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练习。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顶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陈亮:南宋著名词人,倡言回复中原,数次因言获罪。

鸣榔:渔人捕鱼时敲击船舷使作声。

23.“一丛花”是这首词的

24.对这首词中“山河影转”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句含蓄地写出了中原沦陷、江山易主之感。

B.“转”与“辗”相照应,写出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

C.光与影的转换,使得山河景象发生了一些变化。

D.已经雄浑阔大,由“转”字引发古今变迁的感慨。

2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手法写“溪堂玩月”?

23.词牌名

24.B

25.

①化静为动或动静结合。如 “辗”字有转动的意思,用在这里,不仅与“冰轮”搭衬得当,而且,还给人以运动感,仿佛看到了倒映在江水中的皓皓月轮,正随着江水的流动而缓缓移动。

②反衬以动衬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夜月夜幽静之美。再如 “隔烟村……鱼龙惊起”其“惊”字,带上了词人的主观感觉。静中有动,使这幅“画”显得更有生气。

③虚实结合:“隔烟村……鱼龙惊起” 乌鹊倦于栖息,鱼龙惊而跃起,只有北斗星默默地挂在垂杨梢头。为作者想象之景,“星斗挂垂杨”句为实景,两者结合表现出月夜迷蒙而富有生机的特征。(一点两分,两点或三点四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3.从诗词之后的对作者的注解,南宋词人;诗词分为上下两阙的格式可知,“一丛花”是这首词的词牌。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4.B项“转”与“辗”相照应,并不是要写出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而是写出了月亮移动的动态。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本词写“溪堂玩月”,通过“斜辗”的动态描写。“隔烟村、何处鸣榔?”通过反衬,以有声衬无声,突出环境的安静;“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前虚后实,虚实结合,表达眼前之景的生机和活力。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练习。

pú sà 蛮①

韦庄

红楼②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③。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④,弦上黄莺语。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注:①这首词创作于韦庄浪迹江南、思乡怀人之时。②红楼:代指富豪家的楼阁。③流苏帐:装饰着彩须花缕的帐子。④金翠羽:本指美人的金钗,这里代指歌女。

20.请从虚与实的角度对词的下片进行赏析。

21.清代张皋文认为此词是词人“留蜀后寄意之作”,看似思乡怀人,实际上借用了《离骚》中的“众芳之所在”和“美人譬于君”的比喻手法,流露出“惓惓君国之思”。请结合词的上片进行简要分析。

20.

①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两句,实写作者在他乡听歌女弹琵琶,弦上弹出黄莺般的音乐声。

②“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这两句虚写,写词人由“黄莺语”联想到临别时爱人叮咛自己早日归家,又想到花容月貌的爱人此时正依窗远望,盼我归去。③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怀人的惆怅之情。

21.

①头两句,描写红楼结彩下垂的罗帐和香料加工的红烛,极力铺张“红楼”之富之美,暗喻故国之美之富。

②“残月”两句,写美人带着欲留不可、欲别不忍的无可奈何之情,依依不舍地与自己告别,以美人喻君王,表达君臣之眷恋。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如此就应该先确定哪句为实写,哪句为虚写。“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写词人面对着弹琵琶的歌女,听到琵琶声像黄莺的啼叫声一样悦耳。属于实写。“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写词人由这音乐声联想到家中的妻子,在临别时殷殷嘱托自己早回家。又想象到妻子正站在窗前盼自己回家。属于虚写。由实到虚,表达词人的思家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突出红楼的富丽堂皇,由红楼的富有喻指故国的富有。“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写出了美人带泪相辞,以美人喻指君王,是《楚辞》特有的传统。如此,表达君臣关系的难舍难分。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①

