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好事近·梦中作

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舞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①秦观,字少游。在哲宗绍圣元年(1094)被贬为监处州酒税,三年徙郴州。这首词大约作于二年的春天。

16.词的上片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写景,请简要分析。

17.“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6.上片写词人看见春雨过后百花盛开,整个山间都遍布春色;听到小溪深处传出千百只黄鹂清脆的叫声,充分渲染了山中春景的优美奇丽。

17.词人在古藤浓荫下酣然入睡,置一切于不顾,表现得超脱陶醉,但实际上是一种不理世事的消极__,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被贬的郁闷愁苦。

【解析】

试题分析:

16.本题题目要求已经明确指出手法为视听结合,因此总结答案时可以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出什么地方是看到的景色,什么地方是听到的,最后再总结一下视听结合的好处或效果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的诗句中“醉卧”“不知南北”等内容和诗后注释里的秦观的生平遭遇来分析,应当从中看出作者的消极__以及抒情时的委婉含蓄。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直至修死仍无与之匹配的词。后崔闲记谱,请苏轼填此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去世之后,流泉空鸣,以拟人手法写泉水似有怨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于人间。

17.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喻泉声的清亮圆润。 下列诗句,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

A.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屋巅。 B.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18.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场景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16.C

17.A

18.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如首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写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声若环佩,词人创造了一个美好意境。“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侧面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 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可根据词的大意内容,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作答。C 项,“‘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去世之后”理解是错误的,去,是离开的意思,而不是去世。故选C。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A项,由“熊咆龙吟”可知采用的是以声写声的手法;B项,“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为比喻手法;C项,将声音比喻为“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D项,为曲喻,曲喻是修辞的又一种手法,比直接比喻曲折。故选A。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词的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可根据这首词的注释及关键词分析作答。例如,“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四句为鸣泉飞瀑之所谓声若环佩,创造出一个美好意境。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结句“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说,鸣泉虽不复存在,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在人间。词作最后将着眼点落在琴声上,突出了全词的主旨。组织答案时,可从作者对欧阳修的热爱自然及意境追求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卜算子

张元干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干,宋代爱国词人

17.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18.“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17.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雾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18.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融情与景或情景交融),描写江湖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的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解析】

17.

试题分析:"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句意谓: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爽风夜露,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一起句,作者就用"风""露""云""水""艇"几个字,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逸的画面,显然是环绕着归艇来"布景"的。接下来就引出艇上之人了:"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小艇既已迷失航路,人也好借此机会躺上一躺,于是,枕着小舟,抬眼望去,那深远的天宇上,银河横亘,月华明朗,北斗七星闪烁在静穆的苍山顶上。这一句所织成的意境与前句紧承,依然是悠然闲适,但却显出博大的气势。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宇宙的辽阔,星月的永恒,常会引出人们的千古思绪:"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句意谓:历史长河悠悠流转,唯有那茫茫苍天永存,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人生境况是如此悲凉。到此句,着一"悲"字,则前面的"静"非"静","闲"也非"闲"了。此处作者思古抚今,大有唐代诗人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情怀。歇拍二句是:"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句意谓:心中沉闷极了,只说一醉方休罢了,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张元干在《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中也有"谁伴我,醉中舞"之句,与此同一机杼。"起舞闻鸡",据说晋代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鸡而起床舞剑。这里作者借用典故,既回映上文思古之心,又抒写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全词就在这一腔愁苦难遣之情中使抒情达到高峰时戛然而止,但那韵外之味却袅袅绵延不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卜算子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6.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17.“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16.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17.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解析】

16.

试题分析:上片写景:清柔、高远。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沙水”,即沙溪,闽江上源之一。句意谓:独自摇荡着一叶小舟在静夜里归来,爽风夜露,行云舒卷;沙溪上,飘浮着淡淡的雾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一起句,作者就用“风”“露”“云”“水”“艇”几个字,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逸的画面,显然是环绕着归艇来“布景”的。接下来就引出艇上之人了:“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小艇既已迷失航路,人也好借此机会躺上一躺,于是,枕着小舟,抬眼望去,那深远的天宇上,银河横亘,月华明朗,北斗七星闪烁在静穆的苍山顶上。这一句所织成的意境与前句紧承,依然是悠然闲适,但却显出博大的气势。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下片抒情,深沉、壮烈。

宇宙的辽阔,星月的永恒,常会引出人们的千古思绪:“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句意谓:历史长河悠悠流转,唯有那茫茫苍天永存,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人生境况是如此悲凉。到此句,着一“悲”字,则前面的“静”非“静”,“闲”也非“闲”了。此处作者思古抚今,大有唐代诗人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情怀。歇拍二句是:“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句意谓:心中沉闷极了,只说一醉方休罢了,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张元干在《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中也有“谁伴我,醉中舞”之句,与此同一机杼。“起舞闻鸡”,据说晋代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鸡而起床舞剑。这里作者借用典故,既回映上文思古之心,又抒写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全词就在这一腔愁苦难遣之情中使抒情达到高峰时戛然而止,但那韵外之味却袅袅绵延不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西江月•秋兴

程馞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鱼船,转过芦花不见。

注释: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19.这首词下阙描绘了哪几幅图景?

