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练习。

卜算子

吴潜

春事到西湖,处处梅花笑。抖擞长安车马尘,眼底青山好。

身世两悠悠,岁月闲中老。极目烟波万顷愁,此意谁知道。

【注】

①吴潜,南宋著名主战派官员。本词大约写于他赋闲之时。

②长安车马尘,借指仕途上的纷扰与不顺。

③悠悠,忧愁思虑的样子。

【小题1】“极目烟波万顷愁”让你想到李煜《虞美人》中的哪两句词?二者有何异曲同工之妙?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小题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鉴赏全词。

【小题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二者都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将愁思比作无限的万顷烟波或者滔滔不绝的江水,使其无限放大。都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愁思之深之广。

【小题2】以乐景衬哀情。春天来到了西湖,处处是盛放的梅花。词人想抖掉世俗官场上的尘埃,欣赏眼前的青山美景。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西湖早春图。表达了词人对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以及自己年华老去却壮志难酬,满腹辛酸又无人理解的无限哀愁。(如答“借景抒情”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极目烟波万顷愁”把眼前所见的万顷烟波比喻成自己的无限愁绪,和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抒发情感的方式是相同的。两句都使用了比喻和夸张,把自己的无限愁情化作了有形的浩淼的水。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词写景,“春事到西湖,处处梅花笑。抖擞长安车马尘,眼底青山好”写出的是西湖春来欣欣向荣的美景。写情,“身世两悠悠,岁月闲中老。极目烟波万顷愁,此意谁知道”写的是年岁在赋闲之中度过,满腔的报国之志无处抒发的内心的酸楚。如此,可以看出本词的情景关系是以乐景衬哀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①淡烟流水:指画屏上的一幅《淡烟流水图》。

20.“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概括分析词中刻画的主人公形象。

21.对“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句,梁启超曾称赞为“奇语”。这一句“奇”在哪里?请赏析。

20.

①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奠定了全词轻轻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基调。

②全词刻画了一位闲居慵懒而又满怀愁绪的闺中女子的形象。

21.

①比喻奇,“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但作者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轻”和“细”的共同点,将四样原本不相干的事物组成了新奇的比喻。

②构思奇,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喻抽象,但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却说飞花如梦,丝雨如愁,这样从抒情主人公的感受出发,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的孤寂和忧愁。

【解析】

试题分析:

20.此题考查环境描写对诗词的作用和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可抓住关键词,结合着诗歌整体内容分析作答。“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两句中“漠漠”“轻寒”“晓阴”等词营造出了轻淡如烟似雾的意境,渲染出了寥廓冷落的氛围,烘托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凄凉孤寂的心情,因此起着为全词奠定哀愁与寂寞的基调。赏析女主人的形象,可根据描写女主人的词语作答。由“飞花”“细雨”“愁”等词语及首句渲染的孤寂凄冷氛围可体会出女主人公看到窗外阴雨绵绵、寒意未消,一种无名的寂寞和惆怅袭上心头。故这首词描绘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清晨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其表现出的诗歌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效果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两句将细微的景物与幽渺的感情极为巧妙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使难以捕捉的抽象的梦与愁成为可以接触的具体形象。‘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词人认为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也同样很新奇。这两句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音乐美、诗意美和画境美。组织答案时,还要将女主人公的愁绪答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鉴赏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12.概括“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地情感。

13.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12.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指离别之情 ;飞絮:暮春时节,暗含时光地流逝  情感:伤春离别之情,时光流逝,久别怀人之情。

13.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 不同点:内容及程度不同:李词抒发的是__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表现手法: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

【解析】

试题分析:

12.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 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 以使人感春伤别 。“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 ,“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 ,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 ,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 ,曾有离别情事在这地方发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在这杨 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在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在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卜算子慢

柳永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砧、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侭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20.上阕“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几句,在整首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

①承上启下。“晚景”总括了上文的所见所闻,“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由上阕的写景过渡为下阕的抒情

②“伤怀念远”,直接表达作者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

(共5分,意思对即可。)

21.