辛弃疾

逗晓莺啼声昵昵,掩关高树冥冥。小渠春浪细无声。井床②听夜雨,出藓辘轳青。

碧草旋荒金谷路,-丝③重记兰亭。强扶残醉绕云屏。一枝风露湿,花重入疏棂。

[注]①作者罢官闲居时,与友人一起游园后写下本词。②井床:井边的栏杆。③乌丝:印有墨线的纸。

20.上片描写景物的层次非常清晰,请简要说明。

21.本词最后三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0.①从时间的角度,分为两个层次来描写:前三句是第一个层次,写白天所见;后两句是第二个层次,写入夜后的情景。②从“听觉─视觉”转换的角度,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句写听觉 ,第二句写视觉,构成第一层“听觉─视觉”转换;第三、四两句写听觉,最后一句写视觉,构成第二层“听觉─视觉”转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①表现了作者去职闲居、壮志难酬的烦躁和无奈。②作者用乐景来反衬内心的烦乱。借酒浇愁之后,似醒未醒之中,词人围着室内的屏风转个不停,说明心绪不宁,烦躁不安。正在此时,窗外一枝鲜花映入眼帘,花蕊上还带有晶莹的露珠。作者透过花之美来衬托情之哀。(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20.上片主要从时间和感觉两个角度,层次分明地写景,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临江仙

许庭

不见灞陵原上柳,往来过尽蹄轮。朝离南楚暮西秦,不成名利,赢得鬓毛新。

莫怪枝条憔悴损,一生唯苦征尘。两三烟树倚孤村,夕阳影里,愁杀宦游人。

登宝意寺①上方旧游

韦应物

翠岭香台出半天,万家烟树满晴川。

诸僧近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

【注】①宝意寺在武功,诗人曾居此寺。

18.《临江仙》一词中,诗人为何而愁?请简要概括。

19.两首诗都写到了“烟树”,这两处“烟树”所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

18.①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漂泊在外的艰辛。②奔走求仕的辛劳、仕途失意的悲酸;③功业未成的无奈、年华渐老的感伤。

19.①许诗中,孤村边,只有稀疏的三两棵树在夕阳残照中立着,似有轻烟笼罩,朦胧落寞。“烟树”渲染出一种凄清惆怅的氛围,集中地表现了词人宦游在外、仕途不顺的落寞失意之情。②韦诗中,“烟树”满晴川,勾勒出一幅树木蓊郁、堆烟叠翠的美景,营造出明快清丽的氛围,寄托诗人远眺时的心旷神怡,同时也流露出淡淡怅惘之情。     

【解析】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临江仙》一词中,诗人为何而愁?请简要概括”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的不同,也可以知道诗人为何发愁,愁什么。如句中“愁杀宦游人”,可知漂泊在外,”一生唯苦征尘“是奔走求仕的艰辛、劳苦,“不成名利,赢得鬓毛新”可见年华老去,功业无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如本题考查情感,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的不同,也可以知道诗人为何发愁,愁什么。如句中“愁杀宦游人”,可知漂泊在外,”一生唯苦征尘“是奔走求仕的艰辛、劳苦,“不成名利,赢得鬓毛新”可见年华老去,功业无成。

19.

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意境,同时又是比较题。首先分别概括两诗由“烟树”所营造的意境,然后在比较异同。答这类题的基本思路:一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和画面,力求优美;如许诗中“两三烟树倚孤村”朦胧落寞二是用一句简练的话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注意要能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烟树”渲染出一种凄清惆怅的氛围。三是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感情。诗人在宦游在外、仕途不顺的落寞失意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这道题,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翻译重组词句。只要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把描写的景象有次序的重现出来就可以了,最后不忘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一般是季节+时令+物象(人物)活动+画面(图卷);第二问,开头的景色描写,一般有三个作用:一,创设(营造)一个意境(氛围);二、为抒情主人公(诗词中人物)出场提供背景(时间、地点);三、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又细分为景中含情和乐景衬哀(哀景写乐)。本题是形象类鉴赏题。题干设置指向性强,答题范围交代清楚,审题要求不高。需要结合诗的意境,去分析“烟树”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念奴娇