20.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山翁”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简析。

19.描绘了竹树潭烟、渔船下滩、芦花隐船三幅图景。

20.文中的“山翁”是一个热爱田园生活,醉心自然美景具有高雅情怀的隐逸者形象(或是有生活情趣、怡然自得的隐逸者形象,亦或是心胸超然世外,洒脱的隐逸者形象。意思对即可得分) “招”与“笑”,可见作者与“山翁”关系的亲密;“笑指菊花开遍”,可见二人共同的高雅的情趣。作者正是通过“山翁”这一形象的塑造,传递出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高洁的品性。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这首词的意境能力。下阕四句写景,可抓住意象词“竹”“溪”“烟”“滩头”“渔船”“芦花”,根据这些意象词展开合理的联想,然后构成的意境进行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由上片“荷锄治圃”“寻泉”“菊花”等关键词句可得出“山翁”热爱田园生活、醉心自然美景;再结合着山翁对菊花的喜爱,对竹树对小溪的寻觅可得出山翁高雅隐逸者的形象。由山翁招为坐桥边可知,作者与山翁具有共同的高雅情趣,因此作者将自己对田园山水的喜爱与隐逸情怀表现出来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目。

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

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

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

16.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17.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

16.①夸张。“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②比喻。“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象雷鸣一样震耳。③细节描写。“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④以动衬静。“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

16.①“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②“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③“江海寄余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答题关键词“艺术手法”“ 结合诗句” “两种”“ 为什么”考生答题时,要以手法为主,结合诗句,从意象、情感方面赏析。上阕重点句“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家童鼻息已雷鸣”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艺术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是细节描写,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比喻、夸__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小题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意思尾联的作用。考生要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诗在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这首词也不例外。分析情感首先抓意象和情感关键词“长恨”“江海寄余生”“忘却营营” 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隐逸江湖的渴望。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题中的“长恨”“江海寄余生”“忘却营营”。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凤栖梧

(金)景覃①

倦客情悰纷似缕。小院无人,卧听秋虫语。归意已搀新雁去。晚凉更作潇潇雨。

架上秋衣②蝇点素。冷菊戎装,尚被春花妒。别有溪山容杖屦,等闲不许知人处。

【注】①金代词人,少有文名,曾三次赴进士举,后因病中辍,隐居乡里,终老于家。

②架上秋衣:指为参加秋试而准备的白衣。古代未登第者应试均需着素服。

20.上片用什么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1.这首词风格蕴藉,词人心态复杂。请结合下片内容简要分析。

20.直抒胸臆与寓情于景相结合的手法。开头开宗明义,说明词人对京华生活和举子事业的厌倦。继写自己的孤独寒碜,心境凄凉,生活萧条冷落,又通过小院的凄清和潇潇凉雨的悲切,表达了孤独寂寞、心灰意冷的情感。

