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①谩:徒然、空自。

(1)上片后四句写景,景中含情,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说明其中包含哪些感情?

(2)词的下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1)惊喜之情:因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之情。温暖和慰藉之情: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思乡之情:词人因眼前如画的烟村触发思乡之情。

(2)词的下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是实写词人的心境,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眺望家中的亲人,路途遥远,视线难及,凝望又有何用?“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是虚写,想象今宵旅宿的种种凄凉场景。词人的思乡之愁,漂泊之苦淋漓而展现。

【解析】

试题分析:

(1)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诗歌中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语“疑”“忽”“凄凉”来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诗歌中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语“疑”“忽”“凄凉”来分析。

(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题目,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做解释,最后答出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和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有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用典等,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本题主要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pú sà 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在景物描写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2)①词的下阕抒写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②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③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题干提示,答题时,要从上阙体现了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可抓住关键景物及关键词来分析作答。关键词“远”“虹”“系马短亭西”“斜阳”“丹枫”“酒旗”等,由这些词语可联想到词人采用由远及近的顺序来描绘出远山和彩虹和近处的亭子与酒旗,层次分明,给人以魅力的画面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本题上阙意象词很多,例如,“斜阳”“丹枫”“酒旗”等;根据关键词“远”“系马”可判断出由远及近的写景角度。描绘画面时,可抓住这些意象构成的意境氛围进行描绘即可。

(2)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由“浮生”“孤鸿”“黄昏”“寒”“闭门”等词语可联系到一个飘泊不定、孤独凄苦、思念家乡的形象。答题时,可从诗人的羁旅之思和孤独寂寞之苦等角度,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中的“孤鸿”这个意象词就表明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练习。

醉春风

曹亮武

江楚奔涛恶,燕赵悲风作。男儿何必以家为?错、错、错。南北东西,染成霜鬓,半生飘泊。渐觉乡园乐,况是妻孥弱。壮心伏枥未全销,莫、莫、莫。且共梅花,更邀明月,满斟深酌。

【注】①曹亮武(1637~?):清初词人,子渭公,号南耕,江苏宜兴人。②男儿何必以家为:《史记•.霍去病传》载汉武帝时名将霍去病曾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此句即用此典。③孥():子女。

20.词的上下片中“错、错、错”和“莫、莫、莫”分别是对什么内容的否定?请简要表述。

2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梅花”“明月”两个意象对表达这种情感有什么作用?

20.“错、错、错”是对自己为经邦济世而抛家舍业,四方奔走,半世漂泊的人生历程的沉痛反思。“莫、莫、莫”是对自己进取无望而退居田园暂享天伦之乐,但仍不能忘怀国事,壮心不已的痴心不改的否定。

21.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凉失落之情。词人内心的无限凄楚无从倾诉,只有“梅花”和“明月”对词人不离不弃,陪伴词人“满斟深酌”,分担词人内心的苍凉凄楚。“梅花”和“明月”的陪衬,倍显出词人的孤寂和悲凉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要分析词的上片中“错、错、错”和下片“莫、莫、莫”分别指向什么内容,要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错、错、错”的上句是“男儿何必以家为?”的典故;下句是“南北东西,染成霜鬓,半生飘泊”。如此可以分析出词人觉得错的原因是自己为了建功立业而南北征战、半世漂泊的人生选择。“莫、莫、莫”的上句是“ 渐觉乡园乐,况是妻孥弱。壮心伏枥未全销”。下句是“且共梅花,更邀明月,满斟深酌”。由此可知词人认为不要再继续的是身在田园而壮心不已的矛盾心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

试题分析: 通过上下片的“错、错、错” 和“莫、莫、莫”,可以看出词人的情感,他认为自己曾经的选择是错误的,可见半世漂泊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功名,有一种壮志难酬的失落感;于是词人转而回归家园,想要享受天伦之乐,却又放不下内心对功业的向往,于是内心很痛苦。词人与“梅花”“明月”共饮,可见内心的痛苦无处诉说,只有“梅花”“明月”的陪伴,更显得词人内心的孤寂。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2008年安徽卷,有所改编)

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境内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__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⑴诗中小孤山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

⑵诗题和“危似孤臣末世难”中的“孤”字有哪些妙处?请简要分析。

⑴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⑵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言志;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析】

试题分析:

⑴题干问的是“诗中小孤山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如果能读读懂诗中的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二,本题的解答应该不是很难。结合注释,体会谢枋得的人生历程和坚定追求,便不难看到托物言志。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大都时途经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的小孤山所作,借景抒情,寄托胸臆。前四句描绘了小孤山险恶的地势及其遮挡狂澜的作用。后四句借以抒怀,抒自己虽处在末世,身为孤臣,也要英勇杀敌,争取取得抗元斗争胜利的豪情。诗中“海眼无涯骇众观”用以象征环境的恶劣和自身的孤立。“江山有此障狂澜”体现了自己强大的使命感和力挽狂澜的信心。解题时要抓住富有象征意义的关联词。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注释和诗中“海眼无涯骇众观” “江山有此障狂澜”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⑵本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诗歌的语言历来“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要多角度加以剖析,应从形式到内容、由表及里的阐述。诗人忠肝义胆的形象和所处的社会环境都是解题的根本。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使全诗增色不少。那么,哪些词是作者有意锤炼,用得传神的呢? 一般说来,有动词、形容词、叠韵词、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词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比如本题“孤”就属于形容词。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孤”在这里是“孤独”的意思,与小孤山的“孤”字面相应。(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指出其表现手法。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 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表达作者对国家危 难的忧虑。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小题。

瑞鹧鸪

辛弃疾

期思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②长卿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22.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怎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23.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22.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落寞、无聊的闲居生活。作者本有杀敌报国的雄心,然而时光流逝,青春不再,他只能在期思溪边借酒浇愁,与滞涩的蝉声、寂静的树林、轻飞的冷蝶、半开的菊花作伴。

23.下阕后两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是借用典故来表达的。作者用反话说以文章名世的司马相如远离世事,是因其多病又非有才之人,实则是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

【解析】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追求,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一、二句,写词人在被贬之地的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在期思这个被罢官之地的溪水上每天上千次地来回走动,在樟木桥边饮酒。三、四句,写词人报国无门的悲凉:可惜的是我在溪水旁留恋,但人影不能够随着流水而去;红红的醉脸也不能让我重回年轻的状态。词人在上片描写了被贬生活的闲适状态,但联系词人杀敌报国的追求,可以知道此时的悠闲恰恰体现了词人悲凉的处境。下片,表达词人报国无门的悲凉。前两句,描写期思的幽静:稀疏的树林、蝉声干涩,更显得树林幽静;蝴蝶翩飞、秋菊半开,更显得环境冷清。词句寓情于景,把自身的孤寂、悲凉融合在景物描写中。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步骤:先明确表达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及情感。后两句,使用司马相如傲世的典故,表达词人不被重用的无奈和愤怒之情。不是司马相如傲世,而是因为他多病又没有才能。词人使用反语的修辞手法,用司马相如傲世来表达自己此时悲凉的境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踏莎行

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注】

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注】此词作于词人闲居带湖期间。时值南宋,国运衰微。庚戌:即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篆冈:地名,在带湖之侧。

17.上片前三句描写了怎样的景与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8.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17.前三句描绘了带湖秋夜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人们赏秋、乐秋之情。明月皎洁,映照楼台,花果飘香,庭院芬芳,赏景之人,含笑来往。前三句为下文抒发风雨悲秋之情做铺垫(蓄势),且与其形成对比。(答反衬亦可)

18.这两句表面写重阳节多风多雨的天气会让人感到悲伤,实则一语双关(或比兴、象征)。“风雨”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更暗指南宋国运衰微,风雨飘摇,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国家命运的悲叹。

【解析】

试题分析:

17.考查描写情景的题,要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例如关键词,楼台、夜月、秋香、院宇、笑。根据这些关键词,尽力描绘出其营造的画面,例如,“夜月楼台,秋香院宇”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在清凉幽静的篆冈,秋月映照着树木荫蔽的楼台,秋花在庭院里散发着扑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来去”,直抒胸臆,使得人物动态活灵活现,欢乐之状跃然纸上。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描绘诗中主要景物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候既要忠于原诗又要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创造,再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即可,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恬静优美、闲适安宁、朦胧迷离等,注意能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通过景物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本题,可根据景物描写和“笑”判断出前三句描绘了带湖秋夜的优美景色;从后面的“凄凉”“悲”可得出在结构上起着铺垫和对比的作用。

18.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可根据第一题,抓住诗歌注释及关键词分析作答。“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两句直抒胸臆,表达出了词人悲秋的主题思想。“重阳节近多风雨”一句,化用北宋诗人潘大临咏重阳的名句“满城风雨近重阳”,这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辛弃疾之所谓“风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气候,也暗喻政治形势之险恶。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指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由“悲”“风雨”可联想到词人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国家命运的悲叹。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虞美人•寄公度