题镇江多景楼,用坡仙韵

白朴

江山信美,快平生,一览南州风物。落日金焦,浮绀宇,铁瓮独残城壁。云拥潮来,水随天去,几点沙鸥雪。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

遥望石冢巉然,参军此葬,万劫谁能发?桑梓龙荒,惊叹后,几度生灵埋灭。往事休论,酒杯才近,照见星星发。一声长啸,海门飞上明月。

注:①采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原韵。

②金焦:金山,焦山。

③绀(gàn)宇:寺庙。

④铁瓮:北固山前的一座古城。三国时孙权所筑。

⑤石冢:东晋高官王敦的参军郭璞之墓,在金山下。

1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日”三句既展示出镇江山川的雄伟,又表现了它的历史沧桑感。

B.“遥望”三句是说石冢历经千年,遭遇无数次劫难,任人随意挖掘。

C.“桑梓”三句惊叹家国的沧桑变迁,心中涌起悲凉之情和无奈之叹。

D.“一声”两句倾吐满腔愁怨,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很大想象空间。

20.在横线处按要求填空。

①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与这首词“落日金焦,浮绀宇,铁瓮独残城壁”位置对应的词句是

②本词中“消磨不尽,古今天宝人杰”一句由王勃《滕王阁序》中“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一句化用而来。

③《窦娥冤》的作者 与白朴同于属“元曲四大家”。《窦娥冤》中的主人公在幻想破灭后,将天地鬼神一起咒骂:“地也, !天也, !”这惊天动地的呼喊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愤怒声讨。

21.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白朴的这首词,都从“江山”写起,分别描绘登临镇江北固山上的北固亭、多景楼所见景象,抒发感慨。试比较分析两词上片所抒发的感慨有何不同。

19.B

20.

①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②龙光射牛斗之墟;徐孺下陈蕃之榻

③关汉卿,你不分好歹何为地,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

21.评分标准:分析每首词各3分(说出每首词的整体感慨1分,结合该词具体内容作简析2分);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共6分

【答案示例】

辛词上片从江山写起,抒写江山依旧英雄难觅豪杰不再的感慨。辛词由“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巷陌”引出孙权、刘裕,他们百战创业、英武非凡,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而白词上片也从江山写起,抒发雄壮奇伟的江山依然如故、古今英雄豪杰在此也层出不穷的感慨。白词通过“南州风物”“潮水”“沙鸥”等意象展示江山的雄壮奇伟,抒写由衷的赞美和喜悦之情,同时又通过“落日”“金焦”“铁翁”等意象写出残垣断壁、森严肃穆的情景,显现出历史沧桑感。作者一反物是人非的窠臼,“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互为因果,不随岁月的变迁而消磨。

【解析】

试题分析:

19.B.“遥望”三句是说石冢历经千年,遭遇无数次劫难,任人随意挖掘。理解有误。“遥望”三句是说历经劫难,郭璞墓都没有被人发掘,至今完好无损。注意结合语境分析。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注意易错字:①故垒,赤壁   ②墟;徐孺,陈蕃之榻  ③错勘。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及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1.辛词上片从江山写起,抒写江山依旧,英雄难觅豪杰不再的感慨。而白词上片也从江山写起,抒发雄壮奇伟的江山依然如故、古今英雄豪杰在此层出不穷的感慨。作者一反物是人非的窠臼,两首词词意相反。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黄钟]人月圆·春晚次韵

张可久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

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20.赏析“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三句。

21.作者主要采用何种艺术手法来抒发自己愁情的,请作分析。

20.“一声”三句,既是眼前实景,又是作者由回忆转入现实的音响媒介,是视象也是听觉。诗人连续叠用三个数量词,真是对偶巧妙,韵律上让人读之会反复吟叹,回肠荡气,意境上更是独具匠心:表明多种音响的再三催促警醒,才把沉醉于回忆中的诗人拉回到眼前现实,足见其回忆寻觅之久,沉湎眷恋之深;而“夜雨”、“东风”又为下文“桃花吹尽”伏笔。