21.“架上秋衣蝇点素”一句,委婉点出词人绝意科场的态度,但“冷菊戎装”却写出了词人虽贫病交加却志不可夺的操守,言外之意,如坚持赴举,很可能一鸣惊人,后来居上。但紧接着“尚被春花妒”一句,则又感叹世路的艰辛和做人之难,表现出词人对应举前途的徘徊。最后两句说明词人定下心来,要过无忧无虑的归隐生活。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手法和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手法。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情感。情感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上片的手法和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归意”“倦客”,直抒胸臆,表达词人对京华生活和举子事业的厌倦。继写自己的孤独寒碜,心境凄凉,生活萧条冷落。又通过“晚凉”“潇潇雨”寓情于景,写小院的凄清和潇潇凉雨的悲切,表达了孤独寂寞、心灰意冷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词的内容分析,分析的时候借助“归意”“倦客”,直抒胸臆,表达词人对京华生活和举子事业的厌倦。继写自己的孤独寒碜,心境凄凉,生活萧条冷落。又通过“晚凉”“潇潇雨”寓情于景,写小院的凄清和潇潇凉雨的悲切,表达了孤独寂寞、心灰意冷的情感。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词人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作者的复杂的心态,可借助“架上秋衣蝇点素”一句,委婉点出词人绝意科场的态度,但“冷菊戎装”却写出了词人虽贫病交加却志不可夺的操守,言外之意,如坚持赴举,很可能一鸣惊人,后来居上。但紧接着“尚被春花妒”一句,则又感叹世路的艰辛和做人之难,表现出词人对应举前途的徘徊。最后两句说明词人定下心来,要过无忧无虑的归隐生活。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词人复杂心态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词人的心态是复杂的,“架上秋衣蝇点素”一句,委婉点出词人绝意科场的态度,但“冷菊戎装”却写出了词人虽贫病交加却志不可夺的操守,言外之意,如坚持赴举,很可能一鸣惊人,后来居上。“尚被春花妒”一句,则又感叹世路的艰辛和做人之难,表现出词人对应举前途的徘徊。最后两句说明词人定下心来,要过无忧无虑的归隐生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小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7.简析“遍”和“稀”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18.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17.“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18.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描写景物2分)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意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7.本题考查的是诗歌中的“炼字”题型,考生在作答这种题型的时候要注意,先解释所炼字字的意思,比如本题“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的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抒情方式,本题难度不大直接告诉考生是景和情的关系,所以考生只要顺着题干中的提示作答即可。注意要描述出景物同时也要明确情感主旨。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练习。

卜算子

吴潜

春事到西湖,处处梅花笑。抖擞长安车马尘,眼底青山好。

身世两悠悠,岁月闲中老。极目烟波万顷愁,此意谁知道。

【注】

①吴潜,南宋著名主战派官员。本词大约写于他赋闲之时。

②长安车马尘,借指仕途上的纷扰与不顺。

③悠悠,忧愁思虑的样子。

【小题1】“极目烟波万顷愁”让你想到李煜《虞美人》中的哪两句词?二者有何异曲同工之妙?

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小题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鉴赏全词。

【小题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二者都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将愁思比作无限的万顷烟波或者滔滔不绝的江水,使其无限放大。都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化无形为有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愁思之深之广。

【小题2】以乐景衬哀情。春天来到了西湖,处处是盛放的梅花。词人想抖掉世俗官场上的尘埃,欣赏眼前的青山美景。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西湖早春图。表达了词人对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以及自己年华老去却壮志难酬,满腹辛酸又无人理解的无限哀愁。(如答“借景抒情”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极目烟波万顷愁”把眼前所见的万顷烟波比喻成自己的无限愁绪,和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抒发情感的方式是相同的。两句都使用了比喻和夸张,把自己的无限愁情化作了有形的浩淼的水。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词写景,“春事到西湖,处处梅花笑。抖擞长安车马尘,眼底青山好”写出的是西湖春来欣欣向荣的美景。写情,“身世两悠悠,岁月闲中老。极目烟波万顷愁,此意谁知道”写的是年岁在赋闲之中度过,满腔的报国之志无处抒发的内心的酸楚。如此,可以看出本词的情景关系是以乐景衬哀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①淡烟流水:指画屏上的一幅《淡烟流水图》。

20.“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概括分析词中刻画的主人公形象。

21.对“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句,梁启超曾称赞为“奇语”。这一句“奇”在哪里?请赏析。

20.

①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奠定了全词轻轻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基调。

②全词刻画了一位闲居慵懒而又满怀愁绪的闺中女子的形象。

21.

①比喻奇,“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但作者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轻”和“细”的共同点,将四样原本不相干的事物组成了新奇的比喻。

②构思奇,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喻抽象,但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却说飞花如梦,丝雨如愁,这样从抒情主人公的感受出发,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的孤寂和忧愁。

【解析】

试题分析:

20.此题考查环境描写对诗词的作用和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可抓住关键词,结合着诗歌整体内容分析作答。“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两句中“漠漠”“轻寒”“晓阴”等词营造出了轻淡如烟似雾的意境,渲染出了寥廓冷落的氛围,烘托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凄凉孤寂的心情,因此起着为全词奠定哀愁与寂寞的基调。赏析女主人的形象,可根据描写女主人的词语作答。由“飞花”“细雨”“愁”等词语及首句渲染的孤寂凄冷氛围可体会出女主人公看到窗外阴雨绵绵、寒意未消,一种无名的寂寞和惆怅袭上心头。故这首词描绘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清晨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其表现出的诗歌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效果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两句将细微的景物与幽渺的感情极为巧妙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使难以捕捉的抽象的梦与愁成为可以接触的具体形象。‘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词人认为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也同样很新奇。这两句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音乐美、诗意美和画境美。组织答案时,还要将女主人公的愁绪答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