①漂泊异乡的伤感。“楚客登临”点明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份,正值暮秋,无限伤感。

②对远人的思念。“伤怀念远”“脉脉人千里”直接抒发了对远人的思念。

③无法传递消息的无奈。纵然将离肠万种尽情表达出来,但无人传递书信,也是枉然。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0.“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浓重的秋声秋色深深地触动诗人的离情,接着“对晚景”三字,承上文的所见所闻,启下文的“伤怀念远”,是对主旨的补充,说明这种“伤”和“念”并非偶然触发,而是本来心头有“恨”,才见景生“愁”。“旧恨”难忘,“新愁”又起,故曰“相继”。从写景过渡到抒情、“新愁旧恨相继”,此刻先后涌上心头,这愁恨又是多么的浓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全词以真挚、浓厚的情意和流利的词笔,描写了游宦异乡的客子暮秋时节登高怀人的情事,抒发了异乡客子对伊人的深切怀念和望而不见、传书无凭的凄苦情怀。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清平乐

朱淑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注:临歧,本为面临歧路,后亦用为赠别之辞。

20.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的上片分析。

2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缱绻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两句。

20.表达了词人对春的怜惜和留恋之情。“风光”与“紧急”搭配,突出时光之速,三月马上就到三十日,更见已是暮春;“绿野烟愁露泣”运用拟人手法,写绿野上的烟、露因为“拟欲留连计无及”而发愁、哭泣,这其实就是词人在表明自己惜春的心迹。

21.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前一句中“缱绻”“临歧”“嘱付”三个词,是把春当做了别离之人,后一句就是“嘱付”的内容:来年你要早点让梅花开放啊!此拟人手法的运用,将对春的留恋具化为对春的叮嘱,突出了惜春感情的强烈。

【解析】

试题分析:

20.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这首词的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由诗歌关键词“绿野烟愁露泣”“风光”与“紧急”及注释“临歧,本为面临歧路,后亦用为赠别之辞”可得出词人对春天的惜别心情。答题时,要结合着具体词句分析概括。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题便可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及注释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1.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由题干可知,要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赏析“缱绻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故答题时,要指出这两句运用的拟人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着拟人的一般性作用,答出这两句所表现出景物特点,然后再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答出作者对春的强烈惜别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鉴赏诗句,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内容上看它表达了什么意思、情感;形式上看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和表达技巧上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为写景抒情服务的。答题步骤一般是:(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例如本题就要从拟人的修辞手法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

苏轼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子夜歌

李煜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

何妨频笑粲,禁苑春归晚。同醉与闲评,诗随羯鼓成。

【注】①醪(láo):浊酒。 ②缥(piǎo)色玉柔擎(qíng):缥色,淡青色,青白色。这里指青白色的酒。玉柔,像玉一样洁白柔嫩,这里指女人洁白柔嫩的手。③醅(pēi):没有过滤的酒,这里泛指酒。

20.苏词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春月?请简要分析。

21.两首词都写春夜,都有喝酒,但思想情感却有些不同,请简要分析情感的不同之处。

20.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春季月夜,与友人聚首,月光、月影在酒杯中浮动欲舞,写出了诗人与友人月下共饮的喜悦之情。②对比。最后两句,词人将春月与秋月进行对比,春月不像秋月那样教人心生感慨凄凉,春月多情思,表达了词人对春天月色之美的赞颂。

21.①苏词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相聚的喜悦之情;春夜月色,浪漫多情,表达了诗人对春月的喜爱与赞颂。②李词体现了作者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酒美人美,美人劝酒,玩笑作乐,闲谈赋诗,无不抒发了诗人及时行乐的情感。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表现手法的题目,注意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和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有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用典等,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本题主要是拟人和修辞和对比的手法。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诗歌中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语“行乐处”“何妨”。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诗歌中带有的情感色彩的词语“行乐处”“何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

严仁

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柂转牙樯。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①一曲危弦:弹奏一曲。危:高。弦:泛指乐器。②捩柂(lièduò):扭转船舵。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20.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一曲危弦断客肠”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21.下片在抒情上有哪些特点?