21.主要采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来抒发愁情。“短亭”三句,是对过去送别情景的回忆。那时举杯送行,依依惜别,水陆分途,各奔前程。曲中逐一指出湖、船、柳、马,历历在目,以此表明思念之深。由眼前之景折入惜别回忆,由啼鸟风雨唤醒又转回眼前写实。结尾三句正面抒写别地眼前情景和感受。虚写昔日离别之柔情,以衬今日离恨之分量;时空跳跃,感情跌宕;虚实相生,疏密有致。

【解析】

试题分析:

20.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视听结合,写现实的景物。诗人连续叠用三个数量词,对偶巧妙,韵律上让人读之会反复吟叹,回肠荡气。上片是诗人回忆别离情景,此三句把诗人拉回到眼前现实,可见沉湎眷恋之深。而且引出下文的“桃花吹尽,门掩残红”。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分三步作答。先答什么手法,再答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答表达诗人什么情感。本诗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短亭”三句,是回忆之景,虚写。“一声”三句,是实景,实写。结尾三句正面抒写别地眼前情景和今日离恨。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注】①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

18.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晏殊的这首词中作者也写到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试结合原诗词,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19.词的下阕写人物,试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

18.《蜀相》中,作者写黄鹂鸟的叫声是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落, 寄托着诗人对诸葛亮身后凄凉的哀叹和同情,(答到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也可)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 晏殊的《破阵子》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周围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

19.活泼天真、纯洁无瑕的少女形象。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刻画青年女子形象——声音:巧笑 。表情和动作:逢迎、笑从双脸生。心理:疑怪昨宵春梦好。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思考时,要根据杜甫的《蜀相》和晏殊的《破阵子》的写作背景、结合着标题、注释和关键词分析作答。前者“自”“空”两个字,写出了碧草娇莺无人赏悦,英雄遗迹荒芜的情形;“自春色”“空好音”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悲悼之情,也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后者“碧苔”、“黄鹂”、“飞絮”写出了春天美好的自然景象,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关键词“自”“空”“碧苔”“黄鹂”“飞絮”等分析作答。

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可根据这首词中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分析作答。“巧笑”是神态描写,表现出东邻女的活泼天真形象;“笑从双脸生。”描绘出了少女们相逢欢喜的情景,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由“春梦好”可知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题步骤:1.确定手法---思考方向。写人的手法,可以用以景写人  以物写人  以事写人  以典写人,很明显,这首诗是以景写人和以事写人。2.确定重点(即这首诗写了人物的哪些方面)-----定点概括。可以从侧重心情、侧重品质、侧重遭遇、侧重身份及志向四个方面考虑。读后发现,这首诗是以景写人,故侧重的是人的心情,由上阙优美的景物描写可烘托出东邻女欢快的心情;巧笑、逢迎、笑从双脸生等关键词将东邻女的活泼天真的形象表现出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在这首词中,很明显是通过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表现的。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19.概括“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地情感。

20.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19.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指离别之情 ;飞絮:暮春时节,暗含时光地流逝  情感:伤春离别之情,时光流逝,久别怀人之情。

20.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 不同点:内容及程度不同:李词抒发的是__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表现手法: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

【解析】

19.

