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小题。

眼儿媚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16.词中“弄”“锁”二字极为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在“清明”前后不同的心情,试作简要分析。

17.这首词结尾三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加以分析。

16.“弄”字描写和煦的阳光抚弄着杨柳的柔嫩技条,含蓄的表达作者对美好春光的欣悦陶醉;“锁”字描写浓密的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更是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压抑与郁闷,表达作者不堪回首的伤春愁绪。

17.

(1)以乐景写哀情,浓郁的春意反衬女主人公内心无法排遣的伤感和闲愁;

(2)景物色彩鲜明,远近结合,层次分明。

(3)将静态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引入黄莺的巧啭,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化静态美为动态美,使读者仿佛听到莺啼之声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播到另一个地方,使鸟啼之声富于立体感和流动感。

【解析】

试题分析:

16.本题考查炼字。先找出修辞方法,然后联系诗句具体分析。“弄”春风戏弄着柳条,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和煦的阳光抚弄着杨柳的柔嫩技条,含蓄的表达作者对美好春光的欣悦陶醉。"锁"字是"笼罩"(包围、环绕、围绕)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阴云四布、雾压朱楼的情景,表现了深闺女子郁闷(烦恼)的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注:含手法语法现象以词类活用为主。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 )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下片着重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春愁。试想一个愁绪万端的女子,在百无聊赖之时,只好在午睡中消磨时光,午睡醒来,听到窗外莺声巧啭。不禁唤起了她的春愁。黄莺在何处啼叫呢?是在绿杨影里,还是在海棠亭畔,抑或是在红杏梢头呢?自问自答,颇耐人玩味。下片词的自问自答,更是妙趣横生。词人将静态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引入黄莺的巧啭,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化静态美为动态美,使读者仿佛听到莺啼之声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流播到另一个地方,使鸟啼之声富于立体感和流动感。这是非常美的意境创造。以听觉写鸟声的流动,使人辨别不出鸟鸣何处,词人的春愁,也像飞鸣的流莺,忽儿在东,忽儿在西,说不清准确的位置。这莫可名状的愁怨,词人并不说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小题。

南柯子

淮西客舍接得陈敬止书,有寄

毛奇龄

驿馆吹芦叶,都亭舞柘枝,相逢风雪满淮西。记得去年,残烛照征衣。

曲水东流浅,盘山北望迷,长安书远寄来稀。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

【注】①陈敬止:作者友人。②毛奇龄:清代词人。③柘枝:指柘枝舞。《梦溪笔谈):“寇莱公好拓枝之舞,会客必舞朽枝。”

18.请简要概括全词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19.这首词的写作思路是时空的转换,请简述。

20.有人评价,全词“别有凄凉”,请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凄凉”的?

18.收到友人书信的喜悦之情;久居在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路途遥远不见家乡的迷惘之情;难见家书前途难料的惆怅之情。

19.去年家里出征相别;现在驿馆喜得书信;来年不知天涯何处。

20.①今昔对比,透着凄凉:去年还在家中,今年山峦朦胧遮挡视线,不见家乡,心中满是思念、迷惘、凄凉;②借景抒情,营造凄凉的氛围:芦叶、风雪、残烛、盘山、秋色等景物苍凉、萧瑟,物物含情,充满凄凉。

