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小题。
卜算子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6.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使用准确生动,试作简要赏析。
17.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
16.①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潮湿而显得厚重凝滞,水面迷雾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创设了潮湿阴冷、朦胧迷茫意境,表现了作者凄凉、沉重的心情及内心的迷惘。
17.①用典。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湖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上片写景:清柔、高远。“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句意谓: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爽风夜露,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一起句,作者就用“风”“露”“云”“水”“艇”几个字,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逸的画面,显然是环绕着归艇来“布景”的。接下来就引出艇上之人了:“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小艇既已迷失航路,人也好借此机会躺上一躺,于是,枕着小舟,抬眼望去,那深远的天宇上,银河横亘,月华明朗,北斗七星闪烁在静穆的苍山顶上。这一句所织成的意境与前句紧承,依然是悠然闲适,但却显出博大的气势。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鉴赏炼字的表达作用(效果),步骤:1.看所要鉴赏的语言的表现对象是什么。2.看所要鉴赏的语言对这个对象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看它表现得怎样(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含蓄、凝练、淋漓尽致等),有怎样的作用(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作用)。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下片抒情,深沉、壮烈。宇宙的辽阔,星月的永恒,常会引出人们的千古思绪:“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句意谓:历史长河悠悠流转,唯有那茫茫苍天永存,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人生境况是如此悲凉。到此句,着一“悲”字,则前面的“静”非“静”,“闲”也非“闲”了。此处作者思古抚今,大有唐代诗人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情怀。歇拍二句是:“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句意谓:心中沉闷极了,只说一醉方休罢了,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张元干在《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中也有“谁伴我,醉中舞”之句,与此同一机杼。“起舞闻鸡”,据说晋代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鸡而起床舞剑。这里作者借用典故,既回映上文思古之心,又抒写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全词就在这一腔愁苦难遣之情中使抒情达到高峰时戛然而止,但那韵外之味却袅袅绵延不绝。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应明确诗歌的表达技巧所包括的内容,然后再对号入座。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2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用典、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虚笔、虚实结合、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动静相衬、大手笔、层递、深化主旨、以小见大、点面结合、主次、远近、通感、白描、绘声绘色等)描写。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反语、反复、 对比、 对偶、 反问、设问、 引用。4.结构形式: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小题。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本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5.联系全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16.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15.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16.“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解析】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的内容的题目,注意从意象入手,概括意境特征,最后点明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概括诗句的题目,注意找打注意意象,意象为中心进行描述,也可罗列意象,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有时还可以加上相应的手法的分析。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注意先答出本字在诗歌中的含义,然后分析情感和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四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炼意、炼境、炼手法和炼结构,一般都要有炼意,写景的句子一般都有炼境和炼手法,此题主要是炼意、炼手法和炼结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后面小题目。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②一日凉。
【注】①本词为苏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6.联系全词,说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17.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16.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繁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17.“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
【解析】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两句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景象”首先,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典型意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些都是诗句的意象。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繁乱衰落的景象。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景物形象之法:提问形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比如题中要抓住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等意象。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析“又”字在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首先结合诗句解释“又”在句中的含义是再一次的意思,接着评价“又”的表达效果, “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本诗中“又”用于“浮生一日”前,加深了词人的感慨,深化了词的主题。“又”“一日凉”表现出词人的落寞失意,与前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形成对比,造成反差,“又”更加突出了词人失意无聊的心情。“又”字表现了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的心绪。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小题。
一剪梅
刘克庄①
(序:余赴广东,实之②夜饯于风亭。)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刘克庄:南宋爱国词人,政治上屡受打击,他以命运与自己相同的刘禹锡自比,自称“刘禹锡”。此词为作者被贬广东时所作。②实之,即作者好友王迈,字实之。③束缊:用乱麻束成火把。
27.“天寒路滑马蹄僵”中的“僵”字很有表现力,请予以赏析。
28.词的下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27.①“僵”为“僵硬”之意,②明写因天寒路滑、马行艰难的情状,暗写行人颠簸于马背,冒着寒风艰难赶路的情景;③有力地衬托出友人不畏严寒、不避艰险、夜半相送的深挚情谊。