【宋】舒 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1)请简析上片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2)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1)“独”是孤独之意,形象地描写了词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的情态,透露出朋友远离、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2)这两句运用了虚写(或想象,或对面着笔)的手法。词人从对方的角度着笔,想象朋友公度远在江南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自己,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自己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词人通过这一想象的画面,来表现自己对远方朋友的无限思念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这是一道诗歌炼字的题目,首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表达效果从表意和手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手法和炼结构四个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要有炼意的成分,写景的一般都有炼境的成分,此题主要是炼意。

【小题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和抒情方式的题目,注意首歌的情感结合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分析,抒情的方式注意从手法上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诗句中的“故人”。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五月十五夜坐雨赋此

清·王国维

积雨兼旬烟满湖,先生小疾未全苏。水声粗悍如骄将,天色凄凉似病夫。

江上痴云犹易散,胸中妄念苦难除。何当直上千峰顶,看取金波涌太虚。

【注】金波:指月亮。

17.诗歌抒发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18.简要赏析诗歌第二联。

17.阴雨难晴的压抑,久病未愈的惆怅,妄念难除的痛苦,对达到理想境界的期盼。

18.雨后的流水声像骄横的将军那般粗厉壮猛,而阴沉的天色却像衰病的人那样黯淡凄凉。两句以猛将、病夫设喻,既写出雨后水声的气势、天色之阴郁,又寓情于景,抒写了自己久病遇雨的怅惘。

【解析】

试题分析:

17.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运用诗歌的内容解释,注意抓住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小疾”“凄凉”“苦难”“除直上”分析情感。

18.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注意对诗句的解释和手法的解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赏析诗句的题目,注意对诗句的手法的分析,答出手法,然后分析效果,此题的主要手法是比喻和借景抒情。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

(1)请描述上阕呈现的场景。这个场景表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2)本诗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片中是如何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

 (1)黄叶飘落香阶上发出的细碎的声响,主人公独坐楼阁,抬头望月,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友人.这个场景呈现出孤寒寂寞的气氛.

(2)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② 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斜”,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的愁态。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④ 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这句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手法1分,分析1分;答到一点一分,两点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这道题目考查诗歌的意境。考查意境要抓住诗歌中的景象及特点,然后联系诗人的境遇和心情。上片主要写到“纷纷坠叶”“寒声碎”“玉楼空”“银河垂地”“月华如练”,此时此刻,树叶纷纷飘坠在香砌之上,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主人公坐在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千里共月,秋夜天宇空旷,最易引起相思之情,所以诗人发出“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的感叹。把这些景物合到一起,就构成一定的意境或氛围,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来概括。根据“叶”的“坠”“声”的“寒”“楼”的“空”,可以知道此时的氛围是孤独寂寞凄冷凄寒。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认真审题,看题干中的提示。比如本题,“请描述上阕呈现的场景。这个场景表现出什么样的气氛”,前者要求“描述场景”,后者问“表现出的气氛”。然后找出诗句中的景物,结合诗句中描述的特点,进行概括。“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坠叶”“寒声”“玉楼”“银河”“月”等,几种意象合到一处,营造出寂寞孤寒的气氛。

(2)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考虑的有四个方面: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根据题干中“如何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可以知道,首先要考虑抒情的方式。“愁肠已断”“谙尽孤眠滋味”都是直接表达“愁”,是直抒胸臆;“残灯明灭”“枕头欹”,既有景,色调又与“愁”一致,看见是寓情于景;“先成泪”“欹”是人物的动作神态,是运用了描写方式中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愁肠已断”中的“已断”,从修辞角度来说,是用了夸张的修辞。分析每一种手法都要结合诗句来具体分析手法的表情效果。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首先认真审题,审出设题的角度和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本诗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片中是如何诉说词人内心的无尽愁苦的”,从题干所问来看,主要考查抒情的方式,可以首先考虑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然后再考虑其他的技巧。“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既有直抒胸臆,也有融情于景,同时还使用夸张的修辞和细节描写。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①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②长是,系行舟。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宋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顿以死。

②漫:空,徒劳。

18.“燕辞归,客尚淹留”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19.试简析词中诗人形象

18.对比。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泊作对比,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19.诗人是一位年光过尽、青春暗逝、客居他乡、无法回归,因此思乡怀亲、孤独痛苦的羁旅游子形象。作者借“离人心上秋”、“雨打芭蕉”、“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等景物和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出怀乡思亲之愁。

【解析】

试题分析:

18.对手法的判断,一定要注意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如本题中的“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之间是对比关系,这样可判断此句是对比。对比的作用,就是要突出其中的一方面,这里是以燕子辞归,来突出自己不得归的伤感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先依据诗句中的“离人”的细节描写和诗中的景物描写来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就是要注意答案的组织,首先要对人物形象作以一个定性的概括,即是一个游子形象,然后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