【解析】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词的情感的题目,是词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词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驿馆”“征衣”“北望迷”“长安书稀”等词语抒发收到友人书信的喜悦之情;久居在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路途遥远不见家乡的迷惘之情;难见家书前途难料的惆怅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词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一般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发的情感,一般比较直观,容易找出来,但是间接抒情,在作答的时候需要揣摩词句背后的深意。如本题“曲水东流浅,盘山北望迷”,用过写景,表达路途遥远不见家乡的迷惘之情。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词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词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词句。如本题“长安书远寄来稀”借助“书信稀少”表达家书难见的惆怅之情。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诗的构思特色的题目,根据题干要求“词虽短,时空转换却多”,找出词句中涉及时间和空间的内容,然后分析时空如何转换的,最后分析时空转换带来的效果。“驿馆吹芦叶”此时此刻身在驿馆,“记得去年残烛照征衣”回忆去年的情景,“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来年不知道天涯何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时空”一词就是说时间与空间,而转换就是相互转化互换,所谓的“时空转换艺术”就是为了衬托诗人当时的情景情感所表现得以物寄情托景喻情的表现手法。答题时需要找出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变化的词语,然后分析转换带来的效果即可。如本题去年家里出发相别,现在驿馆喜得书信,来年不知天涯何处。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用哪些手法表达“凄凉”。首先最直接的是通读全词,借“芦叶、风雪、残烛、盘山、秋色”多方面表达“苍凉、萧瑟”之情。去年还在家中,今年山峦朦胧遮挡视线,不见家乡,心中满是思念、迷惘,凄凉。今昔对比,内心透着凄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如本题主要涉及的是借景抒情,借“芦叶、风雪、残烛、盘山、秋色”多方面表达“苍凉、萧瑟”之情。今昔对比,内心充斥着凄凉去年还在家中,今年山峦朦胧遮挡视线,不见家乡,心中满是思念、迷惘,凄凉。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东昌道中

张渊懿

野草凄凄经雨碧,远山一抹晴云积。午睡觉来愁似织。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

古渡人家烟水隔,乡心缭乱垂杨陌。鸿雁自南人自北。风萧瑟,获花满地秋江白。

[注]作者乘船北上,在东昌道中写下的纪行之作。

20.简要赏析“午睡觉来愁似织”中“织”字的妙处。

21.作者在下阕是如何表达乡愁的?请简要分析。

20.“织”字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愁绪的繁密,杂乱与绵长。

21.①通过“乡心缭乱”直抒胸臆,写思乡心绪之烦乱,②通过南归的鸿雁反衬离家之悲愁,③以景结情,通过秋风萧瑟,荻花遍开的苍凉景象,抒发了无穷无尽的凄凉乡思。(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0.该题考核诗歌炼字题。方法上首先解释该字“织”在句中的含义。其次分析技巧——“化虚为实”,将愁绪描写得可见可感,展开联想,描绘该字原句中的景象——“午睡觉来愁似织”,表明前两句是作者午睡醒来可见之景,“愁”,是由景色之凄清引起。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什么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题高考问答模式——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这首诗词中的哪个字是诗眼(词眼)?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与其它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答题步骤: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义)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景)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 ;步骤三、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意境、感情)。如该题中直接考核““织”字的妙处”。

21.该题考核分析能力与表达技巧。情感内容为“乡愁”,抒情手法: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如下阙中“乡心缭乱”,分析可得其抒情方式为直抒胸臆。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全诗品味情感;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萧瑟”;四是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比如本题中 “烟水”、“ 垂杨” “鸿雁”起到了暗示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小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6.“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在词中主要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17.“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任选两个角度赏析。

16.①点明时间、地点和气候。②为全词定下悲凉的情调。③烘托出凄冷沉郁的气氛。(其他概括,只要合理,可酌情给分)

17.示例:(1)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集中在一起,构成一幅凄清的画面,使离人倍感孤单,不愿分离,言有尽而意无穷。(2)承接上文,渲染场景。作者巧妙承接上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离别后的具体场景,渲染出孤独、冷清、凄凉的画面。(3)点染手法,烘托情感。前面点明“伤离别”,这里就用低垂的杨柳、萧瑟的晓风和孤冷的残月营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意境,来烘托“伤离别”的感情,极力渲染离别之情的伤感。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和作用。由题干确定范围,即“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再根据所起的作用分析。首先分析词句内容,点明时间、地点和气候。然后分析作用,位于词的开头的景物描写,为全词定下悲凉的情调。烘托出凄冷沉郁的气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诗词中景物描写一般作用:景物体现季节特征,景物体现地域特征,景物折射人物情感。如本题“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首先分析词句内容,点明时间、地点和气候。然后分析作用,位于词的开头的景物描写,为全词定下悲凉的情调。烘托出凄冷沉郁的气氛。

17.