28.①运用正面(神态、动作、语言写出其中两个即可)和侧面(间接、衬托也可以)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②通过描写人物“酒酣耳热”的神情,谈论文章、“推倒胡床”的动作以及“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的语言,还有邻座吃惊、旁观者拍手而笑的侧面衬托,③形象生动刻画了两个狂放不羁、纵情任性的狂士形象。
【解析】
2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炼字的鉴赏能力。由天寒路滑可知马蹄因天气寒冷而变得僵硬。联系注释1可知,此时的词人政治上屡遭失意,而且被贬官;由注释2可知,友人在不畏严寒来送词人,故此处的环境描写烘托友人深夜送词人的真挚的感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答题模式: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例如本题便可抓住“僵”字的意思,从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角度答出天气寒冷的特点,再将友人与词人的深厚友谊答出即可。
2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如何刻画,其实就是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酒酣耳热”“推倒胡床”这是正面描写;“惊倒邻墙”“旁观拍手笑疏狂”属于侧面描写,因此作者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由“疏又何妨,狂又何妨”可看出二人狂放不羁、纵情任性的形象特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此题考查的是鉴赏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而不是单纯的鉴赏人物形象,因此答题时,一定要读懂、读准题干的要求。鉴赏人物形象的手法有很多,例如,人物的言行举止的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的结合,环境描写的烘托等。本题是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手法来刻画形象。答题时,一定要注意不仅要答出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还要结合着具体词句答出其刻画出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才不会丢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小题目。
正宫·小梁州·秋
贯云石
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
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潮漾。田边斜月,新雁两三行。
20.这支曲子前五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1.这支描写秋景的曲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0.前五句描写了一幅清丽明净的西湖秋光图。西湖上满眼秋光:亭亭的荷花倒影湖中,金黄的菊花傲然绽放;凋谢的枯荷下,藏着鹭鸶;秋风阵阵,送来桂花的馨香。诗人营造的开阔秀美的意境,正是他闲适、开朗心境的写照,表现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开阔舒展的胸襟。
21.①渲染。菊花黄、荷叶枯、鹭鸶藏、雁成行、飘桂香等都是有秋天特色的景象,渲染秋的清爽明净。②白描。一句一景,抓住特征简笔勾勒。③动静结合。大雁南飞与弯月斜挂,一动一静。④多角度描写,绘形绘色,大雁成行绘形,荷粉菊黄绘色。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支曲子前五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区间“前五句”首先,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典型意象。前五句描写了一幅清丽明净的西湖秋光图。西湖上满眼秋光:亭亭的荷花倒影湖中,金黄的菊花傲然绽放;凋谢的枯荷下,藏着鹭鸶;秋风阵阵,送来桂花的馨香。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诗人营造的开阔秀美的意境,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开阔秀美的意境,正是他闲适、开朗心境的写照,表现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开阔舒展的胸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景物形象之法:提问形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这支描写秋景的曲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手法主要是与写景相关的。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写景的角度也是考查的热点:1.远近: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一句描写远景.2.动静:一句描写动景,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比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3.声色:也是衬托的一种,可以说是以声衬静,即诗中有对声音的描写,比如题中大雁南飞与弯月斜挂,一动一静4.视角: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比如始终的大雁成行绘形,荷粉菊黄绘色。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江城子 病起春尽
陈子龙[注]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几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注]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
16.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7.“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16.①伤春之情。作者“病起”发现春色已匆匆逝去,无法挽留,只能用“几行清泪”来表达对春天逝去的伤感 。②__之恨、故国之思(对故国的悼念、怀念之情)。作者由“卷残红”想到故国的覆亡如同这无情春色一样逝去难留,不觉悲从中来,泪水潸然;楚宫吴苑曾经芳草丰茸,百花盛开,游蜂盘绕,但昔日春景来年只能在画屏中相见,更添故国之思和思而不得见的酸楚(或“作者想到楚宫吴苑长满丰茸的芳草,百花盛开,游蜂盘绕,而来年又会见到这画屏般秀丽的春色,可南明福王朝灭亡,故国不在,只能独自伤心”)。
17.①拟人。花在春风中欢笑,燕子在东风中欢舞,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楚宫吴苑”的无边春色。②反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花的欢笑和燕子的歌舞来反衬作者的伤心,虽然春光无限,但国家覆亡,诗人无心春景,倍增伤感。③对比。花的笑、燕子的舞与作者的伤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__之痛,故国之思。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由诗歌注释可知,诗人写这首诗歌时,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由此可得出诗人的__之痛。然后再根据词的标题“病起春尽”可得出词人的伤春之情。组织答案时,还要结合着词中的关键词,例如,“卷残红。无情春色”“清泪”“人自伤心花自笑”等,边描述边概括其表达的情感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这首词可根据标题、注释及词中的关键词很容易得出词人的伤春和__之痛的情感。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赏析“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可抓住“花自笑”“人自伤心”从拟人的修辞手法和以乐景衬哀情以及对比的手法角度,结合着具体句子及词语分析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题,要根据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本题可分别从拟人、以乐景衬哀情、对比的角度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9.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20.“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9.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0.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诗中的“行客”“归鸿”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分析语段作用注意从情景关系和位置的角度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诗中的“行客”“归鸿”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分析语段作用注意从情景关系和位置的角度分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句内容的题目,注意理清词人的写作思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句的内容,注意分析词语的含义,意象的把握,意象之间的关系,注意联系诗中的情感主旨作答。
20.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①谩:徒然、空自。
(1)上片后四句写景,景中含情,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说明其中包含哪些感情?
