊花。③用典,“东篱”指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武陵”出自《桃花源记》,指其中的“渔人”;等等。
【小题2】①对菊花的赞美之情;②对辞官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③不畏权势的愤世嫉俗之隋。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请简要分析本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这是考查考生鉴赏诗句表现手法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 “留连春色到秋光”,将桃花菊人格化了,运用拟人的手法;用“九月黄”代指菊花,运用了借代手法;“东篱”指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武陵”出自《桃花源记》,指其中的“渔人”,这是用典。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比兴等)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拟人、借代、用典的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小题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中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答题关键词“情感”“结合作品”,判断一首诗的情感,首先抓诗歌中的意象 “菊花”。然后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傲”“ 留连”, 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醉”,结合典故,可以分析出情感,对菊花的赞美之情;对辞官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不畏权势的愤世嫉俗之隋。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例如题中的“傲”“ 留连”等。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例如题中的“醉”等。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本题的考查方式比较特别,先给出情感类型,翻过老让考生回到诗句中,找出相关的景语和情语。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