试题分析:“今宵”两句设想今夜酒醒之后,只见晓风残月的杨柳岸,不见心上人的凄凉寂寞。虽是虚拟,但写得情景交融,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虚景实写,明写景,暗写情,名句绝妙。晓风残月,设想酒醒后岸边之景。这里,“晓风残月”更是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__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试想,今夜酒醒之时,不见心上之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如钩,这情景该是多么令人伤情?无怪有人以此句来代表柳词,就在于它集中了足以触动离愁的意象来淋漓尽致地表现这种无法排遣的愁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根据题干要求从两个角度鉴赏“杨柳岸,晓风残月。”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领悟古诗词的意境。分析的时候注意手法的运用以及效果。如本题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集中在一起,构成一幅凄清的画面,使离人倍感孤单,不愿分离,言有尽而意无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渔家傲·东昌道中[注]

张渊懿

野草凄凄经雨碧,远山一抹晴云积。午睡觉来愁似织。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

古渡人家烟水隔,乡心缭乱垂杨陌。鸿雁自南人自北。风萧瑟,荻花满地秋江白。

[注]作者乘船北上,在东昌道中写下的纪行之作。

20.简要赏析“午睡觉来愁似织”中“织”字的妙处。

21.作者在下阕是如何表达乡愁的?请简要分析。

20.“织”字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愁绪的繁密、杂乱与绵长。

21.①通过“乡心缭乱”直抒胸臆,写思乡心绪之烦乱;②通过南归的鸿雁反衬离家之悲愁;③以景结情,通过秋风萧瑟、荻花遍开的苍凉景象,抒发了无穷无尽的凄凉乡思。

【解析】

试题分析:

20.“织”,动词,编织,或织成网、或织成布,形象可感;“愁似织”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愁的繁密、绵长。炼字型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的角度分析,此题重在炼意和炼手法,手法主要是虚实关系和拟人,情感主要是“愁绪”。答题时先解释字义,然后明确手法,最后结合诗句分析效果。

21.“乡心缭乱”是直抒胸臆;“鸿雁”南归,以物衬人;“荻花满地”,景中含情。诗歌情感的表达有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两种方式,或用表示情感的词语直抒胸臆,或用特定的意象传递情感。答题时,需要先明确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主要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主要是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答题时结合诗歌进行分析,此题“乡心”看出直接抒情,“风萧瑟,荻花满地秋江白”这一景物描写的句子可以看出是以景结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小题。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本词写于作者闲居带湖时期。

21.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的上片。

22.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21.(1)词的上片描写了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在灯前翻飞,屋外风雨交加,破裂的窗纸也在鸣响的景象(2)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4)表达了作者凄苦、孤寂、落寞的情怀。

22.词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时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辛酸、愤懑之情跃然纸上。(梦醒后却仍心系“万里江山”,表达了词人虽身居破庵,却胸怀天下,不忘统一大业的崇高爱国情怀。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首词用文字构筑的画面和表达的感情,若改用线条和色彩是完全能够表达出来的,可见作者用抽象的文字符号所捕捉、表现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且,每一句话都是一件事物、一个景点,把它们拼接起来,居然连连接词都可以省略掉,形成了一幅难得的风情画。通过这幅画面,表现作者的凄苦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2.

试题分析:上片描绘环境,渲染气氛,下片作者抚今追昔,对自己的出生地北方沦陷感慨万千,表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可贵精神。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云沙①,回首看山家②。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①云沙:云海。②山家:山那边。

16.诗歌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17.“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16.描绘了一幅静谧优美(开阔壮美等词也可,围绕景美给词就可给分)的山中景象。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喜爱和对归隐生活的依恋。

17.拟人,把野鹿、山猿人格化,野鹿在山坡草丛中躺卧,悠闲地好似睡去;山猿顽皮地跳着跑着,在野花中嬉戏。动静结合,野鹿睡去为静景,山猿嬉戏为动景,使画面生动活泼。  

【解析】

16.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的前四句的大致意思来考虑,这四句可以理解为:云来了山色更美,云去了山色如画。山色因云的有无而忽明忽暗,云则随着山的高低而忽上忽下。这是描写山高云深的景色。高山之上,云雾缭绕,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这种在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色,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生动表现。四句中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但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然后考虑期间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本句中通过“眠”“戏”二字可以看出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野鹿、山猿的自由自在;同时也可看出这两句既有静态的景,又有动态的景,因此又属于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①,追旅思②,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黯:形容心情忧郁。②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

20.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相比,本词在描写秋天景物方面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1.“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一句在全词中有怎样的作用?