20.表达了词人的惜别之情。 “一曲危弦断客肠”,写分别之际,一曲哀弦,愁肠欲断。这一句给全词罩上凄婉愁怨的气氛,给通篇定下了惜别的感情基调。

21.“瑶草碧,柳芽黄”两句乐景写(衬)哀;“载将离愁过潇湘”句化抽象为形象,突出离恨之沉重;末两句以水喻愁,突出别意的绵绵不断。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赏析和首句写景作用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 “一曲危弦断客肠”。写楼上别筵情景:宴席将散,分别之际,一曲哀弦,愁肠欲断。万种愁情,借琴曲传出,令人魄荡魂销。首句便烘托出凄婉愁怨的气氛,给通篇定下了惜别的感情基调,接着,作者又将笔对准到河桥附近的帆船上:人已进船,船舵和桅杆、“一转”,包含几许离愁别恨!这一句由将别而即别,词意推进一层,惜别的气氛更为浓厚。“江心”句由即别转到方别。帆随云动,写出了似为云所“带”的主观感觉。“楼上”一句,从对方着笔,终于拈出一个“泪”字来,把抒情气氛推上了高峰。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确定诗歌类型。通过读题目、作者和诗歌的题材,看出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明确这诗词写的是什么,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2.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3.抓意象和重点词语,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深悟情感。4.品艺术特色和抒情方式。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的,可从“抓意象与重点词语”入手。 出现在诗歌首句的写景语句要考虑是不是点明了时间地点,是不是创设了氛围,是不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2以叙述为主的诗歌,要考虑写景是不是突出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气氛,传达了感情。 3以塑造人物为主的诗歌,要考虑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诗歌中也常见反衬,这点需要通观全诗反复甄别。 简言之:表现环境特点,营造气氛,烘托人物(感情或形象特点);出现在首句的还要考虑记叙的要素及全文的感情基调。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艺术手法分析的题目。写景时运用什么手法,写景的角度有顺序、着眼点和手法,着眼点是视听结合,手法是动静结合,答题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作者在上片借景抒情,层次分明,步步推进,虽不点破,却蕴蓄着浓厚的惜别之情,是融情于景的典范。下片惜别之情滔滔而出,亲切可感,表现出作者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该题中考核描写手法,结合意境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定西番

牛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20. 下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21.请简要分析全词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20.下阕描绘了一幅冬日悲凉、凄冷、苍茫的边塞夜景图。作者仰望夜空,高天辽阔,残星暗淡,飞雪漫漫;听到将尽的更漏、呜咽沉郁描绘出一幅惨淡凄寒的景色,烘托了主人公内心的愁苦。

21.⑴细节描写的角声。“乡思望中天阔”,生动地刻画出了征人因思乡而于孤独中眺望远天,却见明月临关,光照千里,浩荡的月色更引发其浓郁的乡愁。⑵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在月明之夜,因思家而倍感金甲冰冷,戍楼的苦寒。残夜行将消逝,望中只见高天辽阔,残星暗淡。漫漫飞雪中乡关更是迷茫。只听得戍楼之间间荡的画角数声,呜咽沉郁。在愁人听来,真是如泣如诉。⑶视听结合,残星暗淡,飞雪漫漫是视觉,将尽的漏声,画角呜咽是听觉;视听结合渲染出惨淡凄寒的氛围,烘托了征人的愁苦。⑷以景结情下阕主要抒发乡愁,却把浓郁的愁情收束在不尽的苍茫的飞雪中、间或传来的呜咽的画角声中,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回味。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的内容的题目,注意从意象入手,概括意境特征,最后点明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概括诗句的题目,注意找打注意意象,意象为中心进行描述,也可罗列意象,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最后点明情感,有时还可以加上相应的手法的分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表现手法的题目,注意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和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有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用典等,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本题主要视听结合、融情于景、以景结情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 丙寅秋社前一日溪光亭大雨作

张元干

山暗秋云,暝鸦接翅啼榕树。故人何处。一夜溪亭雨。

梦入新凉,只道消残暑。还知否。燕将雏去。又是流年度。

【注】①丙寅,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当时秦桧执政,张元幹已去官多年。 ②张元干,南宋主战派,曾入仕途,后因词得罪秦桧被削除名籍,长期闲居。③“暝鸦接翅啼榕树”,指傍晚乌鸦啼声不断,一个接一个回到榕树宿巢。