(2)词的下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1)惊喜之情:因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之情。温暖和慰藉之情: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思乡之情:词人因眼前如画的烟村触发思乡之情。
(2)词的下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凝睇。”是实写词人的心境,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眺望家中的亲人,路途遥远,视线难及,凝望又有何用?“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是虚写,想象今宵旅宿的种种凄凉场景。词人的思乡之愁,漂泊之苦淋漓而展现。
【解析】
试题分析:
(1)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诗歌中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语“疑”“忽”“凄凉”来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诗歌中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语“疑”“忽”“凄凉”来分析。
(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题目,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做解释,最后答出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和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有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用典等,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本题主要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pú sà 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在景物描写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2)①词的下阕抒写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②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③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题干提示,答题时,要从上阙体现了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可抓住关键景物及关键词来分析作答。关键词“远”“虹”“系马短亭西”“斜阳”“丹枫”“酒旗”等,由这些词语可联想到词人采用由远及近的顺序来描绘出远山和彩虹和近处的亭子与酒旗,层次分明,给人以魅力的画面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本题上阙意象词很多,例如,“斜阳”“丹枫”“酒旗”等;根据关键词“远”“系马”可判断出由远及近的写景角度。描绘画面时,可抓住这些意象构成的意境氛围进行描绘即可。
(2)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由“浮生”“孤鸿”“黄昏”“寒”“闭门”等词语可联系到一个飘泊不定、孤独凄苦、思念家乡的形象。答题时,可从诗人的羁旅之思和孤独寂寞之苦等角度,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中的“孤鸿”这个意象词就表明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练习。
醉春风
曹亮武①
江楚奔涛恶,燕赵悲风作。男儿何必以家为?②错、错、错。南北东西,染成霜鬓,半生飘泊。渐觉乡园乐,况是妻孥③弱。壮心伏枥未全销,莫、莫、莫。且共梅花,更邀明月,满斟深酌。
【注】①曹亮武(1637~?):清初词人,子渭公,号南耕,江苏宜兴人。②男儿何必以家为:《史记•.霍去病传》载汉武帝时名将霍去病曾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此句即用此典。③孥():子女。
20.词的上下片中“错、错、错”和“莫、莫、莫”分别是对什么内容的否定?请简要表述。
2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梅花”“明月”两个意象对表达这种情感有什么作用?
20.“错、错、错”是对自己为经邦济世而抛家舍业,四方奔走,半世漂泊的人生历程的沉痛反思。“莫、莫、莫”是对自己进取无望而退居田园暂享天伦之乐,但仍不能忘怀国事,壮心不已的痴心不改的否定。
21.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凉失落之情。词人内心的无限凄楚无从倾诉,只有“梅花”和“明月”对词人不离不弃,陪伴词人“满斟深酌”,分担词人内心的苍凉凄楚。“梅花”和“明月”的陪衬,倍显出词人的孤寂和悲凉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要分析词的上片中“错、错、错”和下片“莫、莫、莫”分别指向什么内容,要结合诗词的具体内容。“错、错、错”的上句是“男儿何必以家为?”的典故;下句是“南北东西,染成霜鬓,半生飘泊”。如此可以分析出词人觉得错的原因是自己为了建功立业而南北征战、半世漂泊的人生选择。“莫、莫、莫”的上句是“ 渐觉乡园乐,况是妻孥弱。壮心伏枥未全销”。下句是“且共梅花,更邀明月,满斟深酌”。由此可知词人认为不要再继续的是身在田园而壮心不已的矛盾心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
试题分析: 通过上下片的“错、错、错” 和“莫、莫、莫”,可以看出词人的情感,他认为自己曾经的选择是错误的,可见半世漂泊没有获得自己想要的功名,有一种壮志难酬的失落感;于是词人转而回归家园,想要享受天伦之乐,却又放不下内心对功业的向往,于是内心很痛苦。词人与“梅花”“明月”共饮,可见内心的痛苦无处诉说,只有“梅花”“明月”的陪伴,更显得词人内心的孤寂。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