试题分析: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 。“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 ,“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 ,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 ,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 ,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 ,曾有离别情事在这地方发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在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 ,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在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在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鉴赏。

酹江月

秋夕兴元使院作①,用东坡赤壁韵

胡世将

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②。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③。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④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⑤,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注】①兴元,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②一范一韩人物:指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与韩琦。③汉家三杰,指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韩信。④阃外,指统兵在外。阃,kǔn。⑤拜将台,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下文中的怀贤阁是为纪念诸葛亮而建。欹,qí,倾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

B.“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写出现在缺少可以抵御外侮的名将,国家半壁江山已沦入敌手。

C.“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诗人对朝廷软弱避战,不积极保卫河山的做法表示痛惜。

D.作品写出了作者面对破碎的山河的万千思绪,自己身处战争前线却无力扭转战局,心中充满失望与忧愤。

16.作品中“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一句,借古人之事,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下列诗句没有采用这种手法的两项是( )

A.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唐 · 韩愈《湘中》)

B.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唐 · 张泌《寄人》)

C.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宋 · 刘克庄《满江红》)

D.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宋 · 陆游《长歌行》)

E.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金 ·吴激《人月圆》)

17.“酹江月”这个词牌,是_____________(填词牌名)的别称,与胡世将同时代的许多诗人都在作品中表达过与他类似的感情,如陆游的《书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8.“塞马晨嘶,胡笳夕引”和“拜将台欹,怀贤阁杳”是作品中两组对仗的句子,请任选一组分析其意境。

15.A

16.BD  

17.念奴娇

18.答案示例一:“塞马晨嘶,胡笳夕引”写出边塞军情紧张,敌人兵临城下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场景,暗示作者此时面对紧张局势内心的焦急,与下文“赢得头如雪”的无奈形成了对比。

答案示例二:“拜将台欹,怀贤阁杳”写出了古迹毁塌湮没,勾勒出一幅苍凉的景色。暗指英雄人物及他们的豪情业绩一去不复返,表达作者对英雄人物的追思和对现实的无奈和失望之情。

【解析】

15.

试题分析:A“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为国建功的名将已逐渐被人们淡忘”分析错,上片以眼看神州沦丧哪有范仲淹、韩琦式的英雄人物来保卫河山起句,极度愤慨溢于言词。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6.

试题分析:ACE三项分别借屈原、烛之武和白居易自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酹江月》,词牌名。即《念奴娇》。双调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句四仄韵。《酹江月》的出处一说是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樽还酹江月"句引出。。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8.

试题分析:“晨嘶”二句,写自己清晨骑马出营,傍晚伴着胡笳宿营,因为订了和议,结果任凭岁月流逝,闲白了头发,却不见抗战杀敌。拜将”三句,“台”,“阁杳”,写这几处历史文物被破坏和被遗忘,表现了当时人们不重人才和糟蹋人才。能守而不守,忘记耻辱,糟蹋人才而侈谈和议,这些现实都促使充满爱国激情的作者激愤难当,但又无可奈何,他只有仰天长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小题。

卜算子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1)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2)明河:即银河;(3)斗:指北斗星。

20.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在表情达意上准确生动,试作简要赏析。

21.词的最后两句备受后世人的推崇,这两句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作简要分析。

20.①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潮湿而显得厚重凝滞,水面迷雾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湿”和“迷”展现了露水和雾气的多而浓,创设了潮湿阴冷、朦胧迷茫意境,表现了作者凄凉、沉重的心情及内心的迷惘。

21.①用典,化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以景结情),描写江湖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首先答出字的含义:“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潮湿而显得厚重凝滞,水面迷雾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然后答出效果:创设了潮湿阴冷、朦胧迷茫意境,表现了作者凄凉、沉重的心情及内心的迷惘。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手法、炼结构几个角度分析,此题主要是炼意、炼境,先答出字在诗句中的含义,然后答出炼境是“创设了潮湿阴冷、朦胧迷茫意境”,炼意是“表现了作者凄凉、沉重的心情及内心的迷惘”。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艺术手法的题目,答题时先明确手法用典、借景抒情,然后分析效果: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赏析表现手法的题目,注意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和即事感怀,表现收费注意有对比、衬托、用典、动静、虚实等,修辞重点考核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此题主要的手法是用典和借景抒情。注意结合诗句分析艺术效果。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