14.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故人何处。一夜溪亭雨”的妙处。

1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概括分析。

14.①以“故人何处”设问, 以“一夜溪亭雨”形象作答,含蓄不尽,意味深长(或耐人寻味)②寓情于景,词人在溪光亭一夜未眠而听大雨之声,间接回答了因不知故人何在而产生的深深的惆怅、忧虑与思念之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15.①对时局__的感慨。前两句写秋云暗山,暮鸦归巢悲啼,是社会时局的象征;②“故人何处?”表达出对故人的挂怀与思念之情;③“消残暑”“燕将雏去”,暑去秋来,燕子长大,词人不禁生发时光易逝,光阴难留的悲叹;④“雁将雏去。又是流年度”,表达了词人因年华虚度、壮志难酬而产生的悲凉之感;或不甘心闲居,却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苦痛; ⑤虽赋闲却心系国家前途命运的爱国情怀。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故人何处。一夜溪亭雨’的妙处”,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在解答此题时,首先分析全诗的主旨,然后根据两句的句式特点,用“故人何处”设问,表达了词人不知故人在哪里的惆怅,“一夜溪亭雨”的回答,加重了这种情感。再根据“一夜”“溪亭”“雨”几个意象分析所构成的意境的特点,最后分析这个意境和全诗主旨之间的关系,即艺术表达效果。通常的作用有:寓情于景,含蓄不尽,意味深长(或耐人寻味)。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本题以“故人何处”设问, 以“一夜溪亭雨”形象作答,含蓄不尽,意味深长(或耐人寻味)。寓情于景,词人在溪光亭一夜未眠而听大雨之声,间接回答了因不知故人何在而产生的深深的惆怅、忧虑与思念之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概括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中的“丙寅”、注释和诗中的“暗”“啼”“故人”“消残暑”“燕将雏去”“又是流年度”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中的“丙寅”、注释和诗中的“暗”“啼”“故人”“消残暑”“燕将雏去”“又是流年度”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 定王台①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

20.结合全词,分析“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两句的作用。

21.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阐述。

20.①这首词以“雄跨”两字领起,展示了定王台所处的位置和广阔的背景,说它雄踞于洞庭湖之滨,古湘州地界,得江山之助,阅千载岁月,声势自是不凡。②一开头便时空纵览,大气包容,为下面写定王台昔日繁华预设了辽阔的背景,也给全词布下了苍莽的氛围。

21.①表达了岁月如流、生命短暂的感慨之意。“登临处”三句,写眼前看到的万古不变的乔木落叶和大江奔流,在哀叹历史的情绪上生发出岁月易逝之叹。②抒发了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之情。“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直抒胸臆,写出报国无门之恨。③写出了满目疮痍、山河破碎、国势日颓的忧国之思。作者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从侧面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暗引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江山残破。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全词,分析‘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两句的作用”这是考查诗歌开头的作用题,答题时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考虑,这首词作者起笔不凡,内容上介绍定王台的位置,结构上既为后文写其繁华作铺垫,同时也与其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思路点拨】答题方法如下:①读懂句子,明白句子表达的基本意思,并用恰当的语言描述句子。②抓语言特点。如:有些诗句运用了表现手法,比如对比、动静结合等。有些诗句运用修辞,不如对偶、互文等。有些诗句倒装,有错位之美,有些诗句长于练字,有凝练之美。③注意诗句的位置即诗句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如本题开头两句“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内容上先介绍定王台的位置,结构上既为后文写其繁华作铺垫,同时也与其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登台望远,但见老树枯枝在秋风中瑟缩,浩浩大江默默向东流淌。“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写景之中透出悲凉之意。这三句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从侧面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暗引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江山残破。其间年华水逝的咏叹,自然引出对自身遭际的感喟。“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后句化用陈与义《巴丘书事》“腐儒空白九分头”的诗句。这两句直抒胸臆,乃全词总旨所在。袁去华早年即志在恢复北宋江山,“记当年,携长剑,觅封侯。”(《水调歌头》)但由于南宋朝廷苟安东南,权奸当道,使他有心报国,无路请缨,以致老大无成,徒然白首。这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时代的悲剧。“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阕,耿耿恨难休。”这几句,象征性地勾画出金瓯破碎的悲惨画面:金兵猝然南下,破关绝塞,有如一夜北风生寒,以致使万里美好河山残破不堪,人民群众流离失所,更别说什么皇家陵阙黯然无光了。古人以帝王陵寝作为国家命脉所在,北宋君王陵墓均在北方,如今悉沦敌手,意味着国家的败亡。对此作者耿耿于怀,悲愤难休。“徒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山河残破,请缨无路,他徘徊在萧瑟秋风里,暮霭斜晖,一片惨淡,不禁倍添哀愁。词结尾仍收回到定王台上,结构十分紧凑,并以景寓情,饶有余韵。最后点出一个“愁”字,并不表示消沉、绝望,而是英雄洒泪,慷慨生哀,与全词悲壮的格调是完全统一的。这首词的下阕作者先借景抒情,再直抒胸臆,最后以景结情,逐层分析,加以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抓住标题中的“定王台”、注释,和诗中的“乔木老”“报国无地”“空白”“恨”“徒”“愁”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