20.《渔家傲·秋思》选取了大雁、边声、号角与千嶂、孤城、长烟、落日等意象,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展现了一幅萧瑟悲凉、荒僻寂寥的边塞秋景图。 本词选取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等意象,用绚丽多彩的笔墨由上到下、由近及远描绘了一幅辽阔苍茫深远的江野秋景图。

21.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无情的芳草,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远方,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写芳草无情,衬托作者的羁旅乡愁 。承上启下,为下片的抒情作了渲染和铺垫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相比,本词在描写秋天景物方面有何不同”,这是比较阅读,比较的点是诗歌中的景物形象。题干问的是“不同”,答题的时候应明确。《渔家傲·秋思》的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苏幕遮》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起手两句,即从打出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辩,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廊而多彩的秋色图。“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景物形象的能力。对于鉴赏景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先列举诗句中所写的景物,比如本题中,《渔家傲·秋思》选取了大雁、边声、号角与千嶂、孤城、长烟、落日等意象;《苏幕遮》选取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等意象。(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写景方面的技巧,比如《渔家傲》中主要采取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方式来写景,《苏幕遮》中主要在写景的顺序和景物的色泽上着墨。(3)概括两幅画面的特点,比如前者是萧瑟悲凉、荒僻寂寥,后者是辽阔苍茫深远。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一句在全词中有怎样的作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但这一意象确可引发有关的联想。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愁之深自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借此考虑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比如本题,“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处于上阕的最后,作为词作,往往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本词也不例外,该句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手法,效果是什么,这是内容上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好事近·梦中作

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舞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①秦观,字少游。在哲宗绍圣元年(1094)被贬为监处州酒税,三年徙郴州。这首词大约作于二年的春天。

16.词的上片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写景,请简要分析。

17.“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6.上片写词人看见春雨过后百花盛开,整个山间都遍布春色;听到小溪深处传出千百只黄鹂清脆的叫声,充分渲染了山中春景的优美奇丽。

17.词人在古藤浓荫下酣然入睡,置一切于不顾,表现得超脱陶醉,但实际上是一种不理世事的消极__,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被贬的郁闷愁苦。

【解析】

试题分析:

16.本题题目要求已经明确指出手法为视听结合,因此总结答案时可以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出什么地方是看到的景色,什么地方是听到的,最后再总结一下视听结合的好处或效果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的诗句中“醉卧”“不知南北”等内容和诗后注释里的秦观的生平遭遇来分析,应当从中看出作者的消极__以及抒情时的委婉含蓄。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古代诗歌阅读。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直至修死仍无与之匹配的词。后崔闲记谱,请苏轼填此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去世之后,流泉空鸣,以拟人手法写泉水似有怨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于人间。

17.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喻泉声的清亮圆润。 下列诗句,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

A.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屋巅。 B.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18.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场景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16.C

17.A

18.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如首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写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声若环佩,词人创造了一个美好意境。“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侧面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 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可根据词的大意内容,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作答。C 项,“‘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去世之后”理解是错误的,去,是离开的意思,而不是去世。故选C。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A项,由“熊咆龙吟”可知采用的是以声写声的手法;B项,“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为比喻手法;C项,将声音比喻为“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D项,为曲喻,曲喻是修辞的又一种手法,比直接比喻曲折。故选A。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词的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可根据这首词的注释及关键词分析作答。例如,“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四句为鸣泉飞瀑之所谓声若环佩,创造出一个美好意境。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结句“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说,鸣泉虽不复存在,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在人间。词作最后将着眼点落在琴声上,突出了全词的主旨。组织答案时,可从作者对欧阳修的热爱自然及意境追求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